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B-型微晶淀粉为原料,选择硬脂酰单甘脂(GMS)、硬脂酰乳酸钠(SSL)和硬脂酰蔗糖酯(SE-15)为配体,固定淀粉质量分数为5%,淀粉与配体的质量比为20∶1,原料混合后经90℃溶解,121℃和90℃两个阶段的复合,再经缓慢冷却和低温凝沉制备得到了AM-GMS,AM-SE和AM-SSL 3种复合物,应用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红外光谱仪(IR)和凝胶渗透色谱对样品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AC)对3种样品的红外光谱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研究所得到的3种复合物均为V-型结晶结构,其稳定性大小顺序为AM-GMSAMSSLAM-SE;AM-GMS,AM-SE和AM-SSL 3种复合物的相对结晶度分别为70.5%,51.9%和60.1%;3种复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3044,3449和3265;3种复合物中配体的含量分别为17.09%,15.45%和16.39%。  相似文献   

2.
V型直链淀粉-正己醇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B型微晶淀粉作为原料,分别在水和醇作溶剂的情况下,与正己醇络合制备得到V型复合物。应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对两种条件下得到的V型直链淀粉-正己醇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应用红外光谱对水及醇溶剂法制备得到的V型直链淀粉-正己醇复合物进行测定,定性确定了V型复合物中正己醇配体的存在;进一步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对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及醇溶剂法制备得到V型直链淀粉-正己醇复合物的水化物和无水形式晶体。水化物形式晶体颗粒间粘连较严重,无水形式晶体的颗粒直径均为0.5~1μm,二者的结晶度均达到70%以上。V型直链淀粉-正己醇复合物的水化物与无水形式晶体的熔化温度几乎相同,且其复合物中醇类配体的含量分别为9.79%和4.3%。  相似文献   

3.
选取高直链玉米淀粉,采用HCl/KOH沉淀法制备直链淀粉-硬脂酸复合物,并实验探讨了在不同酸度、结晶温度、保温时间和直链淀粉与脂质的比例下复合物的包埋效果。通过酸水解法测定复合物中的脂肪含量、脂质利用率,并用直接干燥法测定复合物的含水量,从而得出复合物的干基产率,分析确定制备硬脂酸-直链淀粉复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制备硬脂酸-直链淀粉复合物最佳的工艺条件为:0.1mol/LHCl的添加量为12mL,结晶温度为60℃,保温时间为0.5h,直链淀粉与脂质比例为10:1。  相似文献   

4.
以B型微晶淀粉为原料、正辛醇为配体,在Et OH/H2O体系中采用加热回流的方法制备得到了直链淀粉-正辛醇复合物。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淀粉/辛醇的配比、乙醇浓度、结晶冷却条件、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复合物形成的影响。运用X射线衍射对复合物的结晶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制备直链淀粉-正辛醇复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辛醇的配比10∶1,乙醇浓度为35%,保温温度80℃,保温时间60 min,结晶冷却速率是5℃/h。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复合物为V型结构,其结晶度可达到61.29%。   相似文献   

5.
直链淀粉与不同风味分子包合物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直链淀粉与风味分子的制备及所得包合物的结构规律,选择(C6~C9)脂肪族醇和α-萘酚5组风味分子与直链淀粉采用热熔法制取包合物。在100℃将直链淀粉糊化后于密闭容器中加入风味分子,恒温后缓慢冷却离心冷冻干燥制得产物,且包合物收率在45%~50%。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X射线衍射法(XRD)、核磁共振(NMR)确认了包合物的形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A)测定表明直链淀粉与正庚醇的包合物结构最稳定,此结果在各种表征结果中存在一致性。实验证实了热熔法可制得稳定的直链淀粉风味分子包合物;包合物包埋率随着脂肪醇链长的增加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6.
V-型直链淀粉-油酸复合物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B-型微晶淀粉为原料,经二甲亚砜溶解后,分散至热水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油酸的乙醇溶液中,经过高温混合、结晶、离心分离、洗涤,制得淀粉-油酸复合物。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和DSC对得到的复合物进行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复合物颗粒直径约为2μm,X-射线衍射图形为典型的V-型结构,红外光谱中显示出了油酸复合物的相关特征,DSC分析表明V-型复合物的稳定性小于B-型微晶淀粉。  相似文献   

7.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3):276-284
直链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形成赋予淀粉抗消化、包埋有益脂质、改善食品质地等优良特性,同时还可以调控淀粉的糊化、老化等性质,已逐渐成为淀粉改性领域的研究热点。文中综述了近年来直链淀粉-脂质复合物的研究进展,概括了国内外主流及新兴的制备方法,探讨了复合物的结构性质、形成机理,并介绍了复合物对淀粉理化和功能特性的影响,最后展望了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以B-型微晶淀粉为原料,以GMS、SSL和SE作为配体物质,经过121℃的温度处理制备得到了AM-GMS复合物,AM-SSL复合物和AM-SE复合物。分别利用XRD,DSC和IR分析了3种复合物的结构及其相关性能。结果表明,3种复合物均为V-型结晶结构,3种复合物即AM-GMS复合物,AM-SSL复合物和AM-SE复合物的结晶度分别为70.5%,60.5%,51.9%。DSC图谱可以看出AM-SE复合物的吸热峰值最大,焓变最小;3种复合物中V-型AM-GMS复合物的稳定性最高,说明AM-GMS复合物的相对结晶最优。  相似文献   

9.
以直链淀粉-番茄红素复合物(ALCs)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N2和O2处理条件下ALCs中番茄红素保留率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并进一步构建番茄红素降解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包合番茄红素形成了V-型单螺旋结构,且番茄红素与直链淀粉发生的分子链缠绕使ALCs的双螺旋含量增加;N2处理条件下,ALCs中番茄红素的质量浓度和抗氧化活性高于O2处理条件,且降解较缓慢;N2环境下处理24 h后,ALCs中番茄红素保留率和DPPH清除率分别为(85.17±0.42)%和(35.74±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74±0.06)%和(17.20±0.01)%;O2环境下处理24 h后,ALCs中番茄红素保留率和DPPH清除率分别为(77.09±0.90)%和(33.24±0.0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32±0.42)%和(16.32±0.09)%;N2和O2处理条件下,ALCs中番茄红素...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原淀粉经酸解、重结晶后形成B型微晶淀粉,将B型微晶淀粉与色氨酸混合,经过加压高温制得直链淀粉-色氨酸复合物。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淀粉色氨酸配比、复合时间和复合温度3个因素对直链淀粉-色氨酸复合物相对结晶度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和拉曼光谱(RAMAN)对复合物进行表征,研究表明,直链淀粉-色氨酸复合物最好结晶度的制备条件为:B型微晶淀粉与色氨酸配比为10∶4,复合时间为40 min,复合温度为120℃,此工艺下的复合物的结晶结构为C型结构。  相似文献   

11.
李海普  李彬  欧阳明  张莎莎 《食品科学》2010,31(11):273-277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是淀粉的两大主要组分,它们在分子结构以及分子聚集态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物化特性有所不同,具有不同直链和支链淀粉组成比例的淀粉在总体应用表现也不相同。本文通过讨论淀粉最新的研究进展,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纯度、分子结构、相对分子质量、晶体特性、热焓特性、黏度特性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多酚类化合物因为其独特的生物活性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多酚类化合物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利用蛋白质和多糖制备的纳米复合物将多酚类物质包埋起来,不仅可以克服多酚水溶性差、易降解、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保留多酚原有的生物活性,而且可以实现多酚类物质的缓释。对纳米复合物的4种制备方法、表征手段以及颗粒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多酚类物质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际指导。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分子对接和相溶解度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环糊精(cyclodextrin,CD)与光甘草定(glabridin,GLD)之间的包合能力,筛选出适宜包合GLD的CD;制备GLD/CD固体包合物,考察不同干燥方法、不同投料比对固体包合物的包合率、载药量和溶解度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技术分别对包合物的形貌、包合物中GLD的存在形式、GLD与CD的相互作用和空间构象进行研究;采用体外溶出实验考察GLD在包合前后溶出特性的变化;采用噻唑蓝法比较GLD及其包合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多种CD都能与GLD形成物质的量比1∶1的包合物,其中2-磺丁基-β-环糊精(2-sulfobutyl-β-cyclodextrins,2-SBE-β-CD)包合GLD的能力优于其他CD及其衍生物;不同制备方法制备的GLD/2-SBE-β-CD固体包合物的包合率和载药量均无显著差异,但包合物的水溶性有一定差异。适当提高GLD与2-SBE-β-CD物质的量比,包合率虽有一定程度下降,但可显著提高载药量。GLD与2-SBE-β-CD物...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壳聚糖-阿拉伯木聚糖复凝聚的影响,通过测定平衡相的浊度和复凝聚相收率确定玉米阿拉伯木聚糖(CAX)和壳聚糖(CS)间复合物形成的条件。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流变学特性对复凝聚物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CAX/CS配比为9:1,体系pH值为4.0,总固形物浓度为3%(m/m),室温下反应10 min,最大复凝聚相产率达76.04%。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结果表明,CAX/CS复凝聚物是通过CS中的-NH3+和CAX中-COO-之间的相互吸引形成的。用SEM扫描成像显示复凝聚物具有规则且分布均匀的多孔网络结构。CAX/CS复凝聚物粘弹特性取决于发生复凝聚的pH值。在pH值3.5和4.0时,复凝聚物为液体粘弹行为;在pH值5.0时,复凝聚物为固体粘弹性行为。pH值5.0下形成的复凝聚物的G’最高,说明除静电作用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对CAX/CS复凝聚物粘弹特性起重要作用。CAX/CS复凝聚物可以作为包封营养素和功能性因子的微囊化壁材。  相似文献   

17.
李德海  马莺 《食品科学》2011,32(6):89-94
以普通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稀碱分散法制备玉米直链淀粉。以直链淀粉的得率和蓝值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分离工艺为NaOH溶液浓度0.35~0.45mol/L、NaCl溶液质量分数5%、离心力5439~7014×g。该法制备的玉米直链淀粉与丁醇法和乙醇分散法制备的直链淀粉以及直链淀粉标准品的特性进行对比,根据其蓝值、特性黏度及特性分子质量、质构特性、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结果可知,稀碱分散法制备直链淀粉的纯度高于乙醇分散法和丁醇法,并且直链淀粉的凝胶特性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情况接近直链淀粉标准品。  相似文献   

18.
利用离子交联法制备了茶多酚壳-聚糖纳米共悬液。全面研究了影响共悬液中茶多酚-壳聚糖颗粒粒径分布及茶多酚包封率的因素,结果显示:pH值、搅拌速度、反应温度、壳聚糖浓度、茶多酚添加量、三聚磷酸钠与壳聚糖质量比以及超声处理对粒径分布与包封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优化了制备工艺,并对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茶多酚-壳聚糖纳米共悬液的性质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茶多糖-纳米硒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以茶多糖为模板制备纳米硒的可行性,以云南大叶种绿茶、红茶、普洱茶和福鼎大白白茶、英红九号黄茶、岭头单丛乌龙茶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茶叶粗多糖,比较其得率和多糖、蛋白质组成,并以各茶类粗多糖为模板制备纳米硒,采用动态光散射和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分析其平均水合直径、总光强、Zeta电位和多分散系数,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其颗粒大小、形貌和分布特性,并对稳定性最佳的茶多糖-纳米硒,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其硒浓度,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其与模板的结合。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树、茶类的粗多糖均有稳定纳米硒的作用,但以普洱茶粗多糖作用最强,所构建的纳米硒直径最小(75 nm)、静电稳定性最高(Zeta电位-53 mV)、分布最集中(多分散系数0.11),主要通过-OH、-NH2、-C=O等基团以非共价键与纳米硒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