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辰自述     
<正>至今为止,我在建筑教育方面受益于两个学府,一个是东南大学(当时是南京工学院),另一个是苏黎世瑞士联邦高等工业大学。显然,论主要的和基本的,是来自于东大,若问从东大建筑系受益了什么?一般的来讲,我在东大,从建筑学的基本无知到建立基础学识体系,并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技能,也就是所谓的学到了建筑学的基本功。从后来的实践中证明在东大学到的是扎实有效的;进而,是全面深入的建筑理论的素养,让我具备建筑学术的思维和分析能力。总之,若未能在东南大  相似文献   

2.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隶属于国家建设部,是在建设部人事教育司的领导下协助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的专家组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前身是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教材编审委员会。1964年,国家教育部和建设部为了加强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的教材建设,决定成立一个专家机构,指导建筑学教材选题,编写和审定工作。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由已故知名建筑教育家、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杨廷宝先生担任,挂靠在当时的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文化大革命期间,…  相似文献   

3.
<正>本期《世界建筑》再次聚焦于文革以后的中国建筑教育,这一次我们观察的对象是一个延续着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最长历史传统的群体:东南大学(原中央大学、前南京工学院)建筑学院(建筑系)的建筑学人。当然,我们的观察范围仍然是1977年后在此接受建筑教育、目前在建筑设计及相关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人。杰出头脑的集聚从来都是学科引领的必要条件,东南建筑在此有着傲人的记录。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创立于1927年的原中央大学建筑系是中国最早的综合大学的建筑系,而这一前身的前身,创立于1923年的苏州工业专  相似文献   

4.
桂学文1986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现任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会理事、建筑师湖北省分会理事长、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人居环境委员会委员、《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修编编委、《华中建筑》常务编委。  相似文献   

5.
反思与坚守     
<正>我1978年考取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属于"文革后第一代"建筑学子。在这里我完成了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习生涯。当年的建筑系,中大院灰旧的墙面,透着威严庄重,走进高耸的大门,两翼是我们的绘图教室。在这里,我们开始接受了正统的巴黎美术学院式职业建筑师教育的训练,从枯燥的仿宋字、铅笔线条、水墨水彩渲染,到各种建筑类型的设计课题,完成了现代功能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建筑技能训练和修养。我们通过国内专业杂志有限的翻译文章和影印本学习西方理论,了  相似文献   

6.
<正>回首从东大本科毕业到今天的时间,居然已届25年了,所谓的1/4世纪。我也成为临近半百岁月的人了,虽然心态感觉上还是停留在25岁。1986年,在我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一路填的都是建筑学,能够被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一系)录取,正是得偿所愿。回想当年,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从北京一路风尘仆仆赶到南京,进入南京工学院的校园,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大学里一半的时间称南工,另一半称东大。南京有着一种完全不同于北京的气质,特别是地  相似文献   

7.
龙灏     
正高考前,中学"杂而不精"的状态让我纠结于专业选择——父亲希望我继承他的给排水事业,而我似乎又为建院校园中身着喇叭裤、留着长头发、身背画夹的建筑系学生所吸引。于是,带着中学美术组的素描、自学瞎刻的篆刻、自己做的高中毕业纪念册和包括全国首届青少年程序设计竞赛奖的各种奖状,我征求了重建工建筑系夏义民教授对这样一个中学生是否适合学建筑学专业的意见,夏老师一番考量之后说"合适"。本想投考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的我被该系1985年在四川录取的超高分吓退,成了"重建工建筑系86级"这个被现在的中国建筑界称为"现象群体"中的一员。如果说对重建工的求学生涯有何感想,就一句话:今天的我,没辜负夏老师的判断,对得起母校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李晓峰自述     
<正>难忘中大院直到上大学以后,我才知道,离家乡滁州很近的南京,有一个由原中央大学一脉相承下来的国内一流的建筑系,那时叫南京工学院。当年懊悔不已的是,因高考前对建筑学专业格局一无所知,已就读于华中工学院的我,虽跨进了建筑学的门槛,却和南工失之交臂。此后,南京工学院就一直是我心驰神往的殿堂。1980年代由滁州往返武汉,一次次沿长江乘坐"江汉"客轮,须在南京作水陆中转,我总爱背着行囊走进南工,在中大院上上下下转一遍,在走廊里徜徉,欣赏  相似文献   

9.
我本人对办刊物情有独钟,一是认识到一个学术单位办刊物的重要性,要有学术思想发表的阵地;二是我对办刊物有爱好,解放前的学生时代,我就是《北极星壁报社》的社长,同济工学院壁报联合会的主席,及解放初学生自治会《同济人报》也就是后来的《同济报》的总编,负责学生自治会的宣传工作.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组建同济大学新的建筑系,冯纪忠、金经昌考虑到国家建设的需要,决定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创办我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我成为建筑系城市规划教研室的6位教师之一.  相似文献   

10.
《华中建筑》2008,26(4):209-209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前身是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成立于1985年5月。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两个专业(本科5年制),拥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  相似文献   

11.
李晓峰访谈     
正WA:《新建筑》的历史您能简要介绍一下吗?李晓峰:《新建筑》杂志是在1983年创刊的。1982年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建筑系创立,开始招收首届学生。一年以后,1983年《新建筑》就创刊了。1983年秋季我刚入学不久,就拿到了《新建筑》创刊号,记得系里给每个同学发一本。大家晚上在寝室里翻阅特别兴奋,很有自豪感。《新建筑》的主要创办人是周卜颐先生和陶德坚老师。周先生从清华大学来到武汉,当时学校聘请他作为学科带头人创办建筑系。还有黄康宇、蔡德  相似文献   

12.
1957-1976     
<正>1957年,建筑工程系学制改为五年制。1958年春,成立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徐中任院长。1958年秋,土木、建筑两系又重新合并,张湘琳为系主任,徐中为副主任。1958年秋,徐中教授代表天津大学建筑系赴京参加人民大会堂方案设计。1958年末,建筑学专业派出庄涛声、郑谦、王龙飞、顾馥葆、詹宏波、常宗琮等教师支援郑州工学院土木建筑系建设。1960年,建筑学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1964年6月,在上海锦江饭店召开了建筑学专业全国统一教学大纲修订会议。会议最后修订出"建筑学专业各门课的统一教学大纲"。1966年初,全国修订建筑学专业教材会议在南京工学院召开,天津大学等国内七个主要建筑系都派教师代表参加。1966年,建筑学专业停止招生。1974年,建筑学专业本科恢复招生,学制为三年。  相似文献   

13.
王建国自述     
<正>我个人求学的专业成长主要分为两段。1978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开始专业学习,当时建筑学学习还基本上依循的是"鲍扎"古典建筑训练,我因上学前学过一点儿美术,好像设计上手还比较快,当时学的水彩和渲染功夫到后来去美国做访问学者时还"秀"了一下。其时,学习教材和资料非常匮乏,受前辈影响,同学都十分努力地用硫酸纸或拷贝纸"抄图"作为参考资料,并以谁抄得多、抄得好为荣。设计课程教学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两件事:一是住宅综合设计,作业要求完成全套工程技术图纸,包括建筑结构计算及建筑构造大样,这一次的课程使  相似文献   

14.
方拥自述     
<正>《藏山蕴海——北大建筑与园林》自序:"回想1982年初,我本科毕业报考研究生,4道试题中竟有两道涉及母校的建筑和规划。在出题的老师眼里,爱校和爱国之间显然是有逻辑关系的。"两道试题一是"南京工学院的总体鸟瞰",一是"南京工学院图书馆和大礼堂的建筑风格",出题的老师是童寯。据说外校考生对此颇有微词,我们当然理解,同时更能体会,在貌似偏执的试题之中,洋溢着老先生对自己工作半辈子的美丽校园的那份热情。1978年初,接到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的录取通知  相似文献   

15.
并列而行     
<正>并列而行,是我在南京工学院学习的一种重要获得,也是我于东南大学从教后的一种工作状态。并列而行,是我1979年秋走进南京工学院便开始的建筑学双重教育。除了在校园教室、中大院工作室、素描画室、图书馆和资料室学习各门知识、技能、素养、思想和文化外,值得一提的是课堂外的教学,包括:一年级的传达室测绘;二年级的苏州和上海之古典和现代建筑认识实习、水彩画实习;三年级的工程技术工地实习、古建筑和园林测绘;四年级毕业设计的地方建筑考察等。除此之外,做住宅设计,会参观当时住区开发较早的常州红梅和清凉新村,还会参观建筑系老师有情调的家庭,通常一拨一拨学生进去,将老师家的地板变成泥土地:做工业设计,会参观南  相似文献   

16.
《广西城镇建设》2012,(3):106-111
设计师简介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在西安生活。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  相似文献   

17.
1981     
《城市环境设计》2017,(10):148-151
选择建筑学二三事 陈新军: 我选择学建筑学专业非常偶然,可以说在进天大建筑系之前我甚至不知道建筑学是干什么的.可能现在的同学听起来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其实在那个年代,刚刚结束特殊时期,百废待兴,资讯又非常不发达,传递信息主要是书信及报刊杂志,像我这种情况还真挺多,可能他们不好意思说出来.选择建筑学源于填报志愿的前一天晚上学校组织看电影《庐山恋》,男主角是学建筑的,他从海外归来,背着画夹在庐山写生.哦!学建筑不错嘛!再加上我向往北方,同时又希望尽快看到海,就这样我就进了天大建筑系.“安得广厦千万间”是我小时候的理想,从这个角度讲我进天大建筑系也有一些必然性,虽然我不知道建筑学是干什么的,但建筑二字就和盖房子有关系,这不错了.想不到一千就是三十多年,并且建筑学就是盖房子这样简单的思维竟然是后来我成立公司以后的主体思想,凭着这一朴素的理想与想法,到现在我直接或间接盖的房子没有千万间也有千万平方米了,想一想现在还为当时的选择自豪呢!  相似文献   

18.
《建筑师》2008,(4)
【个人简历】桂学文,1986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院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师学会理事会理事、湖北省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师学会教育建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全国高等教育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9.
建筑论谈     
<正>出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18曾昭奋先生于1960年从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即来清华土建系(当时建筑系和土木工程系合并)工作,直至退休。对半个多世纪在清华园里的生活、学习的亲身经历,曾先生之前就写了不少文章,比如清华建筑系在1950年代末参与莫斯科东南九号街坊的竞赛,我就是从他的《家在蓝旗营》一文中知道的(《国·家·大剧院》)。  相似文献   

20.
王澍 《建筑学报》2021,(10):29-32
一直想再写一篇关于杨廷宝先生的文章.一方面,是因为谈中国近现代建筑学的缘起与变化,杨老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基准点;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当年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毕业的学生,尽管别人给我扣上了一顶反叛的帽子,我也确实曾经强烈地反叛与逃离过,但毕竟我的建筑是在南工学的,即使我离开南工以后,已经变化得脱胎换骨,但南工到底还有什么东西影响着我?随着自己实践经验的愈加丰富和深入,这是我近些年常常问自己的问题.所以当有来自东南大学建筑系友人的邀约,希望我写一篇关于杨老的文章,且不限角度与篇幅,我就欣然应承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