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点     
<正>刘士林:现代城市化进程,应张开母性怀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表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温度的城市",逻辑上包含了"自然温度""社会温度"和"人文温度"的内涵。同时,这三种"城市温度"又必定是彼此协调和相互融洽的。在城市建设上,与"自然温度""社会温度"和"人文温度"直接相关的是气候适应性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建设。"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这简短的几个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风景和穹顶画"生命之树"我们多次设计了"生命之树",然后才选择了可以成为沿着科尔多和意大利展馆下面的"意大利"人行道。我们研究了几个想法,将树木与意大利的食物、意大利电影和意大利城市的主题结合起来。最后,我们采用了从意大利各地的乡村和风景航空照的剪切图样设计了我们"意大利生命之树"的最后版本。在表达意大利产品和食物的展览馆空间里,它作为  相似文献   

3.
建筑是风景中一种独特的存在。"风景"在建筑学语境中应被拓展为更广义的"景观",当代建筑和城市研究与景观已形成多重维度的互动,中外建筑师与艺术家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表达出不同的自然建造观念和思考,既有对自然哲学的追求,也有对自然资源和风景的利用。景观与建筑、城市之间形成了一种共构的复杂关系。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与自然关系的双重关照出发,尝试论述将一种更深入的自然观作为价值的维度引领当代设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毛岗 《四川建筑》2003,23(Z1):56-59
"生态城市"作为理想,起着修正科技人文精神和促进人类社会自省自律的哲学作用;作为准则,为控制与引导城市生长发育设定了基本的"底线准则",也是一种历史以来的最高学术指南.在迈向生态城市理想的进程中,把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工作核心放在最大程度地保护原生态,减小建设性破坏,使自然在持续的人工压力中获得新生,方是诚实冷静之举.  相似文献   

5.
正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2014年12月,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发文,支持海绵城市试点;2015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考核办法。海绵城市的本质是将"山水林田湖"作为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公园城市"的理念可以从现代城市文明发展史中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撷取若干城市地区案例,从其发展历史中明晰"公园"的意义,探讨历史上规划与治理体系在推进公园建设、促进城市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国情定位当代"公园城市"理论的核心价值与要义。"公园城市"将"公园"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城市与自然共同发展的核心工具,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其价值核心在于倡导"公共"与"公平",其运用应当以保护和重建地区生态为出发点,致力于缓解中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为广大人民谋福祉。对于"公园城市"的理解不能局限于狭义的"城市公园",必须从地区的角度理解,其发展要和多层次的空间规划体系结合,规划中要从强调"绿地系统"发展到强调"公园体系",要运用"公园城市"理念推进规划与治理体系的革新,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共同协调发展以及人民福祉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将想象一特有的直觉变成了设计的实质行动,自此城市度假与假日田园的理念为人们熟悉接受。"城市度假"提供了一个贮藏精神资源的净地,让忙碌的人们得以休憩,更引导人们如何去度假,如何去休闲,如何去生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自己的灵魂得到休息。城市度假,是一种为生命梦想而来的灵感。本案将自然而又奢华的精神融入到城市度假这个概念之中,整体的设计让人顿生越走近越漂亮、越融入越放松,置  相似文献   

8.
<正>一、无形力量:宗教文化之感召力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religare,Religare有"联系"之意,故"宗教"的本意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所谓"神",是某种被神秘化的超自然力量。宗教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和崇拜,这使得它与象征人类文明之理性、理智等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立的。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人类之初,由于智力水平极度低下,原始人不能将自己与自然界、动物界区分开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始人能把"人"作为一"类"同自然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21)
中国人经古至今的哲学观点是"万物皆吾兴也",人们看到自然中的万事万物,皆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人与自然生命的同一性由此可见一斑。两宋时期,"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美学思想贯穿整个时代,当时的人们对于生命、自然的深刻思考,使我们由衷钦佩古人的智慧。对于这样的智慧是如何表达的这个问题,该文作者将从古代文人画中的生命意识表现这一角度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0)
<正>在《谈生命》这篇课文中,作者另辟蹊径,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这是一种文学性的表达,所以这篇《谈生命》既有描述"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生长历程的生动感性的文字,又有最后一部分如"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样表明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的形象理性的语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9月23日-9月25日中国·北京一年一度的"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将于2017年9月23-25日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城市中的自然",议题包括:1、城市自然系统的营建2、城市生态修复3、融合自然的城市更新历史上中国的城市建造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独特的和谐关系。千百年来,人们通过整理地表、梳理湖泽水网来构筑农田,发展农业,并营建村庄和建造城市。山岳、湖泊、池塘、运河、农田、村庄和城市形成一个整体,人工与自然互  相似文献   

12.
墟里·云桥     
黄斌 《时代建筑》2021,(4):后插43-后插46
在地方从事设计一定离不开对自身所在地方的基本认同与致礼般地探寻,"地方"蕴含着多重语义:"地"是一种地域与空间的概念,其所指是在地属性,坐标指向自然环境;"方",是一种制约,是人工介入自然的方式,在此更多地是指向人文与社会环境.我们将地方的语义由简单的物理空间拓展到更加多义的一种语境,将其作为一种审美认知与设计态度乃至...  相似文献   

13.
主编推荐     
《Planning》2020,(2)
<正>生老病死原是最寻常的,是人生来既定的命运,无论盲目承受还是绝望放弃,都带着惶恐不安的气息。而生离死别却是最不寻常的,即便凭藉信念,锥心呼告,仍无济于事。丧仪的庄重顺利与"我"的追悔痛彻,让"我"与父亲再次相遇。"我"见证了呼吸化作空气的生命际遇,喧哗与懵懂隐退,还原了安宁和从容。于是我们看到,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虽不完美,却仍尽力;而作者凭借语言的自然流淌,充满痛感的细节描绘,呈现出生命的瞬间和精神的存在。无论是"我",还是作者,都找到了朴素而确切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古老的街区深受"天人合一"和"崇尚自然"这种直觉式的生态智慧的影响,对自然表现出一种主动的适应。但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致使许多传统街区的固有文化与生态环境被打破。如何应对城市新形象与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成为街区更新中重大的挑战。新的更新模式应以传统文化作为创意元素引导街区更新,将历史街区更好地融入现代的城市环境中。此外,更新策略更应适应自然,发掘传统建筑空间的"生态手法",探索"绿色更新"新模式并指导设计全过程,为"绿色街区"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正过去,园林作为建筑周边的装饰工程大行其道;今天,我们推崇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新景观。传统的园林作为城市装饰割裂了城市与自然的交融;现代的景观立足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筑生态新格局。人文城市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的"生长型城市"是我们对理想城市模型的期待。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轨道下,所谓"三通一平、五通一平"的开发模式,导致城市本位主义思想的产生,以至城市本体和自然母体无序剥离。大片的山林、水域、湿地等自然资源被摧毁,即使偶有保留下来也成为了零散的生态孤岛,大部分散失了其生态系统的功能。于是,最终形成的景观也只能是作为城市的表象装饰和美化,根本不能满足其真实的景观与土地诉求。  相似文献   

16.
城市治理应注重"理性"和"人性",达到"理治"和"善治"。与城市治理联系最紧密的规划类型是近期建设规划,为进一步强化其作为城市治理抓手的作用,需要进行相应革新:规划思路上注重问题、目标、条件与价值四重导向相结合,对标城市治理新要求;编制方法上注重协作开放和公众参与,促进城市治理民主化;成果体系上注重"刚柔并济",助推城市治理规范化;发展目标上注重"上下同欲",推进城市治理普惠化;行动计划上强调"软硬兼施",实现由"建设行动"向"治理行动"的过渡;项目铺排上强调"大小兼顾",实现由"只顾重点"向"全面统筹"转变;实施保障上形成多元共治机制,搭建信息管理平台,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1,(30)
<正>提到"一线城市",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北上广深",可你知道盛唐时期的"一线城市"包括哪些吗?长安与洛阳作为"首都",广州、泉州作为通商口岸自不必说,还有一个城市你猜到了吗?正是扬州!  相似文献   

18.
出发点 关于这个项目我们有四个出发点: 一处令人惊讶的场所:从前是一块邻近城市的自然湿地,人们把水排走欲将其变成一块农田;然而去年它竟恢复到最初的状态. 一项充满暗示性的方案:一处服务于游客的休闲中心,一处与湿地相连的场所;前门可以通向公园,这是城市与自然两个世界的临界点. 一股浓郁的"木头味道":作为沟通自然的元素以及充分反映时间的最佳材料("越老越好"),木材是作为一种希望而生的. 一个冒险的机会:努力到达你从未到达的地方--与重力游戏的乐趣.  相似文献   

19.
空气是呼吸时无可替代的资源和首位的营养来源,这是2015年米兰世博会奥地利馆设计概念的基础。奥地利馆将建筑与环境相结合,为密切关注环境问题的米兰世博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呼吸是人们关注自身同环境、气候之间关系的典型方式,在多个层面和感觉上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在米兰世博园区的中心位置,奥地利馆的周围种植了12种奥地利常见的森林植被,凉爽清新的小气候环绕着这个建筑。这种建筑原型将来会在世界范围的建筑和城市设计中被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25)
<正>一、何为"和润"和沐阳光,润泽生命!教育似雨,润物无声;生命如花,静待绚烂。和是一种气度,和而不同,有容乃大,这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和是一种生态,《庄子·天道》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和、人和,即是顺应自然,乃万物之美;和是一种态度,东汉史学家荀悦在《申鉴》中说,君子应当"食和羹以平其气,听和声以平其志,纳和言以平其政,履和行以平其德",若人人能行为有度,进退有矩,此乃大同;和是一种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