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方院校拥有的办学资源及主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认为地方院校本科教育应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构建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和原则,阐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确立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途径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应用型本科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在21世纪的新任务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为了明确地方本科院校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本文从满足新世纪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出发,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在21世纪的新任务——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并进一步阐述了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以综合性大学居多,办学思路和办学定位相似度较高,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5年国家有关部门明确要求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徐州工程学院作为江苏省确定的21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之一,在借鉴德国应用型大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实施了以专业文化建设为平台和依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制度形式、物质形式、精神形式和行为形式等4个层次构建了应用型大学"四位一体"专业文化建设模式.研究表明,专业文化平台能使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术精神与职业精神相融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既提供了显性的育人环境,又提供了潜在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4.
为使地方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吉林化工学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与实践。通过对具有行业背景与特色鲜明的专业进行转型发展;办学定位于为区域经济服务,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等实现本科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扎根行业、服务地方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生存之道,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之要。文章以吉林化工学院为例,从精心谋划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人才特色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探索了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丰富实践,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生动的案例。  相似文献   

6.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面临的问题 当前,大学教育正在从“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人才培养重点也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在工程应用领域中,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比只有理论基础和科研攻关潜力的人才更受欢迎.事实上,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更需要非常多的拥有实用技术的专门人才.作为教学型大学,重庆工学院培养目标就是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许多高校已经认同,并予以实施,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在人才培养中如何体现应用性?如何保证应用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创业教育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点。开展创业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还能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人才培养的特点,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对策进行分析,找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从而更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职业本科办学的发展,是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以职业本科教育为切入点,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各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从而推动技能型社会的建设。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办学特色。同时,一些争议性问题也在逐渐显现。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拥有许多互相借鉴的制度和实践经验,尤其在科技大学的办学方面更是如此,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探究与反思。可通过完善办学定位、实施特色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师资建设、健全质量保证、服务学生发展等推动大陆地区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由历史上的实科教育演变而来,这种教育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己任,其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和中国传统的专科教育。其显著特征是工程教学与工程实训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工程技术人员的初步训练,为受教育者未来的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当今,多数一般本科院校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变化相应的调整了办学类型定位。确定为侧重培养应用型、技术型、职业型的各级各类的高级专门应用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职业教育就应蕴而生。如何在应用性本科院校制定实实在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计划及创新课程内容体系,形成自己办学的教学特色,使应用性本科院校中职业教育得到更大的发展。成为我们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我们有必要认清职业教育在应用性本科院校中的意蕴以及探讨应用性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具体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如何实现转型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治校的根本问题。重庆科技学院通过确立"行业性、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坚定不移走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道路,建设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发展目标,很快开创了良好的办学局面。在传承的基础上,围绕"两业两域"打造学科专业特色,顺利实现服务能力的转型。通过校企共推"双主体"合作教育、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产学合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依托行业、突出应用"的特色发展路径。通过10年转型发展,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得到了行业及社会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12.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浦江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21(4):98-101,109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由于历史的原因,基础比较薄弱,必须不断加强。本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应用型学科的发展特点和学科发展现状,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讨论了办学定位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针对社会发展对机械工程类技术人才的要求,探讨了应用性本科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应用性本科机械类专业主要培养工业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学校应加强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渐渐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性高等教育转变。这一转变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新建本科院校都要面对如何确定准确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文中结合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经验,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毕业生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遵循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相结合,文化素质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五大原则,建构一个以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贯穿大学4年本科教育全过程的、立体的、开放的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并建立一套保障其实施的运行机制。这是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也是深化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吻合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大量的具有动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大学承担着这一任务,但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通过分析六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五个对策:明晰办学定位,确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强化实践环节,重视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建立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调整师资队伍知识结构、能力和技能结构;进一步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使之更加切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相似文献   

17.
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深入剖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形势和发展困境,提出了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应用型本科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思考,对如何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重要阶段,塑造大学精神、铸造大学特色是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明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精神内涵及外延的基础上,理清了该类高校大学精神凝练与构建的基本原则及可循规律,探求新时期培养与塑造大学精神的可行路径。研究认为,将大学精神融入全校教育和管理工作全过程、强化大学师生的主体素质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提高大学对社会的辐射度与贡献率是应用型高校大学精神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谈慧  张瑜 《江苏高职教育》2021,21(1):15-19,27
本科职业教育的出现突破了高职教育学历层次上的限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通过分析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办学形式、本科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找到对标高校类型即应用型本科院校,调研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寻找本科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目标定位、方案设计、教学过程、教材选择等方面的差异,并提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能力为本、优化课程体系、强调产教融合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