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凯  李巍  漆建武 《中国园林》2023,39(12):94-100
荒野地具有缓解气候变化危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价值,该理念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展。以甘肃为例,结合公众感知调查,从生物物理自然度、人类干扰度、距离遥远度和外观完整度4个方面建立荒野识别指标模型。通过GIS核密度(KDE)、布尔叠加运算等进行指标计算,归一化和叠置得到甘肃省荒野地图(WQI)。结果表明,甘肃省荒野质量呈现出“西高东低”、数量呈现出“西多东少”空间态势;荒野质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荒野自然基底以戈壁和荒漠生态系统为主,生态脆弱性明显;70%的高质量荒野仍处于保护区之外,亟须加强管理。基于此,提出构建分类分级荒野保护系统和荒野保护脉络,可为荒野识别指标、方法和保护提供参考,为荒野保护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自然流淌河流(free-flowing rivers)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的自然价值与保护意义。中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河流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自然流淌河流尚未得到系统的保护。通过叠加不同的河流干扰数据集进行中国国土尺度的河流干扰度评价,绘制基于河流干扰指数(river disturbance index)的国土尺度空间识别地图来识别自然流淌河流的空间分布。根据结果分为5个级别:潜在的自然流淌河流、低干扰河流、中等干扰河流、强干扰河流、严重干扰河流,分别约占中国河流长度的6.85%、5.37%、24.39%、19.89%、43.5%。希望能为中国的河流保护、流域规划、保护地的生态系统保护评估与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的双重背景下,荒野地保护实践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荒野制图、系统性与连通性3个视角切入,评析国际荒野地保护实践。包括:1)以苏格兰为例,评析基于荒野制图的荒野地保护实践,指出荒野地图是开展荒野地保护实践的基础,并需要将地图与政策紧密结合;2)以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National Wilderness Preservation System)和欧洲荒野网络(European Wilderness Network)为例,评析荒野地的系统性保护实践,指出只有建立系统性的荒野地保护机制,才能确保荒野地保护的有效性和长久性;3)以北美野地网络(Wildlands Network)为例,评析荒野地的连通性保护实践,指出在景观破碎化的区域中,荒野地连通性保护对于维持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荒野地保护实践中,荒野制图、系统性保护和连通性保护是3个重要的视角,对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网络构建等生态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中国荒野存量丰富,为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他国土空间创建一个关于荒野的视角与适应性管理方法,将有利于加强科学研究和土地管理,从而更好地保护中国的自然美景以及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方法/过程】重点回顾了加拿大和美国国家公园中荒野适应性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20世纪初,自加拿大和美国开始,作为自然保护地概念的荒野在国家公园概念之后得以发展。北美有100年历史的荒野保护也随着理念、环境、冲突的变化,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规划与管理调整。【结果/结论】在北美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公园中,荒野地通常占公园总面积的95%以上。国家公园与荒野的关系取决于特定保护地中不同的保护目的和重点。无论荒野地是否被定义为国家公园的核心部分或独立的保护区,荒野的保护价值和质量被作为关键因素予以关注,或者以相应方式和原则得到管理。对拥有类似丰富荒野资源的中国提出4点建议:1)将荒野价值主流化并融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碳达峰”与“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与目标等方面;2)加强全国荒野普查与清单建设,确立中国荒野分类和认定标准;3)通过确定特定荒野属性与价值,对国家公园功能分区进行科学与动态调整;4)借鉴国际荒野管理指南与实践,制定中国荒野地适应性管理技术指导指南,提出对热门国家公园在最初就做好旅游发展与荒野游憩之间的平衡规划,将原住民纳入共治主体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媛   《中国园林》2022,38(8):24
在国际范围内荒野保护运动持续发展的同时,中国 的荒野保护体系正在稳步建立。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 速,城市中自然荒野空间的开发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不断扩 张的城市范围内尽可能保留与规划荒野景观,已经成为国内风 景园林设计师关注的问题。在梳理了城市荒野课题相关背景和 研究进展后,探索了荷兰的城市荒野实践经验,并选取3个不 同尺度和类型的代表性案例,分别对案例的项目背景、设计要 点和场地功能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提出自然优先、野性保护、 控制扰动和公众参与4点原则,并辩证地提取了可指导中国背 景下不同尺度城市荒野景观营造的策略,为构建中国荒野体系 提供了国际经验。  相似文献   

6.
曹越  杨锐 《中国园林》2022,38(8):6-9
荒野地,是大面积的、保留原貌或被轻微改变的自然区域,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等多元价值,因此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荒野保护是重要的行动目标之一。在此新背景下,分析了中国荒野地保护中存在的五大现状问题,包括荒野价值认知不足、荒野本底状态不清、荒野保护空缺明显、荒野地破碎化严重、荒野地管理质量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荒野地保护的目标和系统性保护策略(包括主流化策略、普查策略、全域分级保护策略、连通策略和提质策略),以及相应的12项行动建议,有望为我国开展系统性的荒野保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李海韵  王洁  燕翃翔  徐瑾 《风景园林》2022,29(8):102-107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南方林区的代表区域,东莞市的自然保护地面临一系列人地矛盾冲突。以东莞市为例,在基于土地覆被类型的传统人为干扰评价基础上,叠加坡位和地形起伏度2种地形因子,以三维视角评估人为干扰的空间分布强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评估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现状和识别可能存在保护空缺的区域。结果表明:目前东莞市的自然保护地存在建设用地边界扩张倒逼自然保护地边界后退的风险,且现有自然保护地空间范围存在部分未与人为干扰冷点重叠的区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现状生态保护价值,提出东莞市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相关建议,即严控城镇开发边界,将东莞市南部具备自然保护地设立条件的人为干扰冷点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以期为强化区域生态屏障保护功能和优化自然保护地空间范围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长久以来,荒野的概念通常是指遥远的、野性的、自然的、具有高度生态完整性的区域,但是不同的国家或文化中所使用的荒野概念有所不同。然而将荒野作为一种正式的自然保护地类型是相对近期的事情,其应用机制包括国家或省级的法律以及行政命令。荒野保护地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规定的自然保护地类型,荒野保护地与其他类型的保护地明显不同,因为它意指人类和野性自然之间直接而重要的关系。将荒野作为一种特定自然保护地类型的趋势,正在向世界各地许多不同的地区和文化扩展。中国已将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政策并给予优先考虑,在此背景下,是时候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中是如何使用荒野概念的,这将极大帮助在中国开展荒野相关的研究和讨论,最终也将为在中国适用荒野保护概念提供参考。主要聚焦于陆地荒野,对于海洋环境中的荒野概念仅做简短介绍。  相似文献   

9.
曹越  杨锐 《风景园林》2017,24(7):30-36
美国早期的开拓者认为荒野是无用和邪恶的,开发与征服荒野是时代的主流。随着19世纪末边疆的终结和环境的不断退化,一批环保先锋呼吁荒野保护,美国出现了从征服荒野向保护荒野的思想转变。在大量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国会于1964年通过《荒野法》,建立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NWPS),将"认定荒野区"作为联邦土地中保护级别最高的土地进行管理。经过50多年的发展,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的面积逐年扩大,至今全美5%的土地为"认定荒野区",荒野管理的质量也逐渐提升。总之,国家荒野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是美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一次革命性进步,有效保护了美国荒野地的自然过程和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诸多因原有自然基底条件限制或用地性质转变等原因,而未经过多人工干预的土地发展成为城市荒野空间。从城市自然再认知的角度出发,辨析了城市荒野在传承人地共生关系、承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潜质;梳理出城市荒野的基本类型与存续目标,包括初级荒野的整体保护、次级荒野的再生与利用、间隙荒野的激活与新生,以及类荒野的认知引导。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研究,归纳出每类城市荒野空间发展的典型策略与应用情境,以期从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层面推进城市荒野空间有效的组织利用,为中国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地下空间开发对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有着特殊的优势,对其进行资源质量评估是利用地下空间开发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条件之一。文章通过对历史街区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历史街区地下空间资源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各自不同的特征,利用隶属度表和隶属函数法,确定单项指标的隶属度,采用多层次、加权平均型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资源质量评估模型,并以扬州老城区东关历史街区为实例进行了应用示范。  相似文献   

12.
基于10多年来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中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的回顾与整理,指出荒野保护包括对荒野地的保护和对不同用地荒野性的保护两个层面。依据荒野的起源可以分为:(1)城市扩张中直接面临对未开发荒野的转化;(2)城市转型中面对棕地(工业用地的退出与转型);(3)废弃地(农田与乡村土地的弃置)的野化;(4)城市收缩中面临人工管理的退出、自然过程的进入等。提出应用野外调研、监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评估的方法,构建景观生态评估决策支持系统,在不同规划目标体系下,对荒野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规划。虽然中国城乡发展中对生物多样性、荒野保护的认识与制度建设还远远不够,但在城市治理与生产实践中已展开各类实践探索,各个层面决策者保护荒野与生物多样性的主观意愿不断增强,使得基于现场调查与生态评估的景观决策支持系统在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中具有了极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从允许开展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生物多样性效益后研究,到开展对规划建设前的预研究,到主动进行保护为主的城市发展规划,到生态农业中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主动保护的探索,10年间,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因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渐渐深入而越发科学。随着《生物多样性公...  相似文献   

13.
城市自然保护地是自然保护事业的新 常态,中国西南地区既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 键区域,又是城市化发展迅速的区域,迫切需 要开展城市自然保护地识别研究。本文基于地 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进行自然保护区、风景 名胜区等5类自然保护地的标定,并利用夜间灯 光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城市遥感影像等多源数 据识别城市建成区边界,建立基础数据集。在 此基础上,首先通过自然保护地数据与城市建 成区边界数据的叠加识别城市自然保护地,其 次通过网络分析法、等时圈模型识别受城市影 响的自然保护地,并从规模、空间、价值3方面 入手分析了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数量规模 方面,城市自然保护地中以湿地公园、风景名胜 区分别为数量、面积上的主体,各类自然保护地 中,分布在城市的90 min等时圈内的数量占本类 自然保护地总量的比值均超过90%。在空间分布方面,城市自然保护地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河湖水系周边等较易开展城市建设的区域,受城 市影响的自然保护地主要沿着省会城市分布,形成“一带四区”的模式。在保护价值方面,城市自 然保护地主要保护内陆湿地,受城市影响的自然保护地则是以森林生态类型为主。本研究为中国 西南地区的自然保护工作及城市自然保护地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荒野研究框架与关键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荒野保护运动正在稳健发展,在国家层面,已有48个国家通过法律认定荒野保护地;在国际层面,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世界荒野大会促进形成了荒野保护的全球合力,并呼唤中国参与。在分析世界荒野保护运动发展概况后,梳理荒野的经典定义,进一步从荒野观念、荒野地、荒野保护地3个维度阐释荒野概念。在概念阐释的基础上,分析国内荒野研究与保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中国荒野研究框架,阐述中国荒野研究的对象、范畴、主题、参与学科、目标,并提出中国荒野研究的10项关键课题。  相似文献   

15.
著: 《风景园林》2019,26(8):8-19
由于人类体验自然的渴望日益增长,在政治和实践层面,在城市中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显得越来越必要。关于“城市荒野”的思想和规划旨在提供一种特殊的自然体验。鉴于不同荒野思想之间存在冲突,风景园林师必须设法了解已有的荒野认知及其含义。通过 3 个荒野类别—“未知荒野”“特定荒野”和“过程荒野”,探讨发展千年的荒野理念,并提出“殖民化”(colonisations)概念作为理解荒野理念发展的一个关键。自然过程伴随着动植物对空间的殖民,而人类进入和占有空间的殖民过程则包含生理、心理和精神 3 个层面的内容。空间命名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精神和象征意味的殖民化形式。例如,人类在城市中发现野生植被,称其为“野性自然”或“城市荒野”。然而,如今大多数(尤其官方)的荒野定义中均排除了人类干扰:一旦被殖民,真正的荒野就不复存在。科学研究对自然过程的殖民化已取得很多成果,但对于人类有关自然和荒野的认知和态度了解并不多。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如何“基于自然进行设计和建造”,对创造令人满意的景观也非常重要。探讨与“城市荒野”有关的论述、规划和设计观点及思想。 由于人类体验自然的渴望日益增长,在政治和实践层面,在城市中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显得越来越必要。关于“城市荒野”的思想和规划旨在提供一种特殊的自然体验。鉴于不同荒野思想之间存在冲突,风景园林师必须设法了解已有的荒野认知及其含义。通过 3 个荒野类别—“未知荒野”“特定荒野”和“过程荒野”,探讨发展千年的荒野理念,并提出“殖民化”(colonisations)概念作为理解荒野理念发展的一个关键。自然过程伴随着动植物对空间的殖民,而人类进入和占有空间的殖民过程则包含生理、心理和精神 3 个层面的内容。空间命名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精神和象征意味的殖民化形式。例如,人类在城市中发现野生植被,称其为“野性自然”或“城市荒野”。然而,如今大多数(尤其官方)的荒野定义中均排除了人类干扰:一旦被殖民,真正的荒野就不复存在。科学研究对自然过程的殖民化已取得很多成果,但对于人类有关自然和荒野的认知和态度了解并不多。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如何“基于自然进行设计和建造”,对创造令人满意的景观也非常重要。探讨与“城市荒野”有关的论述、规划和设计观点及思想。  相似文献   

16.
风景道作为一种绿色基础设施,其所具有的多重功能近些年来逐渐被重视,并广泛运用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但目前研究缺乏风景道客观、综合的识别体系。提出寻常风景的概念,从空间格局、空间质量和空间多功能性3个维度重新定义乡村景观,并将其融入现有的风景道识别体系中,以空间视觉评价、景观空间综合质量评价、游憩吸引力评价、潜在生态性评价为一级指标,以景观空间多样性、聚落风貌、交通可达性、潜在生态廊道等为13个二级指标,形成乡村风景道综合识别体系。同时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在保护乡村自然基底的基础上较为客观地识别现有道路所具有的风景道构建潜力并对其做出初步规划,对同类型区域的风景道识别与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刊首语     
正人类起源于荒野。从人类诞生之初,到21世纪的今天,人与荒野的关系不断演变,荒野的内涵和外延也一直在发生变化。于当代中国而言,对荒野(野性自然)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终极追问;对于荒野的保护,既是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实践中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风景园林学应尽的责任。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我们应当承认:1)人与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生态共同体和伦理  相似文献   

18.
东西方因思维方式所导致的自然保护地文化特征存在很大差异,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能完全模仿西方经验。首先分析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和当前中国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政策背景,并明确东西方自然保护地建设存在诸多差异这一事实,确认了东西方自然保护地文化特征比较研究的必要性。随后,从环境观差异和保护地文化内涵差异两方面切入,对东西方自然保护地文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认为东方环境观倾向于认为物质蕴含精神、文化与自然相互交融、渗透,而西方则持二元论观点;且东方国家有许多具有国家文化象征意义的自然环境被指定为自然保护地,这与西方国家追求荒野或蕴含的地方文化特征不同。最后,结合东北亚其他国家(日本、韩国和朝鲜)自然保护地文化特征保护的实践经验,基于文化差异视角,从三方面对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荒野保护地列入保护级别最高的一类保护地,荒野体验是游憩体验最高级别的体验形式。世界各国荒野保护地实际存在形式大致分独立型和合并型2类。划定荒野保护区是荒野价值研究成果的重要应用实践,这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方向。核心保护区与荒野保护区对应IUCN保护地分类体系中的Ia、Ib保护地,这样既可以同国际接轨,又解决了国内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控与人类活动的矛盾问题。国家公园突出荒野保护理念既建立了国家公园与社会的情感联系,强化了国家公园的社会文化认同,又彰显了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与行为分析法是划定荒野保护区的重要方法,通过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建立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谱系,在生态环境谱系基础上通过行为交互作用分析建立游憩机会谱系与社区村落谱系。荒野保护区整合了三大谱系,建构了以荒野保护区为主体的管理分区体系,把各个功能区有机组织起来,形成结构有序、自然共生的人地耦合复杂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自然保护地边界交叉重叠的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正处于自然保护地体制改革阶段,解决保护地交叉重叠与多头管理是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的重点和研究热点。厘清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的格局特征是优化整合的关键步骤,可为自然保护地边界调整提供基线参照。选取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特征显著的福建省为研究范围,基于ArcGIS解析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的空间关系,从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保护地空间重叠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福建省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包括完全重叠、部分重叠和内嵌3种空间类型,其中部分重叠的比例最高;2)自然地理方面,福建省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主要分布在水资源丰富、植被覆盖度高且地形地貌差异大的生态交错区;3)社会经济方面,自然保护地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与道路的距离、城乡居民用地距离较近。对交叉重叠的分布特征和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针对不同空间重叠类型提出空间整合和管理机制优化对策,以期为福建省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建议,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