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赣南打斗醵     
赣南民间存在一种极其普遍的风俗习惯——"打斗醵"。"斗"(音舵)就是拼凑、会合、拼合的意思,如《国语·周语下》:"穀、洛斗,将毁王宫(穀水、洛水汇合后将会冲毁王宫)。"斗还有"凑合"的意思,如"斗份子",每人出一份钱凑起来办一件事。"醵"(音巨)是凑钱饮酒的意思,醵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风俗,《礼记·礼器》中"周礼其犹醵与"的"醵"是合钱饮酒的意思;《史记·货殖列传》也有"进醵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曾有二件闻名遐迩的珠宝:一件便是后来被制成印玺,成为正统帝王象征的和氏之璧;还有一件则是隋侯之珠,有称“隋珠”(也写作随珠),或称“灵蛇珠”、“明月珠”。《淮南子·览冥训》曾载:“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可见,古时这二件珠宝的珍贵,和人们对它们的推崇。  相似文献   

3.
蛤士蟆杂谈     
港粤一带称“雪蛤”者,为美誉之辞也,其原称为“蛤士蟆”,也有称“哈士蚂”的,都是满语的译音。 清博明《凤城琐录》载:“今人呼蛙之背紫腹有凝脂者为哈士蚂。”另一古籍《沈故》中谈此物时则说:“哈士蚂形似田鸡,腹有油,如粉条。有子如鲜蟹黄,取以做羹,味极甘美,然惟兴京(今辽宁省新宾县——笔者注)一带有之。满州人用以祭祖,取其洁也。”不过,清时满族人集居地区的一些县志士,皆称“哈士蚂”为“哈士蟆”。  相似文献   

4.
脍(鲙)考     
脍是古人经常食用,颇受欢迎的一种肉肴。其来源有:牛、羊、豕、鹿、鱼等;其形制为片状或丝状,故《说文·肉部》云:“脍,细切肉也。”《礼记·少仪》:“牛与羊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郑玄注:“聂之言(?)(zhé,薄切肉)也,先藿叶切之,复报切之则成脍。”郑注讲的很形象具体:先像豆叶一样薄薄地切成片,再细细地切即是脍。脍食味美,故孔夫子有“脍不厌细”的要求(《论语·乡党》),孟夫子有取“脍炙”、去“羊枣”的选择(《孟子·尽心下》),隋炀帝有称“松江鲈鱼干脍”为“金齑玉脍”的赞语(张岱《夜航船·日用部·饮食》)。  相似文献   

5.
九斗碗,也称九大碗,我国不少地方民间都有此称呼。九斗碗的叫法是旧时依据筵席所上莱品的数目而来的,与之类似的还有肉八碗、七星剑之类。笔者春节期间回了趟川东渠县老家,恰逢大舅七十大寿,于是又吃了一回乡土味浓的九斗碗。出于对家乡饮食的热爱,此次我特意对家乡的“九斗碗”进行了一番深入了解,再加上自己儿时吃九斗碗的一些片段回忆,拉拉杂杂写下了此文。  相似文献   

6.
大豆,上古时称菽,汉以后叫豆.菽是豆类总称,菽水指豆和水,古代老百姓的普通饮食.《诗经》中关于菽的描写很多,如“七月烹葵及菽”等.《战国策》张仪说韩王曰:“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批豆饭藿羹.”《礼记·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中有“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荀子·天论》中有“君子啜  相似文献   

7.
酱的机能性     
酱(豆酱)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周代,因此它已有将近3000年的历史,它在人们食生活中的重要性由孔子“不得其酱不食”的活得以窥知。据梁·陶弘景云:“酱,多以豆作,纯麦者少,入药当以豆酱,陈久者弥好也”。唐·苏敬把酱列入《新修本草》,说明酱已作药用。孙思邈《千金宝要》中有“制狗啮人,豆酱清除之”,“手  相似文献   

8.
潘畅 《食品与药品》2005,7(10):70-72
1按摩疗法的由来按摩最早也叫导引或按蹻。按摩疗法渊源久远,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论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血气形志篇》“按谓以手往下抑制,摩者谓徐徐摩之也。”古人砭针治病见于《山海经东山经》:“前氏之山,其山多玉,其下多箴(针)石”;《说文》:“砭,以石刺病也”。人们经过长久的实践,确立了“以痛为输”的砭针治疗原则,发明了砭针疗法。但是砭针绝不会刺入皮下。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曰:“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肉)间,不得伤肉。”可见砭针发展到后来成为九针中用做按摩的圆针,仍不可伤肌肉。由上可知按摩疗法渊源悠久,…  相似文献   

9.
正"九斗碗"是川西有名的食俗。"斗"在四川方言里,意指大的容器,用九斗碗来称此场面,也是赞其菜多量足的意思。因为这种筵席的内容蒸菜及腌腊较多(都是肉类),行话叫作"三蒸(锅蒸、笼蒸、碗蒸)九扣",因此民间又将专做"九斗碗"筵席的乡村厨师唤作"油厨子"。之所以称宴席为"九斗碗",是因为一般每席有九碗菜。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民间视"九"为吉数。  相似文献   

10.
地方志是中国文化书籍中的特有一种,极有地方特色,也充满了各自的文化意识,而饮食文化的体现更为突出。象“宴会”的内容,就不乏其例,其中有列为“礼”者,有列为“俗”者,而所记载内容则是礼、俗两者皆有之。今以山东清末《宁津县志》(清光绪二十六年)为例,谈点读志印象,先录原文: (讠燕)会 乡人以齿为序,惟尊亲远宾高爵者则另序。今俗,(讠燕)会肴品通称为酒席。按:古无卓椅,皆席地而坐。故凡肆筵必先设席,今则置卓为筵,而仍称设席,亦仅存其名矣。若齿序另序 则犹孟子庸敬斯、须贵尊贤之义耳。顾常  相似文献   

11.
初三:上巳节 上巳日,原指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它成为节日,有两种说法。一是起源于周公的曲水之宴,见于《续齐谐记》:“昔周公卜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流。”《十节录》:“昔周幽王淫乱,群臣愁苦之,于是设河上曲水宴。”二是起源于周时的水滨祓禊(fú xì )之说。所谓“祓禊”,指女巫在河边举行消灾除邪仪式,人们用香草浸泡的水沐浴,拔除疾病与不祥。对此,《诗经·郑风·溱洧(weì)》和《论语·先进》均有记载。上巳定为节日,是在汉代,由于上巳日的时间每年不同,魏晋时又将其固定在三月初三,简称“三月三”。  相似文献   

12.
九、隋珠的产生实际上,在研究和氏璧的同时,郝用威已对隋珠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许多史籍都将“隋和两宝”相提并论。例如《墨子》云:“和氏之璧,隋候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良宝也。”《韩非子》:“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还有许多古籍称“隋和之宝,得之者富,失主者贫。”可见,隋珠有着与和氏璧一样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舍鱼取熊掌     
据《列子》所载,黄帝轩辕氏与炎帝神农氏在阪泉进行决战,黄帝“帅熊虎为前驱”,打败了炎帝。也有人说,黄帝所帅不是真的熊和虎,而是披蒙熊虎之皮的勇士。后世人因解释:“熊者雄也”,盖取其谐音。 熊,有多种:黑色者称黑熊,其大小如野猪者,称猪熊,其脸狭嘴尖如犬者,称狗熊;其白黄色者称黄熊,亦称罴,头长脸狭如马,又称马熊,腰粗憨猛,脚高力大,能拔树木,  相似文献   

14.
古今中外人们都赞赏石头的坚硬,如《吕氏春秋》称“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唐]白行简《望夫石赋》中云:“最坚者石,最灵者人,何精诚之所感,忽变化而如神”。[清]赵尔丰称:“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立介节,君子也,吾特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与为友”。抗日名将冯玉祥用奇石“个个顽强”鼓舞抗日军民硬到底,才  相似文献   

15.
韭菜     
韭菜是葱科、葱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葱蒜类蔬菜,以柔嫩多汁的叶子供食用。韭菜是我国的特产蔬菜,原产于我国,栽培历史极为悠久。人们以其食用器官的形态等生物学特征以及嗜好性和保健功能,通过象形、形声、转注以及借代等手段,给韭菜命名了十余种正名和异称。韭菜在我国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时代。《诗经·豳风·七月》已有关于:“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的说法。这表明,陕西地区是栽培韭菜的摇篮。当时已用韭菜作为向帝王宗庙敬献的祭品了。一些先秦古籍如《山海经》、《夏小正》和《礼记》也有着诸如“其山多韭”、“正月囿有韭”  相似文献   

16.
营养保健型佳蔬--荠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荠菜(capsellabursa-pastonsL.)为十字花科荠菜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别名:护生草、血压草、净肠草、香包草、荠荠菜、香善菜、田儿菜、雀雀菜、地米菜等。据考证,荠菜原产我国,早在3000年前,就开始有了文字记载。如《诗经·邶风·谷风》有句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春秋·繁露·天地之行篇》曰:“荠冬生而夏死,其味甘”。其栽培历史也很悠久。如魏曹植的《藉田赋》有句云:“好甘者植乎荠”。明陈继儒的四言诗曰:“十亩之郊,菜叶荠花,抱瓮灌之,乐哉农家。”荠菜在我国,可在露地或棚室分别于春、夏、秋、冬进行高效栽培,实现全年供应…  相似文献   

17.
男子修长,女子苗条,拥有一个好身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比容貌更为重要,它是健与美的综合体现。祖国医学对肥胖早有认识。如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多篇章节都谈到肥胖问题。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谈到:“肥黄人,膏粱之疾也。” 《灵枢·逆顺肥瘦篇》亦云:“肥人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并对肥胖的表现作了详细的描述,指出肥胖者有三个特点:①身形肥胖;②多脂,皮厚;③血液较常人有所改变,认为其血液粘稠,运行缓慢。这些论述今天看来仍有一定指导意义,并与现代医学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后世又有“大抵禀素之盛,从无所苦,惟是湿痰颇多”(陈修园),“肥人多痰而经阻,气不运也”(汪昂)之说。这些都为中医认识肥胖症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医对食疗的作用,历来给以高度评价.战国时的名医扁鹊曾说:“……君子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宋代《太平圣惠方》称:“夫食内排邪而安脏腑,清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适情遣病者,可谓上工矣!”元代张子和也感慨颇深地说:“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  相似文献   

19.
古人对香椿早有记述,且称谓颇多.《书经》名“屯”,《山海经》曰“重”,《唐本草》称“椿”,《本草纲目》叫“栲”.又因叶脱处留痕如虎之眼目,《本草拾遗》呼为“虎目”,亦名“虎眼”.另据李时珍云:“椿树易长而多寿考”,故有“椿考”之称.  相似文献   

20.
水胆玛瑙稀世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胆玛瑙稀世珍李海负(内蒙古地质研究所)玛瑶,因其特征“纹理交错,有似马脑”(魏·曹丕《玛瑞勒赋》)而得名;又因“玉乃石之美者”,故加玉宇旁,写作“玛瑞”。我国古代称玛蹈为“琼”,现名与佛经传入有关。其梵文音译为“遏湿摩揭婆”,意为“马脑”(唐·慈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