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孙天智  王晓俊 《中国园林》2023,39(11):70-76
首先探讨了城市荒野的基本概念。其次通过引入与研究对象相关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及学术成果,从不同角度分析城市荒野内涵的多样性,揭示城市荒野的类型和研究城市荒野课题具备的广泛学理基础,以及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对城市荒野的处理所展现出的统筹生态与人文的实践特性。在此基础上,围绕城市荒野“存续”和“体验”两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笔者团队的工程实践和环境考察,探讨了如何通过景观营建促进更多类型的城市荒野实现“景观用途”、推动公众更好地理解与感知城市荒野多元价值的方法,发掘风景园林实践对于支撑城市荒野存续的独特能力和实践潜力。  相似文献   

2.
谢梦云 《风景园林》2019,26(8):35-38
当今的城市化进程面临诸多问题,在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城市替代了乡村成为国人的主要人居环境。生态文明旨在倡导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荒野景观作为最本真的生态自然,理应成为人们市居生活的重要体验对象与审美对象。荒野哲学以其对人类生存家园损毁的忧患意识以及对当下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逐渐成为哲学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城市中,荒野的价值应该得以重估,荒野景观应当得以复魅。城市对荒野的呼唤、城市审美对荒野的悦纳,是当今中国城乡可持续建设的重大使命。在生态文明的当今社会,人们在市居生活中需要倡导一种审美观念,即荒野审美。荒野审美观的构建正逐渐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基于10多年来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中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的回顾与整理,指出荒野保护包括对荒野地的保护和对不同用地荒野性的保护两个层面。依据荒野的起源可以分为:(1)城市扩张中直接面临对未开发荒野的转化;(2)城市转型中面对棕地(工业用地的退出与转型);(3)废弃地(农田与乡村土地的弃置)的野化;(4)城市收缩中面临人工管理的退出、自然过程的进入等。提出应用野外调研、监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评估的方法,构建景观生态评估决策支持系统,在不同规划目标体系下,对荒野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规划。虽然中国城乡发展中对生物多样性、荒野保护的认识与制度建设还远远不够,但在城市治理与生产实践中已展开各类实践探索,各个层面决策者保护荒野与生物多样性的主观意愿不断增强,使得基于现场调查与生态评估的景观决策支持系统在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中具有了极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从允许开展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生物多样性效益后研究,到开展对规划建设前的预研究,到主动进行保护为主的城市发展规划,到生态农业中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主动保护的探索,10年间,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因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渐渐深入而越发科学。随着《生物多样性公...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诸多因原有自然基底条件限制或用地性质转变等原因,而未经过多人工干预的土地发展成为城市荒野空间。从城市自然再认知的角度出发,辨析了城市荒野在传承人地共生关系、承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潜质;梳理出城市荒野的基本类型与存续目标,包括初级荒野的整体保护、次级荒野的再生与利用、间隙荒野的激活与新生,以及类荒野的认知引导。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研究,归纳出每类城市荒野空间发展的典型策略与应用情境,以期从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层面推进城市荒野空间有效的组织利用,为中国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城市荒野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的理念、展示的方式以及呈现的状态将其划分为映像的荒野、片段的荒野、再现的荒野以及标本的荒野等四种类型,并对其进行风景园林学研究。文中探讨了四种类型城市荒野景观的形成因素,研究了这些荒野景观的设计手法以及形成环境带给使用者的印象与感知。城市荒野的理念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追求,更是一种践行的态度,设计师们包容且多元的设计理念表现出对时间的尊重。文章最后肯定了城市荒野存在的意义,并对多元的城市荒野景观设计探索给出了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陈媛   《中国园林》2022,38(8):24
在国际范围内荒野保护运动持续发展的同时,中国 的荒野保护体系正在稳步建立。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 速,城市中自然荒野空间的开发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不断扩 张的城市范围内尽可能保留与规划荒野景观,已经成为国内风 景园林设计师关注的问题。在梳理了城市荒野课题相关背景和 研究进展后,探索了荷兰的城市荒野实践经验,并选取3个不 同尺度和类型的代表性案例,分别对案例的项目背景、设计要 点和场地功能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提出自然优先、野性保护、 控制扰动和公众参与4点原则,并辩证地提取了可指导中国背 景下不同尺度城市荒野景观营造的策略,为构建中国荒野体系 提供了国际经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中国荒野存量丰富,为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他国土空间创建一个关于荒野的视角与适应性管理方法,将有利于加强科学研究和土地管理,从而更好地保护中国的自然美景以及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方法/过程】重点回顾了加拿大和美国国家公园中荒野适应性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20世纪初,自加拿大和美国开始,作为自然保护地概念的荒野在国家公园概念之后得以发展。北美有100年历史的荒野保护也随着理念、环境、冲突的变化,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规划与管理调整。【结果/结论】在北美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公园中,荒野地通常占公园总面积的95%以上。国家公园与荒野的关系取决于特定保护地中不同的保护目的和重点。无论荒野地是否被定义为国家公园的核心部分或独立的保护区,荒野的保护价值和质量被作为关键因素予以关注,或者以相应方式和原则得到管理。对拥有类似丰富荒野资源的中国提出4点建议:1)将荒野价值主流化并融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碳达峰”与“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与目标等方面;2)加强全国荒野普查与清单建设,确立中国荒野分类和认定标准;3)通过确定特定荒野属性与价值,对国家公园功能分区进行科学与动态调整;4)借鉴国际荒野管理指南与实践,制定中国荒野地适应性管理技术指导指南,提出对热门国家公园在最初就做好旅游发展与荒野游憩之间的平衡规划,将原住民纳入共治主体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著: 《风景园林》2019,26(8):8-19
由于人类体验自然的渴望日益增长,在政治和实践层面,在城市中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显得越来越必要。关于“城市荒野”的思想和规划旨在提供一种特殊的自然体验。鉴于不同荒野思想之间存在冲突,风景园林师必须设法了解已有的荒野认知及其含义。通过 3 个荒野类别—“未知荒野”“特定荒野”和“过程荒野”,探讨发展千年的荒野理念,并提出“殖民化”(colonisations)概念作为理解荒野理念发展的一个关键。自然过程伴随着动植物对空间的殖民,而人类进入和占有空间的殖民过程则包含生理、心理和精神 3 个层面的内容。空间命名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精神和象征意味的殖民化形式。例如,人类在城市中发现野生植被,称其为“野性自然”或“城市荒野”。然而,如今大多数(尤其官方)的荒野定义中均排除了人类干扰:一旦被殖民,真正的荒野就不复存在。科学研究对自然过程的殖民化已取得很多成果,但对于人类有关自然和荒野的认知和态度了解并不多。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如何“基于自然进行设计和建造”,对创造令人满意的景观也非常重要。探讨与“城市荒野”有关的论述、规划和设计观点及思想。 由于人类体验自然的渴望日益增长,在政治和实践层面,在城市中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显得越来越必要。关于“城市荒野”的思想和规划旨在提供一种特殊的自然体验。鉴于不同荒野思想之间存在冲突,风景园林师必须设法了解已有的荒野认知及其含义。通过 3 个荒野类别—“未知荒野”“特定荒野”和“过程荒野”,探讨发展千年的荒野理念,并提出“殖民化”(colonisations)概念作为理解荒野理念发展的一个关键。自然过程伴随着动植物对空间的殖民,而人类进入和占有空间的殖民过程则包含生理、心理和精神 3 个层面的内容。空间命名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精神和象征意味的殖民化形式。例如,人类在城市中发现野生植被,称其为“野性自然”或“城市荒野”。然而,如今大多数(尤其官方)的荒野定义中均排除了人类干扰:一旦被殖民,真正的荒野就不复存在。科学研究对自然过程的殖民化已取得很多成果,但对于人类有关自然和荒野的认知和态度了解并不多。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如何“基于自然进行设计和建造”,对创造令人满意的景观也非常重要。探讨与“城市荒野”有关的论述、规划和设计观点及思想。  相似文献   

9.
由于历史原因,荒野是不受人们重视的,而在当今的生态文明时代则需要重估荒野的价值。荒野是地球上生态平衡最为重要的支撑力量,同时也是人类文明之源。在当代园林化事业中要充分保护城乡中的荒野,将其纳入生态园林范畴,构建新的和谐观,让城乡中的荒野与园林各守边界。景观都市主义过于强调景观的人工性、文化性,容易导致文明对荒野的侵占。生态园林主义所强调的生态与文明共生、园林与荒野并存的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久以来,荒野的概念通常是指遥远的、野性的、自然的、具有高度生态完整性的区域,但是不同的国家或文化中所使用的荒野概念有所不同。然而将荒野作为一种正式的自然保护地类型是相对近期的事情,其应用机制包括国家或省级的法律以及行政命令。荒野保护地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规定的自然保护地类型,荒野保护地与其他类型的保护地明显不同,因为它意指人类和野性自然之间直接而重要的关系。将荒野作为一种特定自然保护地类型的趋势,正在向世界各地许多不同的地区和文化扩展。中国已将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政策并给予优先考虑,在此背景下,是时候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中是如何使用荒野概念的,这将极大帮助在中国开展荒野相关的研究和讨论,最终也将为在中国适用荒野保护概念提供参考。主要聚焦于陆地荒野,对于海洋环境中的荒野概念仅做简短介绍。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扩张、转型和收缩等进程为城市荒野景观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可能.在物理范畴上,城市荒野景观指生态过程基本维持以自然为主导,且具备类似自然荒野野性表征与功能类型的城市空间.隐含在城市中的荒野景观片段,其存在与持续得益于有限程度的人工管理和对自然做功的最小干预.由于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的共同作用与相互抗衡,城市荒野景观往往...  相似文献   

12.
曹越  杨锐 《中国园林》2022,38(8):6-9
荒野地,是大面积的、保留原貌或被轻微改变的自然区域,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等多元价值,因此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荒野保护是重要的行动目标之一。在此新背景下,分析了中国荒野地保护中存在的五大现状问题,包括荒野价值认知不足、荒野本底状态不清、荒野保护空缺明显、荒野地破碎化严重、荒野地管理质量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荒野地保护的目标和系统性保护策略(包括主流化策略、普查策略、全域分级保护策略、连通策略和提质策略),以及相应的12项行动建议,有望为我国开展系统性的荒野保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城市空间和自然荒野的互动,耶荷公园创建了一种独特的精神.与古典园林不同,耶荷公园的设计理念是放任自然在公园中以各种程度的荒野度发展,即人类干预尽可能最少,而上自然接管完成一部分设计任务,以促进游客与自然环境的密切互动.通过在城市氛围中体验几乎是荒野感觉的这一可能,耶荷公园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的情感,代表着人与自然之间更亲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导读     
风景园林学在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是一项非常城市化的活动,并且身处城市环境中的设计师们习惯于去创造广场、交通走廊、商业区以及住宅类项目。然而,在其他地区,比如北美,许多景观都包含了荒野环境和自然区域。100年前  相似文献   

15.
恢复受损的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荒野景观的核心价值之一.通过城市荒野景观的营造,可在城市破碎化生境中恢复该地区原有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并在低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使乡土生物群落稳定地存在与演替.本文介绍了以生物多样性恢复为主要目的的"上海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项目,项目探讨和研究了主动型城市再野化过程中应采取的设计原则与技术...  相似文献   

16.
自生植物具有多种生态功能,是人工建设环境中自 发形成的荒野景观。以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市为研究地,选取 贯穿主城区的3条河道样段,对其间多样微生境的自生植物物 种组成和多度格局进行探究。共记录自生植物336种,生活型 组成丰富。高频度及高多度的优势种所占比例很小,大部分物 种属于低多度低盖度。岸上和水边的荒置地、自然驳岸所含物 种数最多,而硬质驳岸支撑了更多蕨类植物。岸上绿地及铺装 缝隙外来植物在群落中的多度显著较少;退化草坪中的自生植 物也颇为丰富,夏季多年生草本在草坪群落中的多度显著高于 其他微生境。可根据不同生境中物种多度、盖度格局进行保护 和景观营建,以期更有效地提升城市河流廊道生态效益,并为 市民提供更多荒野体验。  相似文献   

17.
王东生 《建筑节能》2000,28(6):14-15
我们所处的城市是由多种因素累积、发展、组合而成的,它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人与集体社会共同缔造的结果。随着历史及科技的变迁与演进,城市环境也随着时代的脉膊而发生变化。在过去特定的环境及历史背景下,因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及地理自然条件等不同因素而形成各自的特殊风格,进而展现出强烈的地方性及民族性。自19、20世纪以来,各国在受到产业革命与工业化、经济发展、财富再分配及社会重组等因素冲击之下,近代城市发展先后面临了影响深远的剧烈巨变。经济快速发展,人口高速增长及都市集中化,以及社会人文价值的变动,一方面为城市引…  相似文献   

18.
正城市的生态系统非常复杂,生境条件也极为多样。城市生境包含了绿地、林地、农田、湿地、水体、荒地这些自然或近自然的区域,同时也包括了建筑、桥梁、各种管网、轨道等构筑物或基础设施。在各种城市生境中,我更关注城市中的荒野。城市生境的大量消失,栖息地和生物物种的减少都与荒野的消失相关。所以,城市生境和栖息地的问题,关键在荒野。中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已达30%以上,但大多数城市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却非常弱,实际上城市绿地面积  相似文献   

19.
"荒野"(wilderness)是一个根植于人类社会的文化概念.对于当代景观设计师或是景观设计先驱来说,荒野一直以来的重要性既在于其与人工景观元素的鲜明对比可以为自然主义植物设计提供灵感,也在于如今为协调城市、城市居民与自然做出的贡献.人们习惯上将城市和荒野视为对立面,因此有必要采取新方法以便更好地应对与城市语境下荒野...  相似文献   

20.
湿热地区传统骑楼街区夏季热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传统聚落蕴含丰富的地域气候回应策略,并对指导现代城市的气候设计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湿热地区中广泛分布的传统骑楼街区进行热环境实测与模拟,在人体热舒适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城市传统聚落的气候适应性特征。以厦门的开元路街区以及广州的恩宁路街区为例,比较不同城市形态以及不同街谷中的热环境分布情况。发现有机形态布局下的厦门街区可以在不同朝向的窄巷中实现较好的热环境,而规整条状布局的广州街区中的东西走向的窄巷则很难形成有效的建筑自遮阳;同时骑楼覆盖下的人行区内可以维持相对稳定的热环境,但其对热环境优化的效果与街谷朝向有较大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