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小刚 《四川烹饪》2009,(11):30-31
不久前,我去了一趟盐城东台,见识了许多当地的特色美食。有一天,东台电影院对面的“留香饭店”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留香饭店”的店面虽不怎么起眼,但早上却食客盈门,一些没位子坐的顾客只能或蹲或站立地端着一碗面条吃,这究竟是一种什么面呢?一问才知,原来这家店卖的是吓油面条。  相似文献   

2.
竹乡食面记     
笔者虽在竹乡安吉长大,但从小跟着南下的父亲吃惯了面食,以致如今一天不吃一碗面,就好像少做了一门必修课。在竹乡县城已住了二十年,算起来有7000余天。不能说每天必定吃面一碗,但一周内吃五碗面,这一点我可以“向毛主席保证”。如此算来,我迄今在本地至少已吃了五千碗面条。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拍拍自己微腆的肚子,只好承认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酒囊“面”袋。或干脆自封为“三五牌”干部——藏书五千余册,吃面五  相似文献   

3.
《川菜》2014,(9):40-41
重庆的“小面”,历史悠久。在一付担子上的小面品种有担担面、麻辣小面、酸辣小面、清汤小面、素条面等。抗战前后和建国初期,吃担担面的大都是大太、小姐、公务员等,是来吃味品鲜的:担担面的面条少,用精美的小细瓷碗盛装,佐料讲究。吃麻辣小面等的,大都是经济不富裕的人,是解决填饱肚子的;麻辣小面等面条多,用大土碗盛装,佐料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香山 《中国食品》2005,(3):2-33
以前中国人过生日都要吃长寿面。一根长长的细面从碗中夹起,甭管多长,“寿星”都要一节不断地吃进嘴里,古人的寓意:因为吃了长长的面条所以就能祈求长寿。但当大鼻子外国友人在国人的围观中露面时,生日蛋糕开始逐渐代替长寿面成为新的生日祈福品。于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面包房应市场需求从各大酒店中独立出来.开始为老百姓服务了。这中间有珠海的美心,上海的静安面包房,  相似文献   

5.
京根儿 《饮食科学》2005,(10):62-62
记得横渡渤海海峡的张健在刚刚上岸时,有记者就问他现在最想吃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最想吃碗炸酱面!”可以说,北京人是吃着炸酱面长大的。记得我小时候,最爱吃的就是奶奶做的炸酱面,每次吃面,她总会对我特殊照顾,过了水的面条放入碗中,定会多放上些面码,然后上(扌汇)一大勺香喷喷的炸酱,我便端着  相似文献   

6.
棹歌 《饮食科学》2009,(11):8-9
两次采访孙海英,都赶上吃午饭的时候。第一次是在浙江横店影视拍摄基地.那会儿他正在拍摄电视剧《大汉天子》,戏从早晨拍到了晌午,他在现场捧着剧组给准备的卤面,一边吃一边和我闲聊。这次在北京.在一个公益活动的现场,他吃的居然又是面条。”您是不是特别喜欢吃面条啊?”记者问他。孙海英说:”这不是刚出伏了嘛.出伏的时候,我们老家沈阳讲究吃宽面条,吃宽面条是说以后天气凉了可以放宽心了。这个时候雨水已过.收成好坏基本已成定局.再操心也没用了,所以要在这一天吃碗宽心面。”  相似文献   

7.
苏州人虽以米食为主食,但也喜欢吃面条。而说到苏帮面,就绝绕不过那碗被誉为“面中皇帝”的“两面黄”。  相似文献   

8.
汉中梆梆面     
冯贵华 《美食》2005,(1):27-27
梆梆面源于何年何月,哪个朝代,说法不一.但名称的由来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当年刘邦封王汉中,到汉中时已近黄昏,仓促间厨师缺少厨具,使用士兵矛杆擀面,“砰砰梆梆”一阵热闹,做成面条,丞相萧何趣命为“梆梆面”。一说旧时更夫打更,饥寒一夜,“梆梆”声打到五更天时,可得到一碗面条充饥,厨师可怜更夫辛苦,在面条里加以辣、葱、姜等,为其暖胃驱寒,因故得名。  相似文献   

9.
重庆小面气势雄,堪与当地的支柱产业钢铁、汽车、摩托相媲美,大有拉动GDP增长的架势。不然咋会排列出“重庆小面50强”这样一个排行榜?不过笔者头一回见到这样的标语.还是在拥挤嘈杂的朝天门码头。那天,我走着走着便发现了街边人行道上不少人正端着一碗小面唏哩呼噜地吃着.这些食客或站着或蹲着,吃得满嘴油亮。  相似文献   

10.
坨坨妈 《饮食科学》2012,(12):54-54
从小我就是个喜欢吃面条不喜欢吃米饭的主儿,听妈妈说我吃面条吃到十岁才肯开始吃米饭,长大后我仍然喜欢吃面食,所有的面条来者不拒,尤其喜欢造型各异的意大利面,让我吃起来很有新鲜感。所以我家的意大利面经常是装得满满的一柜门,笔管、螺旋、贝壳、小细管,各式各样的形状和口味都有。但我最喜欢吃的是最简单的长面条,因为这个做起来最随意,基本上所有的酱都可以搭配。  相似文献   

11.
情面     
姜艳 《饮食科学》2007,(8):48-48
方便面.拉面.手擀面.人们的口味多了.便有了这各式各样的面条。我厨艺不精.所以常以面条为食。眼见”面条家族”日益壮大.我的肚子更是唱起了欢快的”迎宾曲”。一碗面条进肚.不但得以享受温饱的幸福.也衍生了很多关于面条的想法。  相似文献   

12.
“王姥姥牛肉面”是我的外孙女对我做的牛肉面的称呼.前不久女儿和女婿从英国回来要来家吃饭,做什么好呢?还是小外孙女提议:“给姨妈、姨爸做牛肉面,他们准爱吃.”果然她的主意真好.女儿吃了两碗,女婿吃了三碗,还一面吃,一面说:“好吃,在英国可吃不到.”  相似文献   

13.
问津于面     
北方人吃不惯米饭,南方人不惯于面食,这跟北方多产麦、南方多产稻有关,所以人的“食性”与人所处的地域、出产有密切关系。 说到面食,南方人总不及北方人那么“精通”。梁实秋先生早年在北京吃惯了面条,他说过:“北方人吃面讲究吃抻面”(《面条》)。他对切面无好感,因为味道不大对劲。他从小吃炸酱面长大,面一定是抻的,从来不用切面。  相似文献   

14.
说到面条.人们马上会联想到西北地区,因为那里居民的主食就是面食。面和好,擀面杖一压.切成条往大锅里一煮,然后捞人大海碗内.拌上自己喜欢的作料或面码.端着碗三下五除二地扒拉个精光.那感觉真的很爽。  相似文献   

15.
正大四那年寒假,同系的一位学长介绍我去苏州一家电子公司实习。一下火车,我在迎面而来的湿冷中打了一个大喷嚏,感觉冷得要命。学长带我去吃爆鱼面,碗里有汤还有面,面上搁了一大块鱼和少许青菜。用鱼块来配面条,这对于我来说还是第一次。我尝了尝鱼肉,酥酥的,有腌过的味道。面条细长柔滑,红色的汤里漂着葱油,鲜香中还带了一丝丝的甜味。这碗味道、卖相非常不错的苏州面,不仅驱走了我身上的寒意,也给了我不一样的味蕾体验。  相似文献   

16.
面面俱到     
一个做饭技术不高的朋友透露:老公是个疯狂面条追随者。只要是面.不管怎么做。只要能熟.都能吃个精光。“只有难吃的面.没有吃不完的面”是他的至理名言。有人会觉得夸张,根据证实.这完全是真的。而我.除了叹息外,一睢一能做的就是帮朋友为老公有更多面的选择了……  相似文献   

17.
饶饶     
春林 《饮食科学》2006,(7):47-47
“背背遭遭,吃一碗饶饶(乡音读nao nao,平音),饶饶不够,吃一碗狗肉……“小女淘气地要我背着她,我下意识地哼起了这首不知是母亲还是父亲教给我的歌。没过多会儿,小女也随着我身体的前后摆动,吱吱呀呀地学唱起来,  相似文献   

18.
安东 《饮食科学》2014,(11):48-48
因为我喜欢吃面,所以平素多注意与面有关的文字。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看到有人摘抄的谭延闽日记,他写自己一口气吃了三碗削面,赞之“味胜于技,汤胜于面”。虽只区区八个字,读之,却有醍醐灌顶之感。然后我去翻阅史料,这才知道,原来谭延阊素有“民国第一美食家”之誉,其对湘菜的创新与推动,影响巨大,绵延至今。  相似文献   

19.
“肴肉不当菜,香醋摆不坏,大锅里漂着小锅盖。”人称镇江“三怪”。其实,我早就听说过镇江“三怪”,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去镇江亲口尝一尝,心中一直挂记着“三怪”究竟是啥滋味。 终于有一天我有幸和同仁老凌、老吴一起去镇江,当天晚上便相约去街头吃“三怪”。我们几人在旅社附近选择了一个清洁而又卫生的小吃摊,那摊主十分好客,一面招呼我们入座,一面问我们要吃什么?当听说我们要吃“三怪”时,女店主说声:“请各位师傅稍等一会。”便一边关照她的丈夫切4小碟肴肉,一边去厨房煮面条。 煮面条的铁锅很大,放满一锅水,上面盖着一只很小的锅盖,浮在水上。女店主拎起锅盖,抓起4把面条“唰”的一声丢入翻滚的锅内,然后盖上盖子。她见我们看得发愣,便解释说:“这大锅里煮面盖小锅盖是镇  相似文献   

20.
张建明 《四川烹饪》2002,(11):32-32
“肠旺面”是贵阳的一款名小吃。它以汤色红亮、面细臊脆、肠血糯、味浓香辣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下面就介绍“肠旺面”的制作。原料:手工鸡蛋面100克肥肠片25克生猪血片50克脆臊15克绿豆芽50克特制红油30克酱油、味精、鲜汤各适量葱花少许制法:1.锅中掺清水烧开,先将绿豆芽装入漏勺内,入锅烫至断生后,捞起放入碗中垫底,再将面条抖散下入锅中,煮熟后捞起放在碗中绿豆芽上。2.将猪血片入锅烫熟后捞出,放在碗中面条上的一边,再将肥肠片夹起放在面条上的另一边,然后舀上脆臊,放入酱油、味精,淋入特制红油,灌入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