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GCr15钢块状残余奥氏体和碳化物在滑动磨损中的行为,并比较了负荷对磨损的影响.指出,当组织中碳化物消失,并含有大量块状残余奥氏体时,磨损机制将从标准处理的磨粒磨损转变为剥层磨损。并且随残余奥氏体机械稳定性不同,其在磨损过程中的行为和作用也有较大差异.此外,原始组织对低负荷下材料磨损性能影响较大,而在高负荷则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激光束扫描速度对激光淬火后残余奥氏体的数量有很大的影响。GCr15钢经激光淬火后比常规淬火具有较多的残余奥氏体(最大值为47.5%),这是由于快速加热和快速冷支使原奥氏体中碳浓度分布极不均匀,残余奥氏体强化,晶粒细化等因素促使残余奥氏体的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3.
利用拉伸强度大于980MPa等温淬火的0.4C-Si-1,2Mn薄板钢研究了残余奥氏体对冲压成形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形性和残余奥氏体的初始体积分数(V70)之间具有似乎合理的关系。随着V70孔性逐渐得到改善,在V70为0.15~0.2时达到最好。另一方面,在小于0.15~0.2V70时,随着V70的增加,冲妃的扩孔性能略有降低。在超出0.2V70时的拉伸成形性以及超出0.15~0.2V70时的其 相似文献
4.
喷射冶金是净化钢中夹杂物的主要途径之一,并可影响和决定于夹杂物本身的尺寸、形状、分布及属性。北满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从瑞典引进的“SL”钢包喷吹装置,其工艺特点是利用载气将粉状材料直接喷入钢液。由于强烈的钢水搅拌,大大加速了反应的动力学,并且促进了钢水夹杂物的排除。试验证明:这种工艺精炼的轴承钢。其接触疲劳寿命比电炉钢提高3倍左右。对喷粉电炉轴承钢中氮的行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钢包喷粉工艺生产轴承钢(GCr15)的强韧化机制。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GCr15轴承钢强韧性,设计了一种GCr15轴承钢双淬火工艺,与常规热处理工艺对比研究发现,采用双淬火工艺处理的GCr15轴承抗拉强度从2 139.5 MPa提高到2 654.5 MPa,旋转弯曲中值疲劳强度从1 000 MPa提高到1 029 MPa。对基体组织定性表征发现,2种热处理后的组织均为针状马氏体,通过定量计算发现,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从8.33%增加至11.26%,同时位错密度由2.45×1012/cm2增加至3.09×1012/cm2。利用扫描电镜对旋弯断口夹杂物成分分析发现,双淬火处理工艺不改变夹杂物的尺寸、数量和类型。通过微观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关系分析发现,双淬火导致抗拉强度、伸长率和高周疲劳强度提升主要归因于缓慢的残余奥氏体TRIP效应以及细晶化带来的变形均匀性。通过微观组织结构与疲劳性能关系分析,发现双淬火引起的低周次疲劳强度降低和高周次疲劳强度提高主要归因于不同疲劳周次下残余奥氏体转变速率不同。快速奥氏体转变导致低周次应力集中增大而疲劳强度降低。相反,高周次的奥氏体TRIP缓解了应力集中,提高了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GCr5钢在500 ̄700℃范围内进行温拔试验和温拔后的球化退火试验,研究了温拔对球化退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拔过程中GCr15钢具有良好的塑性和较低的变形抗力。温拔加工显著促进了拔制后碳化物的球化过程,退火时间仅为常规球化退火时间的1/2。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840℃加热55℃油淬后经160℃,10h等温(回火)热处理工艺,研究了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化对GCrl5钢强韧性与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经上述试验工艺处理后,可使其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发生稳定化。与常规工艺相比,含有15~16%残余奥氏体的试验工艺,其试样强度、塑(韧)性可达到最佳配合(HRC大于61),而且由于残余奥氏体的稳定化将有助于接触疲劳寿命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9.
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单轴热压缩试验,研究了形变温度对GCr15SiMn钢的组织尤其是网状碳化物的影响。利用连续度系数来定量表征网状碳化物的连续程度。综合分析了形变温度对晶粒尺寸以及网状碳化物的连续度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形变温度的升高,网状碳化物的连续性与晶粒尺寸的变化规律保持较好的一致性。网状碳化物的破碎程度随形变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综合考虑网状碳化物连续程度、晶粒尺寸以及变形抗力等因素,在轧后不控冷的条件下,GCr15SiMn的终轧温度宜定在800~850 ℃,其中以850 ℃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1C-1.5Cr钢奥氏体化后在稍低于Ms点的热浴中等温,可获得较常规工艺更多的残余奥氏体组织,随等温时间延长,因等温马氏体的生成,使室温组织中残余奥氏体量相应增加,当等温进下贝氏体转变区后,由于下贝氏体的形成降低了奥氏体的稳定性,使残余奥氏体量又趋下降,通过TEM观察表明,等温马氏体形成时,将优先以原马氏体片共格长大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减轻GCr15钢中的碳偏析,使其能更优用于深冲领域,采用了铸坯横截面钻样的方法和枝晶形貌微观显形的方法研究了铸坯碳偏析的分布规律,采用大生产数据回归的方法研究了生产过程中连铸工艺参数对碳偏析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提高二冷强度可以有效改善碳分布均匀程度,铸坯截面对角线方向碳分布比纵横方向均匀;从铸坯表面到中心枝晶间距逐渐增大,中心部位最严重,而增大二冷强度有利于减弱枝晶偏析;回归分析表明偏析指数与二冷比水量的相关性最大,而与钢水过热度的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3.
GCr15钢螺纹钢丝轧辊服役时常发生早期脆性断裂现象,采用适当的粗化碳化物预先处理工艺,通过提高淬火后钢中低碳马氏体的相对含量来提高钢的强韧性,由此防止轧辊的早期断裂。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为探索锰含量的变化(锰质量分数为0.1%(0.1Mn钢)和1.5%(1.5Mn钢))对无碳化物贝氏体钢中残余奥氏体(RA)回火稳定性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及透射电镜(TEM)等试验方法对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0.1Mn钢的热轧态组织主要是由粒状贝氏体(GB)+板条贝氏体(LB)组成,而1.5Mn钢的热轧态组织主要以板条贝氏体为主,且1.5Mn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较高,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优于0.1Mn钢。在经过300~500℃回火后,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逐渐下降至完全分解,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但伸长率逐步增加。300℃回火性能最佳,原因主要是由于残余奥氏体在300℃回火中,块状残余奥氏体分解为过饱和马氏体/贝氏体,碳从过饱和马氏体/贝氏体中扩散至邻近残余奥氏体中使其含量增加,热稳定性得到提高,在拉伸的过程中产生了TRIP效应,从而使试验钢的强塑性得到提升。1.5Mn钢的性能明显优于0.1Mn钢,因为锰可以与碳产生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奥氏体的稳定,提高伸长率,另外锰含量的增加使碳当量也提高,强度增强。基于修... 相似文献
17.
GCr15钢螺纹钢丝轧辊服役时常发生早期脆性断裂现象,采用适当的粗化碳化物预先处理工艺,通过提高淬火后钢中低碳马氏体的相对含量来提高钢的强韧性,由此防止轧辊的早期断裂. 相似文献
18.
含有7-18%残余奥氏体的低碳合金铁素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三相钢通过成份设计和临界退火获得。残余奥氏体量和其机械稳定性对拉伸性能的影响及残余奥氏体在拉伸过程中应变诱发马氏体转变通过X-射线衍射、拉伸试验和透射电镜来研究。试验结果显示,残余奥氏体量对临界退火方式敏感。残余奥氏体是弧立型且是机械不稳定原,残余奥氏体内会发生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转变次序是残余奥氏体重(fcc)→层错(hcp)→马氏体(bcc)。残余奥氏体对三相钢拉伸性质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极限拉伸强度、初始和终止工作硬化速率和均匀延伸率增加;屈服强度相对于极限拉伸强度、屈强比,总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减小;断面收缩抗力增加。 相似文献
19.
20.
氢蚀对15CrMo钢疲劳裂纹扩展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CrMo钢在氢蚀环境下和疲劳裂纹行为作了研究,重点考察了不同温度、压力和时间等情况下的扩展特性,并找出了对Paris公式中系数的影响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