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设计和优化高效绿色浮选捕收剂是浮选过程强化的热点和难点,针对难浮煤表面存在众多含氧位点的化学结构特性,将生物医药领域分子对接技术引入到难浮煤浮选捕收剂的虚拟筛选中,探究了多种捕收剂与难浮煤的分子对接结果,分析了分子对接结果与浮选结果之间的对应性关系,揭示了分子对接对浮选捕收剂筛选的指导作用。结果发现多种捕收剂与难浮煤分子以及煤中1、6、7、8号含氧活性位点的分子对接规律相同,整体对接与局部对接的结合能相互验证,均呈现出十二烷<十二醇<十二醛<十二酸甲酯<油酸的规律,并且均表明十二烷、十二醇、十二醛、十二酸甲酯和油酸与难浮煤分子的最优对接位点分别为碳氢结构、1号羧基、6号羟基、6号羟基和6号羟基,根据分子对接构型可知结合能存在差异性归因于氢键作用、疏水键合作用和空间位阻作用的不同。难浮煤可燃体回收率呈现出十二烷<十二醇<十二醛<十二酸甲酯<油酸的规律,浮选试验结果规律与捕收剂在煤分子整体以及1、6、7、8号含氧活性位点上的结合能规律相一致,即结合能绝对值大的捕收剂对应的浮选可燃体回收率更高,可燃体回收率与结合能绝对值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分子对接可以预测捕收剂对难浮煤的浮选规律,还可以预测捕收剂在难浮煤分子上的作用位点,将生物医药领域的分子对接技术应用于浮选捕收剂领域,可为浮选捕收剂的快速筛选提供技术途径和科学指导,对环保型靶向浮选捕收剂的开发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低阶煤、氧化煤等煤泥浮选提质困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选煤厂生产效率的提高。为探明低阶煤、氧化煤的难浮特性,从煤的宏观物质组成到微观的表面形貌和化学基团,系统分析了难浮煤表面性质;结合接触角和诱导时间测试,阐明难浮煤的亲水特性。结果表明,难浮煤表面粗糙,含有大量孔隙和裂隙,高灰微细矿物易吸附在煤粒表面,恶化浮选过程;难浮煤表面含有大量的亲水性官能团,不利于煤颗粒上浮;接触角测量和表面自由能计算结果表明,难浮煤表面极性成分多,煤-水相互作用较强;诱导时间测试结果进一步说明了难浮煤颗粒-气泡诱导时间长,其表面具有很强的亲水性,浮选提质难。  相似文献   

3.
《煤炭技术》2016,(11):322-324
对某难浮煤泥进行浮选脱灰试验,结果表明:在药剂制度相同、精煤灰分基本相当的条件下,通过浮选柱与浮选机一粗一精开路流程对比,浮选柱浮选精煤产率高出浮选机5.49%。浮选柱对该煤泥的浮选效果优于浮选机。  相似文献   

4.
难浮煤泥浮选速率试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主导粒级为细粒级的难浮煤泥,进行了窄粒度级和全粒度级的浮选速度试验。结果表明:浮选速度由快到慢的粒级依次为0.125~0.074、0.250~0.125、〈0.074、0.500~0.250、〉0.500 mm。粗粒级煤粒因其质量大、脱附概率高、部分连生体表面疏水性较差,需在高能量输入条件下,通过较长时间的矿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煤用高效浮选促进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在大量试验工作基础上,研制开发出了高效煤泥浮选促进剂,在临涣选煤厂进行了实验室试验和工业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浮选促进剂能显著提高浮选精煤产率,降低药耗。  相似文献   

6.
难浮煤泥浮选工艺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阐述了难浮煤泥的特点及其浮选工艺现状,以庞庞塔矿5#难浮煤泥为浮选试样,通过实验室试验,分析对比了三种工艺的浮选效果,提出了将二次精选尾矿返回一次粗选入料的难浮煤泥浮选新工艺,与常规精选工艺相比,该工艺浮选完善指标可提高3.0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XF高效煤泥浮选促进剂对辛置选煤厂进行了提高精煤产率的实践应用研究,同时探讨了XF改善浮选效果的作用机理。实验室和工业试验结果表明:采用XF高效煤泥浮选促进剂能提高捕收剂、起泡剂的性能,有效提高了精煤的产率,降低浮选剂耗量,改善浮选指标,给选煤厂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从高灰细粒难浮煤泥浮选工艺的实施情况分析入手,介绍了改进高灰细粒难浮煤泥浮选工艺的实验开展情况,详细说明了各项采煤样品情况、实验步骤情况,为今后良好推进高灰细粒难浮煤泥浮选工艺的科学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煤矿机械》2019,(11):84-86
易氧化难浮煤泥采用常规的浮选药剂,浮选精煤产率低,灰分高,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为了提高浮选效果,开展了TWEEN80、SPAN80、OP-4三种表面活性剂对浮选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浮选药剂制度下,采用TWEEN80表面活性剂,药剂用量200 g/t时,精煤产率72.84%,精煤灰分15.22%,可燃体回收率82.36%,浮选完善指标38.05%,浮选效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煤炭技术》2016,(8):282-284
为减小高灰细泥对浮选精煤的污染作用,以金辉隆昌选煤厂难浮煤泥为研究对象,选用表面活性剂OP4与煤油以15∶85的比例(质量比)复配进行浮选试验,并测量了浮选精煤的接触角和分析了捕收剂作用后煤泥的红外光谱。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气体置换脱水的脱水机理,通过实验对气体置换脱水工艺和传统的浮选精煤脱水工艺作了比较分析,对影响气体置换脱水效果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介绍了济三选煤厂工艺以及入洗3上煤存在的问题,分析了3上煤难沉降煤泥的原因,通过现场和理论计算,探讨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陈涛  鲁明星 《选煤技术》2012,(6):135-138
为更好地在选煤厂实现清洁生产审核,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对翟镇矿选煤厂研究,建立了物料平衡、水平衡,分析了目前选煤厂存在的不足,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建立了清洁生产方案。通过方案的实施,有效解决了清洁生产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提高了选煤厂节能减排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高效复合选煤浮选药剂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介绍了一种将捕收剂、起泡剂合二为一的高效复合选煤药剂的制各和应用性能,分析了药剂的乳化和稳定性机理。实验表明,该药剂稳定性好,在获得相同的浮选效果时,该复合药剂的用量比传统的轻柴油药方节省20%—30%。  相似文献   

15.
分形理论在难沉降煤泥水澄清药剂选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田  张明青  刘炯天 《煤炭学报》2010,35(12):2116-2120
通过难沉降煤泥水絮凝试验及相关分析,其结果表明,絮体分形维数与上清液浊度和浑液面平均沉速均显著相关,因此可作为反映絮凝沉降效果的指标。试验研究了K+、Na+、Ca2+三种离子对絮体分形维数和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离子对分形维数的影响趋势均为随离子浓度增加,分形维数先增加后降低,3种离子对应絮体的最大分形维数分别为2.01、1.94和2.41。在此基础上,利用氯化钙作凝聚剂,考察了单独使用长链絮凝剂、凝聚剂配合长链絮凝剂、凝聚剂与短链絮凝剂配合长链絮凝剂3种药剂制度对煤泥水絮体分形维数和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药剂制度的最大分形维数分别为2.18、2.41和2.63,3种药剂配合使用的絮凝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6.
俞海春  任贵涛 《选煤技术》2012,(6):101-103,106
大直径重介质旋流器分选下限偏高导致细粒精煤灰分过高,浮选柱分选上限偏低致使部分细粒精煤损失严重,影响精煤产率。为稳定产品指标,提高精煤产率,探索了太西洗煤厂二分区细粒精煤的回收处理工艺和设备。  相似文献   

17.
以庞庞塔矿选煤厂难浮煤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小浮沉试验和分步释放浮选试验,得出其可浮性差的原因是中间密度物含量较高。该煤泥不同程度解离后的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磨煤时间为7 min(平均粒度11.75μm)时,可取得最佳浮选效果,精煤产率达到74.37%,比未经磨煤时提高了6.05个百分点;灰分为9.52%,比未经磨煤时降低了6.0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煤矿井下矸石置换煤炭清洁生产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煤矿井下矸石来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井下煤矸分选系统,主要包括筛选、分选和回煤等工序流程,增加了综采放顶煤采出率,解决了提升运输系统的卡仓问题,同时完善了井下煤质控制流程。在“三下”压煤区中实施巷道矸石充填,并开发出以矸石为主料的“预构人造墙体,矸石置换窄煤柱”沿空掘巷技术,形成了一套矸石置换煤炭清洁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9.
工业锅炉复合颗粒清洁煤的研究是从煤炭的燃烧机理出发,结合动力配煤技术、煤炭分级燃烧和添加剂技术,形成一种适合工业锅炉燃烧的低污染的洁净燃料。对比试验表明,链条炉排锅炉燃烧颗粒清洁煤比燃烧散煤初始烟尘排放浓度降低60%,SO2排放减少80%,热效率提高近20%,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山西太原选煤厂浮选精煤运输系统经优化改造后,解决了运输瓶颈,消除了安全隐患,改善了生产劳动环境,节约了生产成本和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