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研究不同提取溶剂的黄秋葵提取物抗疲劳活性。制备水、乙醇、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黄秋葵提取物,通过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测定血清尿素氮、肝糖原和血乳酸含量,比较不同提取溶剂的黄秋葵提取物抗疲劳活性。水提物及醇提物均可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提高肝糖原水平,减少运动过后小鼠血乳酸、血清尿素氮的积累,不同提取溶剂的黄秋葵提取物抗疲劳活性强弱顺序为:水乙醇乙酸乙酯正丁醇。秋葵水提物及醇提物均有明显抗疲劳活性。  相似文献   

2.
对比鱼腥草根和叶的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分别采用70%乙醇制备鱼腥草根醇提物、叶醇提物,通过测定还原能力和对羟自由基(·OH)、超氧自由基(O2-·)、亚硝酸盐(NO2-)的清除作用,评价鱼腥草根、叶醇提物体外抗氧化活性,并测定醇提物中多糖、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在不同的抗氧化体系中,鱼腥草根、叶醇提物的抗氧化能力有差异,其中叶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明显强于根醇提物。多糖、总黄酮、总酚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鱼腥草根醇提物中各活性成分的含量均高于叶醇提物。鱼腥草根、叶醇提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且抗氧化活性与活性成分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分别采用4种不同溶剂(乙醇、甲醇、丙酮和水)对薛凡尼氏炭角菌菌丝体进行提取,测定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及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结果表明,不同溶剂提取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在各提取物浓度为2.5 mg/m 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以水提物为最高(91.8%),其次为60%丙酮提取物和70%乙醇提取物,清除率分别为89.6%和83.6%,甲醇提取物的清除率最低(75.1%)。各溶剂提取物的还原能力强弱依次为:水60%乙醇70%乙醇60%丙酮甲醇。菌丝体水提物的总酚含量最高,而总黄酮含量最高的是甲醇提取物。总体而言,薛凡尼氏炭角菌菌丝体水提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能具有开发为食品抗氧化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溶剂极性对蒲公英根提取物活性功能的影响。以蒲公英根为原料,分别采用不同极性的6种溶剂(水、甲醇、无水乙醇、乙酸乙酯、氯仿和正己烷)进行提取,比较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和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影响,并对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提取溶剂的极性对蒲公英根的提取效率和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差异显著,随着溶剂极性的降低,提取率和抗氧化活性也随之下降,水的提取率最高可达24.87%,且水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对羟基自由基和ABTS+·能力最高,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6种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率不断增大,当浓度达到5 mg/m L时,水提物对两种酶的抑制能力最强,达到71.56%和74.9%。且6种提取物中水提取物多糖含量最高为63.92 mg/g,乙醇提取物总黄酮和总酚含量最高,分别为10.03 mg/g和12.26 mg/g,甲醇提取物皂苷含量最高为0.88 mg/g。通过体外验证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以及降糖能力,对蒲公英根活性功能的评估及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连翘叶不同溶剂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连翘叶不同提取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分别以水、60%乙醇、80%乙醇、无水乙醇、乙酸乙酯为溶剂制备连翘叶提取物,测定不同提取物中多糖、总酚和黄酮含量;以BHT为阳性对照,采用DPPH自由基(DPPH·)、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_2~-·)、ABTS自由基(ABTS~+·)清除活性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法考察各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考察提取物中活性物质含量与其活性的相关性。连翘叶不同溶剂提取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均呈一定的量效关系,且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强弱顺序随评价方法的不同而不同。连翘叶不同溶剂提取物中总酚含量和黄酮含量均与·OH清除活性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黄酮含量还与O_2~-·清除活性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连翘叶80%乙醇提取物和60%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东北黑蜂胶不同极性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确定其活性成分所在极性范围。方法:采用不同极性的溶剂提取黑蜂蜂胶,分别得到甲醇提取物(ME)、乙醇提取物(EE)、水提物(WE)、乙酸乙酯提取物(EA)、三氯甲烷提取物(CF)、苯提物(BE),考察其还原力、等价抗氧化能力(TEAC)、Fe3+还原能力(FRAP)及对羟自由基(·OH)、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比较不同极性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结果:上述提取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且呈显著量效关系,其抗氧化效果因反应体系的不同而不同。结论:东北黑蜂胶的甲醇和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较强,是天然抗氧化剂的良好来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油橄榄叶提取物的成分组成和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溶剂浸提法, 以水、50%、70%、90%乙醇(V:V)为溶剂提取油橄榄叶有效成分, 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ry, FTIR)、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等方法对所得提取物的结构特征与组成进行表征分析, 通过DPPH·清除能力、还原力以及滤纸片法分别研究了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特征。结果 以90%乙醇为提取剂时, 提取物得率和提取物中总多酚含量最高, 提取物中酚类化合物以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2,4-二叔丁基苯酚为主, 相对含量高达29.34%。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活性。结论 首次发现橄榄叶提取物成分中主要酚类物质是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2,4-二叔丁基苯酚, 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 为橄榄叶提取物作为抗氧化剂和抑菌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蓝莓叶不同溶剂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蓝莓叶不同溶剂提取物中总酚和黄酮的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分别用水、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氯仿、石油醚等不同极性溶剂提取蓝莓叶中的活性物质,采用Folin-Cioeaile法、三氯化铝显色法分别测定不同提取物中总酚和黄酮的含量;应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体系及β-胡萝卜素-亚油酸体系评价其抗氧化活性,考察活性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蓝莓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随提取溶剂极性的减小而减小.水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和ABTS+·的EC50分别为(12.78±0.10)、(6.35±0.03) μg/mL,抑制β-胡萝卜素淬灭IC50值为(25.33±0.02) μg/mL.含量测定显示水提物中总酚含量最高,为(264.67±0.29)mg/g,而甲醇提取物中黄酮含量最高,为(68.94±0.08)mg/g,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溶剂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差别较大,总酚和黄酮含量与抗氧化能力具有相关性,提示水可作为蓝莓叶抗氧化活性物质提取的优选溶剂,而总酚和黄酮含量可作为蓝莓叶抗氧化提取物的质量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探讨辣椒叶抗氧化作用,采用乙醇提取辣椒叶醇提物,测定其总黄酮含量,并考察该提取物体外总抗氧化活性以及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辣椒叶总黄酮含量为4.2%,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清除自由基的活性。辣椒叶中含有黄酮以及抗氧化活性成分,具有明显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水和乙醇为提取剂,运用超声强化方法提取了壶瓶枣中水溶性及醇溶性成份。采用DPPH·、HO·、O2-·、还原能力及金属螯合能力方法研究了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对提取物中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水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为:O2-·(IC501.80μg/mL)DPPH·(IC504.13μg/mL)HO·(IC5061.04μg/mL),醇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为:DPPH·(IC500.58μg/mL)O2-·(IC501.70μg/mL)HO·(IC5060.03μg/mL),醇提物的金属螯合能力和还原能力均高于水提物。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与其总黄酮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以砵仔糕粉和苦荞粉为主要原料,结合传统的砵仔糕生产工艺,研制出一款营养价值丰富且具有市场潜力的苦荞砵仔糕。以总黄酮含量和感官评价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出苦荞砵仔糕的加工工艺及配方。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砵仔糕粉100 g、苦荞粉10g、白砂糖20g和水200g时,苦荞砵仔糕感官评分最高,黄酮含量可达6.56mg/g,具有丰富的营养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羊肚菌、红枣粉为主要原料,以脱脂奶粉、白砂糖、增稠稳定剂为辅料,加工制作一种复合营养粉,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复合营养粉最优配方比例。结果表明,响应面法分析得出最佳配方为:红枣粉2.0g、羊肚菌粉1.6g、脱脂奶粉3.5g、白砂糖2.2g,增稠稳定剂0.3g。在此配方下,得出的羊肚菌红枣复合营养粉外观形态良好,复水性合适,无结块,风味独特,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3.
为比较电子鼻、电子舌及其信号联用技术在酱油风味评价中的效果,试验分别利用电子鼻、电子舌及其融合合并的检测信号,结合主成分、判别指数、质量控制模型和马氏距离等数学方法综合评价8种不同产地酱油风味。电子鼻分析表明8个样品可分成3组,但同组的4、8号两个样品无法区分;电子舌分析表明2、3号样品相似度最高,1、5、6号和8号样品有一定相似度,4、7号样品差异最大;电子鼻和电子舌检测信号融合分析表明8个样品分成3组(即3种风味),且每组样品无交叉重合,区分效果好。电子鼻/电子舌检测信号联用能从气味和滋味综合评价酱油,且分辨能力强,是智能感官评价食品风味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酒花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分别添加6个品种酒花(法格、哈拉道、捷克萨滋、卡斯卡特、西楚、西姆科)和4个梯度剂量(0.5 g/L、0.8 g/L、1.0 g/L和1.3 g/L)进行葡萄酒发酵,评价葡萄酒气味、滋味、色泽和口感等感官指标,并结合电子鼻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感官评价结果表明,0.5 g/L西楚酒花葡萄酒气味(92.5分)与0.5 g/L西姆科酒花葡萄酒滋味和口感感官评分较高(86.0分和87.9分),0.8 g/L法格葡萄酒的色泽呈红宝石色,颜色最清澈透明(90分)。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空白对照和捷克萨滋、西姆科和哈拉道、法格和卡斯卡特两两相似度高;西楚与其他5种酒花葡萄酒及空白对照差异较大。实验结果对酒花酿造葡萄酒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阻燃纺织品的阻燃耐久性、耐水洗性,避免传统的卤系阻燃剂在高温下产生二噁英、卤化氢等二次污染物,采用无卤聚合物阻燃剂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阐述了含磷、氮、硅等阻燃元素的一系列支链型、直链型和交联型聚合物阻燃剂及其单体,主要介绍了磷(膦)酸酯、磷(膦)酰胺、含磷聚硅氧烷、生物基阻燃剂等聚合物型阻燃剂类型、结构、合成、性能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分析了当前纺织品用阻燃剂存在的问题。认为耐久性阻燃剂应集中在磷-氮含量高、具有反应活性的绿色环保阻燃剂的合成,要加大多组分阻燃剂复合协同机制研究,加快现代物理整理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一种同时检测马尿酸和苯甲酸的快速检测方法,对不同沉淀剂、流动相、流速、回收率、最低检出限等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在C18(250 mm×4.6 mm,5.0μm)为分离柱,检测波长为230 nm,进液量为20μL条件下,流动相为甲醇-0.4%乙酸水溶液(50∶50,体积比),流速为0.9 mL/min时,马尿酸、苯甲酸在1μg/mL~10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最低检测浓度为0.038μg/mL,马尿酸平均回收率为96.79%~98.10%,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0.58%~1.07%,苯甲酸平均回收率为93.54%~98.99%,RSD为0.71%~1.19%。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定性定量分析效果佳。  相似文献   

17.
利用孟加拉红选择培养基从大头菜发酵液中分离、筛选出9株酵母菌,再通过嗅闻筛选出6株生香酵母,J1、J3、J5、J7、J8、J9。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8SrDNA鉴定,结果表明:J1、J3、J7为奥默柯达酵母,J5、J9为季也蒙毕赤酵母,J8为热带假丝酵母。生香酵母在大头菜发酵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讨姬松茸粉的加工条件及绿茶姬松茸速溶粉配制参数,研制色香味俱佳的姬松茸调味绿茶固体饮料。结果显示:姬松茸粉制备参数为粒径0.20 mm,料水比1∶20(g/mL),90℃,浸提35 min,-35℃真空冷冻干燥。姬松茸调味绿茶固体饮料最佳配方:绿茶姬松茸混合粉(质量比2∶1)15.0 g,白砂糖1.0 g,柠檬酸0.08 g,β-环糊精0.03 g。经最优参数和配方加工的产品冲调溶解性、流动性好,汤色黄亮,香气淡雅,滋味适口。  相似文献   

19.
对复配脂肪酶Esm的脱脂性能及其脱脂工艺进行了研究。用索氏抽提法、组织切片观察和体视显微镜观察共同表征了其脱脂性能。结果表明:复配脂肪酶Esm脱脂效果优于在相同工艺条件下等量的化学脱脂剂,且在比Leveking-P1000用量少时脱脂效果仍占优势。对不同酶脱脂工艺的脱脂效果研究发现:复配脂肪酶Esm在浸水、脱灰、软化阶段脱脂效果较好,尤其是加强脱灰阶段的复配脂肪酶处理。脱脂效果的改善更明显。工艺优化试验筛选出了最佳酶脱脂工艺方案2:在主浸水、浸灰、复灰、软化工序分别加入0.3%复配脂肪酶Esm,脱灰工序加入0.6%复配脂肪酶Esm。对由最佳酶脱脂工艺方案2、经复配脂肪酶Esm脱脂的成品革进行质量性能测试发现:成革的收缩温度、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及撕裂强度,均满足羊服装革的行业标准;染色均匀性、手感以及粒面细致性均能满足对绵羊服装革的要求。因而,复配脂肪酶Esm可用于制革生产的脱脂。  相似文献   

20.
王涛  张文学  邹强  瞿进 《中国酿造》2019,38(5):13-17
该文介绍了我国蒸馏白酒酿造阶段产生的四种内生性风险物质:甲醇、氰化物、氨基甲酸乙酯、生物胺,分析了各类风险物质 的产生原因及国内外相关风险评价情况,针对不同的风险现状从生产工艺控制、市场监管依据和科研发展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为 提升我国蒸馏白酒中内生性风险物质标准化水平、突出监管部门有效监管风险点,提升我国蒸馏白酒整体行业水平、保障人民群众 的健康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