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法研究海产品肌肉中汞形态分布特征,调查了浙江沿海50 个品种共计891 个样本中甲基汞含量,并结合浙江省居民水产品消费量,对海产品甲基汞污染食用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94.2%的海产品均有甲基汞检出,甲基汞是海产品肌肉中汞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其含量占总汞质量分数65.0%~95.2%,所有样品甲基汞含量范围为0~0.95 mg/kg,均低于国家标准限量值;不同鱼类甲基汞含量存在差异,营养级别高的鱼类对甲基汞的生物富集能力较强,鲨鱼、金枪鱼等大型肉食性鱼类甲基汞含量明显高于一般鱼类,存在超标可能性;风险评估表明,浙江沿海一般海产品甲基汞污染食用风险较低,但长期或大量食用金枪鱼和鲨鱼等甲基汞污染较高的海产品,存在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2.
应用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海产品中无机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酸浸提,直接应用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海产品中无机砷。  相似文献   

3.
海产品中砷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海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所以海产品的安全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海产品特别是食用海藻含砷量较高,但是海产品中的砷大部分以低毒性的有机砷形态存在,而且不同种类的海产品所含有的砷形态各不相同。所以,对海产品中的不同形态砷化合物进行精准分析检测,对于科学、客观评估海产品中砷污染的健康风险以及保证海产品的安全消费具有重要意义。海产品的砷形态分析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第一在不改变砷形态的前提下把海产品中所有形态砷化合物完全提取出来;第二把各形态有机砷和无机砷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基线分离、并对各形态砷化合物进行高灵敏检测。近十多年来,有关海产品中砷的形态分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方法学上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本文主要针对近十多年来有关不同海产品中不同形态砷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和分析检测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以期为食品检测机构或食品安全研究或评估人员提供方法学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云南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利用国家标准方法对云南省110份茶叶样品的总砷和无机砷含量进行测试,并就产地、包装、流通环节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经对采集的110个茶叶样品进行总砷检测,最高0.152 mg/kg,均值0.0325 mg/kg,仅1件检出无机砷,检测值为0.0591 mg/kg,均符合国家...  相似文献   

5.
烟台市海域水产品中重金属和砷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烟台市黄、渤海海域常见海产品中重金属含量状况。方法利用原子荧光法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海产品中Hg、Cd、Pb、As、Sb的含量,采用方差分析、单因子污染指数法、金属污染指数法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将测定结果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结果海产品样品均检出重金属,各类海产品之间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笔管蛸、桃花蛸、扇贝丁、爬虾、螃蟹5种海产品Cd超标,蛏子As超标,其余未超标;螃蟹、爬虾、桃花蛸、笔管蛸及蛏子对重金属富集能力较强。结论烟台市海域海产品中Hg、Cd、Pb、Sb几种金属及砷的含量有差异,其中Cd、As、Pb污染状况较为严重,提示应高度重视近海海域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嘉兴市经营环节海产品中砷的形态分布情况,评估食用海产品暴露的砷对人体的健康风险。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HPLC-ICP-MS)对嘉兴市经营环节中采集的5种共105份海产品样品总砷及砷形态污染情况进行检测,结合嘉兴市居民水产品消费数据,对食用海产品带来的无机砷暴露的健康风险进行分析。结果 105份样品中,5种海产品中总砷平均含量范围为0.85~41.85 mg/kg,主要以无毒的砷甜菜碱或砷糖为主,有机砷含量占总砷的90%以上。无机砷的检出率为45.7%,检出浓度范围为0.015~1.169 mg/kg,中位值为0.011 mg/kg,含量较高的海产品主要为海藻类、甲壳类,其中1份样品高于GB 2762—2022的水产品限量值,超标率为0.95%。暴露边界比值(MOE)健康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嘉兴市居民食用海产品的健康风险较低(MOE值均远大于1),城市居民风险程度略高于农村居民,女性风险程度略高于男性。结论 嘉兴市居民食用一般海产品暴露的无机砷引起的健康风险较低,但要避免长期大量摄入无机砷较高的海产品(海藻类、甲壳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烟台濒临的黄海和渤海海域海产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分布特征,掌握致病菌污染的"基线值",为市场监管、消费指导和风险预警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按照GB 4789规定的方法,进行6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借助快速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s QMRA)方法,评价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感染风险。结果 6类260种海产品中仅有副溶血性弧菌阳性检出,创伤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O157:H7均未检出。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总体污染率为19.62%(51/260),贝类、甲壳类污染水平较高,鱼类、海藻类偏低,污染率分别为26.42%(28/106)、20.00%(6/30)、10.00%(3/30)、10.00%(3/30);贝类中牡蛎是副溶血性弧菌高污染的海产品,污染率为31.03%(9/29)。普通人群摄食加热海产品后副溶血性弧菌致病风险概率值为2.97×10-7,年均患病率为6.03×10~(-6)次/人年,7~9月份为高发病时间段。结论烟台海域鲜活海产品主要存在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摄食人群具有潜在的感染风险,尤其温度较高的第三季度。  相似文献   

8.
近海海域海产品汞、铅和砷污染状况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永彭  朱志鹏 《食品科学》2015,36(23):301-306
海产品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然而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排放到近海海域的有毒元素汞(Hg)、铅(Pb)和砷(As)已经威胁到海产品的食品安全。本文通过对2005-2015年欧洲(意大利、挪威等)、中东地区(土耳其、伊朗等)及中国近海海域海产品中Hg、Pb和As含量对比分析,结果得出:1)中东地区及中国近海海域海产品Hg含量有部分超标。2)中东近海海域海产品Pb含量远高于中国近海海域和欧洲近海海域并大部分超标,其中双壳贝类Pb含量普遍高于鱼类。3)欧洲(意大利、挪威等)近海海域海产品As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并大部分超标。4)中国北方沿海地区的双壳贝体内Hg含量普遍大于东南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9.
有毒元素的形态和毒性是当下科学研究的前沿方向。砷是常见的有毒类金属,分为有机态和无机态两种形态,一般认为无机砷毒性远大于有机砷,有机砷仅为低毒或无毒。但是随着研究技术手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部分有机砷也存在较强的毒性。文章重点阐述海产品中砷的形态、分布特征、毒性评价以及健康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砷形态在化学、生物学、预防医学、毒理学等学科交叉下的发展前景,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砷的形态、毒性以及安全性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我国膳食无机砷致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疾病模型。方法 首先确立膳食无机砷导致的不同健康危害终点。根据我国人群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数据,分别采用风险评估法和反事实分析法计算膳食无机砷暴露致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归因发病率、死亡率,结合疾病的伤残权重及病程等特点,构建膳食无机砷暴露致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疾病模型。结果 人群终身持续经膳食暴露于1.41 μg/(kg?d)无机砷时,引起皮肤癌、膀胱癌和肺癌的发病率分别为0.135%、0.010%以及0.034%,死亡率分别为0.015%、0.004%以及0.138%。人群终身持续经膳食暴露于1 μg/(kg?d)无机砷时,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为0.082%、0.025%。结论 疾病模型可用于计算食品污染物导致的疾病负担,对食品污染物的健康危害进行量化。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前市售食用菌的砷污染情况,评价通过食用菌摄入暴露的砷对人体的健康风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HPLC-ICP-MS)分析食用菌中的6种砷形态化合物;采用美国环保署(USEPA)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分别基于非致癌风险和癌症风险临界值计算食用菌的安全消费水平(SCL)和安全摄入量(SIR)。结果表明:本批次新鲜食用菌和食用菌干制品中的总砷含量分别为0.0013~0.1240 mg/kg(以鲜重计)和0.0170~3.8488 mg/kg(以干重计),均未超过GB 2762-2017规定的总砷限量。除姬松茸干制品外,其它食用菌均为一级产品。不同品种的食用菌中存在的主要形态砷化合物存在差异。本批次新鲜食用菌和食用菌干制品的安全消费水平分别为5.33~104.38 g/(d·BW kg)(以鲜重计)和0.06~5.28 g/(d·BW·kg)(以干重计),除姬松茸干制品外均高于实际人均食用菌摄入量,对人体不存在非致癌的风险和癌症风险。  相似文献   

12.
杭州市场罐头类食品的双酚A污染调查及其膳食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检测市场上罐头类食品的双酚A含量,明确其膳食暴露风险。方法:在杭州超市采集各类罐头食品样品93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酚A含量,采用点评估方法评估其膳食暴露风险。结果:罐头样品双酚A的检出率为29%,平均值为121.7μg/kg,最大值为2 840μg/kg,其中油性的鱼、肉和蔬菜类罐头双酚A含量较高;一般人群来源于罐头食品的双酚A膳食暴露量为0.04—0.20μg/(kg·bw)/d,占TDI的0.4%—2.0%。结论:油性的鱼、肉和蔬菜类罐头食品双酚A含量显著高于饮料和粥类罐头食品;在没有其他重大的暴露来源时,各类人群以罐头类食品为主的双酚A膳食暴露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海产品中的砷及其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产品中的砷通过食物链富集的方式进入人体。海产品中检测出的砷形态有三价的亚砷酸盐(As(III))、五价的砷酸盐(As(V))、砷胆碱(As C)、砷甜菜碱(As B)、砷糖、砷脂等。各种形态的砷通过不同代谢途径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毒性。砷的形态主要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的联用(HPLC-ICP-MS)来测定的。有机砷中砷胆碱(As C)的代谢产物为砷甜菜碱(As B)和砷脂;砷甜菜碱(As B)经尿液直接排出;不同的砷脂代谢产物不一样;砷糖的代谢产物至少12种,最主要的是五价的二甲基砷酸盐(DMA(V))。无机砷(包括砷酸盐和亚砷酸盐)最后代谢产物为五价的二甲基砷酸盐(DMA(V))和三价的二甲基亚砷酸盐(DMA(III))。海产品经过不同烹调处理后,其总砷浓度或多或少都有增加,砷形态也有变化,部分加工会导致毒性增加。对于消费者来说,注意饮食习惯包括海产品摄入量,摄入间隔,日常营养元素摄入与烹调方式的选择等是预防过量摄入有毒砷形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李玉  冯志华  李谷祺  阎斌伦 《食品科学》2010,31(21):390-393
测定几种海产品(软体类、甲壳类、鱼类)中重金属Hg、Cd 、Pb 的含量,并运用危害商数(target hazard quotients,THQs)评价食用海产品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结果发现:Hg 在软体类生物中的含量范围为0.06~1.23mg/kg,其次为鱼类(0.024~1.03mg/kg),甲壳类生物最低(未检出~0.25mg/kg);Cd 在软体类生物中的含量为 0.18~4.02mg/kg,高于甲壳类(未检出~0.05mg/kg)和鱼类(未检出~0.07mg/kg);Pb含量较低,软体类(0.04~0.23mg/kg)、甲壳类(未检出0.03mg/kg)、鱼类(未检出~0.07mg/kg)。Cd 和Pb 的危害商数说明该市场的海产品中这两种金属对人体健康不具有潜在风险,相比之下,重金属汞在某一种鱼中的危害商数可能对人体健康有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5.
16.
17.
大米中总砷和不同形态无机砷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大米中总砷含量和高效液相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测定大米中不同形态无机砷的含量,并研究了2种方法测定总砷和无机砷的条件。结果表明:大米中砷的存在形式有As(Ⅲ)、As(Ⅴ)、二甲基砷及一种未知的砷化合物;测定样品中As(Ⅲ)、As(Ⅴ)含量分别为3.4μg/kg和17.4μg/kg,其加标回收率为90%-106%,相对标准偏差为3.52%。而样品中总砷含量为88.13μg/kg,其加标回收率在94%-103%,相对标准偏差为1.29%。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我国中、东、西部地区15个省份279个茶样高氯酸盐含量,利用US EPA推荐的四步法对不同地区茶样高氯酸盐污染情况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高氯酸盐整体检出率为98.6%,检出量从ND(<检出限/未检出)~1.6466 mg/kg,中位值为0.1138 mg/kg,检出的高氯酸盐超标率(≥ 0.75 mg/kg)为3.9%。各地域茶叶中位值按中、东、西部分别为0.2006、0.1151、0.0675 mg/kg,茶叶高氯酸盐污染呈现显著的中高西低的情况(P<0.05);各茶类中位值分别为红茶0.0920 mg/kg、黑茶0.0618 mg/kg、绿茶0.1453 mg/kg、乌龙茶0.1183 mg/kg、白茶0.0920 mg/kg。各地区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三省以及东部地区的广东省茶叶高氯酸盐危害商数(Hazard Quotient,HQ)值均大于1,而西部地区茶叶HQ值均小于1,说明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南、湖北以及东部地区的广东省茶叶均存在高氯酸盐污染健康风险,应引起重视。根据健康风险评估结果,建议我国茶叶中高氯酸盐的最大残留限量值(maximum residue limit,MRL)可设为1.15 mg/kg。  相似文献   

19.
为评估新疆地区瓜田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esters,PAEs)的污染特征及其对人体健康风险,在评估区域采集了33个表层土样,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检测,分析了土壤中检测出的11种PAEs化合物含量及主要成分,与美国纽约州制定的土壤中PAEs控制和治理标准进行比较,同时通过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推荐的模型,对5种检测出优先控制的PAEs进行了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检测结果显示评估区域瓜田土壤中共检测出11种PAEs化合物,含量在57.30~3272.70 μg/kg之间,平均值为253.10 μg/kg;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为主要污染物,占PAEs化合物总含量的90%以上;33份土壤样品中有6个样品DEP含量超过控制标准(未超过治理标准),超标率为18%,其余样品PAEs单体含量均未超过控制标准和治理标准;优先控制化合物对人体产生的非致癌风险(HQ)值均小于1.0,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和DEHP的致癌风险(CR)值均小于1.0×10-6,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评估区域瓜田土壤样本中存在PAEs污染的现象,与国内其他城市设施土壤PAEs含量相比,本研究中土壤PAEs含量相对不高,其污染程度、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