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城镇化进程规模空前,因影响深远而举世瞩目。中国城镇化现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区域速度差异、城镇规模差异、二元结构差异等矛盾问题日渐显现,系统分析城镇化发展特征、理清其发展问题并明晰发展路径显得尤为必要。在深入分析中国城镇化发展空间特征的基础上,研究指出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挑战,然后从政策支持、市场调节、行政组织和规划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路径思考。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地区间所处工业化进程差异不无关系。通过静态和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城镇化发展的时空依赖性,证明工业化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城镇化发展需要工业化支撑,缩小地区间城镇化发展差异需要依靠不同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苏北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发展实践证明,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强烈的互动关系。本文对苏北地区城镇化与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苏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关系符合国际一般规律,呈对数关系;(2)苏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3)导致苏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子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4)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苏北城镇化速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  相似文献   

4.
传统、粗放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沉重压力,单一人口指标评价城镇化不能反映城镇化的质量。本文基于资源环境的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山东省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的城镇化发展质量存在很大的空间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基本呈现东部沿海和胶济铁路沿线的城镇化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东部沿海的城镇化质量要好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5.
我国不同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关系特征差异巨大,需要差异化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政策予以有效应对。现有对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全国范围及东部沿海地区,对西南地区的研究不多。研究发现西南地区整体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较低,除四川、西藏外,其他省份城镇化发展普遍超前于工业化发展。研究还发现,省域内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关系同样存在巨大差异,一些地区城镇化水平低但相对于工业化发展仍显得过快;另一些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但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就不同类型的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特征,需要因地制宜的政策导向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4):261-262
本文主要以综合角度进行探讨新型城镇化体系的构建,在回顾分析我国城镇化道路发展历程及弊端基础上,对比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所存在的差异,提出将中心城市、县域、小城镇及到农村社区全部纳入的多层次城镇化体系构建及推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疆各地区城镇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三次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的。本文利用城镇化不平衡指数,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基本单元,对新疆城镇化区域差异进行了具体分析。同时,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了新疆城镇化发展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即农业的发展模式和主导地位一定程度阻碍着新疆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已成为北疆和东疆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第三产业在新疆城镇化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8.
整理1898—2000年日本及其都道府县城镇化相关数据,使用SPSS统计软件非线性回归程序拟合出各自城镇化水平Logistic发展模型,根据诺瑟姆城镇化发展三阶段理论思想及相关研究进展,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给中国城镇化发展以借鉴。研究发现,日本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始于1920年代,于1970年代进入城镇化发展的第三阶段,与工业化进程及产业结构的提升有着密切联系;各都道府县城镇化发展差异显著,第二阶段起步晚的地区,在该阶段的历时短、平均速度快,但起步早的地区有更强的集聚力量,城镇化水平饱和值更高。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南阳市城镇化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城镇化格局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认为南阳市城镇化格局呈现出城镇化水平低、增速慢,城镇化滞后于产业发展,城镇化空间差异显著,城镇人口在小城镇高度集聚等特征。明确提出采用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对市域城镇化空间分区引导,中心城市发展区组团式发展,合力打造南阳市域星座型城镇群,外向型经济区沿边开放,依靠襄阳、十堰产业带动,提升水平;采用"大县城+特色镇"的空间重点突破战略来优化南阳市的城镇体系格局,将县城作为未来城镇化的核心承载区,并引导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0.
既有的城镇化研究偏重对普适性基本问题的分析和阐释,缺乏对草原牧区等典型地区城镇化模式的探索。以锡林郭勒盟为例,分析了草原牧区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差异,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结合草原牧区城镇化本底条件,提出了符合牧区城镇化空间组织模式:中心城镇带动型统筹发展模式、牧业型统筹发展模式、半农半牧型统筹发展模式、生态型统筹发展模式和边境型统筹发展模式,最后提出草原牧区城镇化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1.
1990年代以来,京津冀地区城镇化进程加速,与此同时,区域差异和大城市病等城镇化问题逐渐显现,并日趋加剧。首先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速度变化,然后通过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定量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城镇化质量格局、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及2000-2010年期间的时空变迁,最后提出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发展需要进行模式转型,需要在兼顾城镇群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和京津冀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前提下,发挥市场机制的根本性力量,以促进创新、效率、效益及竞争力等面向的城镇化质量提升;提高城市规划等政府调节的有效性,以促进应对市场失灵和负外部性面向的城镇化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城镇韧性水平与城镇化质量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韧性是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城市在新的发展时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方法。本文从经济、社会、生态、基础设施等四个方面构建城市韧性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对吉林省县级以上城镇韧性进行定量评估,揭示其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吉林省城镇化空间分异特征,并对二者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城镇韧性差异水平显著,总体处于较低韧性状态;城镇韧性呈现出明显空间分异现象,中部高,东西部低;城镇韧性水平冷热点分布呈东中西三大板块格局。吉林省城镇化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中部高,四周低;城镇化水平冷热点也呈东中西三大板块格局分布。吉林省"城镇韧性—城镇化水平耦合度与协调度"整体偏低,多数城镇的韧性及其城镇化水平呈现出"错位现象"。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
在目前我国县域城镇化程度呈现明显地区差异的背景下,研究其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0年《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的县域数据,分区域对东中西部县域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提炼出金融发展因子、产业结构因子、财政政策因子、农村金融因子和城乡收入差距因子等五个主成分因子,为构建县域城镇化的理论模型提供参考。同时,比较东中西部地区所提取主成分因子的异同,揭示了金融体系效率在县域城镇化中的地区差异,为政府和金融机构制定县域区域信贷政策提供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中西部城镇化相对滞后,县域经济及县域城镇化发展缓慢是其主因,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城镇化特征及规律受到普遍关注。自组织理论是揭示城镇化演化机制及空间特征的有效工具,通过对建国以来湖北省县域城镇化自组织演化过程的分析,揭示了湖北省县域城镇化经历的"萎缩徘徊—补偿增长—差异演化—深度分化"4个发展阶段的机制及其表现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湖北3类典型县域,运用分形方法,分别从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性、空间向心性、均衡性及关联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湖北县域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且3类县域城镇体系结构特征差异显著。以上发现可以为相关县域制定有针对性的城镇化空间组织引导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规划师》2016,(7)
"村中城"与"城中村"不同,它是在城镇化、工业化动力不强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出现的城镇化现象。通过对广东省五华县城案例的分析可知,"村中城"现象的主要成因为"城弱乡强"的发展动力差异,这种差异具有过渡型、混合型的特征,宜从发展动力、空间拓展、设施触媒和村庄控制4个方面进行规划引导,使其由无序发展变成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科学地分析滇中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发展问题,应增强交通基础设施的适应性,更好地支撑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构建了滇中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并使用 2014~2016 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滇中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内部差异较大,呈现出高首位空间特征,昆明市远高于其他州市;滇中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但处于“初级协调”水平,总体上交通基础设施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应根据滇中城市群内部的协调情况制定合理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7.
郝晋伟 《城市规划》2015,(11):68-77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城镇化的发展也进入新时期,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流动的"潮汐演替"和"重心下沉"亦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常态。本文在回顾既有城镇化解释框架的基础上,立足结构性、差异性、连续性和要素的内生性,在考虑要素自由流动和要素禀赋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权力-资本-劳动"禀赋结构变迁视角的城镇化解释模型,提出了"权力干预-资本边际收益差异-资本流动-劳均资本变化-劳动力流动-城镇化-资本配置差异-非正式权力结构差异-内化为新的正式权力结构"的解释逻辑,并做了初步的实证检验。最后基于解释模型,从城镇化的状态变化、主体转换和政策演进三方面对城镇化政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对各地方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西部山地区当前的城镇化与东部差异较大,其目标取向和面临的困境有独特性。在考察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城镇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西部山地区的现实,提出未来其应采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示出,其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显著滞后,人口城镇化与生产要素的城镇集聚背离,形成新的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的格局。本文以四川藏区为例,全面揭示藏区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差异与人口城镇化的空间转移特征,分析藏区建制镇发展面临的五大约束,提出促进藏区城镇体系建设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10)
银行业发展如何支持中国城镇化发展与转型,在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利用2003—2011年全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银行业发展水平、银行业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等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银行业发展水平总体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银行业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的不同匹配程度,对城镇化的推进存在差异;银行信贷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相对于政府预算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越高,越能够促进城镇化发展,反之则延缓其发展。根据以上研究结果,银行支持城镇化发展转型应该在保持总量规模的基础上,着力优化信贷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