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7,(4):431-434
传统建造技术在长期经验积累下,具有天然的"可持续发展"特征.通过对四川省丹巴县中路乡克格依村一栋传统碉房民居的具体建造方法和使用情况的研究,分析了其中传统技术建造手段的应用.从川藏地区丹巴民居出发,总结了民居传统技术建造的特点,分析了其中设计、建造与使用的生态性要素,并对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民居建造逐渐消亡的现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
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以湖南传统民居建筑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伍国正  余翰武  隆万容 《华中建筑》2007,25(11):126-128
湖南属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形,气候温和湿润.该文从传统民居的结构、构造与材料工艺等方面研究了湖南民居的建造技术,指出湖南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是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等因素相关的.建筑技术结合建筑装饰,特色鲜明,技术较高,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许多特点.  相似文献   

3.
《工程质量》2014,(1):24-24
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传统民居建造技术初步调查的通知》,要求各地组织开展传统民居建造技术调查,并将根据调查结果,整理中国传统民居分类谱系,编纂《中国传统民居建造技术实录》。通知指出,传统民居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传承下来、具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的居住建筑,因各地气候、地理环境、资源、文化等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传统民居建造技术是传统民居文化  相似文献   

4.
建筑新信息     
《建筑技术》2014,(3):281-283
正住建部开展传统民居建造技术调查住建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传统民居建造技术初步调查的通知》,要求各地组织开展传统民居建造技术调查,并将根据调查结果整理中国传统民居分类谱系,编纂《中国传统民居建造技术实录》。通知指出:传统民居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传承下来、具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的居住建筑,因各地气  相似文献   

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传统民居建造技术调查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传统民居建造技术初步调查的通知》,要求各地组织开展传统民居建造技术调查,并将根据调查结果,整理中国传统民居分类谱系,编纂《中国传统民居建造技术实录》。通知指出,传统民居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传承下来,具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的居住建筑。因各地气候、地理环境、资源、文化等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传统民居更新保护中热力学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从热环境影响下的传统建造方法、舒适度边界与农村能源特征,研究冀北民居"空间、表皮、能源"三者协同节能的关系,实现传统形态整体优化。并以本地传统民居项目进行"低技术、低能耗、低造价"设计实践分析,形成系统的传统民居"热力学"设计思路,为冀北传统民居保护提供可行性的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滞后以及不良卫生习惯和风俗的影响,农村厕所改造问题始终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活环境改善的难点之一。就此,本文对常见的几种卫生厕所进行简单介绍,合理选择建造适合当地情况的卫生厕所。  相似文献   

8.
滇西合院式民居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性建筑群,汉族文化在云南的传播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合院式民居在云南的发展,也是滇西传统建造技术逐渐进步,在吸取汉族优秀文化乃至建筑技术的同时,日益走向成熟。但是,目前对该类型的建筑风格与艺术特点研究不多。该文以斗阁村传统乡土民居为例,在建筑实地测绘基础上,从古村概况、村落格局、建造技术、斗阁村传统合院式民居的类型与测绘实例等方面对滇西合院式民居进行描述与分析,进而从合院式民居在斗阁村的展现形式中剖析出滇西合院式民居建筑发展的规律以及建造特点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从传统石板民居的结构、构造与材料等方面研究了土地岭村石板民居的建造技术,指出了该地传统民居建造技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息息相关,体现了豫西南传统石板民居的许多建筑特点,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保护该类型民居建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住建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传统民居建造技术初步调查的通知》,要求各地组织开展传统民居建造技术调查,并将根据调查结果,整理中国传统民居分类谱系,编纂《中国传统民居建造技术实录》。通知要求,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本地区的传统民居调查工作,制订本地区的调查实施工作方案,并负责组织本地区传统民居专家登记表、传统民居修建单位登记表的填报工作。县级住房城乡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陕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乡村民居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西部乡村民居的自发演变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根本问题。西部乡村地区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相比于我国其他地区表现的更为严重,调研与测试结果显示,民居结构安全与室内热舒适是其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以建设绿色乡村民居为目标,结合实际建设项目,本文从设计的角度提出了西部乡村民居的发展与更新的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叶青 《南方建筑》2010,(5):10-13
幸福是人类追寻的永恒目标,幸福不能被设计,但设计可以创造更多幸福可能性。传统设计以功能为设计目的;绿色设计以性能提升、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节能减排为设计目的;而幸福设计以生活为设计目的,它会带来减排的效果,在提升建筑性能的同时,也满足了人类对功能的需求。在中国城市发展背景下,幸福设计的内涵是以政府善治为龙头,生活模式为灵魂,人文环境为条件,经济发展为基础。幸福设计的核心是从使用者的感受角度进行设计,围绕六个方面的转变,从功能到性能,从单一到复合,物性到人性,从居住区到社区,从物业管理到社区服务,从破坏到永续。本文最后以厦门环东海域某项目为例,阐述笔者在幸福设计方面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3.
卫琳 《南方建筑》2010,(6):16-17
本文简要介绍了开展中国传统民居可继承性发展的必要性,指出了当前民居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民居设计和改建的三种主要方法,总结了一些省份在推动民居建设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经验。强调传统民居设计建设必须要政府加大指导,设计师充分了解地方文化和时代需求,广大农民要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4.
科技园与数码城的兴起与发展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园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也从单一枯躁的简单厂房式设计走向多元化设计,其规划与设计越来越受到规划师、建筑师与景观师的重视。本文结合实际的项目经验,着重从园区的个性化规划、环境设计、设计创新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规划型科技园和数码城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实践者,夏昌世远离意识形态的纠葛,始终坚持现代主义与南方地域性征的结合,通过探索和总结遮阳、隔热、通风等气候适应性构造技术及相应形式策略,并通过对地方建筑传统的学习,开启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地域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夏昌世是岭南传统园林研究的开创者,他与莫伯治一道辨识了岭南园林的庭园特征,从理论和方法等方面为岭南现代庭园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尝试分析夏昌世建筑实践的历史境域与思想脉络,探讨其"现实主义地域主义"的建筑构想。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的、地域的和社会的角度,分析了珠海传统村落及建筑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珠海传统村落及建筑在选址与规划和民居建筑方面的特点。作为"岭南建筑"的一部分,意在挖掘珠海特有的地方建筑特色。为保护传统建筑、承传历史文化提供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河套平原地处黄河内蒙古段沿岸,在其特有气候与自然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适应性的聚落与民居,村镇民居经历了由生土房屋向砖石房屋演变的过程。笔者通过现场调研、问卷统计、实测和理论分析,从聚落单元、院落空间、建筑形式、火炕、地窖四方面阐述河套平原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生态智慧,并进行其地域适应性的研究,希望这些生态智慧在今后的居住建筑发展中得到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8.
王修来  李柯  姜维  郝民  黄波 《钢结构》2012,(Z1):133-135
模块化设计、建造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钢结构建造方式,这种建造方式具有缩短建造周期、提高建造质量、减少建造费用等优势。管路对接设计技术是实施模块化设计、建造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阐述了模块间管线对接特点,研究模块化建造管路的连接方式,并提出了管路对接优化要求,同时介绍了一种卡箍式柔性管道连接技术管道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东北传统民居应对严寒气候技术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气候和灾害一直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聚居与发展,在不断的与恶劣气候做斗争的过程中,人类发明出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人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来适应气候,尤其在传统的民居中,人们在抵抗冻灾的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的经验与实用的技术措施。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东北地区传统民居对于抵抗严寒气候的技术措施做出一些探讨,以期做出总结并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继南京中山陵之后、由中国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另一座中山纪念建筑。其创建集中反映了建筑师在技术专业领域服务于政治理念传达和现代中国表述的双重使命。在政治人物和专业人士的共同操弄下,中山纪念堂围绕纪念与继承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有形实体和无形空间的塑造,并赋予建筑与城市空间以新的内涵。本文尝试考察中山纪念堂酝酿、设计的全过程,探寻其建筑精神与城市空间意义。这一研究有助于了解现代中国建筑在探索初期,政治象征与建筑形式乃至城市空间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