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离鉴定柑橘花4个部位(花瓣、花托、雌蕊、雄蕊)的香气成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评价柑橘花的主要香气成分及各部位香气成分差异程度。结果表明,烃类和醇类是柑橘花的主要香气类物质;花瓣、花托、雌蕊挥发性香气成分以芳樟醇、桧烯、柠檬烯、β-月桂烯、α-罗勒烯为主,而雄蕊以芳樟醇、桧烯、橙花叔醇、β-月桂烯为主;主成分分析表明,柑橘花4个部位香气成分差异程度较大,桧烯、柠檬烯、α-侧柏烯、β-月桂烯、顺-β-金合欢烯为主的烯烃类是导致花托与雄蕊香气成分差异较大的物质,香茅醛、反式-柠檬醛、4-萜烯醇、α-松油醇为主的醛醇类是导致花瓣与雌蕊香气成分差异较大的物质。  相似文献   

2.
分别采用天然酵母种群、本土优筛酿酒酵母菌株Y14和商业葡萄酒活性干酵母F15进行红葡萄酒发酵实验,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色谱的方法对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酵母发酵葡萄酒样中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均具有明显差异,不同酒样中共有的主要香气成分有异戊醇、苯乙醇和异丁醇。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的方法分析测定中国、美国和新西兰Cascade颗粒酒花中香气化合物的组成,分别与Cascade酒花在麦汁煮沸时添加酒花的酒样香气化合物和在啤酒储存期干投酒花的酒样香气化合物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分别进行感官品评。结果表明,三个国家Cascade酒花的香气化合物相比较,新西兰Cascade酒花在麦汁煮沸过程中添加,香气化合物减少17种,增加3种,在啤酒储存期干投香气物质减少19种,增加12种;美国Cascade酒花在麦汁煮沸过程中添加,香气化合物减少18种,增加2种,在啤酒储存期干投香气物质减少12种,增加12种;中国Cascade酒花在麦汁煮沸过程中添加,香气化合物减少12种,增加5种,在啤酒储存期干投香气物质减少11种,增加14种。减少的主要是萜烯类物质,增加的主要是醇和酯类物质。感官品评方面,在麦汁煮沸过程中添加Cascade酒花,中国的Cascade酒花具有突出的柑橘、柠檬、苹果或桃子的香味;在啤酒储存期干投Cascade酒花,生成较多的醇类物质,酒花的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以5种不同商品酵母发酵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GC-MS)联用技术对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出66种挥发性化合物,定量分析了各葡萄酒中共有的15种主要香气物质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商品酵母发酵葡萄酒中香气种类差别很小,但含量差别明显。酵母BDX具有较强的高级醇生成能力,其中苯乙醇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酵母;酵母BM4×4生成的酯类、高级醇和有机酸的含量均处于中间水平;酵母D254具有较强的酯类生成能力,其中辛酸乙酯和己酸乙酯的贡献最为突出;酵母L2323的乙酸异戊酯生成能力较强;酵母RC212的酯类和高级醇生成量最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云南德钦产区玫瑰香冰葡萄酒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测定,共鉴定出71种挥发性香气成分,主要包括酯类、醇类、萜烯类、有机酸及少量醛类、酮类和烷烃.结果表明,酯类、醇类和萜烯类化合物是玫瑰香冰葡萄酒香气的主要构成组分,三者的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性香气成分的91.1%;在玫瑰香冰葡萄酒中,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大多数都具有令人愉悦的花果香气,是形成玫瑰香冰葡萄酒浓郁果香的主要香气成分;萜烯类化合物的种类丰富,相对含量较高,且大多数属于单萜醇类,均具有玫瑰香气,可能是形成玫瑰香冰葡萄酒独特玫瑰花香的主要香气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为β-香茅醇、里那醇和橙花醇.  相似文献   

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仪联用技术(SPME-GC-MS)对不同超高压处理的桑椹发酵饮料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未经高压处理以及7种不同高压处理条件的桑椹发酵饮料中共检出47种香气成分,主要是醇类、酯类、酸类、醛类等,其特征香气成分为异戊醇、苯乙醇、乙酸乙酯、丙酸乙酯、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正己酸乙酯、苯甲醛、2-丁酮、乙酸等,赋予饮料果香、水果甜香、植物花香等特有香气。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得出,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5.30%,可代表原数据信息,并将桑椹饮料分为4类,揭示未经高压处理组与高压处理组以及不同高压处理组间在香气种类及含量中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北冰红山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共检测出36种香气物质,其中醇类物质7种,酯类物质23种,酮类物质3种,醛类物质1种,烯烃类物质2种。根据葡萄酒香气轮盘对香味类型进行划分,包括果香味、花香味、刺鼻味、化学味、焦糖味、坚果味6大类。其中酒精味(刺鼻味)含量最高,占总香气的48.505%,其次是果香味、焦糖味、花香味、坚果味、化学味。  相似文献   

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柑橘-巨峰葡萄酒、柑橘-夏黑葡萄酒和柑橘-玫瑰香葡萄酒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三种柑橘-葡萄酒中共分离鉴定出43种香气化合物,其中包含酯类、醇类、酸类、醛类、酮类等。主要的香气贡献成分是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在43.90%~64.77%之间,其中主体香气成分有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丙酸-2-苯乙酯、棕榈酸乙酯、3-甲基-2-丁醇、苯乙醇、异戊醇、乙酸、己酸、2,3-二甲基-5-异丙烯基-环己酮-1等,这些成分是决定柑橘-葡萄酒酒香和果香的重要组分。而柑橘-夏黑葡萄酒中这类化合物含量最高,与感官审评结果一致。因此,川南地区宜选夏黑葡萄用于柑橘-葡萄酒的制作。  相似文献   

9.
以新疆阿瓦提慕萨莱思葡萄酒为分析对象,采取液-液萃取、顶空固相微萃取以及直接进样等三种方法来提取慕萨莱思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结合GC-MS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对慕萨莱思葡萄酒香气物质的提取量最高。采用SPME结合GC-MS共检测出3种不同澄清度(浑浊型、半澄清型、澄清型)慕萨莱思葡萄酒香气成分67种,其中相同成分有18种。3种澄清度慕萨莱思葡萄酒分别鉴定出香气物质为49种、43种、32种,总峰面积分别占总香气含量的98.59%、98.58%、98.25%。浑浊型的慕萨莱思葡萄酒被检测到的香气成分种类最多,半澄清型次之,澄清型最少。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不同红枣原料酿制枣酒的差异性,以山西稷山板枣、壶瓶枣、骏枣等3种红枣为原料发酵生产红枣酒,采用离子色谱法对枣酒中的6种有机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枣酒中的香气成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枣酒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3种枣酒共检测到6种主要有机酸,乳酸是枣酒中含量最丰富的有机酸,各有机酸在不同枣酒中存在差异,苹果酸仅在骏枣中有少量检出。共检测出以酯类为主的53种香气成分,其中稷山板枣酒33种、壶瓶枣酒40种、骏枣酒39种;辛酸乙酯、己酸乙酯、癸酸乙酯、异戊醇、苯乙醇等22种成分是3种枣酒的共有香气成分。提取了2个主成分,有效解释了不同枣酒与各种挥发性成分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红枣酒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测定来自国家种质镇江桑树圃中6种桑椹的香气成分,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桑椹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建立桑椹香气强度评价模型。结果表明:6种桑椹检测出48种香气成分,主要为醛类15种、醇类14种、酯类11种和酮类4种。经主成分分析,对前三个主成分进行可视化处理,6种桑椹根据香气成分差异归为6类,说明不同品种桑椹能够通过气质联用技术测定的香气成分进行区分;通过桑椹香气强度评价模型得出,桑椹香气强度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镇椹1号、大十、镇9106、紫芽湖桑、淮场20号、镇8603,这与通过感官评价法得到的结果一致,表明所建立的桑椹香气强度评价模型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2.
柯旭清 《中国酿造》2023,42(2):145-150
以4种不同果酒(青梅酒、桃花酒、杨梅酒、桑葚酒)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测定,并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建立综合评分模型对不同果酒挥发性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种不同果酒中共检测出79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醇类17种、醛类16种、酮类8种、酯类18种、脂肪酸类5种、萜烯类11种及其他类4种,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青梅酒、桃花酒、杨梅酒、桑葚酒的醇类相对含量分别为30.17%、25.15%、28.08%、28.41%。PCA结果表明,4种果酒综合得分按高低顺序依次为青梅酒>桑葚酒>杨梅酒>桃花酒。  相似文献   

13.
GC-MS法研究玫瑰香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天津茶淀玫瑰香葡萄为原料,用不同的酵母菌来酿造玫瑰香葡萄酒.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色谱的方法对葡萄酒中的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榆测.共识别出60种化合物,主要香气成分为醇类、酯类、酸类、萜烯类物质.不同酵母发酵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种类区别不大,而含量有差别.尤其是2种酵母产生的醇类物质的总量差别较大,而二者的产酯能力几乎相同.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焉耆盆地产区甜白葡萄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延伸该产区甜白葡萄酒的产业链,该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检测了新疆焉耆盆地产区的4种甜白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新疆焉耆盆地产区4种甜白葡萄酒中共检测出103种香气成分,其种类相似,但含量有差别,酯类和醇类物质总含量在各样品中均占80%以上。通过PCA初步确定了焉耆盆地产区4种甜白葡萄酒中各自的特征香气化合物,且4种甜白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之间的得分关联度较小,构成了甜白葡萄酒独特的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1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8种商业酵母发酵的猕猴桃血橙果酒风味物质,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CA)法对果酒的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和样品分类。结果表明,8个样品中共检测出3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并以酯类、醇类、羧酸等为主。PCA结果表明,猕猴桃血橙果酒中主要风味物质为戊酸乙酯、乙酸苯乙酯、琥珀酸氢乙酯、辛酸乙酯、异丙醇、4-萜烯醇、异植物醇、苯丙醇、乙缩醛、辛酸、(-)-柠檬烯等。CA结果将8个样品聚集为两大类,与主成分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检测枸杞鲜果、晒干后的枸杞、烘干后的枸杞、冻干后的枸杞4种样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各种风味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4种样品中分别检测到25、32、39、4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说明枸杞经干燥后挥发性风味物质明显增多。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93.714%,能够较好地反映原始数据的信息。第一主成分中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醇类>杂环类>烃类>酯类;第二主成分中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醚类>酸类>醛类>酚类>酮类。9类挥发性风味物质对枸杞风味的影响作用可以分为5种,它们共同赋予了枸杞独特的风味。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云南玛咖挥发油成分,对云南具有代表性的八个玛咖种植区样品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所得挥发油进行分离鉴定,应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鉴定出挥发油成分59种,其中共有成分39种,这些共有成分总含量在各地玛咖样品挥发油总量中占比都超过99%。含量较高的共有成分有:异硫氰酸苄酯、苯乙腈、4-甲氧基苄基异硫氰酸酯、3-甲氧基苯乙腈、棕榈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苯甲醛、9,12-亚油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乙酯、亚油酸乙酯。云南八个玛咖种植区样品挥发油成分相似,但由于含量差别而呈现出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类别。   相似文献   

18.
以万州大五星枇杷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护色工艺酿造枇杷果酒。分别采用液相色相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与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不同果酒样品中有机酸、氨基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CA)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抗坏血酸、柠檬酸结合热处理的护色处理酿造枇杷果酒护色效果最佳,与未经护色处理样品相比,该护色处理有利于增加果酒中有机酸(苹果酸、柠檬酸、丁二酸)、氨基酸(苦味、芳香族及甜味氨基酸)含量;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38种,其中酯类、醇类、酮类、其他类物质分别增加2种、3种、1种、1种;PCA结果表明,不同枇杷果酒样品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辛酸乙酯、乙酸苯乙酯、癸酸乙酯、苯乙醇等,聚类分析将样品聚集为三大类。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选用的14种苹果间主要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对14种苹果的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本实验共检测出73种香气成分,其中8种成分为所有品种苹果所共有,分别是乙酸己酯、己酸己酯、2-甲基-1-丁醇、1-己醇、1-辛醇、己醛、反式-2-己烯醛、α-法呢稀。主成分分析表明,寒富和昌红苹果综合得分较高,秦冠和秋锦苹果综合得分最低,该排名可以直观的反映出苹果间差异。聚类分析表明,14种苹果可分为四类:第一类聚集了11个品种,即山东富士、王林、新疆冰糖心富士、寒富、小国光、华富、秦冠、甘肃富士、乔纳金、河北富士。第二类聚集了2个品种,即新红星和国光。秋锦和昌红自成一类。将两种分析方法结合,筛选得到的不同产地富士、王林、昌红和寒富四种苹果香型特点更为突出,为育种者和消费者优选苹果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