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沥青质在近井地带发生沉积会对石油开采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发展沥青质沉积控制技术对于保障石油的高效开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油井沥青质沉积控制技术——油井沥青质抑制技术(调整生产计划法和化学抑制法)和油井沥青质解堵技术(物理解堵法、化学解堵法、生物解堵法和联合解堵技术法)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对发展油井沥青质沉积抑制技术和解堵技术提出了建议。图2 参42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中石化股份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近几年来在石油沥青类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技术开发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高等级道路沥青、改性沥青、水工沥青、乳化沥青、彩铺胶结料及其它特种沥青等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在近几年的研究开发工作中.该院密切注意石油沥青技术的发展动向与市场应用情况,并结合国内外原油情况,开发了包括高等级道路沥青在内的系列沥青产品生产技术。这些沥青类产品已经应用于各类工程建设中。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胜利炼油厂近30年沥青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沥青新仪器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以及沥青质检中心成立近20年的建设发展情况。对研究开发的具有代表性的沥青工艺、技术、产品及沥青标准化成果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泡沫沥青及其混合料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公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泡沫沥青和混合料的研究与应用无论是对环保,还是对改善冷再生路面使用性能,都很有价值。回顾了泡沫沥青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其优缺点,详细地介绍了国外泡沫沥青及混合料的研究情况,分析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乳化沥青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综述了国内外乳化沥青及其配套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概况。重点讨论了国内几类典型的沥青乳化剂的工艺合成方法 ,并介绍了国外在乳化沥青发展中的一些较新的研究成果及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6.
南阳渣油溶剂脱沥青生产道路沥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程健  张忠和 《石油沥青》2000,14(1):18-26
南阳减压油属典型的高含蜡渣油,南阳减压渣油溶剂脱沥青可以获得较高收率的优质脱肝油作为催化裂化原料,但脱油沥青只能掺竞为燃料油,不能生产合格道路沥青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溶剂脱沥青工艺的应用,脱油沥青生产合格道路沥青是提高脱油沥青价值的有效方案,本研究对南阳渣油溶剂脱沥青生产道路沥青的技术方案进行了研究,究结果表明,通过采用本研究的技术方案,南阳渣油溶剂脱沥青的脱油沥青可以生产出满足要求的合格道路沥青  相似文献   

7.
超薄沥青混凝土面层技术研究及应用简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超薄沥青混凝土面层技术起源于欧洲,是一种新型的沥青面层.它不同于传统的沥青磨耗层。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超薄沥青混凝土面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为超薄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实验温度对沥青质热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项研究主要是通过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沥青质热解实验,研究热解温度对生物降解原油中生物标志物的恢复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340℃时,沥青质组分具有最大的产油率。另外,300℃之前,热解温度对沥青质热解产物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分布影响较小。因此,对于采用生物标志物恢复的方法来进行油/油对比时,300℃是沥青质热解实验较合适的温度。   相似文献   

9.
采用选择性化学降解方法并结合多种有机地球化学测定手段对川东北固体沥青的母质来源及成因进行了研究。与固体沥青中可溶有机质的对比结果表明,化学降解释放出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具有相对低的热演化程度,可以反映早期的母质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和沥青反射率数据表明此类固体沥青经历了相对较高的热演化作用,并可能遭受了一定的生物降解。由生物标志化合物推测该样品固体沥青的母源以菌藻类低等水生生物为主,且沉积在一个具有一定咸度或水体较深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生产生物柴油的残渣,经过物理分馏、冷凝过程获取可恢复老化沥青性能的生物再生剂。选择50号基质沥青进行短期老化试验,以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为检验标准,发现添加生物再生剂的老化沥青性能可恢复到老化前标准;设定使再生沥青针入度恢复到50 1/10 mm的生物沥青掺量为最佳掺量,通过动态剪切试验(DSR)和沥青小梁弯曲试验(BBR)发现在最佳掺量条件下,再生沥青的高温抗变形能力和低温抗裂性均优于原50号基质沥青;与老化沥青相比,再生沥青高温抗变形能力略有下降,低温抗裂性大幅提高,证实了生物柴油残渣作为老化沥青再生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褚翠兰 《石油沥青》2012,26(3):39-41
对高渗透乳化沥青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简单分析,介绍了自主研发的新型高渗透乳化沥青的开发及应用。该高渗透乳化沥青应用效果良好,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石油沥青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简要介绍了抚研究自80年代以所开发的道路沥青、改性沥青、建筑沥青、彩铺胶结料、水工沥青等石油沥青产品的主要情况,重点介绍了道路沥青的开发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自沥青混凝土具有疲劳损伤自愈合能力得到试验和实践验证以来,白愈合理论与行为方程成为研究重点。但由于沥青混凝土自愈合行为的复杂性,其理论研究多停留于基于宏观表现认知的推测,只是近年来才取得一些进展,主要形成了基于裂缝表面能、裂缝表面分子扩散和沥青毛细流动的三种沥青混凝土疲劳损伤自愈合理论,并建立了各自的行为方程。本研究评述了三种沥青混凝土疲劳损伤自愈合理论的科学基础、建立方法和研究发展,分析了不同理论和行为方程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4.
卢拥军 《石油沥青》2011,25(6):63-68
结合江苏省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改造工程实践,阐述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改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对各阶段采用的加铺层材料作了进一步分析研究,通过对橡胶沥青、改性沥青、防裂夹层等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力图找到符合国情、切实可行的面层、加筋层、应力吸收层等沥青加铺层结构材料,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对中石油某厂的脱油沥青(DOA)组成性能进行分析,以DOA、油浆和抽出油等为原料进行沥青调合,并对调合沥青进行软化点、延度、针入度、动力黏度等性质分析。结果表明,DOA与油浆进行沥青调合,可制备满足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要求的70#、90#A级重交道路沥青;DOA、油浆和抽出油进行沥青调合,可制备满足相关技术要求的70#、90#A级重交道路沥青;DOA、重脱油和抽出油调合,可制备满足相关技术要求的70#、90#A级重交道路沥青,且70#调合沥青经SBS改性后各项物理性能较好,符合JTG F40—2004改性沥青I-D要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各种改性沥青产品性能不断的提升,目前的规范已很难对各种改性沥青的性能进行全面的表征和区分,特别是反应沥青抵抗残余变形能力的弹性恢复性能。该研究设计了低温弹性恢复、极限弹性恢复、持载弹性恢复三种试验方法,对目前4种具有代表性的改性沥青(橡胶沥青、SBS改性沥青、TPS改性沥青、橡胶高粘高弹改性沥青)进行弹性恢复性能评价。研究结果表明,SBS、TPS、橡胶沥青和橡胶高粘高弹改性沥青5℃极限弹性恢复值分别为70%、73%、76%、89%,与标准试验条件相比,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橡胶高粘高弹改性沥青具有优异的瞬间恢复值、弹性恢复速率和持载弹性恢复能力:设计的试验方法能够很好的表征和区分改性沥青的弹性恢复性能。  相似文献   

17.
温度敏感性是道路沥青重要的流变性质之一,综述了道路沥青温度敏感性的研究进展,包括沥青的化学组成与温度敏感性的关系以及温度敏感性评价指标,总结了研究成果,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将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李国民  崔光  欧晔  梁飞 《石油沥青》2012,26(5):38-46
介绍进口新油种——卡斯蒂利亚原油生产高等级道路沥青的试验情况。通过实验室研究和工业生产试验,开发出了两条混炼加工卡斯蒂利亚原油生产道路沥青的工艺路线:与伊重原油混炼,可以生产70号B和90号B高等级道路沥青;与沙中原油混炼,则可以生产出性能优良的70号A道路沥青;与沙中原油(1:1)混炼,还可以生产出性能优良的50号A道路沥青。结果表明,卡斯蒂利亚原油是好的沥青生产原料,可用于生产高等级道路沥青。  相似文献   

19.
塔河渣油掺兑催化裂化油浆生产道路沥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平 《石油沥青》2010,24(1):5-10
催化裂化(FCC)油浆的典型特点是其中富含芳香分,是优质道路沥青的理想调合组分。使用FCC油浆和交联缩舍FCC油浆掺兑塔河渣油生产改质沥青,并研究了不同馏出率油浆同塔河渣油按不同比例掺兑所得沥青的软化点、针入度及粘度等的变化规律。确定催化油浆最佳掺兑比例为25%~35%,改质沥青基本性能可满足道路沥青标准。同时,向塔河改质沥青中添加5‰的抗老化剂,膜后性质表明残留针入度比有了明显提高,老化性能得到明显改善。用FCC油浆调和塔河渣油,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生产出高质量的道路沥青,对我国道路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