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不同陈化时间六堡茶茶叶粉末和提取物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考察陈化时间与红外光谱特征关系。结果表明:六堡茶陈化时间不同,其红外光谱不同;茶叶粉末与提取物的红外光谱差异较大;除了共同红外光谱特征,还具有因陈化时间变化引起成分差异的特征红外光谱;同一厂家不同陈化时间的六堡茶样品根据红外光谱的峰数、波数、峰形、相对强度及二阶导数谱的差异考察存在差异。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分析六堡茶,该方法快速、简便、直观,茶叶无需特殊处理,对同一厂家不同陈化时间六堡茶的分析鉴别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丽婷  徐伟  张玉强 《食品科学》2011,32(19):137-140
研究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Burdsall)对大豆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条件。结果显示:5g秸秆粉中添加合成培养液12mL、接种量为0.8mL(孢子悬液浓度8.6×106CFU/mL)、培养基初始pH4.5,发酵10d后,木质素降解率为45.96%。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检测降解后秸秆中官能团的变化,发现与木质素相关的谱峰(1099cm-1、1057~1038cm-1)相对强度减小,与苯环相关的谱峰(1643~1608cm-1、1510~1508cm-1)相对强度增加,表明部分大分子木质素裂解成小分子木质素或木质素单体,对比其他谱峰相对强度的变化,发现木质素中苯环等环状化合物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3.
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在热处理海蓝宝石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适当的热处理条件下,黄绿色绿柱石能够转变为理想颜色的海蓝宝石。天然海蓝宝石与热处理海蓝宝石的价格差异较大,因此探索热处理海蓝宝石的诊断性鉴定特征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不同温度下热处理海蓝宝石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激光拉曼光谱的测试分析,结果发现,当热处理温度超过400℃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在红外光谱中由[Fe2(OH)4]2+伸缩振动引起的3 233cm-1处吸收谱峰明显减弱,直至消失。5 268cm-1附近由水伸缩和弯曲振动引起合频区的吸收带由尖峰变得宽缓;8 700,6 818cm-1两处水吸收峰的相对强度也随着加热温度升高而减弱。热处理海蓝宝石Si-O-Si伸缩振动产生的在682,3 604cm-1处的拉曼光谱谱峰强度随着加热温度升高逐渐减弱,1 070cm-1处的拉曼峰强度明显降低。经700℃加热后,拉曼光谱基线明显向上方漂移。这些光谱特征变化对热处理海蓝宝石的鉴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列举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核磁谱(NMR)、反向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拉曼光谱(Raman)、表面解吸常压化学电离-质谱法(SDAPCI-MS)、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气质联用(GC/MS)、电子舌(ET)等鉴定手段在普洱茶鉴定方面的应用,综述不同年代、产地普洱茶有效物质的含量变化,以及普洱茶与其他茶类中有效物质的含量关系,为将来普洱茶的鉴别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并配合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仪,对不同产地的琥珀和柯巴树脂的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谱(13 C NMR)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由C—H饱和键伸缩振动致红外吸收强谱带致2 930,2 870cm-1红外吸收强谱带,与之对应的CH2—CH3弯曲振动致1 460~1 443cm-1和1 384~1 375cm-1红外吸收中强谱带,为不同产地琥珀的特征红外光谱;与琥珀相比较,柯巴树脂所特有的吸收谱峰为由C═CH2反对称伸缩振动致红外吸收弱谱带3 080cm-1,C═C伸缩振动致红外吸收谱带1 645cm-1和C—H面外变形振动致红外吸收谱带890cm-1;分析不同产地琥珀的FTIR和13 C NMR谱学表征,其相对石化成熟度亦有差异,缅甸琥珀、辽宁琥珀、多米尼加琥珀、墨西哥琥珀的相对年龄依次变新,且δ=14×10-6~18×10-6和δ=215×10-6~220×10-6处的13 C NMR共振谱峰仅出现在柯巴树脂中,表明其石化成熟度相对偏低。文中对不同产地琥珀的谱学表征差异与其石化程度的关系及其意义一并给予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观察不同原料配比对合成的枸橼酸苹果酸钙钙含量、钙溶解性及红外光谱影响.4种用不同原料配比合成枸橼酸苹果酸钙,分别按中国药典方法测定钙含量、钙溶解性,用红外光谱仪测定4000 cm-1~400 cm-1吸收峰波数和强度.结果:4种不同原料配比合成枸橼酸苹果酸钙钙溶解性100mL钙元素分别为160.2、123.4、124.7、122.7mg,红外光谱测定图谱出现的吸收峰波数基本一致,特征峰更接近苹果酸钙,但4组样品红外光谱特征峰在相同波数下,强度有所不同.结论:不同原料配比对合成的枸橼酸苹果酸钙钙溶解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黄群  蒲灵操  麻成金  余佶  高耀富 《食品科学》2012,33(23):107-109
通过分析湘西原香醋的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探讨不同陈酿年份原香醋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原香醋的紫外光谱主要在200~400nm间近紫外区存在特征吸收,随陈酿时间延长,紫外吸收增强、光谱曲线上移。不同年份陈酿湘西原香醋的红外光谱—OH对称伸缩振动峰υ(OH)随陈酿时间延长发生不规则变化,在2351cm-1处变化较明显。随陈酿年份延长,原香醋荧光光谱变化较大,总体荧光强度呈下降趋势,陈酿3年后总体荧光强度急剧降低,发射峰由3个减少至2个。陈酿期间原香醋发生的理化变化导致光谱特性改变,光谱分析法可为原香醋陈酿时间的鉴别提供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蒙药鹅绒藤红外光谱快速鉴定技术。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蒙药鹅绒藤原药材进行整体分析。结果初步制定了蒙药鹅绒藤的红外指纹图谱,3347,2920,2851,1736,1650,1418,1318,1150,1078,1023,780 cm-1是其特征指纹峰。结论鹅绒藤的FT-IR指纹图谱可为其快速鉴定及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渥堆普洱茶样中分离纯化得到一个酵母菌菌株,使用该菌株对普洱茶生茶样进行发酵,对发酵前后茶叶中的重要风味化学成分(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黄酮、儿茶素和茶色素)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经过酵母菌发酵,茶样中的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的含量增加,而氨基酸、咖啡碱、黄酮、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减少,与渥堆发酵普洱茶有一定差异,因此酵母菌对普洱茶的品质形成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五颗缅甸红色尖晶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基础宝石学测试、宝石显微镜观察、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紫外―可见光光谱测试、拉曼光谱测试,获得基础宝石学、谱学特征数据,并对缅甸红色尖晶石的致色机理进行探究.红外光谱图显示478 cm-1、542 cm-1、586 cm-1、728 cm-1四个吸收峰以及以840cm-1为中心...  相似文献   

11.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分析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黑茶的5个样品。结果表明:各样品由于原料老嫩和具体加工工艺差异而使它们所含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不同,具有其各自的特征红外光谱;根据红外一阶光谱的峰数、波数、峰形、相对强度的差异及二阶导数谱的相似度可以区分5个黑茶样品。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快速、简便且直观,适用于不同黑茶的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不同容器贮藏对普洱熟茶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绵纸对照, 选择纸箱、木箱、陶罐、铁罐4种容器对普洱熟茶进行12个月的贮藏。通过感官审评、香气成分测定和理化分析比较贮藏过程中普洱熟茶的品质变化。结果 贮藏过程中, 不同容器贮藏对普洱熟茶感官品质影响较大, 其中, 陶罐和木箱贮藏后普洱熟茶陈香馥郁; 陶罐贮藏后滋味甜醇; 不同容器贮藏的普洱熟茶香气组分的组成差异较大; 贮藏过程中, 不同容器贮藏对普洱熟茶呈味物质变化差异较大, 贮藏12个月后, 其中, 陶罐中普洱熟茶的可溶性糖、氨基酸含量最高, 咖啡碱含量最低, 与感官滋味有纯甜味相一致, 铁罐中普洱熟茶的茶多酚、儿茶素、黄酮、茶黄素含量升高, 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 导致滋味出现粗、涩。结论 在贮藏过程中茶样之间的品质变化差异显著, 12个月之内存放普洱熟茶品质最优的贮藏容器为陶罐, 但长期贮藏普洱熟茶的容器选择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根据普洱茶(生茶)拼配规则及各普洱茶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情况,为进一步推动普洱茶(生茶)实物标准样的科学制备,规范普洱茶原料及普洱茶(生茶)产品,揭示影响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滋味品质的物质基础,并探讨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以临沧、普洱、大理、西双版纳的春、夏、秋三个季节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1)通过筛选可拼配单样、小样试拼及排序、大样拼堆及评定等程序,严格通过品质水平均匀性、稳定性检验,制备出二套实物标准样:晒青茶实物标准样、普洱茶(生茶)实物标准样。(2)通过理化分析及感官审评,通径分析表明,茶多酚与氨基酸、黄酮是影响晒青茶滋味品质的主要因素,其中,黄酮对晒青茶的滋味品质直接作用最明显,茶多酚通过其余变量对晒青茶滋味品质的间接作用综合影响最大。本研究不仅为普洱茶的质量标准信息化研究、茶饮料开发等方面提供分析方法参考,更为促进普洱茶的高质量、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普洱熟茶在不同溶剂(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中儿茶素和黄酮醇类化合物的组成及含量的差异,构建一种有效提取普洱熟茶中儿茶素及黄酮醇类物质的方法。方法 以普洱熟茶(2008年生产)的水提物为研究对象,分别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溶剂萃取的萃取层为分析供试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对供试茶样中5种主要儿茶素和4种黄酮醇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 儿茶素、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主要富集于乙酸乙酯萃取层中;而芦丁与表没食子儿茶素分别富集于正丁醇层与萃取剩余层。结论 建立了一种简易、有效地分析检测普洱熟茶中儿茶素及黄酮醇类物质的提取方法,为进一步解析普洱熟茶的化学成分提供一定的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5.
风味普洱茶膏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开发普洱茶系列产品,研制一种风味独特、携带方便的半固态速溶风味茶膏。方法以云南普洱茶为研究对象,通过浸提、浓缩、干燥等工序进行加工,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分析白砂糖、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柠檬香精加入量对茶膏感官分数的影响,测定了样品的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筛选出最佳制作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茶水比1:20 g/m L、白砂糖18%、羧甲基纤维素钠1.5%、柠檬香精2.0%;干燥厚度2 cm、干燥时间18 h。结论筛选出的优化组合将为开发普洱茶系列产品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多元分类判别方法对普洱茶产地溯源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 基于云南5个产地的60份普洱茶生茶样本,利用5种有机成分以及36种矿物元素的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多层感知器分析等多元分类方法构建普洱茶产地溯源模型。结果 普洱茶(生茶)中总计33项指标具有与产地的显著相关性。不同产地的普洱茶样本在主成分上有差异,但分类的准确性较低。通过判别分析得到了普洱茶产地溯源的判别函数和组质心函数,该样本溯源正确率高于98%。通过多层感知器分析,该方法的分类正确率最高,生茶样本的训练集和测试集分类正确率分别为100.0%和95.5%。结论 普洱茶中有机成分与矿物元素受环境因素影响,在各自产地间形成各自的指纹特征,多维组合可用于建立普洱茶产地溯源模型,为普洱茶产地追溯提供一定的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7.
以西双版纳易武古茶山位于阳面的曼秀和位于阴面的郑家梁子古树茶制作的普洱生茶为材料,对其主要成分含量、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探究了易武古茶山阳面和阴面古树茶的成分差异。结果表明:易武曼秀古树茶、易武郑家梁子古树茶的茶多酚含量分别为18.25%、16.35%;儿茶素含量分别为13.42%、13.38%;黄酮含量分别为4.117、3.083 mg/g;咖啡碱含量分别为0.75、0.65 mg/g;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为0.92%、0.55%、;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18%、1.28%;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45.57%、32.14%;两个样品间理化成分均差异显著(P<0.05)。易武曼秀古树茶共测出81种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为30.341%,主要香气成分为对甲基苯乙酮、壬醛、1-戊烯-3-醇、甲酸戊酯等;郑家梁子古树茶共测出53种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为25.897%,主要香气成分为1-戊烯-3-醇、1-辛烯-3-醇、丙酮、2, 4-二甲基-3-戊酮、己醛等。易武曼秀古树茶、易武郑家梁子古树茶香气成分差异性明显。除游离氨基酸之外,易武曼秀古树茶的理化成分、挥发性风味物质均高于易武郑家梁子古树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不同产地茶叶中微量元素差异应用化学计量学工具构建云南不同产地普洱茶产地溯源模型。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对两个主产区的普洱茶中21种微量元素和15种稀土元素进行检测,应用化学计量学工具对数据进行筛选、主成分分析和产地鉴别模型的构建,与常用Fisher判别方法(Fisher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FLD)比较,对构建模型所采用的决策树算法C5.0(decision tree C5.0,C5.0)、树扩展朴素贝叶斯算法(tree augmented Bayes network,TAN)和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算法(back-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P-ANN)3种算法进行了评价。结果 C5.0、TAN和BP-ANN 3种算法构建的模型均适用于不同地域普洱茶的产地溯源。利用构建的模型经过外部样品预测集验证,以决策树算法C5.0构建的普洱茶产地溯源模型判别率达83.33%。结论化学计量学工具构建的普洱茶产地溯源模型将为普洱茶溯源工作提供技术保障,从而促进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云南普洱茶多糖提取工艺及翻堆样中含量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为溶剂,用无水乙醇做沉淀剂提取茶多糖,研究了云南普洱茶茶多糖提取最佳方法并测定不同翻堆样普洱茶(人工接种优势菌种,“渥堆”封闭发酵,10d翻堆一次,40d结束)中茶多糖含量。试验证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无水乙醇浸提4h,取茶渣,沸水提取40min,重复3次,2倍体积无水乙醇沉淀;“渥堆”是普洱茶制作过程中的一道特殊工序,是形成普洱茶品质特征最关键的一步,翻堆样中茶叶渥堆时间越长,茶多糖含量越高,一翻堆含量仅0.45%,到四翻堆上升到1.68%,以上均为干物质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制能保留普洱茶营养价值和风味的蛋黄酥。方法以云南普洱茶为研究对象,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分析普洱熟茶粉添加量、水油皮油面比、烘烤时间和糖粉添加量对普洱茶蛋黄酥感官分数的影响,筛选出普洱茶蛋黄酥的最佳制作工艺。结果最佳工艺参数为:普洱熟茶粉添加量2.5 g/100 g面粉、水油皮油面比40 g/100 g、烘烤时间25 min、糖粉添加量15 g/100 g面粉。在此条件下,感官评分为88.69。结论此工艺生产的普洱茶蛋黄酥具有茶叶特有的微弱苦味,使得蛋黄酥甜而不腻,增添风味的同时也具有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