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运用Rist操作线和高温热平衡理论对武钢8号高炉现阶段降焦途径作了定量分析,指出该高炉节能降耗最佳途径是将提高煤气利用率和降低冷却热损有效结合起来,通过调整布料、控制合理炉型、优化高炉操作及冷却水参数的控制。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8号高炉燃料比具有降至500kg/t以下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安波  岳强  姚应林 《中国冶金》2014,24(5):35-39
新冶钢“实施低成本”战略以来,铁前系统紧紧围绕公司生产要求,在外部条件劣化的背景下,始终围绕高炉的稳定顺行为基本方针,不断优化原、烧系统配矿方案;高炉通过加强原燃料管理,不断优化炉料和燃料结构,提高烧结矿、块矿和焦丁比例,不断优化高炉操作制度、提高煤比和富氧率,实现了高炉合理的煤气流分布和较高的煤气利用率,保持了高炉的长期稳定顺行;烧结固体燃耗、高炉燃料比等技术经济指标及工序制造成本不断降低,基本达到了经济炼铁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尚海霞  代兵 《中国冶金》2017,27(1):46-49
以国内某大型高炉为研究对象,以挖潜降耗为主要目标,利用计算Rist操作线的方法,根据实际生产数据,绘制出实际的和理想的Rist操作线图。并在此基础上,定量计算出该大型高炉降低焦比的潜能以及煤气中CO_2质量分数对于焦比的影响等。根据该大型高炉实际生产情况,采取优化装料制度,改善煤气流分布,将单纯发展中心气流改进为以中心气流为主,兼顾边缘气流的思想,从而提高煤气利用率2%,降低焦比13kg/t,但还有进一步挖潜降耗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对三安钢铁1号高炉降低燃料比的技术攻关进行了总结.通过改善原燃料质量,优化高炉操作制度,维持合理操作炉型,选择合理的送风制度,调整布料角度等措施,达到了活跃炉缸、提高煤气利用率、降低燃料比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以降本增效为研究目标,以本钢7号高炉为研究和实践对象,利用计算Rist操作线的方法,根据实际生产数据,绘制出实际和理想的Rist操作线图。通过对比两条操作线,计算出7号高炉降低焦比的潜能。在此基础上,利用优化装料制度对高炉降耗进行了实践。实践表明,通过理论计算和操作实践相结合,可以降低燃料消耗,7号高炉的入炉焦比和燃料比都得到了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6.
宝钢炼铁以“最优化炼铁企业”为目标,在外部条件劣化的背景下,始终围绕高炉的稳定顺行为基本方针,通过加强高炉的原燃料管理,不断优化操作制度,实现了高炉合理的煤气流分布和较高的煤气利用率。通过采用干法除尘装备、纯水密闭循环冷却工艺以及改善TRT、热风炉余热回收等节能设备的节能效果,高炉的燃料比和能耗不断下降,实现高炉的低碳生产。  相似文献   

7.
从低碳炼铁的角度研究高炉采取的各种操作制度的合理性非常必要。用Rist模型和风口耗氧量来评估增加渣量、提高炉腹煤气量、高富氧高湿度、低硅冶炼等操作制度。研究了增加渣量不仅要增加炉渣的熔化热,而且由于风口耗氧量的增加,将提高直接还原度,提高燃料比。高富氧高湿度冶炼,由于水分解需要消耗碳素,同时附加了热量消耗,使风口耗氧量增加;唯有改善炉身效率,增加间接还原,充分利用炉内煤气热能和化学能,才能补偿风口耗氧量引起的负面影响。目前中国高炉的炉身效率普遍偏低,而低硅冶炼应在提高煤气利用率与低燃料比的基础上进行才能发挥效果。由此提出在种种操作制度下需要关注的方面,供操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莱钢2号1880m3高炉通过技术创新,改善原燃料条件,优化炉料结构,改善高炉操作参数,提高煤比,控制合理的理论燃烧温度,调整布料挡位优化煤气流分布,稳定炉体热负倚,确保炉况顺行,使煤气利用率稳步提高,实现高利用系数冶炼,降低了燃料比.  相似文献   

9.
对莱钢3#1080m3高炉大渣量条件下降低燃料比的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优化原燃料管理及炉前生产组织管理等,炉内加强关键参数控制,提高操作水平,改善高炉煤气流分布,提高煤气利用率,燃料比降至约510kg/t左右,焦比下降到320kg/t,3#高炉实现了大渣量条件下的低燃料比生产。  相似文献   

10.
针对汉钢1号高炉煤气利用率较低的状况,分析1号高炉原燃料条件,并提出提高煤气利用率的生产措施。汉钢经过对1号高炉不断摸索与总结,逐步形成了合理的操作制度,煤气利用率由43.18%逐步上升到45.8%,燃料比相应地由539 kg/t逐步降低至511 kg/t,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保持了较好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从首钢京唐公司1号高炉近6年来操作炉型调整和变化过程出发,对比设计炉型,通过对原燃料管理、装料制度、送风制度、热制度、冷却制度和渣铁排放制度等高炉操作制度的摸索,分析总结高炉合理操作炉型特点,从而确定高炉操作炉型管理方案,使高炉煤气稳定,煤气形态合理,保持正常的操作炉型,确保高炉长期顺稳,实现高炉各项指标最优化。  相似文献   

12.
王志堂  刘卯 《中国冶金》2014,25(7):48-54
在马钢2号2500m3高炉的生产实践中为了进一步降低生铁成本,提高大型高炉的综合经济效益,针对原燃料质量持续劣化的现状,通过采取小块焦回收再利用、强化入炉料管理、改善喷吹煤质量、优化上下部调剂、稳定炉温和改善渣系、高风温及富氧综合喷吹、高顶压操作、加强炉型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使煤比大幅度提升,焦比显著降低。在燃料比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焦比降低到320kg/t,与2012年相比,焦比降低了60~70kg/t,高炉利用系数稳定在2.4t/(m3·d)。  相似文献   

13.
研究以高炉炼铁降本增效为最终目标,以降低本钢新1号高炉瓦斯灰碳含量为切入点,利用显微试验分析瓦斯灰中碳的主要来源是焦炭。并在此基础上,从提高焦炭质量和优化装料制度两个方面采取具体措施来降低瓦斯灰中的碳含量,从而实现降低燃料消耗的目标。实践证明,通过提高焦炭质量和优化装料制度,新1号高炉瓦斯灰中的碳质量分数从45.19%降低至30.56%,焦比和燃料比均降低10kg/t以上。但是与国内先进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操作制度依然有很大优化空间。  相似文献   

14.
提高风温可以有效降低高炉燃料消耗,促进高炉生产稳定顺行,是绿色低碳炼铁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研究了热风炉热量传输过程和传热特性,通过传热学机理的研究解析,阐述热风炉加热面积与风温之间的关系,提出提高热流通量以改善热风炉传热的观点。研究了热风炉理论燃烧温度、拱顶温度和风温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利用低热值高炉煤气和回收热风炉烟气余热,通过耦合预热和能量梯级利用的技术方法,实现高风温的技术创新及实践。提出了实现热风炉智能化操作的技术要素,论述了合理控制拱顶温度和抑制NOx大量生成的工艺方法,以及有效预防热风炉炉壳晶间应力腐蚀的技术措施。指出实现低热值煤气的高效利用和高值转化,提高风温、降低燃料比和CO2排放,是未来高炉炼铁的关键共性技术。  相似文献   

15.
高炉炼铁技术进步支撑河钢集团全工序流程的发展。本着“以高炉为中心,保证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的基本思路,河钢集团致力于提高高炉利用系数、煤比,降低高炉燃料比。通过优化布料制度提高煤气利用;通过合理调整炉料结构应对环保限产;通过积极探索送风参数适应原燃料条件变化;同时,还探索高炉长寿控制技术,研发环保新工艺技术,提高智能控制水平,在钒钛矿冶炼、高比例球团冶炼、熔剂性球团、碱性球团生产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在一系列措施下,河钢集团各类型高炉经济技术指标不断提升,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关于高炉炼铁生产技术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天钧 《炼铁》2006,25(4):1-5
对我国高炉炼铁生产技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应维持原燃料等操作条件允许的合适高炉冶炼强度,通过大力降低燃料比,实现高炉单炉产量的提高;努力提高风温和喷煤量,降低燃料比,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努力降低炼铁工序能耗,减少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采取各种成熟的技术措施,把精料维持和提高到适应于高炉大型化和高喷煤量操作所要求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高炉铁前原燃料生产过程的能效利用进行计算分析,炼铁消耗铁前的原燃料其显热资源有40kgce/tFe以上未被利用,节能潜力巨大,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原燃料热装的技术方案,该方案能降低高炉工序能耗约9%以上,同时对热装方案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该方案的实施能有效的解决当前原燃料显热利用水平低,高炉炼铁工序能耗高的问题,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马钢4号3 200 m3高炉开炉以后为了快速降低生铁成本,提高大型高炉的综合经济效益,通过加强入炉料管理,保持适宜的炉腹煤气量指数,采取综合鼓风技术,采用中心加焦结合大矿批大角差技术、高顶压操作,控制适宜的热制度及造渣制度,加强炉型管理以及出渣铁管理等措施,使开炉后的高炉冶炼水平不断提高,获得了较好的生产技术经济指标,高炉燃料比降至495 kg/t以下,利用系数保持在2.4 t/(m3·d)左右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