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岭南传统庭园是应对湿热气候的智慧结晶,目前学界对其遮阳设计要素的研究仍有待深入。以岭南传统庭园典型案例之一——四大名园中的余荫山房为例,基于夏季现场微气候测试和热感觉问卷调研,运用SPSS量化分析人体主观热感觉和庭园客观微气候测试指标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数据比较各测点空间的遮阳设计要素,尝试挖掘夏季人体热感觉和遮阳设计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结论如下:(1)在夏季余荫山房中,约84.5%的游客表示庭园中太阳辐射可以接受;(2)黑球温度与热舒适投票、太阳辐射舒适和太阳辐射可接受投票都有较好的相关性;(3)夏季庭园中,对应热舒适的黑球温度约28.48~37.16℃;对应太阳辐射热舒适的黑球温度约27.60~39.11℃;(4)遮阳设计要素包括遮阳分区、遮阳覆盖率、遮阳类型、遮阳构造,其中:遮阳分区、遮阳覆盖率对热感觉投票和微气候测试指标有整体性影响;水平遮阳进深显著影响热感觉(TSV);遮阳类型影响黑球温度(Tg),从降低庭院Tg值的角度,复合遮阳最佳,其次是水平遮阳;空间高宽比显著影响遮阳效果稳定性;(5)余荫山房实测中,长波辐射占总辐射能的极小部分,几乎可忽略不计。本研究以期为岭南传统庭园遮阳设计及遮阳要素导控提供研究方法和设计目标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传统岭南庭园在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展现出适应地域气候的朴素营造智慧,形成了富于岭南特色的庭园营造手法。自然通风作为一种被动通风方式,在传统岭南庭园布局中被积极利用,从而形成舒适宜人的庭园微气候。本文结合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顺德清晖园夏季通风测试与模拟研究,对其布局设计中的通风要素进行分析,发掘其庭园布局中的通风组织策略、设计要素及导控要点。本文通过对顺德清晖园ENVImet模拟模型进行校验研究,认为ENVI-met软件可用于模拟湿热气候下岭南庭园通风效果的量化分析与评价,并且基于ENVI-met模拟分析,总结了清晖园布局中营造出良好通风效果的通风要素及通风设计策略,进而提出通风要素的设计要点、适宜尺度等,以期为当代岭南庭园的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进行实地观测,研究小尺度岭南庭园中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及风速等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之间的关联效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景观要素在庭园微气候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植被和水体在白天对庭园中近地面空气均有降温、增湿作用,水体和植被配合更有利于园中温湿度调节;景观要素的不同分布,可以使园内局部产生温度差,从而改善庭园风环境;有效的遮阳,可以在白天时段内控制黑球温度的变化幅度;白天庭园中树荫下临水的区域室外热舒适度最高,设计中注重植被和水体的搭配和布局,有助于营造更适合人们夏季白天活动的室外环境。  相似文献   

4.
“水”作为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对调节庭园微气候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次研究期冀通过现代方法尽量真实的描述岭南庭园空间环境特征,探索岭南传统庭园中水体的微气候效应,传承蕴藏其中的生态智慧。以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为研究对象,借助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对其夏季热环境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温度、湿度、风速、平均辐射温度等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选用标准有效温度综合评价夏季庭园室外热环境质量。研究表明,水体在白天对庭园中近地面空气有一定的降温增湿作用,园中水体与植物相结合的空间室外热环境质量最高。故在庭园设计中重视理水的作用,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夏季庭园热环境,营造舒适的室外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5.
陈添赐 《中外建筑》2024,(2):112-115
《园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造园瑰宝,是造园学的第一部传世专著。文章旨在从《园冶》探析余荫山房的营造,根据《园冶》中的屋宇、掇山和借景三方面,研究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古典园林——余荫山房的造园手法。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通过对余荫山房布局、屋宇营造、掇山景观和借景营造的详细讨论,总结出随曲合方的空间布局、因境选形的掇山营造以及务实与归隐的借景意境。结果表明,《园冶》对余荫山房的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示了岭南园林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文章延续补充了《园冶》应用于中国园林的研究,然而,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园冶》与岭南庭园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6.
试图寻找一种方法来研究传统岭南庭园空间是如何适应当地湿热气候的。通过数值模拟比对的方法,研究四季典型日下庭园室外平均标准有效温度的逐时变化规律,整体评价不同季节庭园室外热环境质量;提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类型化庭园空间,着重分析正午时分庭园室外标准有效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景观要素对庭园热环境的影响。期冀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相对全面地描述分析传统岭南庭园空间的气候适应性特征,使其更好地在现代设计中传承。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番禺余荫山房的格局、组景和空间意趣的分析,综合论述一些岭南庭园的造景手法及其造园精华所在,希为今后岭南园林的发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2)
文章简要阐述了位于广州市的余荫山房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主要分析它的平面布局、空间组织语言、水景与植物的运用,最后总结出余荫山房小中见巧、巧中见奇、自然清新的艺术特征,说明它是岭南园林的精品。  相似文献   

9.
基于文化地域性格的余荫山房造园艺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荫山房作为岭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设计精巧,虽为人造,宛若天成。文章基于建筑美学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以空间布局、空间组织与植物景观为线索,分析余荫山房的空间感受和空间意境营造,阐释余荫山房的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以期挖掘、展示和传承余荫山房的造园智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余荫山房建筑语言的特点和逻辑,探讨从语言学的角度解读余荫山房建筑艺术的可行性。文章对余荫山房的地形、建筑构件、装饰、配景等建筑要素进行语法、语义和语用的探讨,归纳出余荫山房建筑语言的特点,结合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心理逻辑的分析方法,递归出其中的深层原因。余荫山房在传统建筑语言和地域建筑语言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建筑语言,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形式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园主人的心理因素3个方面。余荫山房创新的建筑语言和其中的3种逻辑,可以拓宽余荫山房建筑艺术的研究视野,作为研究岭南传统建筑语言形成机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余荫山房是"晚清岭南四大古典园林"之一,其造园艺术精湛,"缩龙成寸、小中见大";其"书香文雅",园中"有门必有楣,逢景必有联",不仅名家书法荟萃且诗文意境深远。本文以余荫山房楹联牌匾诗文中所涉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文化内涵,试图以此探究园主对植物的审美情趣,进而对余荫山房的植物景观修复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选取闽东传统合院布局的福州长乐"九头马"古民居群进行夏季热环境的实地观测。通过对民居基本单元和冷巷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及风速等气候数据的分析,结合对当地村民的生活经验探访和实地热舒适感受,提出结论:出于防风的考虑,闽东沿海传统民居较为封闭,这种情况下,基于气候适应和人体热舒适,民居群以夏季遮阳设计为主,自然通风设计为辅;门洞开口和门廊相通加强冷巷与民居院落的通风联系;周边的植被增加了冷巷和后天井的空气湿度;天井、冷巷、热缓冲空间等空间系统相互协调可有效改善民居热环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建筑能源消耗总量的增加和人们舒适性需求的不断提升,探讨合理的被动式技术策略,有效地提升建筑室内舒适度,降低建筑能耗尤为重要。以齐鲁创新谷某高层办公综合体为例,基于地域性气候与建筑功能分析,从规划布局、建筑形体设计、热缓冲空间设计和遮阳一体化设计4个层面探讨适用于寒冷地区高层综合体建筑的被动式设计策略,并借助计算机模拟软件对设计策略进行了定量化分析,选择最佳方案,探讨既满足建筑功能空间需求,又可改善建筑室内外舒适性和降低能耗的设计策略。结果表明:分离式布局和曲线形体有效改善了建筑场地微气候;加入热缓冲空间后建筑单位面积能耗降低约14%;遮阳一体化策略有效改善了室内光环境品质,降低了南向办公空间单位面积制冷能耗约45%。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总结岭南地区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举例简述岭南地区传统建筑与庭园中的四种灰空间类型如何回应其气候,并从气候适应性的灰空间设计角度出发,从通风设计、遮阳设计、隔热与散热设计三个方面对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实验大楼项目的灰空间进行分析,为岭南地区节约型校园建设设计提供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湿热地区传统骑楼街区夏季热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传统聚落蕴含丰富的地域气候回应策略,并对指导现代城市的气候设计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湿热地区中广泛分布的传统骑楼街区进行热环境实测与模拟,在人体热舒适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城市传统聚落的气候适应性特征。以厦门的开元路街区以及广州的恩宁路街区为例,比较不同城市形态以及不同街谷中的热环境分布情况。发现有机形态布局下的厦门街区可以在不同朝向的窄巷中实现较好的热环境,而规整条状布局的广州街区中的东西走向的窄巷则很难形成有效的建筑自遮阳;同时骑楼覆盖下的人行区内可以维持相对稳定的热环境,但其对热环境优化的效果与街谷朝向有较大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实践者,夏昌世远离意识形态的纠葛,始终坚持现代主义与南方地域性征的结合,通过探索和总结遮阳、隔热、通风等气候适应性构造技术及相应形式策略,并通过对地方建筑传统的学习,开启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地域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夏昌世是岭南传统园林研究的开创者,他与莫伯治一道辨识了岭南园林的庭园特征,从理论和方法等方面为岭南现代庭园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尝试分析夏昌世建筑实践的历史境域与思想脉络,探讨其"现实主义地域主义"的建筑构想。  相似文献   

17.
超高层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由于其体量巨大,对周边建筑功能、交通、环境等诸多方面影响巨大。本文通过对中山市东区开源大厦项目设计过程回顾,探讨在岭南气候条件和密集旧城区的地理条件下,结合中山市东区开源大厦的需求及功能特点,提出适应岭南地区湿热气候和密集旧城区的设计策略,探讨超高层建筑在岭南地区密集旧城区的适应性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王静  杜鹏  吴中平 《南方建筑》2021,(2):96-102
揭示湿热气候下高层办公楼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与应用逻辑,为我国高层办公楼的绿色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运用建筑气候适应性思想,聚焦方案设计阶段,通过案例归纳与分析气候特征,总结湿热气候下绿色高层办公楼在隔热、遮阳、通风、节能方面的设计策略。并通过广东交通设计大厦项目实践,在城市、建筑与细部尺度将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有效运用,深刻塑造了建筑的形体与空间特色。高层办公楼气候适应性设计,有益于创造出适应气候环境、更加节能健康的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19.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带,是岭南四大文化体系中广府文化的典型空间载体。研究目的为,在论证广府村落对岭南湿热气候的气候适应性基础上,探讨其空间与尺度的组织规律。方法上,在实测调研基础上,对相关案例的热环境与风环境进行数值模拟,论证其空间系统的气候适应性,并归纳总结其组织方式与尺度规律。进而,对村落的空间比例与密度分析,显示冷巷与院落的组合为湿热地区的高密度村落布局提供了一套有效的防热、通风策略,对村落内部的微气候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从而为本地区城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20.
陈杰 《建筑技艺》2015,(2):80-91
<正>历史、传统和地方建筑受到当时的技术、材料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被认为具有适应自然环境、尤其是适应地域气候的天性,这也是地方建筑与环境建立关联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由此形成的建筑环境构成传统居住生活的重要特征,并造就了相应的地方建筑文化。借鉴传统广州地处岭南亚热带地区,夏热冬暖,炎热多雨。针对这种"湿、热、风、雨"的气候特点,先民发展了一系列以遮阳、隔热、通风和理水为主要特征的气候适应性技术,形成适应岭南气候、反映岭南文化的岭南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