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晓亮  陆利军 《中国科技博览》2012,(32):115-115,124
本文探讨衡阳市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模式,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衡阳市政府和文化企业推进衡阳市文化产业的深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启示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去年,我国酋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这些都是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当前,文化产业在拉动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内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弯道超越、建设和谐社会方面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3.
基于工业设计的地域文化产业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阳  杨洋 《包装工程》2015,36(22):104-107
目的针对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现实,指出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阐述工业设计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结论揭示了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构建了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模型,明确了深化此问题研究的方向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罗仕鉴  杨志  卢杨  张德寅 《包装工程》2022,43(20):132-145
目的 文章研究了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模式与协同体系设计。方法 从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定义和内核出发,剖析了国外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模式;总结了我国当前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的窘境。结果 提出了适应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的高效发展模式与协同体系;结论 构建了政府主导的“1+N”协同体系发展模式:由政府主体领导的精英联盟、文化企事业、群智个体等合作伙伴共同组成的多方协作利益共同体;阐述了“五位一体”的设计发展战略,集数据战略、政策规划、数智技术标准与规范、法律体系、扶持政策为一体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设计的协同保障体系,为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5.
当前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良倾向,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本文分析了文化产业园的类型,成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文化产业园管理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民族众多、地大物博,几千年绵延至今的文明遗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资源。然而,中国却是一个文化产业的弱国,大量的文化遗产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形成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规模比较小,形式也比较单一。无论是在体制上还是在观念上都需要进一步调整思路,通过发掘、整理、开发文化资源,实施文化产业战略,创新观念,培育扶持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合理科学地进行文化产业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高爽 《中国科技博览》2013,(25):602-602
人类社会竞争,正呈现由“武力竞争”到“经济竞争”,再到“文化竞争”的趋势,也就是由“硬实力”转为“软实力”的竞争。而决定“软实力”竞争胜负的重点在文化产业。当前,文化产业化所构成的“软实力”及其发展前景越来越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看重。  相似文献   

8.
张祯 《上海包装》2023,(7):134-136
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和创意设计领域日益受到重视。文化原型作为一种关键性工具,可帮助理解和传达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产品和创意设计的创作与推广。从文化原型的概念出发,分析其在文化产业与创意设计中的实践应用,以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繁荣,为文化产业从业者、创意设计师以及相关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之举,也是建设文化强省的根本途径。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对一个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地区来说,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刘晔华  曹雯钧  孙潭  陈钧 《湖南包装》2023,(3):66-68+72
云南藏族聚居区以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藏族木碗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而藏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较为寒冷的气候条件等因素也促进了木碗在藏区的流行与传播。云南藏族木碗文化曾因市场需求、区位优势、便捷运输、充足劳动力获得较大发展,也因生产材料的供应、同类别产业的兴起、资金链的断裂以及管理机制的落后等因素而式微。为此,研究认为在政府引导下,加强品牌建设、优化木碗产业结构、整合技术资源,方能使木碗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季铁  郭寅曼 《包装工程》2017,38(24):18-22
目的对当下设计专业参与贫困地区以特色文化产业带动精准扶贫的产学研模式展开分析。方法结合设计产学研的新形式以及设计参与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的新模式,基于典型的"三重螺旋",构建纳入"文化持有者"在内的"四重螺旋"协同创新模式,讨论文化持有者、学术界、政府和产业在合作中的角色与优势,并以"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为案例,探讨其协同创新网络机制与模式的构建方式。结论通过将文化持有者纳入产学研网络,激发他们的脱贫主体性,创建其与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协作关系,培养出一批掌握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语言的新型手艺人,有助于他们融入全球化的商业与社会创新网络,有效地实现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盘活传统文化资源,是一条重要的发展途径。实践表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只有进行高起点的重新打造,才能转化成为高附加值的文化资本,并获得长期的持续回报。铜陵应当依托青铜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文化资本,使之成为全面提升铜陵经济品位和人民素质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罗仕鉴  张德寅  沈诚仪  卢杨 《包装工程》2022,43(24):8-19, 56
目的 对中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现状及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方法 以文化产业的深层内涵与价值为基础,从中国文化产业数字化衍进逻辑、文化产业数字化构成维度、文化产业数字化新发展路径、文化产业数字化创新模式及文化产业数字化面临的挑战等层面,对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如何数字化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 构建了“进化方式层+激活媒介层+重塑服务层+开拓业态层”的创新模式,阐述了文化产业“数智重构、繁荣共生、美美与共”的数字化发展路径。结论 社会的发展与数字技术的更迭,推动了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衍进。产业数字化对于推动文化产业升维与价值增殖,促进文化产业良性持续发展,实现产业联动融合与共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影视、舞台的新技术出发 ,探讨了新时期影视技术教育的改革、创新途径 ,对有关院校开展影视技术教育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莹 《中国科技博览》2014,(43):177-178
永仁县文化产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已初具规模。为了进一步发展永仁文化产业,笔者做了一些思考,现提供给读者参考。 一、永仁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永仁县的文化产业以苴却砚和彝族刺绣为主。永仁县成立了苴却砚文化研究协会,县境内苴却砚厂和经销商有11家,产值达3600万元,其中:李跃华的楚雄州耀华石艺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值560万元,伍元东的永仁天彝苴却砚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年产值达500万元,马世民的永仁县苴却民族工艺制品厂产值达80万元。永仁天彝苴却砚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投入700万元,扩建厂房和办公楼,并邀请上海、台湾著名工艺美术师,在永仁天彝苴却砚文化开发有限公司为当地群众进行苴却砚设计、制作技艺的培训。李跃华投资1200万元,在楚雄彝人古镇建起了苴却砚博览馆,展示了苴却砚精品,扩大了苴却砚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6.
王绚皓 《硅谷》2009,(12):127-128
运用SWOT分析法理论对影响独立学院实施战略管理的各种战略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在独立学院管理实践中实施战略管理的具体对策,以推动独立学院稳定、可持续地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硅谷》2011,(6):8-8
从滨海新区区委宣传部获悉,新区加快文化产业载体建设,目前,中新生态城等多个区域已成为特色文化产业的聚集区,将为新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后发性优势。为此,新区明确重点发展创意设计业、影视动漫业、广告会展业、文化用品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园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文博事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两者在互动中发展和变革,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从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杨弋 《标准科学》2016,(7):89-96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是我们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本文运用SWOT分析对四川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张球 《中国科技博览》2014,(12):260-26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日益增加。本文从重庆体育产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资金投入,健全体育市场体系和人才培养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