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在当前城镇化加速的进程中,通用的“功能地块”布局主导型规划设计方法不利于小城镇风貌的营造.本文基于对小城镇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当前通用规划方法不足的考虑.探讨一种“空间-景观”设计融入型的小城镇规划设计方法.以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在小城镇风貌塑造中的作用.并结合重庆市金佛山旅游小镇-头渡镇的镇区规划实践具体阐明.  相似文献   

2.
当今,许多城市的建设面临特色缺失的危机。而百色市西林县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从如何塑造山水型小城镇景观风貌这一根本目的出发,采用以景观控制规划引导、指导城市建设的规划理念,运用系统控制的方法,彰显出了独具个性的城市景观风貌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小城镇成为我国特色小城镇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同时,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作为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物质投影,成为旅游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然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苏南旅游小城镇“三生”空间呈现失调问题,文章尝试运用韧性理论,构建“三生”空间韧性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分类施策,推动“三生”空间有序发展,进而更好地实现旅游小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邹宇航  吕梁  朱捷 《园林》2021,(4):75-80
随着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的发展,游客的造访带动了街区经济发展,同时也引发了旅居矛盾.以重庆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前台—帷幕—后台”理论与空间句法技术,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开放空间层次优化方法,满足游客与居民对开放空间的使用需求,化解历史文化街区旅居矛盾,以期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可...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库区城镇快速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汲取三峡小城镇传统地域空间形态的内涵,通过对库区当代小城镇街道与院落空间再创造的设计构想,探索库区小城镇建设“渐进”式城市设计与实施建设思路,丰富库区城镇旧城改造与新城迁建中的城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容伊梨 《城市建筑》2014,(11):42-42
本文针对滨海沿线旅游区的特点,从使用者的动态行为出发,通过对城市意向的元素的研究,建议设计者更好的从动态景观角度出发来构建游者的城市认知地图。  相似文献   

7.
该文研究丽江束河自2003年旅游开发近10年来,空间形态和经济的巨大变化凸显出的居住主体置换现象。居住主体是指传统村落的居住者和空间使用者,居住主体由本地村民转变为外来商户,居住主体发生置换。通过多次实地调研束河旅游商业情况,对比不同时期旅游商业发展状况,当空间成为利益角逐的场所和产物时,居住主体置换亦成为一种空间生产现象。该文分析引入空间生产理论,从三位一体分析的空间实践层面剖析居住主体置换的影响因素,总结旅游小城镇居住主体置换特征,揭示空间居住主体置换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基于亚文化的研究视角,对重庆市主城区内具有典型山地空间特征的传统巴渝风貌街区进行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选取北碚区同兴传统风貌街区开展深入调研,从街、巷、场、院等四类空间要素综合分析街区的外部空间特征,并尝试挖掘不同外部空间要素所映射的亚文化内涵,进而从码头商市、作坊兴业、川戏茶话和原本生活四个亚文化层面来提出外部空间与亚文化价值耦合的保护与整治策略,旨在唤醒和彰显特定地域环境下巴渝传统风貌街区的亚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9.
杜春兰  王婧 《室内设计》2014,(6):101-106
“八景”文化既是落地的文学,也 是有意境的空间。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 文学意境和景观空间是该文化的两个重要内 涵。重庆“八景”因地理文化上的特殊性和八 景诗的艺术性、完整性而具有研究价值,体 现古人的山水观念的世界观。本文以重庆古代 “八景”为例,阐述文学意境和景观空间的耦 合关联,认为文学意境通过审美心理作用于 景观空间,而空间通过行为引导带动文学意 境。最后,总结重庆“八景”特征,力求给未 来山水城市的诗意性建设带来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旅游开发是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手段,如何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护传统空间形态使其得以延续性发展是当前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中节点是连接其他元素的重要枢纽,节点空间设置是否适度将影响到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和旅游游览,该文基于空间句法的凸多边形分割法,对开发比较成功的丽江束河古镇节点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束河在开发过程中对各个主要空间节点的处理方式,通过这些处理既达到引导与疏散人流、平衡新老区游客分布、保护传统空间形态的目的,又满足各种旅游功能对空间的新需求,为乡村地区旅游小城镇的保护性开发建设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过程被挤压乃至消解,是历史古镇发展中的常见现象,具体表现在非遗传承断层与文化空间失活、非遗过度产业化和空间文化性丧失、文化空间同质化与非遗认同感降低等方面。厘清非遗与文化空间之间“空间、要素、主体”三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非遗文化—生产主体—空间”三元辩证的文化空间生产分析框架;以崇州怀远古镇为例,对民间力量主导下的自发建构、政府与本土企业合作的资源集聚,以及借助外力对文化空间符号化与商业化拓展构想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空间生产过程与实践结果进行剖析;从文化空间演化、文化空间符号化逻辑、文化生产参与主体三个方面,揭示了历史古镇文化空间生产过程的典型机制。对历史古镇构建具有非遗特色的文化空间格局和场所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正式提出后,作为该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村镇的保护利用受到中国学界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尽管目前已有许多中国传统村镇完成了改造实践,但学界对其使用后的绩效评价的研究却相对匮乏。通过引入城市形态分析领域前沿的空间句法理论技术,结合AHP-模糊综合法等分析方法从定量化的角度构建传统村镇使用后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信息对传统村镇的改造提出相应的策略。研究发现:(1)以广州市沙湾古镇这一典型的传统村镇作为研究案例,提出的传统村镇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体系具有适用性和可推广性;(2)2010~2020年间沙湾古镇的高整合度网络形成“十字”格局,路网可达性和交通承载力在改造后均有一定程度提升;(3)沙湾古镇公共空间在文化性建设方面位于“良好”层级,功能性评价与经济社会效应位于“中等”层级。最后,从优化古镇空间布局、提升使用者满意度,以及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三个方面,构造传统村镇公共空间保护更新框架,以期为重塑乡村形象、延续地域文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城市普遍出现严重的空间失控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城镇建设用地的低成本蔓延,另一方面表现为城镇内部更新引发的众多社会问题。新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创造性的思考方式,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石分析了资本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并探讨了生活空间的变化。空间不仅是物质环境,更是社会空间,因此对城市空间的关注最终将发展成一种公民运动。  相似文献   

14.
孙莹  何婷 《室内设计》2020,(4):104-110
空间生产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再生产,也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以广州市猎德村为例,对全面改造村落后村民与租户两类社会群体的空间活动与社会交往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引入空间测度量化分析方法,探究空间与社会关系的耦合关联。研究发现:城中村改造后形成了“传统遗存/再造空间”与“重组现代空间”两种空间类型。前者属于非符号化空间,有助于延续原住村民的社会记忆与社会联系,具有排他性;村民依然有较强的心理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社会较融合且个体间的社会联系较强,属于强势群体。后者是社区主要的公共空间,具有非排他性,但这类空间并无任何情感寄托,空间使用者很难在其中找到心理归属与文化认同,也难以实现社会关系的凝聚,新搬迁进入的社会群体出现“社会原子化”特性。两种空间类型导致社区出现空间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西方空间生产等相关理论深刻揭示了城市空间与社会关系之间辩证互动的机理。本文将空间生产理论引入我国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探讨之中,认为我国城市滨水空间正在面临不断被私有化的危险。对我国滨水空间生产的现状进行反思,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空间生产应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三者的平衡。以南京为例,分析了南京滨水空间生产的现状,同时揭示了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的滨水空间私有化倾向。针对这种倾向,提出我国滨水空间生产的规划建议,倡导建立城市规划白线制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巴渝传统观演空间为例,从现代视角解析传统空间营造手法,探索传统观演空间模式语言。从观演空间的平面布局、功能组合、营建技术及光线和声音的处理等方面,结合现代剧场建筑的基础理论,分析传统观演空间在现代建筑活动中的优势,初步探索观演空间回归传统的可行性,以期传承传统观演空间的营造精髓和把握观演关系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城镇化转型期我国历史城镇空间与职能转变的现实问题分析入手,通过对历史城镇文化内因的解析,提出基于城镇文化动因的保护思路,并分别从人居文化与生活性空间、职能文化与功能性空间、历史文化与遗址性空间、精神文化与人文性空间的保护与继承四方面分别论述了具体的保护策略,以期完善我国既有的历史城镇保护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8.
尹伊  华峰 《华中建筑》2012,(3):22-25
要地域性建筑研究必须对其本质的差异性有所把握,这样才能深究其鲜明的地域特性形成的原因。该文不是一味盲从当前研究地域性建筑的主流角度,而是紧抓建筑本质——空间,从空间的角度对建筑地域性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探索地域性建筑设计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从特色认知出发,透过文化景观视角,基于价值评估进行历史村镇的类型化研究,是掌握历史村镇文化景观典型特征并制定科学保护与发展对策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借助层次分析法建构历史村镇价值评估体系,并以西北地区 324 个历史村镇为样本进行基于价值评估的类型化研究。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划分为地理景观特色型、民俗景观特色型、建筑景观特色型、格局肌理景观特色型、历史人文景观特色型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之上解读其空间分布与景观特色,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建议。在厘清历史村镇典型特征与价值的基础上,为历史村镇文化景观保护和发展提供分类指导的现实依据,并资鉴其他地区历史村镇的规划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20.
刘辉  邵银  李嘉华 《华中建筑》2012,30(4):9-11
建筑空间是一种特定形式的空间,它的生产符合一般空间生产规律,作为标准具有社会属性的建筑空间,是值得用一种逻辑来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和消失的理由。文章根据列菲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辩证思维方式,通过对建筑空间生产本身存在各种逻辑进行分析总结,并且提出建筑空间有别与一般空间的本质属性,探索建筑空间本身的理论,辩证分析这些逻辑之间的关系,提出不同逻辑关系对建筑空间生产的作用,并用以支持建筑空间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