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长期的水土保持实践经验表明,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措施。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和建设淤地坝,保证其安全运行和工程效益的发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黄土高原建设生态型、节水型和可持续发展型淤地坝的技术思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利》2004,(7):J005-J005
水坠筑坝技术是淤地坝筑坝的主要方法。由于其对施工条件要求低,成本低,技术简单,便于群众掌握,同时形成的土坝质量高,因此在黄土高原得到全面推广。利用淤地坝辅助设计系统可以模拟筑坝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的水土保持实践经验表明,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措施。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和建设淤地坝,保证其安全运行和工程效益的发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黄土高原建设生态型、节水型和可持续发展型淤地坝的技术思想。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全面启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1月8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启动暨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召开,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全面启动.至此,经过科学规划设计、技术论证后的淤地坝工程建设,将在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展开.……  相似文献   

6.
已经建成的淤地坝为山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家重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大量淤地坝的信息利用和管理已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淤地坝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已经启动的“数字黄河“建设组成部分,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在应用新技术条件下,淤地坝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在对信息合理分类的基础上,以数据库建设为重点,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查询、传输、发布、三维可视、辅助决策等,以便更好地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已经建成的淤地坝为山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家重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大量淤地坝的信息利用和管理已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淤地坝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已经启动的“数字黄河”建设组成部分,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在应用新技术条件下,淤地坝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在对信息合理分类的基础上,以数据库建设为重点,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查询、传输、发布、三维可视、辅助决策等。以便更好地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区淤地坝专题调研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总结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的经验,做好今后淤地坝建设工作,水利部水土保持司会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等单位组成调查组,于2002年下半年,分赴黄土高原区的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4省(自治区)10个地市的14个县(市、区),对淤地坝建设情况进行了重点调查,实地查看了近百座淤地坝,走访了部分干部和农民,查阅了有关文献,参考了有关省、自治区和黄委上中游管理局提供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黄土高原区淤地坝专题调研报告。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区淤地坝专题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总结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的经验,做好今后淤地坝建设工作,水利部水土保持司会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等单位组成调查组,于2002年下半年,分赴黄土高原区的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4省(自治区)10个地市的14个县(市、区),对淤地坝建设情况进行了重点调查,实地查看了近百座淤地坝,走访了部分干部和农民,查阅了有关文献,参考了有关省、自治区和黄委上中游管理局提供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黄土高原区淤地坝专题调研报告。  相似文献   

10.
现有的管理机制和科研基础,不能适应淤地坝大规模建设新形势的要求.在管理机制方面,要使淤地坝的规划成果和建设成果受到法律保护,加大中央投资比例,建设实行督察制;在科研工作方面,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相对平衡和相对稳定的概念和理论,坝系优化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要完善坝系结构,使小型蓄调水工程包含于淤地坝建设项目中,应适当放宽治沟骨干工程单坝控制面积和单坝投资规模的幅度.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地位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证明,淤地坝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意义,今后需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实际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大规模淤地坝建设,为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陈智汉 《中国水利》2003,(17):51-52
针对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沟道坝地利用方式单一、利用期滞后和效益尚未充分发挥的问题,提出坝地利用应按沟道坝系、坝型及不同时期坝地形成特点,选择不同的坝地利用方式、相应的防洪保收设计洪水频率及工程布局形式,从而实现沟道坝地优化利用,并提出坝地优化利用方式的选择原则、主要利用方式类型.  相似文献   

13.
鄂竟平 《中国水利》2003,(23):15-18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淤地坝建设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做好2003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淤地坝’等多种工程措施,搞好水土保持。”2003年,水利部党组把淤地坝建设列为水利建设的“三大亮点”工程之一,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启动实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这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件大事,必将对黄土高原乃至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充分认识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重大意义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治…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仍有拦沙能力的淤地坝数量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淤地坝一直是减少入黄泥沙的重要水保工程,在近年黄河来沙锐减的背景下,现状淤地坝的实际拦沙作用尤其引人瞩目。以潼关以上黄土高原地区为重点区域,基于不同时期的淤地坝调查数据,分析了现状淤地坝的数量及其时空分布、设计淤积库容及截至2008年的淤积量等,结果表明:在目前5 658座骨干坝和1 1248座中型坝中,极可能已失去拦沙能力者分别为1 428座和5 003座,另有1979年以前建成的561座大型坝和2 734座中型坝仍难以判别其剩余拦沙能力;2009—2015年,潼关以上仍具有拦沙能力的骨干坝有3 582~4 143座,仍具有拦沙能力的中型坝有2 933~5 667座,主要分布在河龙区间;现有小型淤地坝39 516座,约95%分布在晋陕两省、90%建成于1989年以前,目前仍能发挥拦沙作用者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成的小型淤地坝。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淤地坝泥沙淤积规律,通过野外调查、典型坝取样并对样品进行颗粒级配分析,对黄土高原淤地坝泥沙沉积的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垂直剖面上淤积物粗细相间分布,具有一定层理;在水平方向上,坝前淤积物中粗泥沙明显减少;无放水工程的淤地坝坝前黏土层厚度较大,有放水工程时控制面积大的淤地坝淤积物较细;上下游淤地坝表现为上游拦粗下游淤细.  相似文献   

16.
《人民黄河》2017,(12):85-89
为提高传统淤地坝规划设计水平和效率,基于现有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基础数据,运用"3S"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开发了小流域坝系规划三维可视化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直观、准确、快速的坝系规划。该系统充分考虑了坝系规划设计的实际业务特点,开发了坝系规划核心业务流程中的10多个关键自动算法,实现了三维可视化环境下流域现状的真实感模拟、坝系规划实时计算与动态显示以及坝系工程未来生态效果预测模拟,有效提高了坝系规划辅助的自动化程度,减轻了坝系规划人员繁重的计算工作量,并已应用于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雷家庄小流域的坝系可研规划。  相似文献   

17.
全球定位技术是目前最理想的空间对地、空间对空间、地对空间的定位技术.通过对GPS定位技术原理的简要分析,总结其技术特点,提出应用于淤地坝工程建设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旨在提高淤地坝工程建设的技术含量,为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和西部生态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8.
淤地坝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主要措施之一,但由于责权不明、管理不善,使大量工程老化失修、病险坝库日益增多,已严重制约淤地坝工程健康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上中游地区积极尝试和探索新型的管理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尤以陕西省最为明显.其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成功的事例表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调研是基础、宣传是动力、政策是保证,要注重利益驱动和机制创新,提高水土保持的科技含量,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