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晋祠概况及文物价值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距离市中心25km,是一处蜚声中外的风景名胜区。晋祠历史悠久,始建年代甚早,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而建。北魏已成规模,郦道元《水经注》曾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天圣年间(1023-1032)、熙宁年间(1068-1077)均有扩建,金、元、明、清历代补建。晋祠占地面积178亩,建筑面积约25000m2,其中文物建筑面积占63%。晋祠坐西朝东,祠内建筑  相似文献   

2.
赵茜  赵桠菁  张超 《中国园林》2021,(z1):183-187
晋祠基于山水环境建设的历史演变历经3个显著的历史时期,分别是营建初期的山麓水源择址建,转折时期的山水祠庙促城兴和营建盛期的山环水绕生景境.在营建过程中,采用依山选轴定格局,理水塑景兴水利的方式,以水为纽带促进古晋源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展现出晋祠山水营建意匠.分析晋祠山水营建的人居环境价值,在体天相地、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  相似文献   

3.
以晋祠山门作为分析晋祠历史进程的一个侧面,对其从识别、认知、辩解,进而到实质性的位置变化和习惯,直接映射了晋祠由叔虞祠到圣母祠直至晋祠博物馆的过程。通过还原晋祠山门的位置和作用,重新认知圣母庙的空间组成,赋予水镜台、对越坊、钟鼓楼等晋祠建筑新的建造含义。由此指出,在历史进程中,实物与认知可能存在一定错位;甚至,建筑群中一处微小的建筑亦可能存在未知的设计匠心,不能将其轻易抹去。  相似文献   

4.
晋祠     
王瑜  刘庭风 《园林》2010,(5):48-51
山西园林、建筑的翘楚应属晋祠。晋祠初建年代不可考,但是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就已详述了晋祠。后经历代屡有扩建,在后祠内恢复奉圣禅寺、晋溪书院、子乔祠,增建傅山纪念馆、董寿平美术馆、留山园,在祠外挖北湖、南湖,扩饮马泉,并入仙翁阁、雨花寺、上生寺、老君庙、陶然村、在田别墅、息庐等。2003年又增建雕塑群,最终形成祠外公园和祠内古迹格局。  相似文献   

5.
山西园林、建筑的翘楚应属晋祠.晋祠初建年代不可考,但是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就已详述了晋祠.后经历代屡有扩建,在后祠内恢复奉圣禅寺、晋溪书院、子乔祠,增建傅山纪念馆、董寿平美术馆、留山园,在祠外挖北湖、南湖,扩饮马泉,并入仙翁阁、雨花寺、上生寺、老君庙、陶然村、在田别墅、息庐等.2003年又增建雕塑群,最终形成祠外公园和祠内古迹格局.  相似文献   

6.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下,是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奉祀西周时期,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祠堂,据《史记·晋世家》记载:西周初年,成王继位,因其年幼,常和弟弟叔虞游戏,把一片梧桐树的叶子折成玉圭状,并说封他到唐国做诸侯,一旁的史佚听到并记录下来,选定良辰吉日,奏请成王"君无戏言"。于是成王封叔虞到唐国做诸侯,称唐叔虞。叔虞死后,子燮继位,因唐国境内有晋水故改国号为晋国,后人在晋水之源为唐叔虞修祠建庙,称晋王祠、晋祠。  相似文献   

7.
正1.何谓"山不违人"中国规划强调城市与山水环境的融合,追求山、水、城关联互通的整体格局,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优秀规划传统。但在中国规划的实践历史上,并非所有城市都能始终关照到自然山水环境,也有背离山水而导致城市与山  相似文献   

8.
晋祠属寺庙园林,祠区建设发展历史悠久,历经各朝修葺增建,集儒释道众家于园内,形成丰富的建筑群落。文章依托晋祠历史发展背景,从古典园林营造的角度,梳理祠内四大景观要素特点,分析祠区内建筑空间布局特点,建筑对祠区空间结构的主导作用,以及其余景观要素对建筑空间烘托,共同营造全祠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9.
距太原市西南 2 5公里 ,有一座三个园林组成的古代建筑群 ,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晋祠。这里峰峦叠翠 ,十里稻香 ,祠内古木参天 ,浓荫蔽日 ,泉水清澈 ,游鱼可数 ;古代建筑星罗棋布。晋祠 ,始建年代不详 ,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说明晋祠的历史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年了。北魏以后 ,经过历代重修扩建 ,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196 1年 ,晋祠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并成为游览胜地 ,吸引着国内外无数的游客。晋祠背倚悬瓮山 ,面临晋水 ,分为中、北、南三个部分。中部 ,入晋祠大门 ,自水镜台起 ,过会仙桥、金入台、对越…  相似文献   

10.
牛慧彪 《古建园林技术》2007,(4):I0001-I0001
位于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祠,为三晋古迹名胜区,千百年来,以园林古建名闻遐迩。祠内尤以居中的圣母殿宏伟壮观,在晋祠诸多建筑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圣母殿始建于何时?见祠内现存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太原路提举学校弋彀撰《重修汾东王  相似文献   

11.
晋祠,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价值独特,是"中国现存早期的皇家园林——晋国宗祠",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享誉中外。唐叔虞祠作为晋祠的主祭神殿几经兴废,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仅次于帝王宫殿和大型佛寺道观。其作为祭祀文化的载体在漫长的历史中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正是统治阶级出于对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的政治需要,并极力推崇这类礼制建筑的结果。唐叔虞祠便产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它的存在自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山水城市"建筑理论,在增城市中心城区重要地段城市设计中探析岭南地区可持续的山水城市发展模式,提出人、自然、城市相和谐的山水城市理念,塑造整体生态的城市空间结构,整合大范围内的山水环境,使城市空间与山水环境相得益彰,山、湖、城、江融为一体。规划项目已经实施,规划中将增城定位为都市公共服务中心、文化产业新城、国际会议休闲中心,构建"红瓦绿树,碧水蓝天"的山水新城、生态新都、穗城绿洲、休闲胜地,彰显"自然生态、活力有序、人文深厚"三者相结合、人与自然协调的生态设计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晋祠八景是构成清代山西晋祠地区园林胜境的主要因素.文章分析晋祠八景缘起、得景由来,认为八景写意晋祠山水园林、晋祠地区景观风貌是以山水环境为基础.结合考古资料、图文史料与现状调研,分析考证晋祠内外八景中晋祠地区景观风貌是展现村居生活、水利生产、避暑游赏、登高望远等主题景象,意象复原晋祠外八景之望川晴晓、悬瓮晴岚及山城烟堞景,拟为深入研究晋祠造园理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应临 《风景园林》2022,29(3):129-135
"曲水流觞"是中国历代文人心中理想山水环境的代名词。分析历代传世兰亭图像演变,并结合兰亭考古研究,进一步探讨兰亭图中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曲水流觞"山水意象特征。研究发现:(1)历代兰亭图的图绘重心从人物转移到山水,其构图在四段落图式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创新;(2)现实世界中的兰亭几经变迁,从毫无人为干扰的自然环境演变成人工意味浓厚的纪念性园林。在历代兰亭图中,曲水流觞之地始终都处在自然山水之间,通过一或两座亭阁增添人工意趣,保持了在自然山水环境中进行极为有限人工建设的基本思想。从绘画的角度为以"曲水流觞"山水意象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理想游憩山水环境研究进行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5.
王欣  李烨  冯展 《中国园林》2020,36(4):22
山水城市是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美好城市人居环境,体现了风景园林与城市的有机关系。以杭绍古城山丘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1 600多年中,从建城到基本格局固定的历史样貌,并进一步研究其在山水城市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比较杭绍两城山城关系异同,发现在同样的山水理法之下,存在"仙山"和"形胜"2种景观意象,并由此形成2种山水城市意象原型。在此过程中,通过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山丘成为城市重要文化景观。在新时代,要继承和发展山水城市优秀传统,建设以人为中心的、生态和文态俱美的公园城市。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大量城市建设和快速城市蔓延对城市内部及周边的历史遗存和山水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文章以千年古县蓟县为例,对"山-水-城"艺术骨架构建进行研究。蓟县的"山-水-城"格局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论文从蓟县的历史文化特色出发,探讨了以历史文化景观为核心、以自然山水景观为依托的"艺术骨架"建构方法,对历史城镇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发掘并延续传统"山-水-城"格局的可行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叶可陌  李雄 《风景园林》2020,27(7):114-120
丽水瓯江流域8座古城的风景营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梳理地区古城选址与原初山水环境的关系,并依据"平原望山""盆地据山""丘陵嵌山""河谷依山"4种山水基底类型分析经人工干预优化的区域水系统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从城山一体的城市空间、因山而为的风景集群、四围寻胜的风景序列和眺望揽胜的风景标识4方面解析各城风景营建的特征。以此对地区古城山水风景系统的构建特征进行整体性的探讨,对指引当代浙、闽山地地区的城市山水人居环境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水作为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在屯 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 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文章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 安顺屯堡聚落水环境与水景观营建的4个主 要方面:聚落选址山水相生,主要选址位于 河谷坝子与周边山体交接之处,形成“山— 水—田—林—村”的整体空间格局;因水兴 建重要的屯田安居设施,解决饮用水源、山 地稻耕农作以及污水收集处理问题;凭借河 流水体参与防御体系构建,利用山水之势抵 御外侵,并人工修筑水渠等方式加强聚落防 御性;理水成景,营造稻作农业湿地景观、水 口园林景观等特色山地水景观。  相似文献   

19.
旅游越发成为山地城镇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山地旅游小镇的数量日益增加。提升山地旅游小镇建设品质的关键在于实现"山-水-城"之间协调发展,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山水格局的营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宣汉县渡口镇规划为例,通过对项目自身特点的分析,提出了构建山地旅游小镇的四大空间策略,希望对未来的小城镇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正贺州市黄姚镇是一个有着九百多年历史的明清古镇,地处漓江下游,素有"诗境家园"的"小桂林"之称。古镇有"六多":山水岩洞多、亭台楼阁多、寺观庙祠多、祠堂多、古树多、楹联匾额多。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这些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