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蓬莱”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景观元素,在日本古典园林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日本现存的“蓬莱式庭园”就有三十余座。但是,目前对日本古典园林中蓬莱景素的研究还停留在造园技法、表现形式等方面,并没有涉及园林中蓬莱景素的溯源以及借鉴中国的历史发展流变过程研究。因此,本文以配置有蓬莱景素的历代日本古典园林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日本古典园林中的蓬莱景素进行文献与案例的历史梳理,探讨每一历史阶段中,日本古典园林对蓬莱借鉴活动的关键词,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2.
“园”是早期含义是非农耕公地,秦汉时期已有“私园”、但直到北魏仍存在大量非农耕的“公园”,“园”的休娱功能在早期与公地上的植物相关,到六朝则家居农耕相关;并开始与“林”连用-“林”相关于非农耕的植被,近代的“园林”是一个二字词而不是两个一字词的连用,初期只是“公园”与“路树”的简称。 相似文献
3.
自1970年代以来,史学研究呈现跨学科的多元走向,新的理论、研究方法的介入与引用,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园林史呼应着这场流变,在研究领域、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均出现了新的态势.文章回顾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西史学的发展和园林史研究概况后,探讨了史学的范式转变对于园林史在理论、视角和方法上的借鉴意义,并指出科学性与人文性共存、中西话语融会,是全球化下中国园林史研究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4.
5.
6.
伊东忠太在《中国建筑史》的《总论》中提到,研究中国建筑方法之一,为研究文字而文字成立之动机,在实物之写生,即像形也。研究象形文字,即能知实物之形体性质等。这番话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字的特点,即像形,其构成来源于对具体实物的描摹和记述。所以,研究汉字的初始状态及发展过程便能从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Planning》2015,(23)
中国园林史是景观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门课程以理论讲解为主,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将大学生感兴趣的ACG文化融入中国园林史教学,可达到增强课程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14.
《Planning》2014,(6)
本文根据信息时代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在深入分析现有高职教学模式弊端和明确网络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基于认知学徒制的"四阶段"网络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高职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从而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两个早已湮没的古代建筑实例,给了我一点启示。一是日本古都京都建于九世纪的东三条殿。它是皇亲的一座夏季别墅,功能上以室内起居憩息为主,室外娱乐观赏为次。正面有一个可作歌舞表演的小广场,东有配殿。西有泉殿。并突出一个临水的钓殿,是钓鱼、纳凉、宴饮的所在。小广场南临小湖(图1)。二是我国北京圆明园中的清夏斋(亦称清夏宫),建于十八世纪。它也是皇亲的一座夏季别墅。主体建筑正面也有一个小广场。西面突出一个流杯亭,是休息、吟诗饮酒的特设环境。广场南面也是小湖(图2)。这两个实例都不复存在了。东三条殿的平面图是个“复原图”,清夏斋的平面图则是根据有关资料绘制的(原址解放后被某单位占用,地形已不可考)。但是,作为同一建筑类型,它们的时空相隔甚 相似文献
16.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课程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和框架作用。在风景园林学科新一轮课程体系调整背景下探讨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以"例释"为特色构建"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级目标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时空认知,形成对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性的完整认识,探索园林历史学习对于当代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意义,理解和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实现"知"与"行"的结合,"识"与"智"的共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园林的滥用不仅存在于住宅,连城市公共建筑也存在这一现象。诸多城市大道两侧的楼顶就常常弄一些亭台楼榭等园林元素,不仅谈不上审美,更是有碍观瞻。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国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及建筑精粹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在文化反思和中式园林建筑复兴的大潮中,我们认识水平的肤浅和心态的浮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和《手绘天朝:遗失在日本的中国建筑史》两部反映日本建筑史家伊东忠太先生20世纪初所作的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田野调查成果著作为主要研究素材,从口述史的视角对伊东忠太的田野调查进行了学术史研究。注重口述史规程特征,主要从前期准备、受访人员、采访技巧三方面展开论述,总结了伊东忠太自发地利用口述史方法的历史和经验,这对于目前中国方兴未艾的建筑口述史理论和方法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试图从解读中国古代文人园林出发,从文字对空间意境体验的作用引申开去,联系屈米的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工具来分析传统园林中的诗意与意境的建构。提出读文字是理解中国古代园林空间结构——意境的独特线索。从而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在强调地域性的全球背景之下,该如何重新诠释、延续中国传统空间的诗意或探索建筑空间意境的创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