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凤桥断层对沙市组和新沟咀组下段具明显的控制作用,受此影响,江汉西南部沙市组和新沟咀组下段沉积时期分别表现出断陷型和内部断陷型的沉积结构特征。在沉积上发育了一套快速沉积的近岸、远岸水下扇和盆底浊积扇。根据重矿物资料分析,区内物源主要来自北部马山、后港两个方向,并控制了区内砂岩的展布,结合地震相分析,区内砂岩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尤其是北部,砂岩发育程度总体表现出由南往北、由西向东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江汉盆地潜北、新沟、通海口,万城和天门5个潜山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成藏条件,通过分析明确了制约潜北,通海口和天门潜山油气藏勘探的主要因素,提出新沟和万城潜山带是江汉盆地潜山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3.
洪浩尔舒特断陷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勘探程度较低的洪浩尔舒特断陷的区域地质特征,地震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和单井相分析的精细研究,利用二连盆地勘探程序较高的7个断陷现有资料和研究成果,推测了该断陷不同时期的沉积分布模式和沉积相带。该断陷在阿尔善组沉积时期为裂谷发育初期,形成了半地堑断陷,以滨浅湖泊沉积为主;腾一段沉积时期为裂谷发育期;裂陷作用加强,盆地有统一的沉积中心,以较深湖相沉积为主;腾二段沉积时期为裂谷萎缩期,断裂作用趋于平  相似文献   

4.
六盘山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六盘山盆地是油气勘探很有前景的地区,三叠、侏罗系生油条件与鄂尔多斯盆地相似;白垩系发育厚度很大的暗色泥岩,它们在盆地中南部达到了低成熟-成熟阶段。燕山运动期形成的构造、地层圈闭是白垩系以下生油层生成的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白垩系生成的油气主要聚集在喜马拉雅运动期发育的构造中。应根据三叠-侏罗系和白垩系两套含油气系统的特点,围绕海原、固原主要生油凹陷寻找、落实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5.
6.
二连盆地中生代裂谷型断陷油气勘探目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洪  陈庆 《勘探家》1998,3(4):26-31
本文总结了二连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系统地研究其成藏模式与油气富集规律。并借鉴成功的勘探经验,提出了勘探目标和选择盆的标准,以便有效的评估油气前景,提高勘效益。  相似文献   

7.
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分类及勘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有效地指导隐蔽性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以济阳坳陷为例,对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性油气藏进行了分类及勘探研究。根据圈闭成因类型及其含油气性,可将隐蔽性油气藏分为岩性、地层及裂缝性油气藏3大类。对于不同类型的隐蔽性油气藏,应建立不同的地质模型,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以提高勘探的成功率及效益。  相似文献   

8.
辽河断陷盆地深层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分析辽河盆地深层 (>32 0 0m)勘探现状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最新石油地质理论和新方法、新技术 ,详细研究了深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 ,总结了深层有别于中、浅层的石油地质特征 ;重点阐述了深层构造、沉积特征并对储层进行了评价 ;系统地总结了深层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及油气分布特点 ;确认辽河盆地深层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从而为下一步开展深层勘探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叠合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晓云  罗群 《断块油气田》2006,13(5):8-10,14
经历了多期构造变革,由多个单型盆地经多方位叠加复合而形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盆地称为叠合盆地;多层段多期生排烃多期运聚散,多来源多阶段混合成藏,多区带多旋回改造调整,油气藏分布预测困难是叠合盆地的4个主要油气地质特征;叠合盆地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油气分布极为复杂,迫切需要新的地质理论和相关配套技术解决叠合盆地的分布规律和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0.
Sufyan凹陷位于非洲苏丹南部Muglad盆地西北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凹陷,勘探程度仍很低,对石油地质特征认识仍存在许多分岐。分析认为,Sufyan凹陷是一个在中非剪切带的右旋剪应力场背景下形成的中、新生代内陆断陷湖盆,可划分为4个二级构造带,即南部深次凹、中央构造带、北部斜坡带和西北次凹;自白垩纪到第四纪发育了3个沉积旋回,早白垩世AbuGabra组的湖相暗色泥岩为凹陷主力烃源岩,具很大生烃潜能;凹陷的形成与演化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以"3断3坳"为特征,在该构造背景下发育了两套储盖组合,其中以Bentiu砂岩为储层、Aradeiba泥岩为区域盖层是凹陷内最好的成藏组合;圈闭类型以断块圈闭为主,反向翘倾断块最有利于油气的聚集。综合研究表明,Sufyan凹陷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优越的成藏条件,具有较大勘探潜力,中部构造带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北部斜坡也是较有利的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11.
江汉盆地中古生界生烃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盆地中古生界具有多次生烃的特点。从不同层系看,震旦系、寒武系和奥陶系烃源岩一般有二三次生烃过程,它们都发生在印支运动前。志留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烃源岩一般有2次生烃过程,第一次发生在沉积埋藏后到休罗系沉积阶段.第二次发生在燕山运动后。从不同区带看,盆地南部在白垩系沉积后仍有37.9%的生烃潜力,有利于后期成藏。结合构造变形等特点,提出了依据多次生烃特征寻找白垩一第三系沉积前低演化及后期弱变形区带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2.
辽河断陷盆地火成岩油气藏勘探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对辽河盆地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岩性识别、岩相分析、形成期次、储集层测井识别、火成岩地震储层预测、火成岩成藏条件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辽河盆地火成岩气藏勘探的新进展、新方法,并从构造背景、油源条件、岩性特征等方面对辽河盆地火成岩成藏条件进行了阐述。综合分析认为:辽河盆地火成岩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3.
14.
叠合盆地及其基本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由多个单型盆地经多方位叠加复合而形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盆地称为叠合盆地;多旋回构造演化史是叠合盆地本质特征;叠合盆地具有复合不整合面,叠置地质结构,断裂-不整合系统复杂,构造变型样武多样等4个基本地质特征;叠合盆地的以上特点决定了其油气分布极为复杂,迫切需要新的地质理论指导叠合盆地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5.
江汉盆地是中扬予北部最大的裂陷盆地,其半地堑发育演化具有重要的代表性。首次用半地堑单元的观点分析其裂陷形迹发现,江汉盆地白垩纪至下第三纪有成熟半地堑12个,未成熟半地堑4个。半地堑的演化程度可以划分为初始拗陷、张裂拗陷、断陷、收缩拗陷、活动间歇,天折回返以及复活拗陷等7个阶段。不同演化阶段和展布不仅影响生、锗油有利区的形成。而且与油气圈闭的形成关系密切。分析表明,半地堑单元分析有功于从杂乱的构造现象中找出规律,从宽阔的沉降区内找出生、储油有利区,从而以发育强度较大,成熟度较高的半地堑为中心,追踪油气矿藏形成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6.
三墉湖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新疆三塘湖盆地地层、构造单元划分、生储盖组合、油源分析、总结了三塘湖盆地勘探经验并提高了今后勘探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二连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系统地研究其成藏模式与油气富集规律。并借鉴成功的勘探经验,提出了勘探目标和选择盆地(断陷)的标准,以便有效的评估油气前景,提高勘探效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叙述了江汉盆地内首批油田的发现史。江汉盆地的油气勘探经历了区域勘探、选凹、定带、重点突破几个阶段.选凹:经历了勘探重点从潜江凹陷转向周缘凸起,又转回潜江凹陷的过程;定带:江汉盆地最好的生油层是下第三系潜江组(Eq),潜江组生油最有利的地区是潜江凹陷,潜江凹陷生储油相带配置最良好的地区是凹陷北部.一旦选凹定带部署正确,油田便接连被发现。 1965年发现江汉盆地首批油田——王场油田和钟市油田,盆地第一口工业油流井为王场油田王2件;第一口自喷油井为钟市油田钟11井。  相似文献   

19.
Oriente-Maranon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Oriente-Maranon盆地是古生代克拉通边缘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次安第斯山(Sub-Andeans)前陆盆地之一,经历了克拉通边缘盆地→裂谷盆地→前陆盆地3个演化阶段。盆地内主要的烃源岩及储、盖组合均发育在裂谷盆地阶段,三叠系—侏罗系Pucara群和白垩系Chonta组2套主要烃源岩的排烃高峰期分别是古新世—始新世(距今60~45 Ma)和中新世(距今15~5 Ma)。Chonta组自生自储组合是最重要的成藏组合。盆地西部发育逆冲断层/褶皱圈闭和基底卷入圈闭,中部发育挤压或披覆背斜,东部发育牵引背斜圈闭,不同类型的圈闭沿北西—南东走向呈带状分布。有潜力的勘探领域包括中西部白垩系Chonta组烃源岩供油区域的披覆和挤压背斜圈闭,中部和南部侏罗系Pucara群烃源岩供油区域的牵引背斜圈闭和挤压背斜圈闭,中部的Pucara群碳酸盐岩圈闭,北部和东部成熟探区上白垩统岩性圈闭和上古生界构造-地层圈闭。图5参13  相似文献   

20.
东委内瑞拉前陆盆地是构造和岩性复合的前陆盆地,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油气聚集区,并包含数个特大型油田。形成这些巨型油气资源是由于白垩纪源岩丰富广阔和沉积,多层的厚妙岩储层和长期的构造形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