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滨水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社会服务功能和价值,日益成为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的热点。当前滨水空间研究以定性描述居多,较关注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价。选取黄浦江两岸滨水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olV ES模型对其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进行量化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从价值指数来看,黄浦江滨水空间定位以美学价值、精神价值、康体价值较为突出;从空间分布来看,滨水空间的景观格局决定了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的空间异质性,草地、林地等自然资源和景点设施所构成的景观格局,形成了滨水空间中的局部热点区域,距道路、水体的距离远近影响社会价值类型的价值指数。此外,滨水空间的形态会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的指数和分布,未来规划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滨水空间的差异,实现滨水空间高效、可持续性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2.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可为城乡居民提供多样化生态系统服务。快速城镇化进程不仅会引起绿色基础设施数量减少、布局不均,还会导致其内在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以及结构失衡。传统的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方法重点考虑生态空间的管制途径,忽视了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优化和结构平衡。在识别了济南市西部新城绿色基础设施供给、支持、调节、文化4类生态系统服务源的基础上,基于"结构—过程—功能—服务"评估框架,构建维持4类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关键格局。同时,考虑建成区内部及城郊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核心功能差异,赋予其不同权重,重点提升城市建成区内部破碎斑块的文化、调节功能,维持城郊地区大面积生态斑块的供给、支持和调节功能,构建底线、适宜、理想3层级安全水平下的绿色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导致城市河道渠化和生态退化。通过生态修复重建城市河道的自然动态过程,有助于提升河道生态系统功能,促进城市流域健康。本文概述城市河道修复的内涵和方法 ;以西雅图市河道修复项目为例,阐述修复设计与城市功能、雨洪管理整合的方法和过程,并评估其结果和价值。研究表明:河道修复是促进西雅图重构城市流域生态连接的重要手段,以及未来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规划的关键廊道和节点;在建成环境的限制下,西雅图发展了局部渐进的修复策略,为城市可持续开发、社区复兴提供了良好契机;各利益群体的参与和协作是实践得以推进的保障;评价应基于多元目标及价值。这些经验可为中国"城市双修"工作提供具体思路,促进城市可持续转型。  相似文献   

4.
文章预设生态修复和文化开发两种发展模式,采用条件价值问卷对南京幕燕森林公园的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估,并进行威尔科克森(Wilcoxon)有效性检验与皮尔逊(Pearson)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修复模式下,2021年幕燕森林公园的非使用价值为4.07亿元,显著高于文化开发模式下的非使用价值总量;(2)实验收集数据不存在嵌入效应,数据具有有效性;(3)受访者的交通便利、文化景观、森林园路状况满意度等自变量与因变量支付意愿(WTP)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性,而受访者受教育程度、出行时长、交通工具与WTP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最终综合分析实验数据,提出未来幕燕森林公园应遵循的生态修复发展模式以及具体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崇 《城乡建设》2020,(11):26-29
<正>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指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所有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不仅包括食品、水、氧气、木材等直接原料或产品(供给服务),还包括气候调节、净化污染、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调节服务,也包括休憩娱乐、风俗人情等文化服务,具有巨大的直接或潜在经济价值。因此,建立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了解生态系统现状和不足,对促进生态环境有效管理、促进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提出以城市绿色空间为载体,选取不同生境类型、对城市化适应能力不同的物种为目标物种,结合物种观测数据和InVEST模型生境质量评估模块进行生境源地的识别及成本面信息的提取,应用最小成本路径综合模拟出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的方法。以南京为例,选取了9种鸟类作为目标物种,分析了其现状城市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结果表明,迁移能力和城市化适应能力对物种分布的范围和生境类型的广泛程度影响较大。现状网络对城市化适应能力强或迁移能力强的物种较友好,对城市化适应能力差且迁移能力弱的物种有严重不良影响。对于综合的网络,中部的核心区多但被建设区割裂,北部的核心区少而分散,南部的核心区少但联系紧密,三部分的主要连通性结构为滁河、溧水河、秦淮河、秦淮新河和较连续的山林地或水库坑塘。此外,在半自然生境斑块内也生成了许多分散路径,部分联系紧密的斑块形成了组团结构。最后,根据以上结果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生态空间提出新的要求.为了在规划层面落实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选取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借助遥感解译技术,分析示范区生态基底的历史演变,寻找区域的生态问题;通过评价现状生态空间的生境质量,提取核心的生态源地(以下简称"源地"),评估生境的连通性,基于此建立生态空间优化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提出东西方复合视角下的田园山水城市概念,其核心内涵包括:生态约束下的城市增长管理、田园山水景观风貌塑造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杭州市为例,基于RS、GIS技术,运用绿色基础设施评价方法,分析杭州市田、园、山、水要素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水平良好,田园山水要素充沛且分布范围广泛;田园山水要素地域不均等性突出,表现在东西部和行政区域差异。最后,在分析政策现状及问题基础上,认为当前空间政策制定应当重视构建田园山水要素体系以实现杭州市“双屏夹带”,水网纵横,田城交融的理想城市格局。  相似文献   

9.
绿色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经济可行性,即政府或私人投资者的直接成本和收入,还要考虑外部性的社会福利或成本。基于随机抽样调查,针对苏州金鸡湖绿色基础设施的特点,利用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对其非使用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并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苏州金鸡湖保护式开发的平均支付意愿满足理性选择理论,性别和年龄等社会因素对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整体社会效益明显。研究结论有助于政府和公众从社会效用角度审视绿色基础设施,为政府城市更新、生态恢复等决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生态系统服务是绿色基础设施的终端产品,绿色基础设施是生态服务的物质载体。实际生活中,人们真正利用和享受的是绿色基础设施提供的净化空气、降温减噪等生态服务。论文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和量化计算方法,针对城市的生态环境特征和面临的生态问题,通过因子选取、参数设定、量化计算和空间制图四个步骤构建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服务评估模型,并应用模型对哈尔滨曲线社区绿地的生态服务进行了计算分析和整体评价。评估模型可以定量化地计算绿色基础设施对城市的生态贡献,为城市生态评价、绿地效益分析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与手段,也为促进城市绿地规划精细化和重效益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张雅茹  梅子钰  郑曦 《城市建筑》2022,(19):169-174
2021年,淄博市提出建设继成都之后国内第二个全域公园城市,通过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能够表征淄博市生态系统主导服务功能与权衡协同关系,为维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立公园城市规划体系提供参考。文章综合运用InVEST模型、多重生态系统服务景观指数、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淄博市6类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异及相互关系,发现淄博市生态系统服务南北空间分异显著,调节服务与支持服务之间为协同关系,供给服务、文化服务与其他服务类型之间多为权衡关系,并识别出林地生态保育区、复合生态过渡区、农业粮食产量区、城镇文化旅游区4类生态系统服务簇,以指导淄博市规划全域性、多层次、特色化公园体系,推动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系统服务从产生到使用是一个动态流动过程,分别对应着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然而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聚集及绿色基础设施的破碎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极为严重。当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时,则存在生态系统服务额外需求。通过量化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额外需求,将为绿色基础设施的精确供给提供决策依据。以武汉中心城区为例,以街区作为基本单元,选择合适的环境质量标准作为额外需求阈值,对以下4项生态系统服务额外需求进行量化评估与空间制图:空气净化、雨洪调节、温度调节和游憩服务,并采用熵值法求得各项服务的权重,叠加得到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额外需求。最终评估结果可作为武汉中心城区绿色基础设施优先实施区域与类型的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3.
岳隽 《城乡规划》2021,(5):34-42
城市更新复合、多维的目标追求以及利益调整的必经过程,使得服务城市更新的政策设计需要在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取舍中寻求平衡.本文以深圳市的城市更新为例,分析在城市更新中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所需要的政策工具的构成及其使用要点.研究发现,在深圳市的城市更新运作过程中,基于改造模式协调的更新准入条件管控、基于公共贡献的产权重构模式探索,以及基于增值收益调节的地价计收规则探索是三个主要的利益调控手段.通过对产权门槛、土地(空间)贡献、规划容积、地价等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构建有机、和谐的政策体系,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更新中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之间的博弈走向平衡.  相似文献   

14.
绿色基础设施利用雨水蒸发和下渗的自然过程就地管理雨水径流已得到城市规划领域的广泛认同。除了提供雨洪管理服务,绿色基础设施还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包括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社区服务设施、净化空气,甚至减少犯罪。美国联邦政府的雨洪管理法规对城市水质的要求日益严格,但改造老化的传统基础设施成本高昂,故绿色基础设施便成为实现雨洪管理目标更加有效的途径。本文追溯美国雨洪管理法规的发展对华盛顿特区社区政策之影响,在既有绿色基础设施与社区复兴的研究基础上,探讨由市场驱动的社区复兴其绿色基础设施的布局特征,并通过对政府雨洪政策、市民主动参与以及市场投资等因素进行叠置,分析不同社区类型可能建设的绿色基础设施情景。结果表明社区间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概率存在差异,再投资比例高的社区其布局绿色基础设施的可能性最高。  相似文献   

15.
梁启凡  李畅  林倍多  翟俊 《中国园林》2023,39(11):125-131
评估文化生态系统服务(CES)在空间上的供需平衡状况是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联系起来的关键。然而其无形性特征使其在空间上难以量化,因此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中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基于社交媒体照片,整合多源数据,利用ArcGIS和MaxEnt模型,对苏州市内审美服务、历史文化服务、休闲娱乐服务3类CES的供需平衡状况进行了制图与评估。研究表明:苏州市供需失衡特征明显,其中历史文化类CES失衡区域面积占比最大,高达48.1%,其次审美类失衡区域面积占比38.4%,而休闲娱乐类失衡区域面积占比则为37.0%。在景区尺度上通过CES供需失衡分析,依据不同的失衡类型提出旅游地的CES供需空间调配的策略,进而为景观规划设计人员与地方决策者提供可践行的指导,以实现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区域保护与开发的协同。  相似文献   

16.
刘颂  何蓓 《风景园林》2017,24(8):98-104
区域绿色基础设施普遍被视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其构建方法对于其功能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具有需求数据量小、分析与规划匹配度高等优势,成为近年研究与应用的热点。在分析MSPA应用原理的基础上,整合遥感、GIS技术,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取、景观连接度评价、最小路径分析对生态廊道进行分级,并以长三角苏锡常地区为例,验证技术框架的可行性,得到苏锡常区域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空间结构,并对网络结构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绿地建设已进入量质并重的时期。评估工具是管控绿地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首先梳理英国城市绿地质量评估工具开发的缘起与主要评估工具,其次解析英国国家级评估工具绿色旗帜奖(Green Flag Award,GFA)的开发目标、质量标准、发展演进、配套政策与使用方法,再次以爱丁堡为例,总结GFA的在地化应用与实效,最后总结GFA在开发与应用方面的启示与不足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绿色空间与体力活动的关联是环境与健康研究的重要部分。探索丘陵地势环境中不同尺度下的绿色空间与体力活动以及健康结果的关联。绿色空间通过标准化植被指数与公园可达性度量。体力活动指标应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获取。健康指标包括心理和生理层面以及自我报告的健康状态。通过回归模型和曲线拟合探索绿色空间对结果的影响,并以社会环境为调节变量,控制人口特征。结果显示公园可达性与超重或体力活动无关。 在400m和800m尺度下的植被指数与总步行负相关。在1200m和1600m两个尺度的植被指数与交通性步行负相关。1200m尺度的植被指数与中强度运动有正向关联。所有尺度下植被指数与地形坡度高度关联,但是只有400m尺度的坡度与体重指数负向关联。得益于地势优势的绿色空间还有待于进一步通过改善环境与基础设施来促进体力活动从而提供健康效益。  相似文献   

19.
从整体到分项,对基于欧盟城市可持续与绿色发展的GREEN SURGE项目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GREEN SURGE是第7个欧盟研究与技术发展框架计划中的一个研究项目。研究从整体、理念到实践的创新对GREEN SURGE项目进行了解读。其目的主要是促进绿色基础设施和城市生物多样性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理念上,创新性地提出城市生物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并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对绿色经济提出新的认识与理解;实践上,通过对欧洲城市地区的研究调查,凝练出5大绿色基础设施战略规划方法以及6大绿色基础设施创新治理安排。这些经验对于我国绿色空间研究、规划及治理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否成功与创新生态系统密切相关。本文国绕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空间的组织,以杭州为例,从区域创新视角论述了杭州与北京、上海、深圳等主要创新型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特色,从城市创新视角论述了杭州在校区、园区、城区、景区不同要素主导上各具特色的创新生态群落,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从创新系统视角论述了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相关因素,包括创新平台的建设方式、创新空间的组织方式等,为创新型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