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特辛(BUTACENE)是由Fe(CH_2)_4SiH(CH_3)_2与低分子HTPB的接枝共聚物。接枝可以H_2PtCl_6·H_2O为硅氢化反应的催化剂,在60℃下进行。皮特辛推进剂具有良好的工艺和力学性能以及老化性能,推进剂加工更安全。含皮特辛的推进剂配方燃速可达70~80mm/s。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以H_2O_2和(NH_4)_2Fe(SO_4)_2为引发剂,研究了淀粉与醋酸乙烯的接枝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在H_2O_2+Fe~(2+)引发体系中,加入抗坏血酸后对接枝共聚合反应的影响。并比较了H_2O_2+Fe~(2+),(NH_4)_2Ce(NO_3)_6,K_2S_2O_3等不同引发剂对接枝共聚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接枝共聚物中接枝支链的平均分子量随反应时间,单体加入量,以及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并随H_2O_2浓度的增加,反应体系pH增大而降低。接枝频率随H_2O_2的浓度及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加入抗坏血酸可降低H_2O_2的活化能,接枝效率提高,使之在常温下亦有较高的单体转化率。硝酸铈铵虽然接枝效率较高,但价格较贵不适合工业大生产。K_2S_2O_3作引发剂时,单体的总转化率太低,而且引发时,反应温度较高。H_2O_2体系虽然接枝效率较低,但是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亦可得到较满意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采用反相悬浮法制备了颗粒状接枝共聚物———氯化聚乙烯接枝丙烯酸(CPE-g-AA)、氯化聚乙烯接枝丙烯酰胺(CPE-g-AM)和氯化聚乙烯接枝混合单体丙烯酸、丙烯酰胺[CPE-g-(AA-AM)],并通过热压法制得接枝共聚物片材。考察了颗粒状接枝共聚物和接枝共聚物片材的吸水膨胀性能。结果表明,接枝共聚物的吸水性能与接枝单体的种类及其接枝率有关,相同接枝率的CPE-g-AA的吸水量比CPE-g-AM的大。当混和单体丙烯酸/丙烯酰胺的质量比为2/2时,所得接枝共聚物的抗盐性能最好。接枝共聚物片材可反复吸水膨胀,接枝率为62%的CPE-g-AA片材的二次吸水达到平衡时的吸水率和膨胀率分别为120%和41%。通过测定接枝共聚物的接触角表明,CPE-g-AA对水的润湿作用比CPE-g-AM明显。  相似文献   

4.
淀粉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通过乳液聚合法制备淀粉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接枝共聚物,系统考察了反应条件对接枝共聚物接枝率(G)、接枝效率(GE)以及环氧值(EV)的影响,并通过TG-DSC对接枝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m(GMA)∶m(淀粉)=2,过硫酸钾浓度为6mmol/L,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h的条件下,可制得接枝率、接枝效率以及环氧值分别为:64.95%、95.57%、4.24mmol/g的接枝共聚物;接枝共聚物热稳定性比原淀粉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塑料科技》2017,(4):65-68
采用乳液聚合技术,通过改变聚丁二烯(PB)与共聚单体的投料比合成了一系列不同核壳比的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接枝共聚物,将其与SAN树脂熔融共混制备ABS树脂。利用动态力学分析仪(DM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ABS树脂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共混物(ABS树脂)的冲击强度随着接枝共聚物核壳比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拉伸强度变化则不明显;橡胶相最大介质损耗因数((tanδ)_(max))的大小取决于接枝共聚物的核壳比;由核壳比为70/30的接枝共聚物制备的共混物表现出明显的韧性断裂特征,这与力学测试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6.
在超临界CO2中进行了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与马来酸酐(MAH)的接枝反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接枝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控制适当的接枝率,可以分别得到具有皱折型和乳突型的微/纳米表面粗糙结构的接枝共聚物.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在水介质中通过硝酸铈铵引发淀粉与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接枝共聚,制备系列含阳离子季铵基团的淀粉-DAC接枝共聚物,系统考察了反应条件对接枝共聚物接枝率(PG)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体系内可制备较高接枝率的阳离子接枝共聚物。当硝酸铈铵的浓度为1.5×10-2mol/L,m(DAC)∶m(淀粉)=3,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4 h时,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最高可达118.67%。用FTIR、1HNMR、XRD对接枝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由H_2O_2—Fe(Ⅱ)引发木素磺酸盐和丙烯酸单体的接枝共聚反应,比较了不同的接枝方法(一步法和连续法)对接枝共聚物粘度和分散性能的影响以及分子量分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接枝共聚反应能大大提高木素磺酸盐的分散能力。连续法接枝共聚物的物化性能优于一步法,具有高分散性和低溶液粘度的特点。接枝共聚物的羧基含量随丙烯酸单体的用量增加而增加,而酚羟基含量较接枝前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9.
AMPS/AM/木薯淀粉接枝共聚物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 PS)、丙烯酰胺(AM)与木薯淀粉接枝共聚物的接枝共聚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单体转化率、接枝率、接枝效率有较大影响,制备的AM PS/AM/木薯淀粉接枝共聚物具有较好的吸水性能。  相似文献   

10.
采用接枝共聚法,以K2S2O8-NaHSO3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为引发剂,使壳聚糖与丙烯酰胺进行自由基接枝共聚反应合成了壳聚糖-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研究了K2S2O8的浓度、NaHSO3的浓度、壳聚糖与丙烯酰胺的质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最适宜的反应条件是:c(K2S2O8)=3.0mmol/L,c(NaHSO3)=2.0mmol/L,m(壳聚糖)∶m(丙烯酰胺)=1∶5,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5h。用FTIR表征壳聚糖-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同时试验了该接枝共聚物的絮凝性能。结果表明,该接枝共聚物的絮凝效果优于壳聚糖。  相似文献   

11.
以硝酸铈铵与过硫酸钾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丁酯(BA)为接枝单体,制备MMA和BA接枝淀粉的共聚物。研究了不同配比的淀粉与MMA,BA对接枝率及接枝效率的影响。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对所制接枝共聚物进行表征。随着淀粉配比提高,共聚物接枝率降低,产率及接枝效率不断提高。MMA和BA接枝淀粉共聚物的耐化学溶剂性和热稳定性良好,在N2保护下,起始降解温度超过252.9℃,800℃的质量保持率为24.38%。接枝共聚物的拉伸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2.
胡春红  张爱清 《精细化工》2006,23(3):298-301
通过偶氮二异丁氰(AIBN)引发苯乙烯(St)与对氯甲基苯乙烯(p-CMS)共聚,合成了二元共聚物P(St-co-CMS),在氯化亚铜/四甲基乙二胺(CuC l/TMEDA)催化下,以此二元共聚物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成功地合成了结构明晰的以聚苯乙烯为主链、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支链的接枝共聚物P(S-g-MMA)。大分子引发剂和接枝共聚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得到了确认,并测定了接枝共聚物的平均支链数目、平均支链长度、接枝率及接枝效率。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制备的接枝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支链数目及长度可控,接枝效率高达93.7%。  相似文献   

13.
80份1-丁烯—乙烯共聚物[含1-丁烯4.5%,比重0.192,MI值0.8,由(EtO)_2 MgTiCl_4-Et_3Al催化系统制得];乙烯—丙烯共聚物(含乙烯0.3mol,比重0.970,MI值20);0.15份马来酸(酉千)和0.025份过氧化物引发剂。将以上组份混合,在210℃加入螺杆挤出机中,得到含1.2%马来酸(酉千)接枝的混合物,其  相似文献   

14.
化学引发合成玉米淀粉接枝共聚物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以 ( NH4) 2 Ce( NO3 ) 6及 ( NH4) 2 S2 O8为引发剂条件下 ,玉米淀粉与丙烯酰胺在纯水溶剂中接枝共聚制备吸水性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新方法。并从接枝共聚单体选择、淀粉预处理等六个方面讨论了影响接枝共聚物吸水速度的因素。通过对玉米淀粉和接枝共聚物红外光谱的解析 ,提出了一种新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5.
吕生华  闫小亮 《精细化工》2011,28(9):893-898
用丙烯酸羟丙酯与柠檬酸发生酯化反应合成丙烯酸羟丙酯柠檬酸酯(HPA-CAE),在辣根过氧化酶(HRP)/H2O2/乙酰丙酮(ACAC)体系引发下,HPA-CAE与降解淀粉发生接枝共聚反应。研究了HRP、H2O2、ACAC和HPA-CAE用量对共聚物接枝效率(GE)和接枝率(GP)的影响,结果表明,50 g酶降解淀粉(质量分数15%)与13.9 gHPA-CAE在HRP(6.4 mg)/H2O2(4.7 mL)/ACAC(1.2 g)催化下发生共聚反应为最适反应条件。用FTIR和NMR表征了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应用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复鞣革手感柔软、粒面平细和厚度均匀。  相似文献   

16.
羟乙基纤维素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K2S2O8-NaHSO3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合成羟乙基纤维素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物,探讨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对接枝共聚物特性黏数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FI-IR)对聚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用热重分析法(TGA)分析接枝聚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以氢氧化钠/硫脲/尿素新型溶液溶解纤维素,在均相条件下以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接枝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制备出了纤维素/AM/BMA接枝共聚物。考察了聚合温度、时间以及(NH4)2S2O8、AM、BMA、MBA的用量对接枝效果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接枝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素/AM/BMA接枝共聚物的最佳合成条件为:m(纤维素)∶m(AM)∶m(BMA)∶m[(NH4)2S2O8]∶m(MBA)=1∶4∶2∶0.05∶0.006,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2h,在此条件下接枝率可达87%,接枝效率为36%。制备的纤维素/AM/BMA接枝共聚物的吸水倍率为583g/g。  相似文献   

18.
本工作就共聚条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並探讨了接枝共聚物作为PSt和橡胶共混时的增容剂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接枝率、接枝共聚物的分子量及其Pα-MeSt含量均随聚合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增加单体α-MeSt用量,转化率和接枝率均降低;在CH_2Cl_2/n-C_6H_(14)混合溶剂中,当两溶剂的体积比为30/70时,转化率,接枝共聚物分子量及其Pα-MeSt含量均出现最大值。用相差显微镜观察PSt/CIIR共混物的相态,发现当接枝共聚物/(PSt/CIIR)等于50/50(质量比)时,可使CIIR与PSt完全相容。  相似文献   

19.
塑料用涂料     
183290(1997.7.9);IPC C08L23126 适用作底漆的题述分散体含有10~90份用0.5%~巧%单烯烃二羚酸、或其酸醉、或其单烷基醋接枝共聚的改性共聚物〔A;如。一烯烃共聚物(x射线衍射分析的结晶度(20%)]和10~90份改性共聚物〔可选自仍)用0.1%~25%带轻基的。,声不饱和乙烯基单体接枝共聚的(氢化的)苯乙烯(I卜共辆二烯一1三元共聚物],以及(C)用0.1%~25%带经基的。,刀-不饱和乙烯基单体接枝共聚的a一烯烃共聚物]。例如,用含30份60:40丙烯一乙烯共聚物(结晶度12%,用4.2%马来酸醉接枝)和70份氢化的I一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用3.5%丙烯酸2一经丙醋接枝)的…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一类主链为聚乙烯(PE)共聚物,侧链为生物基聚乳酸(PLA)的新型接枝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并对接枝共聚物结构与性能进行了深入的表征。采用配位聚合与开环聚合相结合的方法,以羟基功能化的聚乙烯共聚物为主链,通过羟基引发L-丙交酯(L-LA)的开环聚合,从而获得聚乙烯-g-PLA接枝共聚物。通过控制单体比例和反应条件,可同时实现接枝共聚物的主链结构以及侧链结构调控。结果表明,少量PLA接枝链的引入可在不明显降低拉伸强度的情况下,有效地改善接枝共聚物的断裂伸长率。热性能表征发现侧链PLA的引入限制了主链聚乙烯的结晶,造成了接枝共聚物结晶温度以及熔点的下降。该接枝共聚物展现出了可用于PLA等生物基聚酯材料的增韧改性或共混增容剂的应用潜力,也为此类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调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