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腊月酒     
正每每腊月,我就喜欢喝东北乡间老家自酿的腊月酒。腊月酒其实就是黄米酒,是用东北特产大黄米酿制而成的,充满粮食的味道。因为这酒是农家腊月自酿的,又没啥酒力谁都能喝点,家家腊月里的餐桌上都有这酒,所以黄米酒也叫腊月酒。有这样的顺口溜:腊月酒,家家有;喝一口,心甜透;迎大年,乐悠悠……农历冬月底,杀了年猪,  相似文献   

2.
酒文化前世今生自从杜康造酒以来,"三点水"这一神奇的饮料就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宝贝。即便孔夫子这位连讲十三个"不食"的老先生都说"唯酒无量,不及乱",即每个人酒量有大小,以不乱性、不发酒疯为度。当然,  相似文献   

3.
《中国酒》2001,(2)
假如世界上没有粮食,人类何以绵延至今?假如世界上没有酒,人生何以能够如此愉悦?高山流水,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给予人的福惠,粮食与酒也是自然给予人的福惠,酒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男人·女人与酒又是怎样的呢? 关于男人·女人与酒的关系,曾记得有句话说,“男人不喝酒,白在世上走。”没错,男人喝酒怕什么,只要喝好,喝高兴就行。那么女人呢?其实“一般的女人不喝酒,女人不喝一般的酒,喝酒的女人不一般。”这几句话包含着一点哲理。以前喝酒本是男人阳刚之气的象征,过去的良家女人  相似文献   

4.
嗜酒者皆有酒瘾,酒瘾则是由于酒精所致。嗜酒成瘾有三个因素。一曰耐受性。劳动之后,苦恼之时,饮上一杯,似有“解乏、轻松、愉快”之感。时间一长,酒量逐增,人对酒的耐受性就增强了。二曰依赖性。有酒则喜,谈笑风生;无酒则不安,甚至一言不发,到处寻酒喝,俗叫“酒瘾发作”,医学上称为  相似文献   

5.
乡酒情深     
老家是山乡,山乡人大都爱喝酒,且都能喝。老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人生一世,样佯试试;酿酒一回,死醉一场。还有一种说法:好菜没好酒,等于喂了狗。可以想见老家人对酒的珍视。过年的时候,有时春雪落到村庄,家家男人便都围坐在火塘边吃着火锅,喝上自酿的烈酒不出门。小孩子们不能出门玩,在家困得心直发慌。闻到诱人的酒香想喝,可大人们怎会应允。男人们越喝越来劲,一个个醉眼看着屋外纷纷扬扬的飘雪,就乐滋滋地教小孩子们唱酒的儿歌:正月雪飘飞,五月醉醺醺…… 小时候就是不懂得为什么正月下雪,五月就可以  相似文献   

6.
最近,因商务活动,我去了一趟加拿大。在异国他乡的20天,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加拿大别具特色的酒文化了。加拿大人对酒的依恋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他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酒。一股有餐前酒、饕中酒、餐后酒。如果是刚刚从外面回到家里,还要喝“进门酒”;即便在睡觉前,他们也要喝上几口很有讲究的“睡前酒”。  相似文献   

7.
《中国酒》2001,(5)
有人说,清酒酿造了日本人的含蓄,葡萄酒酿造了法国人的浪漫,而伏特加酿造了俄罗斯人的豪放与悲愁。这话有些夸张,但也有真实的一面。酒对许多俄罗斯人来说,诚乃“一日不可无此君”。但他们大都不欣赏“浅斟低唱”的境界,追求的是一醉方休。在俄罗斯男人中,几乎没有不喝酒的,且酒量一般都不小,女人中能喝爱喝的也为数不少。啤酒只被当做饮料,人们常常喝一口白酒再喝一口啤酒冲淡。有时喝酒没有什么好菜,一些俄罗斯人就喝一口酒,用鼻子闻  相似文献   

8.
这几年我跑广西不少地方,发现许多人已不是单纯地喝高度白酒了,而是转喝各种低度酒。像女士喝饮料、矿泉水自不必说,就是单纯的低度白酒,男士们也渐渐变得不贪杯了,而是钟情于半加工、有味有色的低度混合酒。我称之为“味酒”。 比如在北海、钦州、防城港这一带流行的“青瓜酒”,就很适合于炎热的夏季饮用。 青瓜是粤语方言,官话叫黄瓜。青瓜酒选用的黄瓜,不是鞭黄瓜、秋黄瓜,而是籽少肉厚、皮色默  相似文献   

9.
傅建伟 《中国酒》2008,(4):16-17
有些人认为酒能解愁,却不知“一醉解千愁,酒醒愁更愁”、“酒醉如泥,酒醒悔不及”。多喝没有什么好处,“酒后添杯不如无”,喝了凉酒又容易伤身体:“喝凉酒,使贼钱,早晚是病。”这正是绍兴酒饮酒之禁忌之一。而且,有些时候喝了酒会丧失个人的原则和立场,如:“喝了人家的酒,跟着人家走”、“喝了哪家酒,就说哪家话”。  相似文献   

10.
若干年以前,当酒业祖师杜康老先生酿造出这种又香又辣、又甜又涩的液体后,酒便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芸芸众生,不仅寻常百姓为之痴迷,名人贤士更为之陶醉,并不断演绎出“名人与酒”的佳话。现代名人中,酒量最大的要数周恩来总理和许世友将军。据说周总理当年率领起义队伍攻克贵州茅台镇,豪兴之时,用盛一两酒的杯子至少喝了二十五杯茅台!少林寺“科班”出身的许世友将军对酒情有独钟,长征途中,由于他屡建奇功,首长特许他喝酒。有人想攀伴,首长说:“许世友一次能喝三  相似文献   

11.
《中国酒》2014,(11):44-44
中国黄酒博物馆里,我看到一张发黄的酒票,它就静静地躺在展示玻璃柜里,诉说着曾经,吐露着以往。一霎时,勾起了一段凭酒票打酒的记忆。绍兴人向来喜欢喝黄酒。从我记事起,就看见父亲吃晚饭时,总要喝几盅黄酒,少则二两,多则半斤。当时黄酒的价钱,元红是0.32元/斤,加饭0.35元/斤,喝一次就花一角多钱。当时生活困难,但记忆中母亲从不反对父亲喝酒,父亲是一家的顶梁柱,在外边赚钱很辛苦。后来,粮食、棉布、食油等要凭票计划供应了,慢慢的,烟、糖、酒什么的也要凭票了。自从老酒实行凭票后,就苦了我父亲。一家四口的酒票全部供他喝,也只够喝十天半月的,当然也会向邻居去讨要一些酒票,绍兴人都喜欢喝点酒,因此,左邻右舍也给不了多少剩余的酒票。  相似文献   

12.
“杂酒”又名“咂酒”,是一种酒精度低,营养成份丰富的发酵饮料酒,是我国的民族特产。其原料很杂,玉米、高粱、红苕稻、麦均可。各家各户用小罐子自酿自用,以竹管吸饮。味道醇香,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  相似文献   

13.
伯建新 《中国酒》2009,(4):56-57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是钱钟书老先生当时用来比作婚姻的,如今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城里的人想出去”用在当今的区域酒企上.我认为,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14.
“麦淋酒”是礼县山区人民自酿自饮的一种低度白酒,该酒采用天然的百草尖与当地出产的小麦、人麦、高粱、苦荞及青稞等粮食作物为主要原料制曲酿造。对百草尖的处方进行了收集,整理和记录了这种小曲的制作工艺过程。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就常听父母念叨谢添,“文革”浩劫结束,许多优秀影片开禁,终于自己也“亲眼”看到了《洪湖赤卫队》《林家铺子》等影片中的谢老。在第一次和谢老攀谈中,第一句问话,“听说您很能喝酒”。没有铺垫,没有过门儿,听到的回答是干脆利落的一句尾音有些上扬的话:“我不喝酒”。于是我又冒了回傻气,“我以前听说您喝酒,而且喝得不少。”“是呀”,谢老的语调让人听了很舒服,又觉得有意味,让人有喝了上好醇酒、余韵不绝的感觉。“以前喝,现在早就不喝了”。  相似文献   

16.
问酒     
酒是谁?酒是与人类从远古携手走来的同胞弟兄。伴随着沧海桑田,与人类同唱着一路壮歌。酒,人神皆饮。帝王将相,黎民百姓,神仙妖魔,凡夫俗子,鸿儒雅士,布衣山民,或品或饮,各得其乐。洒,悲饮则苦,喜饮则甜。喜也喝,悲也喝,分别喝,团聚喝,出征喝,凯旋喝……一杯透明的液体,让整个世界的面颊泛起红晕。  相似文献   

17.
沈振昌 《中国酒》2013,(11):34-34
“酒”犹如诡异多变的精灵,人们生活离不开“它”。上至帝王将相,中及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生活中哪里离得开酒呢?然,我们中国人到底喝什么酒最合适?这个理,我们都没有好好的探讨过,研究过。为此,我想在这里以自己对酒的了解和理解,与大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 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 三人”。“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 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些千古佳句无不说明先人在饮酒方面的情趣与豪放。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品酒的品味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消费者流行喝什么酒呢? 众所周知,白酒在商周时代就开始了酝酿,经过历史的沉淀,它早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宴似乎也是饭桌上的约定俗成。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白酒的缺点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共识,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讲究健…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唐代人爱酒,尤以文人墨客最甚,其实汉代又何尝不是如此,比起唐代也并不逊色。汉代人普遍嗜酒,所以酒的需求量很大,无论皇室、显贵、富商,都有自设的酒作坊制曲酿酒,此外,民间还有不少自酿自卖的小手工酿酒作坊。  相似文献   

20.
酒·军人·战争郭润芝陕西省军区司令部办公室(710061)自古以来,酒与军人、酒与战争有着不解之缘,军人出征要喝『壮行酒』,打了胜仗要喝『庆功酒』,吃了败仗、遇到挫折时有时还喝『闷酒』。纵观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不难发现敌对双方的胜败得失,往往与酒有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