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析打叶后不同尺寸片烟挥发性化学物质含量的差异性及变化趋势,为研究片烟结构对卷烟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的影响提供参考。利用叶片振动分选机对打叶后的片烟进行筛分,分别测定不同尺寸片烟中的挥发性有机酸和挥发性致香物质。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不同尺寸片烟各单项化学物质含量的差异性,利用直观分析揭示不同尺寸片烟挥发性有机酸和挥发性致香物质总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等级初烤烟叶,打叶后片烟尺寸由大到小,各单项挥发性化学物质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和规律性变化趋势;挥发性有机酸和挥发性致香物质总量均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打叶后不同尺寸片烟的化学成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尺寸片烟分布的均匀性对最终产品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初烤烟叶主脉不同区段色度值的变化,为烟梗的差异化加工和分类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云烟87 B3F、C3F初烤烟叶为试验对象,将每片烟叶中的主脉平均分成6段,采用色差计测定每个区段烟梗粉末的色度值L*(明度值)、a*(红度值)、b*(黄度值)和E(总色差值),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分别研究不同区段烟梗色度值的差异性及变化趋势,并通过Fisher最优分割法分析2种烟叶主脉最佳的分段比例。  结果  ① 同一烟叶主脉不同区段烟梗的色度值L*、a*、b*、E总体均存在显著差异;B3F和C3F烟叶主脉相同区段的色度值对比,L*值为C3F > B3F,a*、b*、E值为B3F > C3F。②从主脉基部到尖部,L*值呈先降低后升高的抛物线形变化趋势,a*、E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抛物线形变化趋势,b*值呈逐渐升高的线性变化趋势。③从梗基到梗尖,B3F烟叶主脉最佳分段比例可分为1/6、3/6、1/6、1/6,C3F烟叶主脉最佳分段比例可分为4/6、1/6、1/6。  结论  烟叶主脉不同区段的色度存在较大差异和规律性变化趋势,叶基和叶中部分的烟梗更适宜作为制梗丝的原料。   相似文献   

3.
黔东南烟区烟叶致香物质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黔东南州不同生态区烟叶致香物质含量差异,试验选取不同种植区域、不同品种和不同部位的烟叶进行酸性、中性和碱性致香物质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东部烟区比西部烟区烟叶致香物质含量高,香气较充足,表明烟叶香气含量受种植区域的影响较大。K326烟叶致香物质总量最高、香气较足,其次为云烟87,贵烟201表现最差。就香气而言,K326和云烟87比较适宜在黔东南烟区种植。云烟85、云烟87中部叶比上部叶致香物质总量高,香味较突出。  相似文献   

4.
对9个典型清香型烤烟产地间的致香物质含量进行差异分析,旨在为清香型烟叶风格形成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9个烟区虽同属典型清香型烤烟产地,但烟叶中各类致香物质含量存在差异,云南昆明烟区新植二烯含量较高,四川省凉山州酮类和醇类致香物质含量较高,云南省红河州醛类和杂环类致香物质含量较高,福建龙岩市酮类和酯类物质含量较高,各烟区烤烟优势致香物质不同,但致香物质总量在各烟区间差异较小。可见,不同类致香物质之间具有香气互补作用,且致香物质总量及新植二烯与各类致香物质的比值对烟叶香型风格形成影响较大,从而使致香物质含量存在差异但不影响其香型风格。  相似文献   

5.
贵州典型生态区烟叶质量特点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为研究贵州不同生态区特色烟叶的品质特征,开发特优烟叶,选取4个不同海拔的代表性烟区,通过试验、示范分析了各自的品质特色.结果表明,在烟叶外观质量基本相同条件下,烟叶的质量风格存在明显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烟叶质量特色.随着海拔升高烟叶质量风格从中偏清香型(中低海拔)―中间香型(中海拔)―清偏中间香型(中高海拔)―清香型(高海拔);化学成分随着海拔升高烟碱含量逐渐降低,糖含量逐渐升高,其它指标变化不大;烟叶中致香物质总量、半挥发成分总量和各类致香物质以中高海拔最高,但中部烟叶随着海拔的升高致香物质总量和各类致香物逐渐增加,部位间上部烟叶高于中部烟叶,这正是贵州不同生态的烟叶质量特色.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多级水提取对造纸法再造烟叶原料中有机酸的提取效果,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碎烟片(简称烟片)原料和各级滤渣中主要挥发性、半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有机酸的含量(质量分数)。结果表明:①原料和各级滤渣中有机酸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提取级数的增加,滤渣中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减小,半挥发性有机酸的总量增加。原料和滤渣中的有机酸以草酸、苹果酸和柠檬酸为主,3种酸总量随提取级数的增加而减小。②滤渣中半挥发性有机酸和草酸的含量均高于其在烟片原料中的含量。采用多级水提取方法有利于烟叶原料中多数有机酸成分的提取,但并不能将烟片原料中半挥发性有机酸和草酸有效提取出来。   相似文献   

7.
以NC89为材料,对豫中烟区4种质地土壤上烤后烟叶样品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及感官质量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及石油醚提取物总量分析结果标明,砂壤土、壤土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较好,砂土烟叶次之,黏土烟叶协调性最差。各种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在不同质地土壤烤后烟叶样品中有较大差异,类胡萝卜素降解类、棕色化反应产物类致香物质含量、新植二烯及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均以砂壤土为最高,苯丙氨酸裂解类以壤土和砂壤土含量较高,西柏烷类降解的茄酮以砂土烟叶含量最高;除砂土外,其它3种质地土壤烟叶随着土壤沙性的减弱各种致香物质含量基本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对感官质量综合评定,砂壤土烟叶感官质量最好,浓香型风格显著,具焦甜感,其次是砂土,黏土烟叶感官质量较差,这与各种质地土壤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差异性基本是一致的。综合认为,砂壤土有利于优质浓香型烟叶生产。  相似文献   

8.
云南罗平烤烟主要香气物质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罗平C3F等级烟叶的主要香气物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性香气物质南部烟区总量最高,超过北部和中部烟区及罗平县的平均值,北部烟区中性香气物质总量最少。3个烟区有机酸总量差异不大。北部烟区和南部烟区的多酚总量要高于中部烟区,北部烟区和南部烟区差别不大。经过对比,在所检测到的6类24种香气物质中,罗平C3F等级烟叶的多数香气物质含量明显高于云南和津巴布韦烟叶平均值。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云南烟区不同生态因子对烤烟品种K326 致香成分的影响,选择不同生态条件下采集的128 个K326 初烤烟叶为研究对象,利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烟草香味物质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其挥发性香味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因子对云南烟区烤烟品种K326 致香成分的影响程度为烟区>质地>海拔高度;②烟区对K326 致香成分的影响显著,保山、文山、红河烟区致香物质含量较高;③不同土壤质地之间K326 致香成分含量差异明显,中壤土>轻黏土>重壤土;④海拔高度对K326 的致香物质含量有一定影响,海拔1801~2300 m 最不适宜形成K326 致香物质。  相似文献   

10.
云南烤烟钾含量特征及其与致香物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云南烤烟钾含量与致香物质含量的关系,在云南省主要烟区采集烟叶样品204个,对烟叶钾含量和主要致香物质进行了分析测定,采用简单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云南烤烟钾含量特征及其与主要致香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烟区烤烟钾含量平均为1.96%,有52.45%的烟叶钾含量偏低,且变幅较大(0.70%~3.24%),在市(州)间、海拔分组间和土壤pH分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云南烤烟致香物质含量变幅较大,最高值为最低值的3.41~10.50倍,6类致香物质含量均与烤烟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灰色关联系数大小顺序为:酮类醛类醇类氮杂环类酚类酯类,钾含量与各致香物质含量均符合线性方程,且回归方程达极显著水平,即随钾含量增加,烤烟各类致香物质含量呈直线增加趋势,钾含量最低的分组(钾含量为0.97%)比钾含量最高的分组(钾含量为2.96%)致香物质总量低71.89μg/g(30.77%)。钾素营养是影响云南烤烟致香物质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采用TG-DTA、GC/MS等技术对湖南桑植浓香型烤烟烟叶分切后的叶尖、中间及叶基部位进行热反应分析以及常规化学成分、挥发性成分检测,并以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和挥发性成分为指标进行分切段及全叶烟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①烟叶分切后,各段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含量、挥发性成分相对百分含量、热失重比存在明显差异。叶尖部分烟叶的烟碱含量最高,叶尖和中间部分烟叶的还原糖和总糖含量较高,叶基部分烟叶的钾、氯和总氮含量较高。叶尖部分烟叶的茄哪士酮和棕榈酸含量较高,中间部分烟叶的苯甲醇、香叶基丙酮和肉豆蔻酸含量较高,叶基部分烟叶的新植二烯、3-呋喃甲醛、巨豆三烯酮和亚麻酸甲酯含量较高。中间部分烟叶热失重率最高,叶基部分最低。②不同的分切段烟叶可聚类到不同的类别,烟叶分切后可以形成不同的配方模块,拓宽烟叶原料使用范围,提高卷烟原料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明确焦甜醇甜香型主产区烤烟外观特征(区域、质量)及其用途.[方法]选取江西赣州、吉安、抚州,湖南郴州、永州及安徽皖南等6个烤烟主产地的C2F样品,进行外观特征和常规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1)烟叶突出的外观特征为红、柔、糙、燥.(2)烟叶越柔软,则总糖、还原糖、糖碱比相对越高,总氮、烟碱相...  相似文献   

13.
周志  马琼  朱玉昌  程超  潘思轶 《食品科学》2015,36(22):80-8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刺梨汁中游离态挥发性物质和酶法释放刺梨汁中O-糖苷键合态挥发性物质,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探测-质谱技术,对野生种刺梨汁中游离态和O-糖苷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刺梨汁中游离态和O-糖苷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分别有23 种和17 种。构成刺梨汁游离态香气活性物质主要有丁酸乙酯(青草)、正己醇(酒香)、正辛醇(甜香)、异戊酸乙酯(菠萝香)、叶醇(茶香)、苯乙烯(果香)、月桂烯(甜香脂)和芳樟醇(柠檬香)等。而构成刺梨汁O-糖苷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有3-羟基己酸乙酯(水果香)、2-庚醇(柠檬香)、3-羟基丁酸乙酯(果香)、叶醇(茶香)、正辛醇(甜香)、苯乙醇(玫瑰香)和2’-羟基-4’,5’-二甲基苯乙酮(花香、甜香)等。叶醇、正辛醇和辛酸为刺梨汁中以游离态和O-糖苷键合态共存的香气活性成分。刺梨中游离态和O-糖苷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均以果香/甜香味为主,但O-糖苷键合态香气活性物质的香气总强度较游离态的弱。  相似文献   

14.
浓香型烟叶分切烟片的综合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浓香型烟叶分切烟片对其综合质量的影响,选取河南襄县浓香型烟叶NC89为研究对象,对其全烟片及分切烟片的常规化学成分及香味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别对其进行了感官评价.结果表明:NC89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及香味物质分布不均匀,不同分切区位对感官质量的香气质、香气量、浓度、余味、劲头、杂气影响极显著.分切烟叶质量综合得分顺序为:叶尖1/3(285.12)>叶中1/3(274.48)>全叶片(267.47)>叶基1/3(263.43).  相似文献   

15.
烘烤湿球温度对皖南烟叶焦甜香风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烘烤阶段湿球温度对皖南焦甜香烟叶香气成分及焦甜香风格的影响,以云烟97为参试材料,研究了烤烟烘烤变黄后期、定色前期、定色后期和干筋期的湿球温度和优化组合与皖南焦甜香烟叶香气成分及焦甜香风格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变黄后期、定色期和干筋期,随着湿球温度的提高,烤后烟叶内、外观质量均有先改善后变差的趋势,主要香味成分含量和焦甜香关联香味成分含量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变黄后期和定色前期的影响明显大于定色后期和干筋期。烘烤过程中,以中湿烘烤,即变黄后期和定色前期湿球温度37℃,定色后期湿球温度38℃,干筋期湿球温度40℃,有利于彰显烟叶焦甜香风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打叶后不同片型片烟所在的烟叶区位,为不同片型片烟色度值及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差异的原因提供直接证据。  方法  选择云烟87 C3F初烤烟叶作为试验对象,先将完整烟叶分切成11个区位(叶基、叶尖,以及近叶基、叶中、近叶尖的近主脉、近中、近叶缘各3个区位),再利用叶片振动分选机对打叶后片烟进行筛分,得到5种不同片型的片烟样品(大片、中片、小片、碎片和碎末);分析不同片型片烟和烟叶不同区位色度值L*(明度值)、a*(红度值)、b*(黄度值)、△E(总色差值)及常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的变化,并通过聚类分析推测不同片型片烟所处的烟叶区位。  结果  ① 对于不同片型片烟和烟叶的不同区位,4个色度指标及6项常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均存在显著差异和规律性变化趋势。②通过色度值和常规化学成分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推测,打叶后的大中片主要来自烟叶的叶中和近叶尖部分,小片主要来自于近叶基的近中、近主脉2个区位,碎片主要来自于近叶基的近叶缘和叶尖2个区位,而碎末则主要来自于叶基部分。  结论  在打叶过程中,不同尺寸片烟的产生并不是随机的来自烟叶的每个区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烟叶自身的形态特征和不同区位物理加工特性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朱永清  李可  袁怀瑜  徐瑞  李华佳 《食品科学》2016,37(24):118-12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测定"巴山红"香椿芽叶5个不同发育时期挥发性物质的组成特征,从15个香椿芽叶样品中共检出44种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在不同发育时期挥发性组分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具有明显差异,嫩芽期以萜烯类为主,芽叶期及新叶期含硫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成熟叶及老叶期萜烯类和含硫化合物相对含量相当;在嫩芽期到芽叶期,挥发性化合物变化较快,对于嫩芽鲜销和加工品质稳定影响较大;在5个不同发育时期对香椿芽叶呈味特性有较大影响的化合物种类和数量有明显差异,影响较大的物质最主要集中在醇类、酯类、醛类和萜烯类化合物。本研究较全面地呈现了"巴山红"香椿挥发性物质的构成及不同发育时期的呈味物质构成特征,同时也为"巴山红"香椿尤其是成熟叶及老叶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烤烟自然醇化和人工发酵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烤烟自然醇化和人工发酵过程中香气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醇化和发酵时间的延长,烟叶挥发性酸、挥发性羰基化合物含量以及烟叶精油中绝大多数香气成分含量显著增加,并符合二次曲线变化规律。两种方法相比,自然醇化法对烟叶香气成分含量的提高作用明显大于人工发酵法的作用。烤烟自然醇化18~24个月时,内在香气成分含量普遍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9.
基于模糊数学评价法对枸杞甘草配制葡萄蒸馏酒的3种不同加工工艺进行评价,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比较3种加工工艺对葡萄蒸馏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探究枸杞甘草配制葡萄蒸馏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浸提工艺加工的枸杞甘草配制葡萄蒸馏酒总体得分最高,香气种类丰富,特征性风味突出,HS-SPME-GC-MS检测结果与模糊数学评价结果一致,因此确定枸杞甘草配制葡萄蒸馏酒的最佳加工工艺为枸杞甘草浸提法;经检测3种配制葡萄蒸馏酒及基酒有72种挥发性物质,采用主成分分析对3种配制葡萄蒸馏酒的17种共有挥发性物质和5类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酯类、醇类、酸类和醛类4类化合物是影响枸杞甘草配制葡萄蒸馏酒香气的重要成分,对应的香气化合物为:辛酸乙酯、癸酸乙酯、己酸乙酯、月桂酸乙酯、异戊醇、苯乙醇、辛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