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贮藏温度对宰后猪里脊肉乳酸代谢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温度处理对宰后猪里脊肉乳酸代谢通量的影响,本实验以猪里脊肉为材料,分别在4℃和-1℃下贮藏0.5、2、6、12、24、72、120、168 h,测定葡萄糖、乳酸和NADH含量的变化速率,并通过猪肉宰后僵直变化规律及乳酸代谢途径,建立中心代谢网络模型,进行乳酸代谢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和贮藏时间下乳酸代谢通量均有明显差异,其中,-1℃贮藏时的葡萄糖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的通量高于4℃,而在0.5~12 h贮藏期间-1℃贮藏时的乳酸代谢通量低于4℃,且在24~168 h贮藏期间-1℃贮藏时的乳酸代谢通量下降速率要慢于4℃。这表明贮藏温度越低分解代谢速率越慢,-1℃贮藏条件能够延缓乳酸的积累和下降速率,有利于鲜肉的保鲜。本研究从代谢的角度为鲜肉的保鲜提供了参考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热处理对哈密瓜蔗糖和乳酸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哈密瓜进行热处理会更好地提高其贮藏品质,从蔗糖积累和呼吸代谢的角度研究热处理更能揭示其作用的本质。以哈密瓜为材料,研究热处理对哈密瓜代谢网络通量的影响。将哈密瓜分别经过45、50、55 ℃热处理3 h之后立即置于最适贮藏温度5 ℃条件下贮藏21 h,以单一5 ℃处理24 h为对照,得到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哈密瓜不同空间位置糖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蔗糖合成途径、戊糖磷酸途径的代谢通量。结果显示:45 ℃和50 ℃处理组都有较高的蔗糖和乳酸通量,但以45 ℃处理组通量最高,作为热处理温度最为合适;而55 ℃处理组与空白对照无较大差别。本实验从代谢的角度深入研究果实的热处理贮藏,以期为提高果实的贮藏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热处理对甜瓜的蔗糖和乳酸代谢网络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了解采后热处理对果蔬在代谢方面作用的规律,寻找甜瓜在代谢水平上最适的热处理温度,本研究以甜瓜为材料研究热空气处理对其代谢网络通量的影响。将甜瓜放在45、50、55℃(阶跃式升温)下处理3 h后立即置于8℃下贮藏21 h,以8℃贮藏24 h为对照,得到甜瓜不同位置的糖酵解途径、TCA循环、蔗糖合成途径以及戊糖磷酸途径的代谢通量。结果显示:50℃处理组有较高的蔗糖和乳酸通量,用于热处理最为合适。本结果通过进一步研究热处理为提高果蔬的贮藏品质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代谢的角度讲,果蔬保鲜实际上是保证其存活的情况下降低它的分解代谢来达到延长货架期,代谢通量规律的深入研究会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本实验以甜瓜为材料研究果蔬在贮藏过程中代谢网络通量规律。将甜瓜放置在10个不同温度(0、5、8、10、20、30、40、45、50、55℃),得到在不同温度下甜瓜不同部位糖酵解途径、TCA循环、蔗糖合成途径、戊糖磷酸途径的代谢通量。结果显示:8℃和50℃时蔗糖有较高的合成通量,乳酸也在8℃时有较高的代谢通量,所以8℃是较好的贮藏温度。这为从代谢的角度深入研究果实的贮藏,延长果蔬的贮藏寿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南美白对虾无水保活运输的适宜温度和时间,本文研究了对虾低温休眠温度,测定了4、10 ℃条件下模拟运输不同时间段的存活率,分析了对照组、休眠组、运输组和运输后复水唤醒30 ?min?,4种状态下对虾肌肉品质以及生理应激指标。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的休眠温度为(10.0±0.2)℃;模拟运输12 h内,两温度组存活率均为100%,36?h后两组存活率均低于30%。不同运输温度对肉质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除蒸煮损失率,相同温度下运输应激对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影响均不显著(P>0.05)。生理应激指标中,两种温度下模拟运输24 h后,肌糖原、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且复水后也均不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南美白对虾可以通过低温诱导休眠的方式进行无水保活运输,10 ℃适于18 ?h内短途运输,长途运输则可选用4 ℃。  相似文献   

6.
草菇半纤维素酶系统的诱导、分布及初步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蔗糖、果胶、羧甲基纤维素或木聚糖为碳源培养草菇 (Volvariellavolvacea) ,对所产生的半纤维素酶进行初步研究发现 ,半纤维素酶系主要是由木聚糖诱导 .半纤维素酶中的木聚糖酶分布在胞外 ,木糖糖苷酶分布在胞内 ,阿拉伯糖苷酶胞内胞外都有分布 .木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 6 0℃ ,最适反应 pH为 5 .8,在pH 5 .4~ 7.0时比较稳定 ,保温 1h酶活的半衰温度是 5 5℃ .木糖糖苷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 5 5℃ ,最适反应 pH为 6 .6 ,在 pH 6 .6~ 7.4时比较稳定 ,保温 1h酶活的半衰温度是 5 2℃ .阿拉伯糖苷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 6 0℃ ,最适反应pH为 5 .0 ,在 pH 4 .6~ 6 .2时比较稳定 ,保温 1h酶活的半衰温度为 6 0℃ .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氧化还原电位对钝齿棒杆菌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并对菌株的代谢通量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氧化还原电位由-56 mV降为-400 mV时,发酵液中琥珀酸质量浓度由14 g/L上升为20.2 g/L,乳酸质量浓度由44.9 g/L下降为35.2 g/L。代谢通量分析结果表明,降低氧化还原电位对6-磷酸葡萄糖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节点处的代谢流分布影响显著。氧化还原电位为-400 mV时,胞内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HMP)代谢通量与-56 mV相比增加了1.74 倍,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流向C4途径的代谢通量与-56 mV相比增加了78%,琥珀酸通量由31.73 mmol/(L·g·h)增加到56.53 mmol/(L·g·h),乳酸代谢通量由159.73 mmol/(L·g·h)下降为133.50 mmol/(L·g·h)。研究结果表明6-磷酸葡萄糖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节点是影响钝齿棒杆菌厌氧发酵产琥珀酸的关键节点,为后期通过菌种改造以调节乳酸和琥珀酸的生成比、实现乳酸与琥珀酸联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明确花蛤在实际膳食中的适合保存时间和保存温度,了解花蛤保活过程中可能的细胞凋亡机制.方法:K值测定和单细胞凝胶电泳研究花蛤在4℃和25℃下不同离水时间的鲜度和DNA损伤状况,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花蛤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变化.结果:4℃下离水24h后K值达64.71%,25℃下离水6h后K值达65.18%.4℃下离水24h和25℃下离水6h时,细胞拖尾率分别为90.55%和91.66%,尾长分别为420.61±207.62μ m和315.07±159.84μm,尾部DNA百分含量分别为56.07%±22.46%和38.19%±15.25%.25"C条件下,与对照组比较,离水2、4、6h后斧足中Bcl-2表达极显著性降低(p<0.01),离水4、6h后的内脏团细胞Bcl-2表达显著下降(p<0.05):4℃条件下,与对照组比较,离水12、24h后内脏团中Bcl-2表达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9.
浓香型白酒窖泥中乳酸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优质浓香型老窖窖泥中分离筛选乳酸菌并进行鉴定,得到了3株不同的乳酸菌,分别是玉米乳杆菌(Lzea e)、戊糖乳杆(Lpentosus)、乳酸片球菌(P.acidilactici)。并对这3株乳酸菌的产酸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到最佳的产酸条件:最适温度37℃,最适时间为72h,最适pH5.0。  相似文献   

10.
以珍珠龙胆石斑鱼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暂养时间、保活温度、保活密度、盐度等条件对石斑鱼存活时间的影响,并进行了正交实验优化,对保活过程中水质指标与血清生化指标进行了分析,探讨珍珠龙胆石斑鱼有水保活的最适条件。结果表明:珍珠龙胆石斑鱼经停饵暂养48 h后,经平均1~2℃/h的梯度降温模式降至休眠温度,在温度15℃,保活密度100 g/L、盐度25‰条件下的存活时间可达(168±8)h。在该条件下保活72 h后水中总氨氮浓度为(7.28±0.06)mg/L,血糖、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与球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皮质醇、甘油三酯、尿素氮含量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变化。结果表明该条件适合珍珠龙胆石斑鱼的长途保活运输。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史氏鲟的保活时间和存活率,选取合适质量浓度MS-222麻醉史氏鲟,研究不同无水保活运输温度(4、8、12 ℃)对史氏鲟氧化应激的影响,分别记录模拟保活运输12 h和24 h后各温度组的存活率,分析保活运输前后应激指标和抗氧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MS-222麻醉史氏鲟,较佳镇静质量浓度为100 mg/L、镇静时间为(2.1±0.1) min,较佳麻醉质量浓度为110 mg/L、麻醉时间为(2.1±0.3) min;保活运输12 h时,12 ℃条件下存活率最高,为85%,保活运输24 h时,4 ℃条件下存活率最高,为62.5%;保活运输12 h后12 ℃条件下血糖浓度和皮质醇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同时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最低(P<0.05),表明受到的应激最小;保活运输24 h时,各温度组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明显差异,4 ℃条件下GPX活性较低,同时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因此在史氏鲟短时间(12 h)保活运输时,较高温度(12 ℃)减少应激效果明显,是较适的保活温度;在较长时间(24 h) 保活运输时,低温能更好保持低代谢和麻醉状态,4 ℃是较适的保活温度。  相似文献   

12.
袁帅  鲁丁强  庞广昌 《食品科学》2021,42(7):214-219
本研究以‘印度青’苹果为原料,研究在不同贮藏温度下合成与分解代谢网络通量,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其贮藏温度。将‘印度青’苹果放置在7 个不同温度(0、2、5、10、15、20、40 ℃)条件下,测定‘印度青’苹果不同部位糖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蔗糖合成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的代谢通量。结果显示:2 ℃时蔗糖有较高的合成通量,由外到内4 个部位分别为32、42、47和33,乳酸盐也在2 ℃时有较高的代谢通量,由外到内4 个部位分别为1.87、1.86、1.86和1.86,在此温度下有较低的分解代谢和较高的蔗糖合成代谢,因此,2 ℃是‘印度青’苹果较好的贮藏温度。通过不同温度下‘印度青’苹果的各个部位之间代谢通量上的变化,可以建立以乳酸盐与蔗糖通量为评价标准的定量化模型,这可为今后更好地研究延长水果的贮藏寿命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丁香酚麻醉辅助加州鲈无水活运技术,探究保活过程中较佳的丁香酚质量浓度、麻醉及保活温度,并分析在较佳保活条件下保活不同时间后加州鲈血液生化指标和肌肉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无水保活的鱼样血清中皮质醇、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酐、尿素氮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同时随着保活时间的延长水平会一直升高,鳃Na+/K+-ATP活力、血清白蛋白和溶菌酶水平随保活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这些血液指标经过复苏暂养一段时间后基本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即无水保活对加州鲈器官的损伤基本可自行修复;通过测定不同保活时间的肌肉品质,发现随保活时间的延长结合水会转化成不易流动水,造成肉质疏松、品质变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暂养可恢复到正常水平;通过药浴的方式丁香酚会富集到加州鲈体内,肌肉中的丁香酚经过2 d暂养后会代谢到日本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0.05 mg/kg)以下。结论:丁香酚麻醉无水保活有助于短时间运输,无水运输后鱼的肌肉品质有所降低,但经过短时暂养即可恢复正常水平,建议无水运输后的鲈鱼经2 d暂养后上市。  相似文献   

14.
张玉晗  谢晶 《食品科学》2019,40(23):262-268
研究花鲈生态冰温无水活运技术,在暂养过程添加VC和运输过程中加入保护液,研究其对花鲈血液生化指标、鳃组织Na+/K+-ATPase活力、血清溶菌酶质量浓度、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水平等鱼体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鲈鱼暂养水中加入30 mg/L VC,暂养12 h,冷驯化后包装前浸入G2(0.09%(质量分数,下同)溶菌酶+0.3%山梨糖醇+0.08%姜液)保护液中2~3 s,取出独立包装后进行无水活运的保活效果最好。C2G2保护液(30 mg/L VC(暂养水)结合G2保护液)使用组花鲈在保活运输过程中血清中的总蛋白和白蛋白质量浓度保持稳定,且高于其他保护液处理组,血液中溶菌酶、IgM及鳃中Na+/K+-ATPase也得以保存,使用保护液可有效降低花鲈鳃、肾功能损伤,在花鲈体表形成一层保护膜的同时也有利于鱼体将代谢废物排出。使用保护液可使花鲈无水保活运输后死亡率降低1%~5%。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采捕后不同流通阶段活力品质与呈味物质的变化规律,模拟产业流通实际,将活体太平洋牡蛎进行暂养净化、诱导休眠和无水保活,并在不同时间段取样,以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关联物、核苷酸能荷值(adenylate energy charge,AEC)及游离氨基酸变化分析牡蛎活力品质的变化;以呈味化合物含量结合呈味强度值评价流通过程中牡蛎风味品质变化。结果显示,采捕后运输及环境胁迫对其活力、呈味物质有显著影响,通过24 h暂养净化,牡蛎活力品质均呈明显恢复,其中ATP、AEC、游离氨基酸总量较净化前明显上升(P<0.05),机体活力达到新水平;诱导休眠至保活流通阶段,牡蛎受到低温、缺氧胁迫需调动更多能量物质以维持机体平衡,各项活力品质指标较净化前明显降低(P<0.05),处于稳定的较低水平。呈味化合物中,牡蛎在暂养净化后鲜甜味氨基酸增加,苦味氨基酸下降,随着保活时间的延长,呈味氨基酸缓慢下降;鲜甜味核苷酸肌苷5’-单磷酸(inosine 5’-monophosphate,IMP)、单磷酸腺苷...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活体牡蛎在商业流通各环节风味品质变化规律,优化活品运输管理,提升牡蛎存活质量,本研究模拟太平洋牡蛎产业流通实际,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活体太平洋牡蛎暂养净化、诱导休眠、无水保活流通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及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活体太平洋牡蛎组织中共鉴定出4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由醛类、酮类、酯类、烃类、醇类、含氮含硫杂环类化合物构成;采捕后应激胁迫对其风味品质有较大影响,通过24 h暂养净化,牡蛎愉悦性风味化合物明显提升,刺激性气味化合物明显降低,脂质氧化得到明显的缓解;诱导休眠至保活流通阶段,牡蛎脂质氧化随保活流通时间的延长进一步加剧,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呈缓慢积聚特征。气味活性值分析表明,己醛、庚醛、十一醛、(E)-2-壬烯醛、4-乙基苯甲醛、壬醛、(E)-2-癸烯醛、(E,E)-2,4-壬二烯醛、癸醛、(E)-2-辛烯醛、2-戊基呋喃、3-辛酮、2-壬酮是活体太平洋牡蛎流通中的关键风味物质,可以作为反映活体牡蛎生理状态的参考。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5.6%,可对不同流通阶段进行明显区分。研究表明,太平洋牡蛎采捕后通过暂养净化24 h...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无水贮藏温度对克氏原螯虾保活期间品质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不同无水贮藏温度下克氏原螯虾保活期间存活率、肌肉品质、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无水贮藏72 h时,4~16℃组的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仍有80%~90%;24℃组降至40%;32℃组为0。虾尾肌肉的水分含量、持水率、硬度和弹性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与贮藏时间的延长显著下降(P<0.05),乳酸的生成降低了肌肉的pH。4、24与32℃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酶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显著升高(P<0.05),8~16℃组的氧化应激响应较低于4、24和32℃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以及溶菌酶(LZM)活性在4、24与32℃贮藏条件下显著升高(P<0.05),8~16℃组的变化相对平稳。研究表明,无水贮藏中保持适当低温条件,在12~16℃范围内,可提高克氏原螯虾存活率和肌肉品质,这与机体保持较低的氧化应激水平及维持良好的免疫机制有关,本实验结果可为克氏原螯虾无水贮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草鱼内脏鱼油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的品质变化,以草鱼内脏为原料,采用酶法提取鱼油,将草鱼内脏鱼油分别置于冷藏(4 ℃)、常温(25 ℃)和37 ℃条件下贮藏60 d,定期测定其酸价和过氧化值,并运用指纹特征分析、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和载荷分析等电子鼻技术定期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贮藏期内,低温贮藏时(4 ℃ )的草鱼内脏粗鱼油酸价、过氧化值和挥发性气味成分变化均不明显;在常温(25 ℃)及37 ℃贮藏温度下草鱼内脏粗鱼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均明显升高,挥发性气味成分变化较大,尤其37 ℃时变化显著;以酸价和过氧化值作为鱼油是否变质的评判标准,4 ℃时保质期约为55 d,25 ℃时保质期约为40 d,37 ℃时保质期约为30 d;鱼油贮藏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氮氧化合物、硫化物和芳香成分等物质。本研究为草鱼内脏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