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凹凸棒石吸附剂特征及其在油脂脱色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凹凸棒石粘土是我国特色非金属资源,具有纤维结构特点并具有明显的层状外观,改性后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对凹凸棒石吸附剂的形貌、矿物组成、BET比表面、孔径分布、表面酸性点等理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凹凸棒石吸附剂在油脂脱色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温度、吸附时间和吸附剂用量对色素的吸附都具有明显的影响。另外,结合凹凸棒石吸附剂特征对吸附过程的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在比较不同SPME萃取头对油脂挥发物分离能力的基础上,探讨了凹凸棒石脱色过程中脱色时间、吸附剂添加量对油脂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色时间达到60min时,醇类物质、酮类物质含量呈增加状态,吸附剂添加量对氧化分解产物醇类、醛类、酮类物质的影响不明显,但以呋喃类化合物和环类物化合物为主其它物质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凹凸棒石吸附剂属于多孔固体吸附剂,微孔分布在其吸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不同来源矿物制备吸附剂样品后发现,凹凸棒石吸附剂存在着跨越一定孔径范围的微孔,胁UrICUich吸附等温线研究结果也表明,不同微孔分布的凹凸棒石吸附剂N值和K值具有明显规律性,但其吸附性质相同.吸附剂的微孔与色素类分子直径越接近,其吸附量会越大,在凹凸棒石对油中色素类物质的吸附的过程中,吸附剂对色素类物质的分子筛分作用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影响油脂脱色效果的因素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赵军 《中国油脂》2003,28(2):20-22
吸附脱色是现代油脂加工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脱色方法,影响吸附脱色效果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错综复杂而又相互联系,作者结合生产实践,从吸附剂,脱色原料油的质量及脱色工艺参数等方面分析了它们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凹凸棒石脱色过程对碱炼大豆油体系甘油三酯分解、聚合、过氧化反应的影响,发现油脂脱色体系中同时存在着游离脂肪酸的吸附、生成、反应的平衡关系,凹凸棒石在吸附过程中对氢过氧化物的吸附作用大于催化作用,同时发现凹凸棒石表面酸性点的存在对甘三酯的分解、极性化合物的生成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脱色工序在油脂精炼中,是一个较特殊的工序。它不能单独应用,像只经过脱色工序,生产脱色油。而其它工序如脱胶或脱酸,可以只使用这些工序,生产一级油二级油。但在全精炼的四个工序中,脱色工序不可缺少。如果认为油色对产品要求不重要,想只经过脱胶脱酸就脱臭,那产品往往就达不到色拉油标准。 60年代我们搞连续化棕油精炼研究和中试时,曾以为类胡萝卜素可通过加热脱去颜色,准备省去脱色工序的建设。但是多次不加白土进行试验,样品都呈灰暗色,而一加入白土,颜色就达到色泽要求。所以还是加进这工序。事后分析,棕油加白土主要是…  相似文献   

7.
<正>经最近小型试验表明,利用逆流原理进行植物油脱色,可减少耗用漂白土达40%,若采用两级加工,结果更为理想。在两级工艺中,在第一阶段,原料毛油利用已用过漂白土进行初次脱色。在第二阶段,将初次脱色油脂,再利用新漂白土进行最后脱色。该工艺最适宜深色油脂如棕榈油及物理精炼工艺。现将德国OHMI GMBH公司开发的逆流脱色工艺予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对微生物油脂的脱色工艺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了脱色时间、脱色温度、吸附剂用量和比例对脱色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对脱色工艺进行了优化。最佳工艺条件为:脱色温度90℃,脱色时间25min,吸附剂用量为5%,白土与活性炭比例9:1。在此条件下,脱色率达到84%。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研究了在一定的脱色条件下,大豆油中色素类物质在活化过的凹凸棒石上的吸附平衡热力学特性。实验得出353~383K热力学曲线,计算出这些物质在凹凸棒石上的吸附焓变在-0.0434~-0.0036kJ/mol范围内;吸附Gibbs自由能变在-10.23~11.77kJ/mol之间;熵变在-33.34~27.78J/mol·K范围内。证明活化凹凸棒石对大豆油中色素类物质的吸附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和吸附剂添加量的增多有利于吸附作用的进行,在该温度范围内的吸附作用主要是熵趋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油脂脱色体系属于稀溶液吸附体系,该体系中的吸附等温式最常用的是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其中Freundlich方程更适合植物油脂脱色体系。作者对植物油脂脱色工艺中常用的3种吸附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浓度区时3种吸附剂都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K凹〉K膨〉K活,N凹〉N膨〉N活。凹凸棒石的K值和N值均为最大,大孔径范围的孔道和较多的表面酸性点使凹凸棒石不仅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而且具有较高的吸附强度。  相似文献   

11.
废白土中回收油脂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用白土作为脱色剂 ,在吸附油脂中色素的同时 ,也吸附了不少油脂 ,这就降低了油脂的得率。采用 6#溶剂油浸提废白土中的油脂 ,可使废白土中的残油从 2 8%降至 1 8%。在实验中发现 ,废白土中的油脂要立即进行回收 ,以防止酸值和过氧化值的上升。经对回收的油脂进行理化指标的测定 ,都达到了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2.
油脂精炼废白土中油脂回收和废白土再生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为了更好地利用废白土增加效益,利用自行设计的一种新型三段式浸出器,对油脂脱色废白土中油脂的回收工艺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该工艺回收后的油脂品质好,能达到食用标准,且回收后的废白土残油量小于5%。在此基础上利用自行设计的两段白土再生器将二次废白土再生。  相似文献   

13.
水剂法回收废白土中油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实验研究了水剂法从废白土中回收油脂时 ,原料新鲜度、解吸时的pH值、解吸温度、解吸时间等因素对油脂得率和油品质量的影响 ,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 ,回收率可达 80 %以上 ,且所得油脂的品质与脱色前的油脂品质接近。  相似文献   

14.
用提纯、酸化、活化后的凹凸棒黏土吸附大麻籽油中的色素,采用正交实验确定脱色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凹土用量6 g/100 mL油,吸附时间40 min,凹土活化温度300℃,吸附温度35℃时脱色效果最好,脱色率可达94.31%。  相似文献   

15.
木素过氧化物酶辅助漂白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FTIR、GC/MS、GPC等技术研究了木素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漂白协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木素过氧化物酶预处理能增加木素的紫丁香基结构单元、对羟苯基、甲氧基、酚羟基等,增强木素的反应活性,同时还可以降解溶出小分子质量木素,为过氧化氢漂白提供有利条件:加强漂剂与木素酚型结构单元和紫丁香基结构单元的反应,使得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减少、木素溶出量有所增加、溶出木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明显增大、纸浆白度提高、结晶度增加.  相似文献   

16.
采用凹凸棒作为吸附剂对大豆毛油进行脱色,以脱色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对脱色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优脱色条件为脱色时间32min、脱色温度110℃、搅拌速率250r/min、脱色剂(凹凸棒)用量3%,此条件下,凹凸棒脱色大豆油的脱色率为71.83%。将凹凸棒脱色后的大豆油与普通脱色大豆油分别进行一定时间的105℃加热,对二者的色泽红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以凹凸棒作为吸附剂的脱色油脂较为稳定,不易返色。  相似文献   

17.
研究吸附脱色工艺条件(吸附剂种类、吸附剂用量、吸附脱色温度、吸附脱色时间)对米糠油吸附脱色综合效果(脱色率及谷维素、甾醇、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保留率和反式脂肪酸生成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全概率分析得到最佳吸附脱色工艺条件:吸附脱色剂为活性白土,添加量为油重的3%,吸附脱色温度120℃,吸附脱色时间25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脱色米糠油的色泽为Y20 R2.1(罗维朋比色槽25.4 mm),谷维素保留率为96.74%,甾醇保留率为90.60%,维生素E保留率为78.68%,反式脂肪酸未检出。脱色米糠油中营养成分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多次吸附平衡可有效降低油脂的色泽原理,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究分段脱色工艺对大豆油脱色效果的影响,然后通过响应面法获得最佳脱色工艺参数。在添加总量一定时,将活性白土分3 段进行添加,通过改变每段添加量比例,确定最佳吸附平衡的条件;在搅拌速率为150 r/min时,活性白土添加总量1.27%、脱色温度100 ℃、脱色总时间60 min,脱色油脂酸值为0.12 mg KOH/g,过氧化值为3.26 mmol/kg,色泽为黄18、红1.45,相对于常规脱色工艺活性白土用量减少9.29%,提高了油脂的精炼率。  相似文献   

19.
20.
米糠油由于其本身成分的复杂性及现有加工工艺的局限性,精炼出高品质的米糠油还比较困难,因为脱胶脱色是米糠油精炼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两道工序,直接影响米糠油的外观和等级评定,这两道工序一直以来都是许多专家学者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的部分。本课题主要是研究毛油预处理阶段中的脱胶和脱色工序:通过三种不同脱胶方法,根据脱胶后的米糠油中磷含量的差异来选定最佳脱胶方案。在脱色工序方面,采用了复合脱色剂与活性白土混合使用,做不同脱色条件下的脱色效果比较,并选定脱色的最佳工艺参数。通过实验得知脱胶效果最好的是酶法脱胶,脱色最好的工艺条件为:复合脱色剂0.2%、活性白土4%、温度90℃、时间20m 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