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北特殊的自然条件和雨洪过程决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是以小流域为基本尺度、以流域内的各类场地为基本单元,实现对地表径流的有效管控,并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海绵城市建设。针对小流域内生产与生活场地上的地表径流管控问题,长期以来形成的地域经验与智慧值得挖掘与总结。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了传统措施具有的高适宜性、低成本、多功能融合的特征以及防用结合、综合治理和就地取材、生态审美2条场地建设经验;根据地形地貌、生产与生活功能及其地表水文过程的差异,将传统雨水场地及措施归纳为4种场地类型,并分别总结了每类场地适宜的措施及其特点。在对比传统经验措施与现代海绵城市措施的基础上,从4个方面指出了传统雨水场地经验智慧对现代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3)
海绵城市建设顺应时代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解决城市用水、洪涝、生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本文通过微观层面解读海绵城市的建设,从生态车位、植草沟、雨水收集模块、生态湿地、景观花园等海绵城市建设出发,解析海绵城市如何实现渗、蓄、滞、净、用、排六大理念,从而为我国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水循环利用等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水系统治理力度加大,城市水环境质量得到逐步恢复,但社会水循环对于城市自然水循环系统的冲击依然严峻。城市水系统修复需要将自然水环境与人工水系统结合进行修复,减少社会水循环对于自然水系统正向循环的影响。在城市双修的契机下,从社会水循环对于自然水循环的影响入手,依据城市水系统功能与现状问题构建城市水系统的综合修复体系。文章以六盘水为例,梳理山地城市水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水安全保障、水生态恢复、水环境提升"等措施,构建正向循环的城市水系统。  相似文献   

4.
<正>本期主题是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选用稿件主要涉及海绵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三个概念中,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范围更广,生态城市次之,海绵城市最具体。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是让城市具有海绵一样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  相似文献   

5.
正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1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  相似文献   

6.
海绵城市理念为城市内涝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文章针对排水系统不健全及海绵功能缺失等问题,主张以解决水安全方面的突出问题为主线,构建源头减排系统、雨水排放系统和内涝系统;主张合理利用绿色生态工程和常规灰色基础设施共同来抵御和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雨水管理,形成"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内涝防治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取有“庐陵文化第一村”美誉的江西传统村落之渼陂古村为例,重点剖析了基于传统生态智慧引导下的渼陂古村人工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理水系统。从村落与外围水系的整体布局、村落内部的排蓄系统和建筑庭院内部的排水系统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渼陂古村理水生态智慧的流程与框架,探究中国传统村落理水系统背后蕴含的智慧和经验,提取值得当代人学习和实践的思路和方法,为当前特色村镇建设过程中妥善处理防洪排涝、生态环境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的理水有低能耗、绿色可持续的特点,近年来,因为传统村落原有住宅不能满足人们的现代化生活需要,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原有传统村落附近进行了新村建设,但在新村排水方面,现代措施多是埋设大量排水管线,忽视了传统村落让自然做功的理水智慧。文章借鉴海绵城市理念,运用文献研究法与调查法,以陕西省韩城市桑树坪镇王峰村为例,从沟渠系统、道路排水系统和院落排水系统分析王峰古寨的理水智慧,对王峰村新村建设提出相应的理水建议,并进一步展望未来海绵乡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海绵城市"概念于"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被首次提出,用"海绵"概念比喻自然系统的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和水文化的共生关系,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使雨水就地滞留、资源化,与城市中的公园、湿地系统共同形成自然积存、渗透、循环的海绵生态基础设施。在降雨时帮助城市有效蓄水,避免和缓解洪涝;干旱时释放蓄水,起到自然调节作用。海绵城市建设目的是尽可能降低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过近年海绵城市的集中建设,我国生态环境已有改善,但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体系仍不完善。本文以我国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为基础,围绕生态环境从功能、价值、体制、效益4个维度出发,构建多目标多元的海绵城市建设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中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无黑臭、热岛有释解",大中小海绵体并重构建,实现从源头、中端到末端获得综合治理效应的开发。以常德市屈原公园为例,融合"海绵城市"理念,利用低影响设施,充分发挥公园绿地、水体、道路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通过对场地进行更新改造、综合治理,有效缓解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公园。  相似文献   

11.
《城乡建设》2016,(9):36-40
以系统性思维建设海绵城市 主持人:现在城市内涝多发的现象很严重,您认为如何运用系统性思维方式,建设海绵城市? 程晓陶:首先,什么是海绵城市?所谓“海绵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相似文献   

12.
生态停车场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环节,与传统停车场相比,更环保更经济。结合上海浦江郊野公园的实例,以场地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指标,转变传统停车场"快排"模式,从植物配置、透水性铺装选用和建设雨水花园3个方面分析停车场的建设,发挥生态效益,解决停车场雨水排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海绵城市"在提升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综合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着碎片化治理问题,需要在组织制度变革和智慧技术创新两个维度加以解决。依托制度与技术的创新迭加,努力打造智慧型海绵城市。智慧型海绵城市是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等多元主体围绕城市水生态建设展开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并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具有自组织、自感知、自预防和自应对等特性的海绵城市。智慧型海绵城市将智慧城市与海绵城市两大城市发展战略相结合,让城市在生态上更具弹性和韧性,从而实现城市中人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七)关注建材业与海绵城市建设1.“海绵城市”的提出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  相似文献   

15.
政策速递     
<正>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指导意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敲定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明确总体要求的同时,指导意见从加强规划引领、统筹有序建设、完善支持政策、抓好组织实施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根据指导意见,海绵城市建设要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要加强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背景、理念与方法以及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设点的情况。海绵城市建设方式就是改变传统做法,将末端治理转化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将快排转化为"渗、滞、蓄、净、用、排",采取灰绿结合的措施,统筹解决城市水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安全问题,是新时代城市排水体系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系统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内涝问题日趋严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关于水安全的讲话中指出要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再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自此,"海绵城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为贯彻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2015年国务院办公  相似文献   

18.
萍乡市作为首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已取得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万龙湾作为萍乡市原内涝最严重区域,是本次海绵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其通过"上截、中蓄、下排"的河道治理方案,结合"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海绵城市工程体系建设,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系统的解决了萍乡市万龙湾老城区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等问题,达到了"多水共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四川建材》2016,(3):275-276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排水理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传统的"快排、直排"方式逐渐向"渗、蓄、净、用、排"的方式转变,应用综合性工程避免自然灾害。在洪涝治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平衡问题,提高城市排水的"弹性",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表现出排水的弹性特点,是当今解决城市内涝的主要方法。本文就海绵城市和建设现状,以S市为例,提出了城市内涝治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刘波 《山东建材》2014,(12):42-45
海绵城市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倡导者、反城乡硬化运动发起人刘波对海绵体城市建设颇有经验,他倡导减少城市硬化,让城市更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