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克—乌断裂带是我国最早发现油气田的逆掩断裂带之一。近年来,随着对克—乌断裂带认识的深化,使该油区的勘探视野大大扩大,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找油前景。 为了进一步提高逆掩断裂带的勘探效果,更快更多地拿到一些可供开发的石油资源,今后除了需要对克—乌断裂的平面和垂向展布特点、区带划分、成因特征等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外,细致地、系统地研究断裂与含油气性的关系,从剖面上扩大找油气的地层领域,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一项工作。这里仅就加强克—乌油区基岩油藏的勘探问题提供一点情况,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运移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乌断裂上、下盘八区—六区油藏剖面为例,系统采集了二叠系—侏罗系13个原油样品,进行原油物性和地化性质分析。研究表明,沿油藏剖面八区—六区原油密度逐渐增大,极性化合物和低分子异构烃以及生标物组成中妊甾烷等化合物逐渐富集,运移过程中可能存在多种体制,即低碳数烃类由温度、压力的降低及系统的相对开启发生分子扩散,高碳数多环烷烃由于地层层析作用而发生化合物分馏以及浅部储层发生微生物降解作用。油气运移的地球化学特征,排除了油区内存在源区的可能性。进一步佐证了玛湖凹陷是克一乌断阶带的油源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乌断裂上、下盘八区—六区油藏剖面为例,系统采集了二叠系—侏罗系13个原油样品,进行原油物性和地化性质分析。研究表明,沿油藏剖面八区—六区原油密度逐渐增大,极性化合物和低分子异构烃以及生标物组成中妊甾烷等化合物逐渐富集,运移过程中可能存在多种体制,即低碳数烃类由温度、压力的降低及系统的相对开启发生分子扩散,高碳数多环烷烃由于地层层析作用而发生化合物分馏以及浅部储层发生微生物降解作用。油气运移的地球化学特征,排除了油区内存在源区的可能性。进一步佐证了玛湖凹陷是克一乌断阶带的油源区。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油气运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有含油丰富的克乌油区,是由断裂组成的大型油气聚集带。该油区主要生油期为二叠纪,玛湖拗陷为主要生油拗陷。构造作用力是形成工业性油气田的主要油气运移驱动力,印支期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该油区大部分油藏于此期形成,燕山期使油气再次分配或遭到破坏,使中新生界油气显示十分丰富,是区内重质油生成的主要时期。不整合面起到油气自生油拗陷向边缘聚油的作用,而断裂、不整合、裂缝、碎屑岩体共同组成运移通道,是该区油气运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乌断裂带地震勘探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克拉玛依地区沿克乌断裂带二十多年来曾完成多口钻井,反复进行过勘探及地质研究工作。早在五十年代末就已经确定了克乌断裂带的大致位置,并且根据钻井和局部地区的光点地震资料,认识到克乌断裂带为一组高角度逆断裂组成的“断阶带”,断面西北倾,倾角一般为60°—70°,并以此倾角向深部延伸,这是多年来对克乌断阶带的传统认识。  相似文献   

6.
新疆克拉玛依油区,在八十年代采用先进技术,加强了勘探,探明储量逐年显著增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79—1980年在克-乌断裂上盘石炭系变质岩中,相继打出了高产井,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经过五年的努力,沿克-乌断裂带发现并开发了古生界变质岩油藏及推覆体油藏。使百口泉油田和白碱滩油田连片。而且还发现了乌尔禾夏子街油田。  相似文献   

7.
九区石炭系沉积相及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尤兴弟同志在对克—乌断裂上盘石炭纪地层层序及岩性分布的研究中,对上盘石炭系沉积相进行了首次研究。本文想就今年工作的成果,对九区石炭系沉积相及油气分布规律和找油方向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本文所指九区,系北起扎伊尔山,南至克—乌断裂,西起调节水库,东至百口泉一带。  相似文献   

8.
克——乌断裂形成机制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言 随着石油勘探的进展,人们重视研究含油区断裂与油气聚集的关系。断裂控制油气聚集在我国很多含油气盆地中起了重要作用,克拉玛依油田为逆掩断裂控制油气聚集的一例。研究克—乌断裂的形成机制与油气聚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经济意义。 一、克—乌断裂的大地构造位置 我国西部主要石油产地克拉玛依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为西准噶尔海西地槽封闭后形成山前盆地,略相当于Dikesen划分的逆掩体前陆盆地。克—乌断裂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克乌断裂地质特征的探讨及进一步勘探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克乌断裂具有逆掩断层性质: 克乌断裂是克拉玛依油田著名的大断裂,它长百余公里,贯穿克乌油区。许多高产区的发育与它密切相关,早被地质界所重视,已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资料,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对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六十年  相似文献   

10.
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是指大量油气沿油源断裂向上运移的部位,主要受断裂不同部位活动特征、断面形态和砂体及裂缝发育特征的影响,能否准确地预测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是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气勘探的关键。为此,在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震资料确定了断裂的"凸面脊"和转换带发育部位,定量预测了断裂不同部位的活动速率,并通过"凸面脊"、转换带和活动速率三者叠合,建立了一套利用地震资料预测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旧州断裂的6条分支断裂的有利输导油气部位的预测结果表明:在分支断裂F1和F2上共发育4处有利输导油气部位,有利于下伏沙四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在沙三中下亚段运聚成藏,与已发现油气的成藏规律相符,说明利用文中方法预测油源断裂有利输导油气部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冀中坳陷第三系中的下生上储型油气藏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约占第三系总储量的60%。油气运移通道以断层为主,油气垂向运移距离一般小于2.5km。下伏生油岩的大量排烃期一般为渐新世末期至晚第三纪。  相似文献   

12.
李峰  朱光有  吕修祥  张志遥  吴郑辉  薛楠  贺涛  汪瑞 《石油学报》2021,42(11):1417-1436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海相地层油气资源丰富,是中国唯一一个发现大规模海相石油的盆地。虽然经历了近40年的勘探开发与科学研究,海相油气探明储量近30×108t,但盆地台盆区海相油气的来源问题(是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还是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硫同位素等不同地球化学指标指示油气具多源性,在学术界产生较大争议;另一方面,地质勘探的实际规律表明,油气富集分布与油源断裂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勘探家认为寒武系是台盆区海相油气的主力烃源岩。通过系统总结和对比塔里木盆地油气源研究的历史、争议的焦点与依据,结合近年来模拟实验数据和勘探认识,发现烃源岩的热演化差异性和各类次生作用是导致油源对比结果出现争议的关键原因,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等指标的有效性是在限定的范围内。基于芳基类异戊二烯、硫同位素、单体碳同位素等建立了油源对比的新指标,揭示了台盆区油气的主要来源是寒武系烃源岩。目前奥陶系发现的油气主要通过断穿寒武系的断裂体系运移而来。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长春岭背斜带成藏过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长春岭背斜带发现了大规模的油气田。对于该背斜带的成藏过程,前人认为来自深层的天然气首先占据了构造高部位的储集层,来自上部烃源岩的原油只能聚集于构造低部位。通过对油气藏的成藏过程研究,认为来自上部青一段烃源岩的油气以超压为运移动力,以断层为运移通道,首先占据了构造,在盆地演化进入挤压萎缩阶段时,长春岭背斜带的构造已形成,深层天然气沿着同生断裂向上运移进入构造,原油被驱动到构造低部位,原油具有明显的气洗现象。由于深层气源充足,且油气藏曾经多次遭受破坏,古气藏逐渐被深层气置换,所以混合气中原油伴生气的比例很少。正是由于这样聚集过程,形成了构造的高部位是气藏、低部位形成油环的油气分布规律。图5表2参15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沉积厚度大、油气资源丰富,是该盆地油气勘探重要的目的层之 一。 通过对红井子地区长 9 油藏地质背景和油藏特征的研究,综合分析了沉积相、砂体展布、油气输导通 道及运移路径等。 结果表明:该地区长 9 油层组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整体以长 7 油层组生烃 有机质油源为主;长 7 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以流体过剩压力为主要驱动力,从孔隙和裂缝运移至长 9 油层 组顶部构造并成藏;油源、通道和压差是控制该油层组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轮南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轮南地区奥陶系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但油气的分布十分复杂。通过对该区奥陶系石油地质特征、油气成藏特征及油气藏形成机理的研究,认为该区黑油主要来自中-上奥陶统油源岩,天然气则来自寒武系烃源岩的高温裂解。油藏的成藏期是在中新世吉迪克组沉积晚期-康村组沉积早期,气藏的成藏期是在上新世库车组沉积期。原油沿奥陶系顶面的不整合面向北运移,天然气则沿桑塔木和轮南断垒两组背冲式大逆断裂向上运移,在有利的圈闭中成藏。指出油气运移的几条有利路线,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存在着众多的地层油气藏,目前对于其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时间的认识尚存在争议。为此,采集了该区26口钻井的58块流体包裹体样品,利用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结合埋藏史及热演化史分析成果,研究了上述流体包裹体的显微特征和均一温度特征,确定了该区地层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期次,进一步结合该区烃源岩生排烃史和构造发育史,恢复了地层油气藏的成藏过程。结论认为:①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二叠系佳木河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进入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和二叠系佳木河组、风城组、夏子街组等碎屑岩不整合储层中聚集成藏;②晓三叠世-早侏罗世,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进入二叠系内部以及三叠系底部不整合砂砾岩储层中聚集,以形成中深部油藏为主;③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二叠系佳木河组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和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进入三叠系底部、侏罗系底部、白垩系底部等碎屑岩不整合储层中聚集,以形成中浅部油/气藏和稠油油藏为主。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烃源岩特征及其油气源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系统评价了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5套烃源岩系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从剖面和平面上研究了各层碳酸盐烃源岩和泥质烃源岩的有机相分布特征,进而探讨了巴楚隆起的油气来源。研究表明,该区的主要烃源岩为其深部的高成熟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烃源岩,其次为海陆混源的石炭系烃源岩;其油气主要来自该区深部的烃源岩,生油贡献明显呈东部大于西部、北部大于南部的特点,同时亦有从西南凹陷侧向运移而来的石炭系原油。   相似文献   

18.
烃源岩中残留死油量与运移门限值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制约石油初次运移的因素入手,结合地层中的实证,揭示了残留死油的存在。源岩生成的油气中,不能向外运移的残留死油残留在源岩中,多余部分才是可运移的油,二者间的界限称为运移门限值。在此基础上对油源岩进行分类,提出了可形成油藏的有效运移门限值的概念和划分标准并指出它受控于有机质灰型,有机碳含量和热演化程度。最后提出了死油量的估算方法和可供渍气资源评价中实用参考的估算值。  相似文献   

19.
杏北西斜坡区扶余油层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坡是油气区域运移的主要指向和主要成藏地带,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为了探究杏北西斜坡区扶余油层油藏特征及勘探重点,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录井、油田实际生产等资料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主要是发育受断层和岩性控制的断层遮挡、断块、断鼻、断背斜、岩性上倾尖灭和断层-岩性等油藏。油水分布整体呈现“上油下水”的规律,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对油成藏模式的研究表明,该区具有“源内倒灌运移”、“源外侧向运移”聚集成藏两种模式:即油源区内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并排出的油在青山口组古超压的动力作用下,以沟通油源和下部扶余油层砂体以及圈闭的源断裂为路径,向下“倒灌”进入了圈闭成藏;第二种模式是西侧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先“倒灌”到扶余油层后,沿着连通齐家-古龙凹陷和杏北地区的砂体和断层等通道,向东进入杏北地区。该区油藏的分布主要受油源、断层和砂体的有机匹配及反向正断层的控制。首先青山口组的超压是倒灌运移的关键,充足的油源是成藏基础,断层和砂体的有机匹配提供了倒灌运移的通道。最后指出了断砂匹配较好的反向正断层的上升盘是本区勘探的重点,下降盘对油聚集起到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侏罗系是一个下生上储并被区域性封隔层复杂化的成藏动力系统。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结合异常流体压力分析,将侏罗系成藏动力系统进一步划分为3个子系统:顶部头屯河组常压-超压他源开放成藏动力子系统(Ⅰ);中部三工河组超压他源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Ⅱ);底部八道湾组高超压自源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Ⅲ)。地化分析表明:油气从八道湾组烃源岩中生成之后,在三工河组砂体进行了广泛的侧向运移,并在适当位置聚集成藏;在喜山期,断裂带间歇性开启,油气可突破成藏动力子系统Ⅱ,沿断层运移至成藏动力子系统Ⅲ中进行聚集。这说明头屯河组油气主要来源于经过三工河组长距离侧向运移聚集的古油藏,并非来自深层油源断裂的直接输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