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晓青  李昆 《建筑创作》2011,(11):252-254
本文从中国老年人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老年人对于居住空间的各种需求出发,从老年人住宅社区的公共空间角度进行研究与探索性设计,为中国老龄社会住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老龄问题日益凸显,现有的居住环境与公共设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与之相关的问题也愈发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分析老年人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习惯和活动特征,可以了解老年群体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的具体使用需求,从而对改善老年宜居环境的研究提供支持.文章通过行为注记法,对住区内活动的老年人进行观测、记录,并结合调查问卷和老年人访谈的结果,对老年人在社区公共空间内活动人数、活动类型、活动者人群属性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对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和设施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据此提出改造策略及建议,以期能对老年人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主动式健康干预的住区空间适老性建设的意义重大。以住区公共空间及其老龄健康风险为研究对象,借鉴环境行为学和安全学等相关理论,基于行为安全视角,探索住区空间老龄健康风险研究的理论方法:概念、原理与框架,并通过典型样本调查与关联量性研究,分析住区公共空间老龄健康风险的致险规律:风险源、关联及致险规律,构建住区公共空间老龄健康风险的评估模型与防控策略。为建设我国城市健康安全的适老性完整住区,提供理论方法、科学原理及工具策略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灰绿两色基础设施是建设大型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资源。基于城市设计视角,从空间组织结构与使用方式2个方面,对美国波士顿"祖母绿项链"、查尔斯河滨大道公园,以及"大开挖"中央隧道改造工程3个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与解读,探索基于两色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以及基于两色基础设施整合的大型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功能与效用,总结其经验,并结合当代实践,为中国城市存量建设中大型公共空间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社区微更新是当下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紧要课题。针对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进行的城市更新,是预防社区衰败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优化城市社区公共活动空间,更在于复兴社区活力。文章基于"城市微更新"的视角,用"口袋公园"的方式将两种理念结合,各取所长互相促进。将从"社区空间、社区功能、社区活力"三方面对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以人为本的精细化城市发展阶段,关注人居环境健康、补齐社区建设短板,是未来社区发展的方向。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其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与社区居民的健康息息相关。社区公共空间的健康化营造能够从多方面提升居民公共健康水平。本文以青岛市市北区浮山后片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剖析社区公共空间现状与居民需求存在的差距与问题,提出改进要点与思路,探索社区规划中公共空间健康化提升要点,为社区公共空间高品质建设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长期处于复杂的高密度城市空间和繁忙的工作学习中,容易使城市居民产生压力和焦虑情绪。社区的步行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公共空间,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人工属性,因此有一定的身心恢复作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分类总结出高密度城市社区步行空间对恢复性存在影响的空间要素及其指标,同时分析广州市两类典型社区的步行空间特征及其空间要素,从增强恢复性视觉感知和促进恢复性活动两种影响途径叙述空间要素与恢复性的关系,为社区步行空间的改造和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的健康问题日益得到公众关注,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对于维持老龄人口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可步行性可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促进健身行为的发生。然而对于寒冷地区而言,气候条件是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可步行性的重要因素。尽管当前中国关于老龄人口以及可步行性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这些研究对于气候因素的关注度仍比较低,寒地气候背景下的相关研究更为有限。本文分析了寒地气候对可步行性的诸多影响,进一步以东北地区典型的寒地城市哈尔滨市为例,对有健身习惯的城市老龄人口的健身行为特征以及健身出行特征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从老龄人口冬季健身出行的视角出发,对严寒地区城市公共空间可步行性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参照渥太华等北美寒地城市的经验,充分考虑寒地气候的特点,结合中国寒地城市的步行现状问题,从合理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布局、优化城市步行系统以及优化城市步行环境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及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可步行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遗存着众多"一五"时期建成的工业社区和中东铁路,当前老工业社区公园更新承载着市民公共健康的新诉求。根据哈尔滨工业发展历程,对照非工业新社区公园,提取典型老工业社区公园使用人群的行为和空间特征,量化识别影响体力活动健康绩效的空间特征,阐释空间特征促进体力活动健康绩效的作用机制,提出社区公园"体绿结合"空间优化策略。旨在推动老工业社区存量改造更新,构建主动式健康干预的老工业社区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老年社区的空间与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对中外老龄居住环境的分析与比较基础上,结合老年人的活动特点及具体案例,分析了中国城市老年社区在空间与环境设计上的要点  相似文献   

11.
选择成都市区四个典型社区进行问卷调查,以调研数据为基础对成都老年人在所住社区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和活动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为适宜人口老龄化背景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改造与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高伟 《华中建筑》2020,(5):89-92
当前全球范围内城市未来发展面临着公共健康的严峻挑战,空间和健康的系统研究集中于要素分类、结构分级和作用机制,缺乏相互生成过程及其复杂性的系统解释。为更真实地反映居民生活和公共健康的关系,针对城市社区生活圈,引入复杂性理论,推导从认识到方法再到设计连贯的复杂性生成逻辑,构建社区生活圈和个人健康需求这两个要素,在要素和逻辑的动态循环作用中生成健康空间模式框架。结合模式研究、循证设计和实践总结,制定公共健康空间设计导则,提供样本社区空间优化策略。该模式不仅能厘清人、空间和健康的互动关系,更能提供一个框架让更多复杂性关系得以涌现。  相似文献   

13.
《新建筑》2021,(4)
正当代存量优化发展的中国城市空间,必须面对紧凑发展、高效率空间、高密度环境和随之而来的社会性议题。公共空间作为城市节点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传统规划中的工具性介质,还是社会进程中的行动性理论着力点。在当前城市发展阶段,微更新社区营造对基层社会空间的维护与激发、城市设计导则对效率与公平的平衡与控制、城市开发中的矛盾与协调、立体化商业的效能等复杂的状况,都使得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与营造有"进化"之需,因此原有公共空间研究议题需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4.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弥补了大型城市公共空间的分布局限,对于服务社区、街区有明显优势。内厝澳片区作为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一部分,需要不同类型的小微公共空间满足游客和居民的需求。该文以鼓浪屿内厝澳片区为例,通过空间特征、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形态类型解析、使用特征与评价对内厝澳小微公共空间解析;针对其小微公共空间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历史国际社区保护、社区小微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提供借鉴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本文在解读"人居Ⅲ"关于公共空间及其应用的议程基础上,介绍了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城市公共空间方案,并以中国首例"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汉口租界区二曜路试点公共空间"Block by Block"项目为例,对社区参与公共空间设计,促进规划实施进行了初步探索,指出社区参与式城市规划和创新可视化平台对促进市民权利意识的成长,营造高品质公共[2]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与老龄交往活动相关的社 区公园空间要素进行了探究。通过AMOS软 件建立影响路径模型,分析各要素对老龄交 往活动的影响权重及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 在当今老龄化背景下对社区公园空间的设计 做出理论指导,更好地推动老龄健康事业的 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区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日常运动的重要场所,营造能够引导居民进行健康户外活动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进而实现对居民健康的主动干预,是迎合我国"健康中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也对户外活动与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关联性研究提出了要求。尝试构建一套确立两者关联性的方法,即通过收集住区居民的个体信息和环境评价的相关量化信息,并运用统计学方法确立环境要素的优先级来支撑活动与场所之间的关联性,以期对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提供参考性指导。  相似文献   

18.
徐苗  杨雪梅 《室内设计》2023,38(6):89-97
城镇化进程蚕食乡村地区所引发的传统 居住空间变迁,使城市边缘区的农转非社区面临 社会空间重构。这类社区的公共空间完全按照 城市居住景观来修建,但居民延续了很多农村原 有的生活习惯与社区文化,与周边城市在空间上 的同质化和社区居民与“城里人”的异质性导致 按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的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与 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不适配。因此,本文首先回 顾了我国农转非社区的形成、社会异质性与空间 同质化特征,并梳理了国内外异质社区公共空间 适配性的相关研究;其次,基于对重庆市嘉和社 区的田野调研,从公共空间属性与使用两个层 面,分析了农转非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特征与公 共空间的运行机制,评析了各项公共空间资源配 置与利用率、聚集性以及活动类型之间的适配 关系,探讨了影响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配置与设 计与居民日常活动需求失衡的原因,为国内农转 非社区更新,尤其是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博  卿粼波  韩龙玫  龙瀛 《风景园林》2022,29(1):95-101
人及其活动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核心,聚焦人及其活动的公共空间活力测度一直是人本尺度城市研究的难点.针对公共空间活力表征问题,提出了基于人群轨迹聚类的空间活力表征新方法.该方法采用基于视频的多目标跟踪技术提取人群运动轨迹,并对轨迹聚类分组处理;根据轨迹类别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差异性,提出了新的"空间轨迹熵"来反映公共空间人群...  相似文献   

20.
空间之间     
城市可以通过公共空间来度量。空间之间不应是被废弃与遗忘的空地,它应该融入城市,为城市提供积极愉悦的公共活动空间。从锡耶纳到圣胡安的空间案例体现了空间之间的独特价值。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社区中,空间之间成为促进居民自我管理与交往生活的舞台,而建筑仅仅是布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