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信息网络的发展出发,说明1OG布线是IT技术应用发展之必需;同时叙述了在智能建筑中对10G布线的性价比要求,指出单模光纤虽用于10G网络,但价格贵,而传统多模光纤根本不能满足10G网络传输距离的要求。重点介绍新一代多模光纤(NGMMF)与垂直腔表面激光器(VCSEL)的组合,克服了传统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的缺陷,使10G网络的布线系统达到了实用化。  相似文献   

2.
10Gbps网络已经涉及到我们的生活领域,往往大家只注重了布线带宽的提升而忽略了其他的应用部分。本文简单讲述了支持10G网络的布线系统的应用层面,并且展望未来10G网络的布线市场  相似文献   

3.
10G布线系统自推出以来一直受到业界的关注,本刊在2004年6、7月连续两期介绍了10G布线系统的现状及发展。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关注10G布线系统,关注争议中的10G铜缆布线系统。争议中最受关注的是非屏蔽双绞线支持的万兆布线系统,与其相关标准预计将在2006年正式推出。然而,雨未至风先起,目前各布线厂家正积极准备,甚至已经推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相关产品也正在火热的研发生产中。为及时把握市场与技术发展动态,本期特别介绍了泰科电子公司、美国康普公司、美国泛达公司等布线品牌完整的10G铜缆解决方案及相关产品,同时为您解读国际上10…  相似文献   

4.
Belden IBDN 10GX系统与通常的10G布线系统的区别在于:10GX系统不是一个改进或拔高的6类系统,而是围绕着四项激发技术的个革命性创新设计。10GX系统不仅适用于当今高速,高带宽的网络需要,这种先进的解决方案还能够满足未来的网络挑战。  相似文献   

5.
产品新秀     
Belden CDT推出10G以太网结构化布线系统,泰科电子安普布线发布安普XG UTP铜缆布线系统解决方案,泉州佳乐电器有限公司推出单元短信系统  相似文献   

6.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作为网络的基础设施以及整个建筑物的生命线,承担着信息传输的重任,总投资额不到整个系统10%的综合布线系统使用寿命却远远大于电脑软硬件和其他网络设备,是不容易被替换的隐蔽工程,被认为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资产。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和用户对于网络传输速度的需求不断提高,对10G以太网应用的需求日趋增多。对于目前和未来网络速度要求较高的用户来说,万兆布线系统是明智的选择。泰科电子公司拥有完整的应用于10G以太网的安普XG布线系统综合解决方案。该综合解决方案包括单模光纤、多模光纤传输300m(XG光纤布线系统)、  相似文献   

7.
最新UTP铜缆布线解决方案的诞生是以10G以太网这项新的技术作为后盾,那么是否真的能够在传统的铜缆上达到10Gbps的传输性能呢?大家可能认为这样的高速网络只有在高端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系统中才能实现。然而,在过去的两年中,一群领先的布线系统制造商携手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802.3an工作组苦心钻研,试着论证在铜缆布线系统中实现10GBase-T传输性能的技术可行性。根据对全新的结构化布线设计的初步测试结果的分析以及对半导体芯片技术发展的预测,工作组得出结论基于铜缆布线系统的10G以太网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企业网络通信及服务全球领先的CommScope公司SYSTIMAX日前宣布,SYSTIMAX光纤布线系统不负众望,充分体现了其技术领先及高性能价格比的优势,赢得深圳长城国际计算机生产基地及亚洲配件采购中心布线工程。超5类信息点愈13000点及厂区10G万兆多模光纤主干系统,光纤  相似文献   

9.
陈厚锋 《云南建材》2011,(11):21-22
随着3G时代来临,宽带无线技术日新月异。WIMAX技术既可作为3G网络的补充,又可以独立部署,其速率高、覆盖广、成本低的优势成为全球通信热点。WIMAX是一项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能提供面向互联网的高速连接。WIMAX的无线信号传输距离最远可达50km,其网络覆盖面积是3G基站的10倍。本文将对其系统以及物理层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10G以太网技术正在领跑当今的网络界,2002年6月份IEEE通过了基于光纤的802.3ae万兆以太网标准,2002年年底又成立了基于铜缆传输的10GBase-Tm作组,拉开了10G铜缆布线标准发展的序幕。2004年初,10G以太网铜缆标准IEEE802.3akt式出台。这一切都表明:虽然网络速度从100Mbps提升到1Gbps的奇迹HIJHU被用户所接受,但10Gbps的到来已经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相似文献   

11.
综合布线系统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候是以5类产品的形式出现,当时应用于10m和100m的网络。后来随着超5类和6类产品的出现,综合布线系统也开始涉及越来越多的高传输速率的应用。以太网技术在20多年里,在网络不断蔓延、用户对带宽和网络互连的要求持续高涨的形势下,从3Mbps发展到了100Mbps,又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到了现在的10G以太网。  相似文献   

12.
您希望在今后的10年中享受10G服务吗??答10G光纤已成为标准。2002年6月,10G光纤以太网标准802.3ae最终定稿,而支持40Gbps的光纤标准正在制定中。10GBase-CX4(基于双同轴电缆的10G标准)已成为一项专为数据中心而设计的标准,但是其支持的长度仅为15m——TERA接插件能够将这一长度扩大至25m。摩尔法则告诉我们,技术进步的速度是无限增长的。公司在进行网络投资时,通常将5%的网络投资花费在布线系统上,而就是这5%百分之百地支持了其业务需求。布线系统的设计使用年限至少应为10年,在此期间运行的电子设备将会被升级或更换2~3次。终端用户…  相似文献   

13.
美国康普SYSTIMAX实验室推出新一代自带尾纤熔接盒的600G2/1000G2光纤配线系统。600G2光纤配线系统是SYSTIMAX600A和600B光纤配线系统的升级产品,更便于采用尾纤熔接技术的工程实施。1000G2光纤配线系统是原有4ULSTLS终端光纤配线系统的改进版,采用硬质铝合金材料,4U高度可配置多达288芯光纤。600G2/1000G2配线架有自带光纤尾纤及现场安装尾纤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大规模的应用.IT管理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越来越重大。我们看到,IT管理的指导标准已经历了三代的变革.并演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作为网络命脉,铜缆布线系统也从10M发展到了100M.1G、10G。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1月,IEEE发起成立工作组,讨论建立基于100m 4对5类以上布线系统的10G以太网标准;2003年初,IEEE得到了来自TIATR—42和ISO/IECSG25/WG3布线标准组织的反馈,支持改善现有布线性能以适应10G网络应用;2003年9月份IEEE确定下来把10GBase—T的PHY定义为支持100m Class F(7类)或55~100m Class E(6类)的信道模型,并且把6类的测试带宽扩展到625MHz;2004年,工作组802.3an正式成立,10GBase—T草案同年6月初稿,正式版计在2006年公布。在2004年6月份的会议上,工作组把PHY的编码方式从PAM5修订为PAM8。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有效模式带宽(DMD)的测试,及采用DMD模板和有效模式带宽计算(EMBc)两种方式确认光纤是否符合10G以太网的要求,EMBc比DMD模板具备更多的优势,EMBc测试提高了10G以太网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企业布线正在迅速发展。新兴的高带宽服务以及更高速以太网标准的采纳(如G比特以太网和现在的10G比特以太网),为普遍采用IP协议和高端IP服务(如VoIP、IP视频会议和基于IP的安保)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语音、数据和视频网络正越来越多地整合到单一的基础线路上,人们对可靠性和服务质量(QoS)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一个专为处理这些高带宽应用而设计的,高可靠、高性能结构化布线系统将使大企业提高现有的生产力和销售量,同时降低其运营成本。尤其是可处理10Gbps业务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能够保证将来兼容新应用的最低需求。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22)
针对3G无线视频服务器系统问题,文中介绍了3G无线远程终端系统的应用,主要包括关于3G系统的模块介绍和关于3G系统功能的实现,探讨了关于3G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内主要有关于3G系统的功能和关于3G系统的构成,对3G无线视频服务器系统,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综合布线领域出现了10G以太网(俗称万兆网)。IEEE802.3an传输标准将支持通过铜缆传输10G网络的数据流。这意味着1G(千兆网络)数据将能被传输到个人工作点。从理论上而言,一个新标准是否可以应用于现有的综合布线系统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看到,在E级/6类250M H z的系  相似文献   

20.
6类系统正在迅速地成为新装布线系统首选的解决方案.1998年美国西蒙公司首家推出了全系列真正的六类结构化布线系统.今天,西蒙把六类的性能又提升了一个台阶,推出了创新的10G 6TM系统,作为一个被专门设计成处理不断涌现出来的高性能需求应用的UTP和F/UTP布线系统,能向目前基于高端IP服务的桌面系统提供最好性价比.而西蒙的7类TERA系统,则以高带宽(1.2GHz)支持能力轻松支持当前和未来的10G 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