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川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地层埋深和厚度变化大的特点,以沉积岩石学、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石宝矿段内上二叠统龙潭组野外露头、钻井岩芯和物探测井资料的研究,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河流冲刷侵蚀面、岩性、岩相转换面和最大海泛面4种层序界面及其物质表现形式,并将其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LSC1-LSC3)和若干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运用等时对比法,进行连井层序地层对比,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根据基准面旋回升降趋势对各长期旋回层序内物质变化规律和成煤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认为对石宝矿段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南部民东地区主要目的层是白垩系泉四段的扶余油层,扶余油层从西往东地层厚度逐渐减薄,面积大、探井相对密集,且对比标志少、沉积不稳定,这都给层序地层划分对比带来很大难度。前人对该地区提出过层序划分方案,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扶余油层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层序界面的划分以不整合面、标准层和沉积旋回为依据。建立层序地层格架,进行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海陆过渡相含煤岩系层序地层特征,基于垂向沉积序列、岩性组合、测井响应、地球化学特征,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和方法,对贵州盘县矿区上二叠统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构造不整合面、区域海退面、沉积间断面、侵蚀不整合面、淹没不整合面等三级层序界面,将研究区上二叠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层序结构为典型的二元体系域,由海侵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组成,低水位体系域(LST)不发育,呈现慢速海侵、快速海退的特点。研究区厚煤层主要分布于海侵体系域早中期,此时基底沉降缓慢,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基本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4.
以奥陶系顶部区域不整合面或太原组底部砂岩(k1)、太原组中部9号煤层顶面(初始海泛面)、山西组底部北岔沟砂岩(k7)以及下石盒子组底部骆驼脖子砂岩(k8)为层序界面,将沁水盆地南部划分为Ⅰ、Ⅱ、Ⅲ3个三级层序。结合层序划分对聚煤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内的主要可采煤层3号和15号煤层主要形成于最大海泛面附近,9号煤层形成于初始海泛面附近,说明煤层厚度及分布明显受控于当时沉积环境及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5.
根据沉积体的岩性、岩相及其空间展布特征,结合物源分析,将随州盆地内红色地层重新进行岩石地层单位划分,首次以岩相变化面为界面把寺沟组下段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同时异相的亚段,并通过基本层序及构造一层序界面调查研究,将盆地内地层划分为一个Ⅰ级层序,二个Ⅱ级层序,二个Ⅳ级层序。  相似文献   

6.
柴北缘航垭地区侏罗纪含煤岩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柴北缘航垭地区的聚煤规律,利用岩心资料对其沉积相、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进行研究:共识别出5种岩石类型、17种岩相类型,及识别出的河流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并以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砂岩底面为界面,将石门沟组划分为2个3级层序,分别对应石门沟组下段和石门沟组上段.研究表明:该区煤层形成于湖侵过程中上三角洲平原泛滥盆地和下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沼泽,在盆地边缘河流—三角洲平原,厚煤层(G2煤)靠近最大湖泛面发育,中厚煤层(G3煤)形成于湖侵体系域的中期;在盆地内部,煤层(G1煤较薄)常靠近初始湖泛面发育.  相似文献   

7.
通过钻测井、地震等资料,将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沙三段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并深入研究了层序界面不整合构型及分布特征、层序界面整体表现出明显的纵向继承性与横向分带性,洼陷区持续接受沉积,地层接触关系以整合为主;斜坡区发育多级次坡折带,各时期地层超覆其上,形成超覆不整合;上斜坡区地层遭受剥蚀,为上超下削型不整合区、纵向上,不同盆地演化阶段湖盆范围发生变化,相对沙三底,沙二底整合区的范围相对向西扩大,反映该时期湖盆扩张,水体范围增大。滩海西部地区沙三段层序发育总体具有北厚南薄。中间厚两侧薄的特征?西部斜坡带层序发育齐全,但厚度相对较薄,层序结构清晰,东部海南洼陷带层序厚度大,沉积了一套湖相细粒沉积。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早白垩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邵凯  邵龙义  曲延林  张强  王举  高迪  王东东  李柱 《煤炭学报》2013,38(Z2):423-433
利用煤田钻孔资料,对东北地区早白垩世主要盆地群的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及聚煤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区域不整合面、下切谷砂砾岩体底面以及沉积相转换面等4类型层序界面,在研究区识别出6个层序界面,将区内含煤岩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层序Ⅰ属于盆地的初始断陷阶段,层序Ⅱ、层序Ⅲ是盆地持续沉降阶段,层序Ⅳ、层序Ⅴ时期是湖泊缓慢回升,萎缩的过程。聚煤作用从层序Ⅰ到层序Ⅴ的趋势依次为:弱,强,弱,强,弱。层序Ⅱ处于盆地的缓慢裂陷期,层序Ⅳ处于盆地缓慢回升期,这两个时期都有适度的湖平面上升速率,能保证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之间的相对平衡关系,从而形成了区域性的厚煤层,这两个层序分别对应形成了区域上的下含煤段和上含煤段。  相似文献   

9.
在碳酸盐岩陆缘深斜坡,风暴浪击面附近沉积的上侏罗纪地层的岩性相对一致[1],使用沉积学标准是很难识别层序界面和最大洪泛面.因此,当利用经典层序地层方法很难划分层序界面时,尝试利用综合相、层序、稳定同位素和孢粉相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深水斜坡碳酸盐岩的层序,以提高对其沉积过程和古环境改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兰坪盆地挂登村剖面白垩纪下统景星组下段进行研究,确定了三个层序边界,均为Ⅱ型层序界面。阐述了其陆相层序沉积特征及砂体结构特征,反映了湖平面变化对砂体沉积结构具有重要影响。识别了湖泊萎缩体系域(RST)、湖泊扩张体系域(EST)、低位体系域(LST)和最大湖泛面(MFS),并探讨了陆相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的特征及控制因素,对于解决陆相层序地层学的划分及界面识别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兰坪盆地挂登村剖面景星组下段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志强  郭建秋  阮林森 《现代矿业》2011,27(11):50-52,67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兰坪盆地挂登村剖面白垩纪下统景星组下段进行研究,确定了三个层序边界,均为Ⅱ型层序界面。阐述了其陆相层序沉积特征及砂体结构特征,反映了湖平面变化对砂体沉积结构具有重要影响。识别了湖泊萎缩体系域(RST)、湖泊扩张体系域(EST)、低位体系域(LST)和最大湖泛面(MFS),并探讨了陆相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的特征及控制因素,对于解决陆相层序地层学的划分及界面识别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层序地层学是以研究一套不整合面或与之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具有成因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内岩性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根据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原理,依据岩芯、测井及地震资料,进行了各级层序单元的识别与划分,建立了研究区各个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对比。将十屋油田营城组划分为1个2级层序,4个3级层序和38个4级层序,识别出了3种4级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基本类型。在单井及联井剖面相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各层序地层单元特征,找出了研究区生油岩和储集层所在的层序地层位置,为研究区及同类盆地的研究和有利区带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陆相盆地沼泽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史,进行了柴北缘大煤沟F煤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煤岩学研究。以沉积滨线坡折带、波浪能量耗尽点和浪基面为界,将沼泽体系划分为湖滨平原、低能滨湖、高能滨湖和浅湖4个亚相,从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煤岩学角度提出了陆相湖盆沼泽沉积模式。建立了基于氧化还原性、水体能量和受陆源沉积物影响程度3个指标的煤沉积相确定方法,识别出氧化-低能-低灰等5种特征沉积环境,应用该方法恢复的煤相演化史表明F煤层主要沉积于波浪能量耗尽以上的湖滨平原和低能滨湖亚相。识别出陆源碎屑体系废弃面、相对整合面、湖泛面、陆表暴露面4种关键层序界面、2种准层序类型,将F煤层划分为4个层序、5个准层序组、10个准层序,建立了该煤层等时地层格架及相应的基准面变化曲线。层序格架内煤相演化与沼泽环境特征关系表明:气候作用下的降雨量是沼泽基准面变化及湖侵-湖退的主要驱动力,正常湖退形成的整合面和强制性湖退形成的河道间暴露面为主要层序界面类型,沼泽环境特征受沉积相和基准面变化双重控制,从湖滨平原到滨、浅湖,水介质盐度降低、碱性增强,木本植物先减少再增加,并发生高位沼泽—低位沼泽—高位沼泽的演化。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克拉通陆表海盆地层序界面形成机制及等时地层格架内古地理背景下煤层聚集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例开展了本溪组-山西组层序地层和聚煤作用研究.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盆地基底沉降差异形成的海侵方向转换面(BTR)、正常海退形成的冲刷面(NSS)和暴露面(NES)及其对应的整合面(NCC)、强制性海退形成的河流侵蚀面(FEU)和暴露面(FES)及对应的整合面(FCC)4种层序界面类型,将研究煤系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6个四级层序.认为基准面周期性变化控制了沉积体系的演化、废弃和聚煤作用的发生,而聚煤基底沉积环境和聚煤期盆地基底沉降速率控制了煤层厚度及其平面上的稳定性,提出了等时地层格架内古地理背景下的综合聚煤模式.结果表明:区域广泛分布的厚煤层形成于Ⅱ型层序界面及Ⅰ型层序最大海退面(初始海泛面)附近;澙湖-潮坪为主的沉积背景下有利聚煤中心位于剩余可容空间相对较低的潮坪环境,潮坪-三角洲-澙湖为主的沉积背景下有利聚煤中心位于基底沉降速率快、剩余可容空间中等的潮坪环境,浅水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有利聚煤中心位于基底沉降速率快、剩余可容空间相对较高的三角洲平原间湾湖泊和局限海环境。  相似文献   

15.
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等工作,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及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共识别包括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等4个层序界面,将云南富源一带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宣威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云南富源一带晚二叠世成煤过程中,在河流冲积平原靠陆一侧,在最大海泛面附近,泥炭堆积速率和海平面上升速率持平,沉积环境的相对稳定和沉积时间的持续累积,形成厚煤层。海侵体系域成煤最好,高位体系域也是煤层形成期,低位体系域最不利于成煤。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贵州仁怀吴家寨地区煤炭的找矿突破,采用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通过对该区的剖面、岩芯、测井等地质编录资料综合分析,厘定了该区晚二叠世龙潭组的层序地层,并剖析了聚煤作用。本次研究共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沉积体系转换面和下切谷砂岩体等主要层序界面,划分出了3个三级层序和海侵、低位、高位体系域。结果表明:沉积环境和层序格架控制了吴家寨地区煤层的发育;层序2含煤性最好,为三角洲沉积环境,可形成厚煤、优质煤(C8煤层);层序1含煤性较差;研究区中南部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分流间湾的环境则为成煤中心;此外,从海平面变化来看,研究区煤层主要发育于海侵体系域(C5、C8、C12煤层),其次为高位体系域(C11、C7、C6煤层)。  相似文献   

17.
职太平 《煤炭技术》2013,(9):159-161
豫北地区中元古界-寒武系岩层出露广泛,露头良好,层位稳定,沉积构造发育。是层序地层研究的理想区域。通过剖面基本层序研究、沉积相研究及区域追索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的探讨。共识别出二个Ⅰ型(SB1)层序界面和12个Ⅱ型(SB2)层序界面.识别出2个超序(Ⅱ级层序.编号Ⅱ1-Ⅱ3)及15个层序(Ⅲ级层序.编号Ⅲ1-Ⅲ15)。  相似文献   

18.
月亮泡地区位于西部沉积体系斜坡背景下的三VVC角洲前缘相带,是浊积扇体发育的有利地区。在传统研究方法无法精确刻画浊积扇体分布范围的情况下,本次通过引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对该区进行了沉积研究,将该区青山口组至姚家组地层划分4个三级层序及8个四级层序,识别出层序内部的洪泛面;在本区高台子油层内部的青一二上层序、青三下层序、青三上层序内的湖泛面之下发现了三套浊积扇体,并通过加密地震解释,精细地刻画出三套浊积体的展布形态和分布范围,对本区的勘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钻井岩心、测井曲线及层序地层学有关理论对蔚县煤田侏罗纪含煤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划分.共识别出3个层序界面,将侏罗纪含煤地层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研究区层序界面主要包括区域不整合面(古风化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下切谷、1个暴露不整合面.煤层在层序格架内的发育具有多样性,陆相含煤盆地三级层序中,高位层序组聚煤作用最好.指出气候因素是层序形成的重要因素,而构造沉积是层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0.
华北石炭—二叠纪层序-古地理及聚煤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露头及钻孔剖面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华北地台石炭—二叠纪近海型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恢复了基于三级层序的岩相古地理,并分析了聚煤规律。根据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冲刷面、沉积体系转换面、古土壤及根土岩、地层颜色突变面、煤层等层序地层关键界面特征,将华北石炭—二叠系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通过绘制各三级层序地层厚度、砂泥比、石灰岩含量等单因素等值线,恢复出各三级层序的岩相古地理。利用煤层厚度与岩相古地理平面展布规律可知,最有利成煤环境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其次为河流、潮坪-潟湖沉积体系,聚煤作用以SQ2(太原组中上部)和SQ3(山西组)最强,聚煤中心位于准格尔、大同、朔州、乌海、峰峰等煤田和京津唐地区,SQ4(下石盒子组)和SQ5(上石盒子组第1段)聚煤作用仅限于华北盆地南缘,聚煤中心位于两淮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