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比较柏塘紫芽茶加工成蒸青绿茶、炒青绿茶和红茶的品质,研究柏塘紫芽茶的适制性。方法 将柏塘紫芽茶鲜叶加工成蒸青绿茶、炒青绿茶和红茶,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其理化指标,并进行感官审评。使用GC-MS对绿茶以及红茶加工过程中的香气物质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柏塘紫芽绿茶中茶多酚的含量和酚氨比显著高于柏塘紫芽红茶,其中蒸青绿茶稍高于炒青绿茶。但红茶的加工很好地降低了柏塘紫芽茶由于高花青素含量导致的苦涩味。感官审评中,柏塘紫芽蒸青绿茶最优,红茶次之。对香气物质的检测发现,柏塘紫芽绿茶的加工普遍提升了香叶醇、芳樟醇和橙花醇等主要香气物质的含量,降低了影响口感和气味的酸类、醛类、酮类和烃类等物质的含量,对绿茶的香气和口感的形成十分重要。在红茶加工过程中,具有浓郁花果香的醇类、酯类和醛类的香气物质基本随着加工的深入总含量逐渐升高,具有青臭气的酮类、烃类和酸类的挥发性物质总量逐渐降低。醇类、酯类和醛类的香气物质在红茶的干燥过程中均有一定程度的损失。结论 柏塘紫芽蒸青绿茶、炒青绿茶和红茶均具有各自的鲜明特色,但蒸青绿茶和红茶的品质较佳,可根据不同喜好的消费群体进行推广和功能茶饮的研发,为柏塘紫芽茶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运用定量描述分析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气相色谱-质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olfactory,GC-MS-O)联用仪,并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橘红茶及其原料的主要香气轮廓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橘红茶的主体香气是果香和甜香。GC-MS共鉴定出92?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23?种,醇类23?种,烯类20?种,酮类9?种,酯类9?种和其他类8?种,烯类和醇类是主导香气化合物。综合GC-O及气味活度值分析,柠檬烯、β-紫罗酮、芳樟醇、癸醛、β-大马烯酮、(E,E)-2,4-癸二烯醛和辛醛可能是橘红茶中重要的致香物质。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月桂烯、苯乙醛、芳樟醇等11?个挥发性成分对果香、花香、甜香、青香和木香风味属性的表征有较大的贡献。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得出了橘红茶与其原料间的标志差异性挥发性成分。本实验可为研究橘红茶及其他柑橘代用茶的香气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经压饼处理后不同等级陈化白茶散茶和饼茶香气成分的差异,探明压饼处理对陈化白茶香气的影响,为白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萃取茶叶香气,通过气相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国标GB/T 23776-2018的方法对茶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在陈化白茶中共检出53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主要有苯甲醛、苯甲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乙醇、α-萜品醇、香叶醇、α-雪松烯、β-雪松烯、石竹烯以及雪松醇等。对比以散茶、饼茶陈化白茶的香气成分差异,发现陈化白茶压饼后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己酸甲酯与β-紫罗酮等许多花果香物质减少,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明显下降;而雪松醇、雪松烯、酸龙脑酯与α-蒎烯等具有木香、药香物质增加,其中雪松醇与雪松烯大幅增加。压饼处理对白茶陈化香气种类和含量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使得陈化白茶饼的陈香更显,枣香、药香等特征香型更加突出,而散茶则在花果香的保留上更具优势。进一步分析不同等级陈化白茶间的香气差异,与白毫银针相比,白牡丹和寿眉压饼陈化后香气品质更佳。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外源添加菌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以添加不同菌种发酵的普洱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差异性热图进行数据分析,探究不同菌种处理的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的差异代谢物变化。结果表明,通过对黄酮类、生物碱类、萜类代谢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分析,发现H组香气花果香带甜香,汤色红亮,滋味浓厚较甜醇;A组香气花香浓郁带蜜香,汤色红亮,浓厚回甘;R组香气果香带乳香,汤色黄亮,滋味浓厚、但涩且透苦,这些品质的不同与锦葵色素、芫花素、儿茶素、咖啡碱、莴苣苦素等代谢物的含量的高低有关。本研究初步探明不同菌种发酵普洱茶的差异代谢物含量变化,其变化对茶叶的滋味、香气、汤色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后续普洱茶发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加工工艺紫娟白茶的关键香气化合物,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感官审评、PCA验证、OPLS-DA分析以及相对香气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筛选紫娟白茶的关键香气化合物。结果表明:共检测出82种主要香气组分,以醇类、酯类、杂环及芳香族化合物为主,芳樟醇、水杨酸甲酯、苯甲醇、β-紫罗兰酮等相对含量较高,rOAV法分析结果显示:1-辛烯-3-醇、α-紫罗兰酮、苯乙醛、水杨酸甲酯等9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自然萎凋的紫娟白茶(TZW)花果香馥郁且带毫香、辛香、药香的香气形成具有较大贡献,1-辛烯-3-醇、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苯甲醛等9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复式萎凋紫娟白茶(CZW)果香浓郁且带花香、辛香的香气形成具有较大贡献。OPLS-DA分析结合rOAV发现1-辛烯-3-醇和水杨酸甲酯是TZW与CZW香气差异的关键化...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夏季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结合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重庆地产绿茶香气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供试茶样共检测到120种香气,主要为醇类、酯类、烯类、脂肪烃类。与烘青比较,经晒青结合烘干后,重庆地产绿茶醇类种类增多,其中芳樟醇、反式氧化芳樟醇、4-萜烯醇、2-癸烯-1-醇、橙花叔醇等萜烯醇含量明显升高,醛类、酮类种类无明显变化,酯类种类差异明显,其他香气种类变化规律不一致。总体上60 ℃低温烘干能保留更多的挥发性成分,而相同的烘干温度下,挥发性成分总含量随晒青时间延长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β-紫罗酮、月桂烯是各茶样共有的香气物质,各茶样β-紫罗酮的OAV值在351.4~595.7之间,对香气贡献最大,各茶样月桂烯的OAV值均>1,对茶叶香气贡献较大,故所有茶样均具有清甜香或甜香,这与感官审评结果一致。但部分特殊的花果香或是坚果香并未在审评中表现出来,可能是被晒青产生的日晒味所掩盖。  相似文献   

7.
8.
采用实时直接分析质谱法(direct analysis in real time combin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DART-MS)快速检测不同产区和不同级别碧螺春红茶的香气物质,结果表明碧螺春红茶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主要有酯类、酮类、醛类、酚类等,所体现的花香、果香是碧螺春红茶的香气特征。其中茉莉内酯、百里香酚、柠檬烯、橙花醛、紫罗兰酮等是特征香气成分。东山和西山产区以茉莉内酯、橙花醛、4-乙基愈创木酚、百里香酚、柠檬烯、茶螺烷等为主要的特性香气成分,而无锡和旺山离子种类较少,且离子相对丰度较低;级别较高的碧螺春红茶,离子种类较丰富,离子相对丰度较高,其中烃类物质和酚类物质种类较多,证明级别越高的碧螺春红茶,香气越浓郁。本研究使用一种快速、便捷且不需要样品前处理的方法 DART-MS初步对不同产区和不同级别进行了快速鉴别,为碧螺春红茶品质的提升和指导实际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云南特种"紫娟"晒青绿茶和常规大叶晒青绿茶的化学成分。方法:测定云南特种"紫娟"晒青绿茶和常规大叶晒青绿茶的常规成分、酚类物质及香气成分。结果:两种茶样水浸出物、总灰分、水溶性总糖、多糖、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总量差异较小,"紫娟"晒青绿茶的矿物质元素铁、锰分别是大叶晒青绿茶的1.25倍和1.15倍,大叶晒青绿茶的硫含量是"紫娟"晒青绿茶的2.83倍;"紫娟"晒青绿茶中的亮氨酸、酪氨酸和精氨酸含量高于大叶晒青绿茶;两种茶样的酚类物质差异较大。"紫娟"晒青绿茶的茶多酚、原花青素、花青素、茶褐素、总儿茶素含量分别为21.83%、20.23%、1.16%、2.38%、7.25%,较大叶晒青绿茶分别高5.03%、2.47%、1.16%、0.85%、0.88%,两者的儿茶素单体组成也有较大差异;"紫娟"晒青绿茶的挥发性物质中醇类、醛类分别比大叶晒青绿茶高5.18%和4.15%,酯类、羧酸类化合物分别比大叶晒青绿茶低3.00%和3.29%。结论:云南特种"紫娟"晒青绿茶和常规大叶晒青绿茶的化学成分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佛手精油的挥发性物质和关键香气成分。佛手经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结合气相色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技术对挥发性物质和香气成分进行分析。GC-MS-O检测出36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34.69%)、γ-松油烯(20.42%)、β-甜没药烯(4.59%)。采用稀释法和强度法分析发现D-α-蒎烯、D-柠檬烯、β-芳樟醇、别罗勒烯、4-松油醇、α-佛手柑烯具有较大的香气强度;D-α-蒎烯、β-蒎烯、β-罗勒烯、橙花乙酸酯、α-佛手柑烯具有较大风味稀释因子。综合分析认为D-α-蒎烯和α-佛手柑烯是佛手精油的关键特征香味成分。  相似文献   

11.
刺槐花营养功能成分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林  章敏  胡秋辉 《食品科学》2006,27(2):274-276
我国野生刺槐花资源丰富,营养和功能价值较高,但目前除极少量被食用外,大部分落地废弃,因此,开发利用野生刺槐花资源,将进一步发挥刺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点。本文综述分析了刺槐花营养成分及其特殊功能成分,为刺槐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氨基酸对普洱熟茶呈味物质和香气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氨基酸是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重要的中间物质,对普洱茶内含物质的转化和品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在发酵时添加不同氨基酸对普洱熟茶产品的主要呈味物质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外源氨基酸组的水浸出物含量在34.82~39.46%之间,茶褐素含量在6.31~7.17%之间,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在6.31~7.17%之间,这三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茶多酚含量在7.76~8.73%之间,水溶性糖在3.07~3.89%之间,均低于对照组,咖啡碱含量与对照组相差不大。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表明,醇类占香气成分的21.17~25.47%、醛类占15.64~18.71%、杂氧化合物类占13.75~17.92%、酯类占7.17~10.25%,这几类物质是主要的香气成分;实验组香气成分中的酯类和杂氧化合物类含量大于对照组,而它们又是陈年普洱茶的主要的特征香气成分。实验表明外源氨基酸对普洱茶汤中的呈味物质以及香气成分的形成有显著影响,能加快普洱茶特殊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蔗糖对裸燕麦酵素发酵过程的影响,对裸燕麦酵素发酵过程中0~168 h的还原糖、pH、酒精含量、可溶性蛋白、多酚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加糖裸燕麦酵素与不加糖裸燕麦酵素的还原糖含量变化趋势相近,加糖裸燕麦酵素还原糖含量在72 h降到最低,相比于不加糖样品更快进入发酵后期,168 h时酒精含量是不加糖裸燕麦酵素的2.05倍;pH稳定在3.5左右,低于不加糖裸燕麦酵素(pH在4.0左右)。发酵168 h时加糖裸燕麦酵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多酚含量高出不加糖裸燕麦酵素83.33%、24.23%,说明蔗糖添加更有利于营养成分的析出和活性物质的富集。  相似文献   

14.
加料前后烟草中游离及糖苷结合态香味成分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对加料前后烟草中游离及糖苷结合态香味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烟末经乙醚萃取和同时蒸馏萃取(SDE)分离得游离香味成分。糖苷成分用甲醇萃取,采用非离子型大孔树脂(AB8,相当于AmberliteXAD-2)吸附,然后用不同选择性溶剂洗脱和溶剂萃取,使糖苷与可溶性糖、氨基酸、有机酸、游离香味成分分离。糖苷集份在弱酸条件下(pH2.5)SDE水解,同时萃取出精苷结合态香味成分。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HRc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鉴定了25种游离及糖苷结合态香味成分。对加料前后的烟草样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所分析的烟草样品中,糠醇、苯乙醇、茄酮、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等成分,游离态含量高于结合态的含量;苯酚、香草醛、巨豆三烯酮等成分,游离态和结合态的含量相当;糠醛、苯甲醛、苯乙酮、异佛尔酮、氧化异佛尔酮、4-乙烯基愈创木酚、大马酮、二氢大马酮等成分,结合态的含量高于游离态含量。加料前后的烟草样品相比,加料后烟草中游离态香味成分呈减少趋势,但结合态含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龙井皇袍茶散茶、饼茶及其原料茶的主要功能性生化成分。结果表明:龙井皇袍茶散茶、饼茶和原料茶的茶氨酸含量分别为5.60、1.80和16.37mg/g,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2.06、15.27和46.00mg/g;三者茶多糖中性糖含量分别为17.87、13.79和15.61 mg/g,茶多糖酸性糖含量分别为28.17、22.90和28.81mg/g;没食子酸含量分别为22.36、11.73和0.87mg/g;咖啡碱含量分别为37.16、24.11和33.49mg/g;茶多酚含量分别为205.48、124.39和270.85mg/g,并分析了儿茶素的组成及其含量;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387.33、216.37和431.33mg/g;并检测到散茶含有微量乳酸茵(1.24×10~4个/g)。  相似文献   

16.
以甘蓝为原料,在减压处理操作下,对四川泡菜自然发酵过程中的pH值变化和主要化学成分(氨态氮、还原糖、Vc、亚硝酸盐、乳酸)进行了分析,找出其物质代谢规律,并研究讨论了不同真空度对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重庆工夫红茶的品质特性,本实验以四川群体品种的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并按照重庆工夫红茶的制茶工艺进行加工,检测分析了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和香气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总体上呈降低趋势,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咖啡碱含量则是先升后降,最终趋于稳定,茶色素含量从萎凋至发酵结束均显著上升(p<0.05),此后也逐渐保持稳定。经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分析,重庆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共检测到58种香气组分,其中醇类15种、酯类12种、萜烯类16种、醛类5种、酮类5种、其它组分5种,且醇类(23.52%~52.08%)和酯类(29.29%~61.73%)的相对含量均远高于其他类型组分;此外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主要有芳樟醇及其氧化物(2.87%~21.36%)、香叶醇(1.92%~15.14%)、苯乙醇(4.83%~7.11%)、脱氢芳樟醇(0.24%~5.16%)、水杨酸甲酯(11.44%~56.25%)、δ-杜松烯(0.62%~4.56%)等,且重庆工夫红茶的香型可能属于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占优势型。  相似文献   

18.
传统发酵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且种类繁多,因其独特的风味和功能而深受大众欢迎。该文就传统发酵食品的功能成分及其作用,以及传统发酵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作一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对市售竹黄干品的十种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测定,并与香菇、杏鲍菇、银耳和黑木耳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其水分、灰分、总糖含量比较低,脂肪、甘露醇、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比较高。蛋白质含量低于香菇和杏鲍菇,高于银耳和黑木耳。总碳水化合物低于银耳和黑木耳、高于香菇和杏鲍菇。  相似文献   

20.
以12个不同加工类型甘薯品种为实验材料,比较其烘烤前后主要营养成分变化和甘薯香味组分差异,探究甘薯香味在甘薯品种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淀粉型甘薯品种香味组分显著低于其他类型。甘薯干率与芳香族类呈显著正相关性,氨基酸含量与醇类呈显著正相关。淀粉型甘薯品种香味组分中醇类和酮类少于其他类型。在12个品种中,发现苯乙醛、苯甲醛、葵醛、β-愈创木烯和石竹烯为甘薯香味共有组分。经过主成分分析,淀粉、氨基酸和粗脂肪变化量对甘薯香味贡献最大,贡献率分别为0.869、0.680、0. 645,结果证实美拉德反应和脂肪热降解是甘薯香味形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