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试图从对"地质环境"及"地质环境评价"基本概念的探讨上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理清思路,以期从理念上对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构建有所启示。地质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的、开放的系统,一个由岩石(体)、土壤(体)、地下水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组成成分之间、系统内部与系统外部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和转换,系统外部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地质环境评价主要分为三个分支:地质环境安全评价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地质环境风险评价、地质环境容量评价。  相似文献   

2.
介绍水电工程环境地质勘测研究原则和基本思路,阐述地质环境的勘测内容以及水电工程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预测,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地方病与地质环境关系研究的方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首先要解决方法问题,地方病与地质环境关系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不同于传统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它也不是单纯的病理研究,而是综合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医学、生物学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的科学方法论问题包括研究的对象、理论工具、思维的形式与方法以及物质手段。现简要地介绍有关地方病与地质环境关系研究的科学方法问题以及几个相关的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利事业从过去以减灾兴利为主的工程建设阶段,已经发展到今天以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目标的新时期.从这个高度检视流域的地质工作,对流域地质环境的认识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过去地质工作成果大部分是点的、小片的或局部的,缺乏对流域地质环境的全面调查和深入研究.在涉及到流域范围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环境保护问题时,资料就欠缺.加强对流域地质环境的再研究和对流域地质条件的再认识,已是大流域机构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日益增加的人类活动、工程建设引发的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都与地质条件息息相关,都需要从地质环境入手,提高认识,找出正确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环境地质及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环境地质学,是一门尚未成熟的新兴学科,故对其研究内容争议较大。简述了环境地质学应研究的内容和我国十种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以期达到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随着长沙、株洲和湘潭(以下简称长株潭)三市的一体化两型社会建设,人口越来越多,城市一体化建设带来了城市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环境对城市的起源、发展和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环境地质研究的目的是保障城市的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经济和工程活动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文章从长株潭三市的地质环境、水文环境、大气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和城市发展趋势方面,分析城市建设中地质环境影响研究工作的新思路,指出了城市化建设中要认清潜在的环境地质问题,以促进长株潭三市的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文章最后提出了长株潭三市城市环境地质研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矿井安全有影响的地质环境的三个方面:地质构造、瓦斯地质和水文地质分别进行论证阐述,提出了可靠、可行的防治措施,为矿井安全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引起了环境方面的负作用--工程地质环境改变,新增加的水土流失不可低估。本文以商洛地区为例,研究分析区域内基本建设与工程环境的平衡点,在既搞好基本建设又不破坏当地工程地质环境的前提下,研究及制定科学、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法、对策,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避免由于基本建设而引起的区域内工程地质环境恶化与水土流失加剧。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六盘水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与城市规划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了地质环境在六盘水市发展中的利导/限制关系,以及人类认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对二者关系的缓和作用。最后提出在六盘水市可持续发展中应重视的地质环境工作。  相似文献   

10.
虽然我国的水利勘察一直比较注重对于地质环境的分析,但是,勘察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地质问题,阻碍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与新时期的水利事业发展的思路保持一致,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水利工程中的地质环境进行考察和分析。文章结合实例分析了水利地质环境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出现的问题,继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对国家的水利事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汇集的勘探、试验所获得的岩土力学参数资料,结合已建工程设计采用的岩土力学参数的实践,分析了岩土力学参数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提出了相应地质环境条件下,岩土力学参数采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熊道华 《长江建设》2008,(9):120-121
文章通过对矿井安全有影响的地质环境的三个方面:地质构造、瓦斯地质和水文地质分别进行论证阐述,提出了可靠、可行的防治措施,为矿井安全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浅谈双鸭山市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双鸭山市主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是矿山废渣排放和煤矿采空区的地面塌陷。针对双鸭山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制定了大范围、综合型、环保型、可持续利用型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我省堤防工程建设实践为基础,分析堤防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堤防工程环境地质问题的成因机制和影响因素,着重讨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危害,并介绍堤防工程环境地质问题分析与评价方法及确定对策,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江汉—洞庭湖平原区洪灾形成与防治的环境地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汉-洞庭湖平原区洪灾的形成发展与地质作用有密切关系,开展该地区洪灾形成与防治的环境地质研究,避免发生区域性重大洪灾是防洪和环境灾害地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在对江汉-洞庭湖平原区地质环境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4种地质作用及其对洪灾形成的影响和控制,采用重复水准测量法、GPS定点监测法得出了现代构造沉降速率的量化数据,提出了地质作用条件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水沙重新分配的防洪减灾思路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资料分析和野外地质调查,简述了黄河中游主要岩土侵蚀区的基础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特征,阐明了黄河中游岩土侵蚀的主要类型有重力侵蚀、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化学侵蚀、复合侵蚀和人力侵蚀等形式,并对不同侵蚀类型的侵蚀规律进行了研究,重点剖析了岩土侵蚀类型及发展规律及其地质环境背景.根据研究资料分析,认为岩土侵蚀的地质环境是:区域地质构造格局、地层岩性、地层结构及岩石微结构、地形地貌和新构造运动以及人为活动.并且区域构造格局和构造运动控制着岩土侵蚀的发展方向;地层的岩性和结构控制着岩土侵蚀的抗侵蚀能力;地形地貌控制着岩土侵蚀类型的差异性;外动力条件控制着岩土侵蚀的速率和强烈程度.  相似文献   

17.
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目标,结合其地质环境特点,以城市圈的基本地质特征为基础,对基础地质与地质资源方面的优势和地质环境的脆弱性作了客观的分析论证.分析认为武汉城市圈具有三大地质优势,七大资源优势.并据此提出了合理利用与保护地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对武汉市城市圈地质环境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为了遏制黄河三角洲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的势头,促进黄河三角洲经济、资源与生态农业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运用地质科学、农业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和地球化学等多种方法,系统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特征,认为黄河三角洲是在海洋动力与河流动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受特殊的海、陆、河与湿地相互交替演化且相互制约的脆弱生态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尤其是不科学的掠夺性资源开发等因素的影响,引发了土壤盐渍化、土壤沙化、土壤沼泽化、水土污染、地下水降落漏斗、海成水入侵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改变了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化特征甚至方向。采用专家模糊聚类法把农业生态地质环境划分为3种类型、11个地质环境单元,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环境治理、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监测等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19.
张连胜 《人民黄河》2004,26(11):9-10
在收集分析大量最新资料基础上,通过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的综合调查,查明黄河桃花峪—陶城铺区间存在水资源持续衰减、水质污染、地面沉降、地裂缝、水土环境异常等环境地质问题。对已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傍河取水开发黄河两岸地下水资源、加强地下水资源勘查寻找新的水源、开展人工调蓄或人工增加地下水补给及抽咸补淡减灾增源改变生态地质环境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不同区域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复杂性与差异性,目前在进行评价时,权重的确定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因此,从权重计算优化入手,将组合权重应用到金阳县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中去,以期对其进行定量的客观评价。主要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3个方面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了一套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递阶层次指标体系。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原理将计算权重的主观层次分析法与客观CRITIC法相结合,获得了各评价因子的组合权重。利用Arcgis10.2软件平台对数据处理后,将组合权重应用到评价模型中去,并进行了实证评价,最终获得了金阳县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现状和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金阳县整体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中等,基于组合权重的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