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MCM-41介孔分子筛和纳米TiO2/MCM-41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工业水玻璃为硅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结构模板剂,利用室温晶化法合成出MCM-41介孔分子筛,并以钛酸丁酯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及液相沉积法对介孔分子筛MCM-41进行纳米TiO2的组装。运用XRD、FT-IR、N2吸附-脱附等表征手段对其结构特征和氧化钛分散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iO2与MCM-41端基硅氧键反应形成Ti-O-Si键;纳米TiO2不仅进入孔道,较均匀地修饰了介孔分子筛MCM-41的孔壁,而且使介孔分子筛MCM-41仍保持有序的孔道结构。  相似文献   

2.
MoO3在介孔分子筛MCM-41上分散和存在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773K加热MoO3和MCM-41的机械混合物,可以实现 MoO3分散在介孔分子筛MCM-41表面,用透射电镜和选区电子衍射,配合XRD和液氮温度下氮吸附-脱附曲线和BJH孔径分布,研究了活性组分MoO3在有序介孔材料MCM-41上的存在状态,以及MoO3分散到MCM-41表面后MCM-41的结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MoO3的含量小于单层分散阈值,加热后MoO3的XRD衍射峰彻底消失;用HRTEM观察不到分散在MCM-41表面或孔道中的MoO3颗粒,而EDS能谱证明在MCM-41的孔道中有呈分散态的MoO3存在.MoO3的含量大于单层分散阈值,通过加热不能使MoO3完全分散在MCM-41表面,而且XRD、HRTEM、氮吸附-脱附等温线和孔径分布都表明由于MoO3的分散量较大,载体MCM-41的有序介孔结构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3.
有序介孔氧化硅孔道氧化锰团簇组装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高  吴超  陈文  周静  陈龙 《功能材料》2005,36(7):1080-1082
以有序介孔氧化硅MCM-41为主体材料,通过浸渍法及后续热处理工艺,在孔道中组装氧化锰的团簇粒子,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通过XRD、HR—TEM、XPS及N2吸附表明氧化锰的团簇粒子已经成功组装到MCM-41有序孔道中。通过对不同孔径有序介孔材料的氧化锰团簇粒子的组装,表明随着孔道中组装量的增加,350nm附近光致发光强度增强,吸收边发生红移,同时1000nm附近吸收带宽化。  相似文献   

4.
硅烷修饰对环氧树脂/纳米介孔MCM-41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偶联剂将纳米介孔MCM-41粉体修饰后与环氧树脂溶液共混,制备出环氧树脂/MCM-41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偶联剂的含量和不同溶剂的修饰对纳米介孔MCM-41粉体分散性和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的偶联剂和在极性较小的介质中修饰,可制备出单分散的纳米介孔MCM-41颗粒增强的新型网络复合材料.偶联剂中的有机基团-(CH2)3-NH2不仅进入孔道、修饰了MCM-41的孔壁,而且使介孔分子筛保持了有序的孔道结构.环氧树脂高分子链与偶联修饰后的MCM-41颗粒的内、外表面以强烈的化学键结合,使MCM-41颗粒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比基体树脂提高了69%,杨氏模量提高了90%.  相似文献   

5.
镧系金属掺杂MCM-41分子筛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并分析了掺杂铈、钕、铕、铒的MCM-41介孔材料,运用XRD、HRTEM、EDS和BET等方法考察了镧系金属元素掺杂对MCM-41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镧系金属元素掺杂到了MCM-41试样的骨架结构中.由于材料结构中的一部分Si4+被Ln3+所取代,介孔材料的有序孔道d值随着掺杂镧系离子半径的减小而降低,随着镧系元素掺杂量的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6.
TEPA-AM修饰的介孔材料吸附CO2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云  郑修新  张思思  吴伟 《功能材料》2012,43(11):1486-1488,1493
将丙烯酰胺(AM)改性的四乙烯五胺(TE-PA)负载到介孔材料孔道内,形成氨基改性的CO2吸附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氮气物理吸附-脱附(BET)、红外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通过动态吸附法研究了材料的CO2吸附和脱附性能,并与TEPA负载的吸附材料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制备介孔分子筛MCM-41的过程中得到的一种结构规整度低的材料对TEPA-AM具有较好的分散性能,经过TE-PA-AM修饰的该材料表现出良好的CO2吸附性能,当TEPA-AM负载量达60%,该材料的吸附能力达到159.1mg/g;经过12次循环使用吸附量不下降。  相似文献   

7.
EDTA修饰MCM-41的合成及其对水中Cu2+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法合成了介孔分子筛氨丙基修饰的MCM-41(MCM-41-(CH2)3NH2),将其与EDTA反应,制得MCM-41-(CH2)3NH2-EDTA,利用XRD、FT-IR、低温N2吸附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对水中Cu2+的吸附性能及材料的化学稳定性.结果表明,产物在弱酸弱碱条件下稳定存在,且有较大的吸附量,在适宜条件下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量为33.22mg/g,吸附半衰期为2.04min.最后对其吸附Cu2+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碱性条件下用组装的方法得到了高负载量,均匀分布的CoO-NiO负载型MCM-41介孔材料,并采用XRD、BET、HREM等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oO,NiO双组分氧化物已成功地组装进入了MCM-41的有序孔道,在CoO,NiO组装过程中,CoO,NiO含量分别为7.53wt%和5.94wt%时,介孔材料的有序结构没有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9.
氨丙基修饰MCM-41的制备及载药释药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微波辅助水热法和共缩聚法分别制备了介孔分子筛MCM-41和氨丙基修饰的介孔分子筛MCM-41-(CH2)3NH2,将利尿药物氢氯噻嗪组装到两种材料中,用XRD、FT-IR、低温N2吸附、TG对分子筛及药物组装体进行表征,测定了组装体的载药量以及在人工胃液中的释放行为。结果显示MCM-41经氨丙基修饰后仍保持六方孔道结构,虽然孔径略有减小,但活性点位增加,仍有较大的载药量(38.23%),MCM-41和MCM-41-(CH2)3NH2载药体系均能实现缓释。修饰后释药速率进一步减慢,且随着氨丙基接枝量的增加递减,表明可通过氨丙基修饰量来调节释放速率。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声波辅助.溶液浸渍法将稀土配合物Eu(Phen)2Cl3装入中孔分子筛MCM-48孔道.合成了不同组装量的杂化材料Eu(Phen)2Cl3/MCM-48.运用XRD、ICP、N2吸附-脱附、DTA-TG、TEM、荧光光谱等手段对杂化材料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稀土配合物已进入分子筛孔道,且随着配合物嵌入量的增加.杂化材料的荧光发射也逐渐增强.经ICP分析得出Eu(Phen)2Cl3在MCM-48中的饱和吸附量为8.6%,此时荧光强度最大.与纯稀土配合物Eu(Phen)2Cl3相比,Eu(Phen)2Cl3/MCM-48的热稳定性提高了约200℃.  相似文献   

11.
利用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STAB)为模板、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盐酸为催化剂,在较低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下(小于4%)合成了介孔氧化硅,并研究了不同的反应条件对介孔结构及有序度的影响。在热乙醇萃取或者高温煅烧除去模板剂之后,利用红外(IR)、X射线电子衍射(XRD)、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以及N2的吸附-脱附曲线对合成的介孔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介孔氧化硅具有MCM-41型有序的孔道结构、大的孔体积(不小于1cm3/g)和BET比表面积(不小于1400m2/g),孔径均一且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12.
先以纳米Al_2O_3为核,Na_2SiO_3和柠檬酸为原料,采用非均匀成核法制备出Al_2O_3/SiO_2包覆型复合纳米粉体;再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介孔模板剂,通过自组装法制得Al_2O_3/SiO_2/介孔SiO_2包覆型复合磨料;并借助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透射电镜、能谱和N_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iO_2和介孔SiO_2依次包覆在Al_2O_3表面形成了Al_2O_3/SiO_2/介孔SiO_2包覆型复合磨料,其具有MCM-48型介孔孔道结构,平均孔径为2.3nm,比表面积为454m~2/g,孔体积为0.43cm~3/g。  相似文献   

13.
用稻壳灰为硅源合成有序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稻壳灰为硅源,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模板剂,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成功地合成了有序介孔SiO2材料MCM-41.利用XRD、N2吸附曲线、SEM、TEM等测试方法分别对稻壳灰及介孔SiO2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稻壳灰为非晶体,呈粒状的多孔结构,其比表面积为250m2/g;在酸性条件下合成的MCM-41具有周期性规则排列的介孔结构,最可几孔径为2.4nm,比表面积为1100m2/g.  相似文献   

14.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在有机弱碱和室温条件下制备出高度有序的介孔材料MCM-41。以氯仿、乙醇为混合溶剂,将有机发光小分子8-羟基喹啉铝(Alq3)组装进介孔MCM-41中,得到有机-无机复合发光材料。采用XRD、IR、紫外-可见漫反射、N2吸附-脱附、激发发射等测试方法对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组装体保持了有序的介孔结构,并且主客体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微硅粉为硅源,CTAB和PEG-6000为模板剂,采用水热法制备得到MCM-41介孔分子筛。以该MCM-41为载体,采用后接枝法将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引入到MCM-41的表面和孔道内,合成了巯基功能化的MCM-41介孔分子筛(SH-MCM-41),并采用XRD、N2吸附-脱附曲线和FT-IR对样品进行了表征。以巯基功能化的样品为吸附剂,对含Cr2O2-7的溶液进行了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pH值和初始浓度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结果表明,吸附剂吸附量随初始浓度和温度升高而增加,当pH值为1时吸附容量最大,达25.5mg/g。不同温度下Langmuir方程均呈现很好的拟合度,热力学平衡方程计算得ΔG0,ΔH=14.2kJ/mol,ΔS0,表明该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熵增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引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多孔材料由于其在催化,离子交换,吸附与分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3].自从有序介孔氧化硅MCM-41成功合成后[4],有序微孔(孔径2nm),介孔(2~50nm)和大孔( 50nm)材料的合成取得了很大的进步[5].近期,多级大孔-介孔材料以其优异的结构特性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  相似文献   

17.
MCM-41是由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剂经水热合成,550℃煅烧5h制备的规则硅质六方介摘要孔材料;Ti-MCM-41是在MCM-41的基础上,将Ti离子涂敷引入到MCM-41的介孔中合成的。该类材料孔尺寸的表征方法有N2吸附、透射电镜TEM、SAXS等,其中N2吸附、透射电镜是传统的介孔尺寸的表征方法,SAXS是近年新的介孔尺寸的表征方法。比较了Ti-MCM-41材料的孔尺寸的表征方法,得出:SAXS得到的Ti-MCM-41孔径与TEM照片的结果符合较好,但与N2吸附的结果偏差较大。SAXS、TEM、N2吸附-脱附等温线给出的Ti-MCM-41的平均孔径分别为2.00nm、2.15nm、3.60nm。  相似文献   

18.
两步晶化法制备介孔材料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步晶化法,由MCM-22沸石前驱体合成了一种介孔材料.通过XRD、N2吸附-脱附、TEM、27A lMAS NMR以及吡啶吸附红外光谱等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所合成的样品不是微孔沸石与介孔材料的混合物,而是含强酸性中心、水热稳定性良好的新型介孔分子筛.利用异丙苯的裂解反应、苯和1-十二烯烃的烷基化反应,评价了其对大分子的酸催化活性,并与常规介孔材料MCM-41进行了比较.在350℃时,所合成的介孔材料和常规介孔材料MCM-41对异丙苯的裂解转化率分别为68.98%和48.80%.在210℃苯和1-十二烯烃的烷基化反应时,所合成的介孔材料和MCM-41对1-十二烯烃的转化率分别约为95.20%和86.89%,产物直链烷基苯的选择性分别约为88.11%和90.06%.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介孔材料对大分子的酸催化性能优越于常规介孔材料MCM-41.  相似文献   

19.
超临界CO2方法制备环氧树脂/纳米介孔MCM-41复合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超临界方法先将环氧树脂低聚物引入介孔MCM-41的一维孔道内,再与基体溶液共混,制备出环氧树脂/MCM-41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与填充复合颗粒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超临界的方法确实可将环氧树脂低聚物分子链引入到MCM-41的孔道,并占据孔道的绝大多数空间.环氧基团进入介孔的孔道中并使孔口处的环氧基团与基体环氧产生了较强的界面相互作用,增加了两者的相容性.填充含量较低的复合颗粒就能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  相似文献   

20.
曹渊  白英豪徐艳 《材料导报》2007,21(F11):226-228
用微波辐射法合成介孔分子筛MCM-41,采用浸渍法将利尿药物氢氯噻嗪组装到介孔分子筛MCM-41孔道中,用XRD、低温N2吸附、IR对MCM-41及药物组装体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组装体的载药量、载药时间、在体外人工胃液中的释放等。结果显示合成的分子筛MCM-41具有规则的孔径结构,比表面积为1211m^2/g;分子筛MCM-41作为药物的载体具有较短的载药时间(t=26h),较大的载药量48%(m(药物)/优(载体)),较低的释放速率,表明制得了氢氯噻嗪/MCM-41缓释释放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