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上海市工商联钢铁贸易商会和长城伟业期货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产业增值链创新论坛”上,冶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刘海民介绍,目前,国内钢铁业产能6.6亿吨,预计今年消费加净出口量为4.45亿吨,即使按85%的产能利用率估算,2009年国内钢铁业过剩产能将达到1亿吨的水平。他说,钢材价格大起大落,钢铁工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与国民经济周期性变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铝产能过剩严重,全球铝市同样处于过剩态势:我国铝制品出口已多次遭到美国等国的“双反”调查,国内铝制品出口受阻:节能减排及电价上调应有助于铝业的兼并重组。铝市或较长时间重现宽幅震荡的价格走势。  相似文献   

3.
据国内媒体报道,上半年,中国钢铁产量已跃居世界产量的48%。某著名钢企领导认为,中国钢铁业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和周期性产能过剩已同时存在。而二季度我国再度成为钢材净进口国,出口形势进一步严峻。行业整合才是根本之路。  相似文献   

4.
据报道,发改委有关领导近日表示,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定位以内需为主,适当参与国际竞争。钢铁产业属“两高一资”产业,我国铁矿资源贫乏,以大量出口为目标,谋求国内产能的供求平衡,不符合我国长远发展战略。‘环保、资源均不允许中国成为世界钢材供给基地。  相似文献   

5.
二季度,国内铝价呈现探底反弹走势。三季度关注焦点将是中国货币政策取向。对于国内铝价依然比较看好,预计三季度沪铝价格将继续震荡上行为主,但新增产能投产及限制产能复产的压力也不容忽视。至于将原铝稍作加工作为铝材出口的问题,有关方面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刘京阳 《冶金管理》2023,(20):49-51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其钢铁出口在全球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中国钢铁出口持续增长,不仅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全球钢铁市场的繁荣。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国钢铁出口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探讨中国钢铁出口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中国钢铁出口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显著增长,得益于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和产能过剩等因素推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全球绿色环保趋势的发展以及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机会,中国钢铁出口的前景仍然广阔。然而,面临国际贸易摩擦、环保压力等挑战,中国钢铁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环保治理水平,以保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铅:从基本面上看,LME库存近几周持续下降,对铅价构成了支持。中国市场虽然汽车电池的增幅有所回落,但国内市场的高价还是可以维持,国内企业出口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7月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内出口铅较6月份略有回落,在4.5万吨左右,1-7月份累计出口精铅27.2万吨,同比提高4.08%。估计全年出口精铅将会超过50万吨,这也是近几年的首次大幅增长。国内企业方面,水口山铅冶炼改造工程一次性投产成功,将使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的铅产能达到20万吨,成为仅次于豫光金铅的又一达到20万吨产能的铅冶炼企业。同时,该公司产能的扩张,也将会给国…  相似文献   

8.
a.无取向电工钢。近两年由于各企业不断扩充和新增生产线,产能急剧膨胀,截止2008年底国内冷轧无取向电工钢产能已达到472万t,与2008年国内市场无取向电工钢表观消费量471万t基本持平。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实体经济陷入衰退,国内机电产品出口下滑,导致中小电机和家电行业电工钢需求急剧萎缩,电工钢生产企业不断限产减产,2008年国内市场无取向电工钢表现消费量甚至出现了下滑,今年无取向电工钢产量为394.6万t,与国内472万t产能相差122.4万t,产能利用率为83.6%,虽然较2007年依然保持了微弱的增长,但是增长幅度已开始明显的回落。  相似文献   

9.
《铁合金》2016,(2)
正对于因为受到来自中国的竞争而苦苦挣扎的全球钢铁企业而言,曙光或许就在前方。全球第一大钢铁生产国——中国的出口量在国内钢铁价格飙升后,可能会下降。因为价格方面的优势将促进钢铁企业在国内增加销售,从而减少出口至海外规模,为全球同行减轻压力。中国钢材出口因"去产能"放缓,全球钢企或如释重负  相似文献   

10.
自2012年3月始,铝锭价格持续下跌,沪铝3月一度自高点跌至15000点下方,跌幅为11%。本人以为铝市如此跌跌不休是由其基本面决定的,未来国内铝市将呈现以下二个特点:首先,全球铝市场供大于求,中国具有低成本优势的产能“西建”,实际上是中国未来有效产能的“西迁”,铝锭边际生产成本下降,  相似文献   

11.
在旺盛国内需求和更为强劲出口支撑下,中国钢材资源增长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动市场价格继续上扬。预计近期内市场行情相对稳定,但一些风险因素亦在积累。主要表现为产能的过快释放、社会库存的迅速增多,尤其是有关出口关税变动的传闻,更是增添了后市行情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受经济危机影响,在投资和出口下滑、国内下游需求饱和的影响下,国内有色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愈加突出。有色金属产能快速释放,侵蚀行业利润;并将引发库存高位运行,价格下跌等连锁效应。  相似文献   

13.
1.中国精炼钴产量将达16000吨,成为世界第一;2.嘉利珂建成投产并与华友强强联手进军非洲开发资源;3.中冶集团产能为3200t/y的Ramu镍钴项目5月在京签约;4.金川扩产,产能在11月达到500吨/月;5.里卡西铜钴冶炼厂于4月中旬建成试产,但问题层出不穷,尚未正式商业运行;6.国内手机库存过高影响锂离子电池消费增长;7.醋酸钴成为国内消费量增长最快的行业;8.钴矿进口量持续高涨,预计全年平均月进口量在15000吨以上;9.2005年中国出口钴金属量有望达到3700吨,创历史新高;10.中国国家海外工程公司COVEC(是中国铁道工程公司CREC的子公司)与民主刚果的…  相似文献   

14.
<正>为保护我国铜加工产业,国家对铜加工材进口征收4%~8%的关税,而对出口铜材采取了零关税政策。解决产能过剩,鼓励出口,将铜加工材出口退税率上调到13%,可使国家福利最大化,利大于弊。为解决有色金属产能过剩,国务院2015年5月1日,取消铝加工材的出口关税,鼓励铝加工企业扩大对外出口。5月16日,国务院又公布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等作为重点行业,分类实施,有序推进。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国内铜材行业的产能、产量均居于高位,但产品同质化令国内市场饱和,却又苦于  相似文献   

15.
钢材价格的连续五周下跌和钢材出口的连创新低是国内钢铁界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在3月19日于上海举行的第七届钢材市场和贸易国际研讨会上,与会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权威人士均对近两月来国内钢铁产能的迅速恢复和国际需求的大幅萎缩表示了极大担忧,并呼吁钢铁企业把搞好总量控制和降低原料采购成本当成2009年行业“过冬”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陈克新 《冶金管理》2007,(11):29-32
一、2007年中国钢材行情高位运行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继续提速,国内外需求均呈现旺盛增长格局,由此拉动了国内钢铁产能的大量释放。尽管如此,由于出口过多,完全消化了同期新增产量,加之生产经营成本的提高,推动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涨。  相似文献   

17.
轻有色金属     
<正>铝镁钛…… 2013年1-11月国内铝材出口同比增长8.9%2013年11月份,国内铝材出口持续攀升。海关数据显示,11月我国铝材出口量为26.7万吨,环比上涨1.5%,同比上涨12.2%;1-11月份铝材累计出口量为281万吨,同比增长8.9%。2013年中国在产铝企业平均产能规模达33.4万吨近年来,随着市场机制调节,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国内电解铝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根据安泰科统计,截止2013年底,中国在  相似文献   

18.
中铝公司自2001年2月23日成立以来,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带动全球经济快速增长,世界经济自2002年起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国内房地产、汽车、出口加工工业的急剧膨胀,刺激电解铝行业超常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铝产量最大的国家,并于2002年成为铝锭净出口国。电解铝产能过快增长,导致氧化铝供应出现周期性紧缺,氧化铝价格随之大幅上涨,此为天时。中铝公司在氧化铝生产和销售方面处于国内垄断地位,此乃地利。鼓励国有企业保值增值,是政府一贯主张,作为重点国有企业,中铝公司具备强大的政府“背景”,这不能不说是人和。…  相似文献   

19.
印尼将从今年5月起限制铝土矿出口,比预期提前了两年,本文从长短期两个方面分析了印尼限制铝土矿出口对国内铝产业的影响。短期而言,由于国内目前需求减缓,氧化铝产能利用率不高,国内资源可以做补充,影响不会太大;从长远来看,无论从供应量和成本其影响都不可小视。对应策略为必须逐步把铝产能向资源丰富的地区转移,同时,加快推进国内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相似文献   

20.
产能过剩——或将引发不锈钢管市场的大幅波动 20多年来,我国不锈钢管产能发展很快,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有大小不锈钢无缝管生产厂200多家,产能150万吨,2008年国内不锈钢无缝管表观消费54.2万吨,产能超出需求约2倍;不锈钢焊管生产线有400多条,产能约为120万,大部分依赖于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订单大幅减少,但上半年我国不锈钢焊管投资却增长了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