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虾类中因富含大量人体必需氨基酸、微量营养素而备受关注。本文介绍了虾类的基本信息及其在储藏加工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黑变问题和机制,以及各种虾保鲜、抑制黑变的方法。首先介绍了化学方法,包括现阶段正在使用或已被研究的化学合成试剂及天然试剂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研究。主要的化学合成试剂有乙二胺四乙酸、4-己基间苯二酚、亚硫酸盐、焦亚硫酸钠、氯化钠等。天然试剂主要包括抗坏血酸、植酸、阿魏酸、曲酸、麦角硫因、儿茶酚、葡萄籽、竹叶抗氧化物、茶黄素、壳聚糖、紫菜多糖、鳄梨等;物理方法包括调控温度、气调保鲜、辐射、可食用性涂抹材料、冰保鲜冰、压力调控、臭氧等;其他新兴方法包括乳酸菌法、饥饿法、酸性电解冰法等。还介绍了近几年应用于虾保鲜的综合应用方法,如冷藏和气调保鲜技术相结合,用壳聚糖包裹再添加石榴皮提取物,用橙子油和明胶复配,焦亚硫酸钠和绿茶与迷迭香提取物的同时使用,壳聚糖与虾蛋白脂浓缩物等;最后提出对于新型廉价的保鲜方式的开发,各种天然抑制剂的研究,以及将2种或2种以上试剂进行搭配使用以取得更好的协同效果的研究将成为今后虾保鲜抑制黑变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鲍鱼罐头黑变抑制技术, 改善鲍鱼罐头品质, 提高生产效率。方法 通过盐水搅拌法去除鲍鱼表面黑色粘液, 并利用添加柠檬酸或抗坏血酸抑制鲍鱼色变。通过单因素实验与正交设计, 研究料液比、盐浓度、温度、时间对去除黑色粘液的影响; 探讨了柠檬酸及抗坏血酸的添加量、浸泡时间、温度, 对抑制鲍肉色变的影响。结果 在料液比为1:0.7(m:V)、处理温度为55 ℃、处理时间为8 min、盐浓度为12%条件下, 去除粘液的效果最佳,形态和清洗度总值为9.07±0.18,鲍鱼得率为89.6±0.28。在常温下, 各添加剂浓度分别为柠檬酸0.25%、抗坏血酸0.02%、浸泡时间10 min, 感官值为9.64, 具有最佳的抑制鲍鱼色变的效果。结论 通过盐水法搅拌及添加具有抗氧化性的柠檬酸和抗坏血酸溶液能够改善成品鲍鱼罐头品质。  相似文献   

3.
通过正交试验筛选混合菌株有效抑制烟草黑胫病病原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菌丝的生长,其中1107、1205、1601、5801和7403五株芽孢杆菌(Bacillus)在室内NYBD培养基上培养,参照5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进行混菌比例优化。结果表明,1107菌株在生物量和抑菌活性方面都表现出了显著性。5株芽孢杆菌(1×108 CFU/mL)的最优组合为芽孢菌株1107、7403、1601、5801的添加量均为1.2 mL,芽孢菌株1205添加量为0.6 mL。在此优化条件下,生物量(OD600 nm值)为3.18±0.02,抑菌圈直径为(24.22±0.68) mm,分别比单独培养的菌株或其他混合菌株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使鲍鱼罐头的杀菌工艺更加科学更加优化,能为鲍鱼罐头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本试验借助试验测定的鲍鱼罐头传热特性常数j、f值,建立起鲍鱼罐头热力杀菌时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确定汤汁温度和鲍鱼冷点温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通过汤汁的温度就可以正确的预测鲍鱼冷点的温度。试验结果表明,鲍鱼罐头瞬间升温时的传热数学模型是:lg[(T_M-T_固)/(T_M-T_液)]=0.008 7t+0.104 2;鲍鱼罐头工业杀菌过程的传热数学模型是:1)转折点前段:lg[(T_M-T_固)/(T_M-T_液)]=0.001 6t+0.110 9;2)转折点后段:lg[(T_M-T_固)/(T_M-T_液)]=0.003 8t+0.090 9。通过预测值与实测鲍鱼冷点温度值的比较,来验证鲍鱼罐头工业杀菌过程传热数学模型用于预测鲍鱼冷点温度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鲍鱼冷点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不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抑制雪莲果汁褐变的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选取各因素的水平,根据Box-Benhnken 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利用SAS 软件进行响应面回归分析,以褐变变化率为响应值,确定了雪莲果汁褐变抑制条件中各影响因素的水平,结合验证实验结果得到了最佳条件,即抗坏血酸0.31%、DL- 苹果酸0.30%、L- 半胱氨酸0.30%、漂烫温度89℃、褐变变化率20.88%。  相似文献   

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5):294-300
在分析了南美白对虾黑变原因的基础上,对物理保鲜(低温、气调、超高压和臭氧处理)与化学保鲜(化学保鲜剂和生物保鲜剂)等技术进行综述。单一保鲜技术存在其各自优缺点,复合保鲜剂和复合保鲜技术的应用能发挥其综合作用,增强防黑变与保鲜效果。开发新型保鲜方式与天然生物保鲜剂是南美白对虾防黑变保鲜的发展趋势,多种技术优化组合能相对延长南美白对虾货架期。  相似文献   

7.
4-HR对涂膜南美白对虾的黑变抑制和残留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0·002%4-己基间苯二酚(4-hexylresorcinol,4-HR)+1%壳聚糖(A组)、0·01%4-HR+1%壳聚糖(B组)和0·05%4-HR+1%壳聚糖(C组)在冷藏条件下对生鲜南美白对虾黑变的抑制作用。测定了南美白对虾的黑变感官评价值、多酚氧化酶活性(PPO)、菌落总数(TBC)、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4-HR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过程中,C组一直具有最低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和最低的黑变感官评分,但是在第4d4-HR的残留量已经超过了1mg/kg;A和B组在4d内黑变感官评分和酚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4-HR的残留量分别在第8d和第6d超过1mg/kg,根据TBC、TVB-N的变化可知,A、B、C三组的货架期分别为6、6和8d,而对照组1只有4d。一定浓度的4-HR与壳聚糖复配保鲜不仅能安全和高效地减缓南美白对虾黑变进程,而且能延长货架期。   相似文献   

8.
低乳糖奶的褐变抑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羟甲基糠醛是关拉德反应的重要中间产物,可以转化为类黑精,引起非酶褐变。本研究分析了灭菌条件和添加抑制剂A和B对低乳糖奶中5-HMF含量的影响,以及低乳糖奶中5-HMF含量与其色差(ΔL^*,Δa^*和△b^*)的关系。结果表明,控制灭菌条件及添加抑制剂均能有效抑制低乳糖奶中5-HMF的产生。低乳糖奶的亮度值ΔL^*随5-HMF含量升高而降低,红度值△a^*和黄度值△b^*均随5-HMF含量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护色剂对杏酒褐变的抑制作用,以褐变抑制率和色差值为指标,选用六种护色剂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选出对褐变抑制影响最大的三种护色剂后,利用响应面试验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杏酒的最佳护色剂配方为异抗坏血酸钠0.70 g/L、L-半胱氨酸1.10 g/L和植酸0.01 %,在此条件下测得的杏酒酒精度、还原糖和总酸与未添加护色剂的杏酒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褐变抑制率为53.11%,色差值为22.35,与预测值的吻合率分别达到97.00%和95.84%,可有效抑制杏酒褐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刘宁  黎晨晨  宋秀超  李健 《食品科学》2014,35(22):68-72
以东北黑蜂椴树蜜为原料,分别采用机械解晶法、超声波水浴联合解晶法对蜂蜜的解结晶技术进行研究。探讨加热温度、加热时间、搅拌子转速、超声功率等因素对解晶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确定两种解晶法最佳解晶条件,并对两种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机械解晶法最佳条件是加热温度80 ℃、搅拌子转速150 r/min、加热时间15 min,该条件下解晶率为97.98%;超声波水浴联合解晶法最佳条件是超声功率84 W、水浴温度80 ℃、加热时间30 min,该条件下解晶率为72.69%。通过比较得出机械解晶法优于超声波水浴联合解晶法。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国内外鲜切马铃薯褐变抑制技术,主要介绍了化学抑制褐变技术、物理抑制褐变技术,其中化学抑制褐变技术主要有天然化学提取物抑制技术、单一化学物质抑制技术,复合溶液抑制技术。物理抑制褐变技术包括热烫抑制技术、回温抑制技术、气调抑制技术。虽然上述褐变抑制技术已相当成熟,但其在鲜切马铃薯产业化发展中还未得到充分应用。因此,产业化鲜切马铃薯褐变抑制技术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许培振  罗昱  林梓  孟满  丁筑红 《食品科学》2016,37(24):55-60
以刺梨果汁为原料,研究葡萄糖氧化酶对刺梨果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主要褐变因素的影响,为抑制刺梨果汁褐变,探索合适的工艺条件。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葡萄糖氧化酶抑制刺梨果汁褐变最佳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28 U/L、作用时间38 min、作用温度37 ℃,此条件下得到刺梨果汁褐变指数为0.122±0.001,葡萄糖氧化酶能显著消耗刺梨果汁中溶解氧(7 d后溶解氧含量为0.523 mg/L),远低于对照组(5.991 mg/L,P<0.05),抑制刺梨果汁氧化反应。此外,葡萄糖氧化酶处理可有效保存VC和氨基态氮含量,减缓褐变中间产物5-羟甲基糠醛的产生,降低褐变指数的增长速率(P<0.01),有效抑制刺梨果汁褐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以“宁海白”枇杷为实验对象,研究不同质量分数裂褶菌多糖粗提物、4 种常用褐变抑制剂(草酸、柠檬酸、VC、L-半胱氨酸)对抑制枇杷果汁褐变的影响。结果发现,5 种褐变抑制剂的作用效果强烈顺序为:L-半胱氨酸>草酸>VC>柠檬酸>裂褶菌多糖,其中裂褶菌多糖质量分数在0.8%时,褐变抑制率达到80%以上。基于果汁风味考虑,选择裂褶菌多糖、VC、L-半胱氨酸一起作为抑制剂组合,并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最佳组合为:裂褶菌多糖质量分数1%、VC质量分数0.025%、L-半胱氨酸质量分数0.004%。经回归分析和验证实验,得到的果汁褐变抑制率为98.04%,与理论模型预测值99.22%接近,响应模型可靠。优化处理后的果汁可溶性固形物、VC和总酚含量都得以提高。可见,裂褶菌多糖可以与其他抑制剂复合使用,运用于枇杷果汁褐变防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柿子汁非酶褐变的影响因素以及柿子汁非酶褐变的抑制技术.实验结果表明:加热温度越高、pH越大、可溶性固形物浓度越高,柿子汁的褐变度越大;天冬氨酸可以抑制柿子汁的非酶褐变,甘氨酸对柿子汁的非酶褐变有促进作用;果糖和葡萄糖对柿子汁的非酶褐变有促进作用;0.2%的异抗坏血酸钠、0.02%的L-半胱氨酸和0.01%的亚硫酸氢钠混合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柿子汁的非酶褐变.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柿子汁非酶褐变的影响因素以及柿子汁非酶褐变的抑制技术。实验结果表明:加热温度越高、pH越大、可溶性固形物浓度越高,柿子汁的褐变度越大;天冬氨酸可以抑制柿子汁的非酶褐变,甘氨酸对柿子汁的非酶褐变有促进作用;果糖和葡萄糖对柿子汁的非酶褐变有促进作用;0.2%的异抗坏血酸钠、0.02%的L-半胱氨酸和0.01%的亚硫酸氢钠混合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柿子汁的非酶褐变。   相似文献   

16.
为抑制荔枝酒褐变,在酒精发酵完成后,以褐变抑制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8(27)正交试验表进行六因素二水平正交试验,采用极差分析法选出对荔枝酒褐变抑制率影响最大的4 种褐变抑制剂:L-半胱氨酸、谷胱甘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 disodium,EDTA-Na2)和柠檬酸,利用Design-Expert 8.0软件进行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荔枝酒褐变抑制剂的最佳配方为L-半胱氨酸8.46 mmol/L、谷胱甘肽1.16 mmol/L、EDTA-Na21.87 mmol/L、柠檬酸1.89 mmol/L,在此条件下预测褐变抑制率为47.89%,实际值为50.18%,实际值与预测值吻合率达95.44%。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黑变红枣枣皮类黑精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80nm,本试验以黑变红枣枣皮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水浴与细胞破碎联动对黑变红枣枣皮类黑精提取工艺并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水浴时间100min、水浴温度78℃、细胞破碎时间为53min、细胞破碎功率66%。在此工艺条件下,测得黑变红枣枣皮吸光度为1. 072。与理论值1. 031相比,相对误差约3. 9%。与常规水浴法和细胞破碎提取黑变红枣枣皮类黑精相比,联动水浴和细胞破碎提取效果更好。最佳提取级数为3级,提取率为91. 38%。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苹果酒褐变的抑制作用。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的热烫处理时间,单因素抗褐变剂柠檬酸、异抗坏血酸钠、焦亚硫酸以及抗褐变剂复合处理对苹果汁420nm处吸光值的影响。观察不同处理对苹果酒褐变的抑制效果。结果:热烫处理5min、柠檬酸30mg/mL、异抗坏血酸钠2mg/mL、焦亚硫酸钠0.2mg/mL以及不同抗褐变剂复合处理,均可使苹果汁420nm处吸光值均较小且苹果酒风味无太大变化。结论:最佳单因素抗褐变剂为2mg/mL的异抗坏血酸钠,而抗褐变剂复合处理对苹果酒褐变的抑制效果明显优于单因素。  相似文献   

19.
苹果褐变抑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采用色差法,以Y值(总反射度)为指标比较了不同浓度的护色剂对苹果的护色效果,确定了优化的苹果酶促褐变抑制方法:苹果在切块过程中用1.5%NaCl+0.05%Vc溶液浸渍15min.  相似文献   

20.
以野木瓜果汁非酶褐变抑制为主要目标,兼顾果汁营养保全(多酚保全率和·OH清除率),应用响应面法对褐变抑制剂的种类及添加量进行优化。通过PlackettBurman(PB)设计,以主目标非酶褐变抑制率为响应值,对褐变抑制剂进行显著性评价,筛选出L-半胱氨酸、D-异抗坏血酸钠和植酸3个信度>95%的抑制剂为重要影响因子;通过最陡爬坡试验确定最优取值范围及效应方向,再以非酶褐变抑制率为主响应值,以多酚保全率和·OH清除率为次响应值,用Box-Behnken Design(BBD)试验设计进行响应面优化,确定野木瓜果汁非酶褐变抑制的最优配方为:L-半胱氨酸0.97%、D-异抗坏血酸钠0.05%、植酸0.015%(均为质量分数),此优化条件下的褐变抑制率为81.39%、多酚保全率为85.76%、·OH清除率为63.61%,经验证误差为0.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