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激光三维成像系统分辨率较低,特征点不易提取,同时与可见光成像系统图像配准实时性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标定信息的低分辨率距离图像与高分辨率强度图像配准方法。首先,通过对激光三维成像系统与可见光成像系统进行标定,得到了二者的内参数、外参数以及畸变系数;其次,利用二者的标定信息,通过构造像素匹配模型,确定了低分辨率距离图像像素点所对应的高分辨率强度图像像素点。最后,通过遍历低分辨率距离图像每一个像素点,实现低分辨率距离图像与高分辨率强度图像的像素配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持准配精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配准时间从2.111 s减为0.856 s,降低了算法的时间消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脉冲激光测距精度是影响二维激光扫描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近距离条件下收发同轴系统中的脉冲激光测距技术对提高二维激光扫描成像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仿真计算分析了脉冲激光测距的精度与回波能量的关系,提出了二维激光扫描成像光学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案。在室内距离下,提出了在收发同轴光学系统中,到达探测器的激光回波能量相对于距离的非线性关系,计算并得到了激光回波能量相对于距离的非线性关系曲线。最后,基于实测数据对激光回波能量与距离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实验验证,分析该非线性关系对激光测距精度的影响。论文的研究对设计、完善近距离条件下激光测距光学系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条纹管激光成像雷达数据处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条纹管激光成像雷达(STIL)的大视场、高帧频、高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等特点要求其数据处理系统具有相应的高性能。通过简要分析条纹管激光成像雷达数据处理的内容及性能要求,对条纹管激光成像雷达数据处理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设计。简要介绍了条纹管激光成像雷达的典型系统结构,通过详细分析条纹管激光成像雷达数据处理内容,将所需处理的数据分为延时触发信号和条纹图像两类分别进行研究。根据系统指标要求,对比不同时序控制方案的优缺点,设计了基于Altera可编程控制(CPLD)的高精度可调谐数字延时控制子系统,以保证系统各部件严格按既定时序运作,实时捕获目标条纹图像并进行处理;通过对比不同的图像处理系统实现方案,分析系统硬件成本、建立周期和开发难度等因素,设计了以智能相机为核心的条纹图像处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起条纹管激光成像雷达数据处理硬件平台。  相似文献   

4.
宋定宇 《激光杂志》2021,42(1):175-178
针对传统在线学习模型平均累计错误率较高的问题,提出基于三维动态激光成像技术的在线学习模型研究.分析图像数据维度,利用三维空间域当中,各像素点之间的联系,计算图像空间相关程度,采用零树结构,实现在线学习数据集训练,选取特征样本集,利用核函数,计算概率密度,获取深度信息,完成基于三维动态激光成像技术的在线学习模型的建立.设...  相似文献   

5.
唐铂  李振华  王春勇  来建成  严伟 《激光与红外》2017,47(11):1358-1364
针对小型智能机动平台对三维成像激光雷达小型化、低功耗、高精度、快速成像的特定应用要求,基于集成激光器阵列和APD探测阵列设计并实现了12元线阵扫描三维成像激光雷达系统;基于高速数字处理芯片和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芯片实现了并行高精度激光脉冲飞行时间测量和实时数据处理和传输。详细描述了系统原理、组成部分以及实验结果。实验验证该系统激光脉冲重复频率大于10 kHz,垂直方向激光单元角度间隔小于2.5 mrad,近距离距离分辨率优于2.4 cm,测量数据统计标准差小于1,各通道一致性良好。在高速水平扫描转动平台驱动下实现了室内三维场景重构以及高塔大视场远距离目标探测成像实验。  相似文献   

6.
唐菲菲  阮志敏  刘星 《激光技术》2011,35(4):527-530
为了从机载激光扫描数据中获取城区数字地面模型,在分析城区机载激光扫描数据多回波信息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多回波信息的城区数据滤波方法,该方法根据城区机载激光扫描数据的分布特点,将激光脚点划分到具有一定体积的体素中,然后依据滤波准则,剔除地物点,保留地面点,最后得到城区数字地面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以往滤波方法不仅能有效提取数字地面模型,而且可以减少机载激光扫描数据处理的计算量,提高海量机载激光扫描数据的运算效率。  相似文献   

7.
激光扫描成像系统的设计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田泽 《红外技术》2004,26(4):16-19
阐述激光扫描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对激光扫描成像系统中的光源、扫描成像系统的发射机和接收机以及接收机输出的连续模拟电信号进行了分析后,设计了一个激光扫描成像系统,指出了整个系统的组成、各部分的作用以及优点和缺点,给出了该系统的主要性能参考数据,并对该系统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朱鑫浩  侯德鑫  叶树亮 《红外与激光工程》2020,49(9):20200097-1-20200097-9
圆柱铁氧体磁芯为黑色柱体,裂纹对比度不高,传统机器视觉裂纹成像效果不佳。激光红外热成像技术根据试样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检出裂纹缺陷,可用于解决低对比度微小裂纹的检测问题。常用的线激光、点激光在检测裂纹时,平行于激光扫描方向裂纹往往因两侧热流较小而无法检出。双线阵激光热成像检测系统,线阵激光错位排布,营造多方向热流,可实现任意方向裂纹检测。为验证双线阵激光对任意方向裂纹的检测可行性,仿真模拟了0°、45°、90°裂纹的双线阵激光扫描过程。线阵激光由于各点光斑功率分布存在较大的非均匀性,不同参数设计对裂纹检测效果影响大。因此,优化点光斑半径、点光斑中心距、线阵激光错位间距、线阵激光间距、运动速度等设计参数实现裂纹检测信噪比提升。裂纹成像算法根据温度空间梯度成像裂纹,由于光斑的非均匀性,裂纹在两束激光间不同相对位置的梯度大小各不相同。算法选取裂纹在两束激光间具有较大相对梯度的位置,通过多幅梯度图像融合,实现任意方向裂纹检测。对4个具有水平、垂直、倾斜自然裂纹的铁氧体样品进行实验,成像结果清晰直观地显示出所有裂纹。  相似文献   

9.
通过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设计并实现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处理,能够完成对多种模式星载SAR回波数据的高速处理。该文搭建的成像处理系统以子孔径极坐标格式算法(PFA)为核心,首先,在精确的多普勒中心频率估计基础上,采用基于尺度变换原理的距离向处理(PCS)与方位向高精度sinc插值级联的算法处理流程实现子孔径数据域重采样,极大地提升了处理精度与运算效率;然后,对各子孔径图像进行辐射校正消除扇贝效应,并采用加权平均算法获得了全孔径拼接图像;最后,基于Sentinel-1卫星实测数据对本系统进行了验证和分析,在系统工作频率200 MHz情况下,能够在5.92 s内实现8 192×8 192像素点的32位单精度浮点成像处理,实测数据成像结果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从而为实时处理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激光电视高速扫描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激光电视的关键技术——高速激光扫描系统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提出了一种高速激光扫描系统的结构及相关设计参数的计算方法。系统采用光机扫描方式。利用微特电机直接驱动等10面体旋转反射镜和单面反射镜实现激光电视的行场扫描,简化了扫描结构,提高了扫描精度及激光电视图像的显示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胡朝晖  杨婷  亓鲁 《激光与红外》2014,44(6):614-618
为了对铯原子外态干涉仪的激光束精密控制,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多种需求的激光频率和光强控制系统。该系统基于声光调制器,并集成了激光移频、光强稳定和光强调制等功能。首先,根据原子干涉仪的原理,提出对激光的要求和指标。接着,按照提出的要求设计了集成锁相频率合成器等硬件电路系统和LabVIEW软件控制系统。最后,对所开发的系统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移频范围可控制在100~200MHz;光强稳定性好,采用稳光系统后输出光强的波动减小为2%。设计的这套系统功能齐全,可靠有效,实现预期目标,满足原子干涉仪对光学系统的要求。另外此系统还可以应用到其他需要系统中,比如原子钟、原子干涉重力梯度仪等。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激光三维成像中使用的面阵APD探测器相邻像元间隔较大,导致激光利用率低从而影响探测距离的缺点,提出阵列分束激光三维成像技术。该技术对激光发射源采用液晶空间光调制器进行衍射阵列分束,将一束激光分成与阵列APD探测器相应的阵列子光束,调整激光发射子光束和阵列APD探测器的位置,使得子光束照射目标后聚焦到阵列APD探测器的像元上,提高了整束激光的利用效率。介绍了阵列分束激光三维成像技术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提出采用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方法实现阵列分束的方案,研制了阵列分束激光三维成像原理样机,利用研制的原理样机对采用阵列分束后的效果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后,采用峰值功率10 kW、脉宽8 ns的激光源,填充因子2/3的88 APD,三维成像作用距离达到510 m,同等条件下与不分束相比,作用距离提升39.1%。  相似文献   

13.
纯相位空间光调制器动态控制光束偏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伯晗  张健 《中国激光》2006,33(7):99-902
提出并设计了一个采用液晶空间光调制器(LCSLM)作为光束动态偏转器件的无机械光束扫描系统,实现了光束的方向和强度的可编程控制,解决了远场任意图形的激光光束动态逼近问题。逼近方法采用纯相位调制技术和傅里叶迭代优化算法结合的衍射图形相位优化设计方法。介绍了点阵图形发生原理并给出实验装置图。实验结果显示,用该方法产生的二维阵列式光束,其光斑强度偏差度小于8%,图形发生响应时间小于100 ms,该实验结果能够满足多光束准确动态偏转的要求。该系统具有精确、响应快、无机械惰性等特点,在激光寻的、制导以及多目标威胁预警和反击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博  刘铁根  王萌  赵玛利 《激光技术》2012,36(2):233-237
为了探讨脐带血红细胞和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红细胞的内容物的改变情况及其变化机理,为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诊断提供有用信息,采用激光光镊喇曼光谱系统,测定了脐带血红细胞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红细胞的喇曼光谱,通过对两者喇曼光谱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脐带血红细胞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红细胞的光镊喇曼光谱有较大的差异。与脐带血红细胞相比,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红细胞的整体谱线偏弱,部分的特征谱线发生位移。该研究结果将为提高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检出率提供一种新的、快速简便的光谱分析手段,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光束快速扫描方法,利用通用扫描公司生产的检流计式扫描振镜,构成二维扫描系统,获得了像素为32×32准均匀扫描点阵,扫描帧频可达10帧/s.  相似文献   

16.
李文煜  章海锋  刘婷  马宇 《激光技术》2018,42(6):822-826
为了实现空间中波束的动态扫描,设计了一款基于固态等离子体的超表面。采用阵列单元相位曲线拼接的技术,通过拼接介质基板厚度不同的阵列单元的相位曲线来实现0°~360°的相位补偿,并用数值插值的方式建立超表面参变量与相位补偿角之间的映射。结果表明,超表面的反射主波束方向θ分别为15°,25°和30°,计算结果与设计相符合,通过改变固态等离子体的激励区域来重构阵列单元,实现了空间中波束在θ为15°,25°和30°时的动态扫描。此反射型超表面阵列单元的普适性设计方法,降低了阵列单元的设计难度,并通过固态等离子体的可调谐特性实现了空间波束扫描超表面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杨裕  谷一英  胡晶晶  邓鹏程  钱坤 《红外与激光工程》2022,51(7):20210743-1-20210743-9
非机械伺服控制的液晶空间光调制器(LCSLM )通过控制加载在每个像素上的电压能够实时调制波前相位实现光束偏转,基于菲涅耳透镜模型和闪耀光栅模型验证了光束偏转控制能力,包括偏转距离、衍射效率与不同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入射光波长为1550 nm时,x轴或y轴可实现的最大偏转角度为6.96°(±3.48°),光束能够在光轴方向与二维平面偏移。针对光束的高速灵敏、精准和大角度的扫描应用需求,提出了基于LCSLM的光波前相位调控算法,通过计算需要补偿的相位建立相位变换模型并满足光束控制流程,设计并构建了基于LCSLM的光束偏转及扫描实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光场中任意位置的光斑可在接收视场360°范围内灵活偏移控制。该研究对于自由空间无线光通信、光束敏捷控制、非机械式光束的捕获瞄准跟踪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黄龙  冯国英  廖宇 《红外与激光工程》2015,44(12):3530-3534
超连续谱光源具有丰富的带宽,是信号载体的优秀候选者。设计并搭建了利用超连续谱光源的空间无线光通信系统,讨论了超连续谱产生的条件以及输出光斑直径不同位置下的光谱。采用了电光调制方式对超连续谱光源进行调制,通过比较输入与输出的数字方波信号证明了电光调制进行超连续谱空间光通信的可行性。成功利用该系统演示了对原始图像信号的采集和显示,最后通过对接收端信号的整形放大恢复出了原始信号,实现了图像信号在4 m范围内的传输。实验结果表明:将超连续谱作为光信号载体,在空间大气信道条件下可以实现对图像信号进行无线传输。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3kW射频板条CO2激光器在高功率工作条件下功率波动的问题,采用外光路转折镜调节方法对腔镜热畸变造成的光路偏移进行补偿。研究了基于芯片TMS320LF2407的脉宽调制器控制激光器注入功率的关键技术,设计了整形光路尾镜取样功率检测系统,并分析了外光路自适应调节系统的补偿原理。结果表明,整形光路尾镜取样功率检测系统与基准功率计的最大误差为±2.59%,其具有高线性度;采用PA 100/T 14型压电陶瓷微位移驱动器,对微动距离不超过54μm的自适应调节转折镜进行调节补偿,光束偏移不会超出空间滤波器的0.8mm狭缝宽度;调节补偿前后输出功率波动由18%降到2%,达到了由于腔镜热变形导致光束偏移的补偿要求,整形光束的旁瓣消失,获得最佳模式输出。此项研究对提高激光器输出功率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A binocular-vision system designed and built for a six-legged mobile robot, the OSU Hexapod, is described. The vision system recognizes footholds specified by an operator by pointing a laser beam to the desired spot for one of the front feet. The front foot then steps onto this foothold and the other feet follow the footprints. This type of locomotion, called the Follow-the-Leader operation, is suitable for rough terrain traversing. The vision system consists of two charge injection device (CID) television cameras with controllers and a special purpose interface circuit. The image of the laser spot is detected by both cameras on the CID sensor plane. The special purpose interface circuit processes the pixel intensity data and calculates the coordinates of the pixel which has an intensity level above an external threshold. Special purpose hardware is needed as new pixel data is ready every 222 ns. The interface circuit also handles the synchronization of image dete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coordinates to the PDP 11/70 computer. These coordinates are then used to compute the three dimensional coordinates of the foothold by using triangulation. The PDP 11/70 computer controls the vision system and the motions of the Hexap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