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尔德的<莎乐美>在主题模式、唯美理念、语体风格和情节结构等方面都对白薇的成名作<琳丽>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影响的存在可以从白薇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创作经历的角度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2.
李东阳的<怀麓堂诗话>提倡以声论诗.让“声“从各种诗论、诗法中冉冉升腾,突出再现.如许诗论坚持了前人构建的纯诗学批评;确定和弘扬了古典诗歌形式主义诗论;为诗歌“音乐美“特性的再发现作出了独到的艺术贡献,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勇气.  相似文献   

3.
庞德的<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一诗在中国的翻译与阐释存在很多不足,甚至出现了误读.这种误读有深刻的动因:中国古典诗歌及诗论影响了庞德诗歌及诗论,这种影响反过来左右着中国读者对意象派诗歌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颜真卿晚期代表作<颜勤礼碑>用笔圆润,结构稳重,章法严谨.其风格形成有其社会历史原因,也是其个性、性格的反映,是他对历朝书家、本朝书家以及民间书法勤奋学习又不断创新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从<说文>的注音、谐声系统和反切研究等方面回顾世纪<说文>声韵研究的概况;又从<说文>同义词、同源词、同形词、复音词、方言词和颜色词研究等方面回顾20世纪<说文>词汇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6.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的著名女诗人,她的诗歌以构思新颖别致、意象丰富著称。在她的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主要有“死亡”、“家园”、“自然”,剖析这三种意象就能够理解狄金森的诗歌世界。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上,晋代是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时期,它表现为人的自觉和文艺的自觉,而归根结底又是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从王羲之与其<兰亭集序>可以看出晋人晋字晋文章的风格:简淡玄远,萧散疏朗.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研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显学”,其众多的研究成果大致可用女性·情欲、婚恋·亲情、市民·家庭、上海·香港、乱世·苍凉、悲剧·生命、红楼·基督、镜子·月亮、通俗·现代等,九组“关键词”予以梳理和归类,由此,更加清楚地观照张爱玲研究中的成绩与不足。  相似文献   

9.
在对<乌鸦>、<能不忆蜀葵>、<泥鳅>和<沧浪之水>等几部长篇小说的点击阅读中,可以见出,在新世纪开初,作家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消费时代中欲望与精神的彼消此长,从而丰富了文学对于当下中国人生存景观和人性世界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人在不同的活动中,承担不同的活动内容而成为不同的主体.即使同是想像主体,在艺术活动的不同阶段,因想像内容不同,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他可以是像郑板桥那样“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的阅读鉴赏主体;又可以是像他那样,因阅读鉴赏的激发,而“胸中勃勃,遂有画意“的抒情创作主体;还可以是对自己的创作经验加以总结分析探讨艺术规律而写出<题画·竹>的分析研究主体.批评想像的主体基本上是一种分析研究主体.但人毕竟是一个统一而复杂的综合体,在批评想像中,其阅读想像、创作想像、批评想像是浑然一体的.批评想像主体由此而呈现出不同的风姿.钟巧灵的<古典诗歌审美意象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就是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11.
在杂语喧嚣、人人能出书的商业化时代,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唐思源先生的<野人笔记>是难得的散文精品.“精“在何处,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这部集子的意蕴风格?我想从以下三个层面契入文本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1901、1906年,上海<汇报>先后刊载了<支那教案论提要书后>、<驳严又陵先生教案论>和<天演论驳义>三篇文章,对严复的相关著译作了详细的回应.首篇,对严译<支那教案论>所持观点的评价是“优劣相参“;次篇,对严复<续论教案及耶稣军天主教之历史>一文进行了通篇驳斥,但它却是一篇意气之作;未篇,主要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加以批判.这三篇均是为维护天主教的自身利益而作.  相似文献   

13.
盛唐诗人王昌龄诗作久负盛名,是研究盛唐语音的重要语料.王诗用韵,近体诗可分21个韵部,古体诗可分32个韵部.大多诗歌用韵规整,合于<广韵>.支脂之微、萧宵肴分别合为一个韵部.而且出韵较少,偶有换韵,亦有韵字不避重复者及特殊韵字.  相似文献   

14.
从<我的兄弟>和<风筝>的文本异同中可探究<风筝>的创作真意,并联系兄弟失和一事以及厨川白村理论对鲁迅的影响,可以看出<风筝>的真意其实并非如李天明所说鲁迅对兄弟的“忏悔“,而是曲折表达了他对周作人的怨恨之情.  相似文献   

15.
<儿子与情人>有着深厚的圣经文化内涵.从原型批评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圣经>中的主要人物耶酥、玛利亚、夏娃等及伊甸园场景都成了<儿子与情人>人物塑造、场景描绘的原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三部著作,表现了马克思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的形成轨迹与其科学的世界观特别是唯物史观形成的内在逻辑一致性,马克思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科学的人的本质观赖以建立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成熟极早,其生产、生活方式在后来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于农业重时,故在古代诗歌中,咏叹“春“、“秋“的作品历代不绝,数量多,内容也极为丰富.20世纪前期,钱钟书在其<管锥编>中谈到过这个问题,但学者们较为自觉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20年来,大家对伤春悲秋的原因、伤春悲秋诗歌的情感特征、艺术表现手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重用典故为<西厢记>语言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西厢记>在用典上贴切自然,非浅则显,取得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对于<西厢记>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生动丰满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山东大学中文系编注的<杜甫诗选>,江苏人民出版社发行的陈美林、金启华编的<杜甫诗选析>,还有<唐诗鉴赏词典>,对<兵车行>“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似乎都作了不恰当的解释.虽然有的说是车马,有的说是兵士和送别的亲人行路扬起的尘埃,但都认为@杜甫写行军时扬起的尘埃遮天蔽日,连横跨渭水的咸阳桥都不见了.   ……  相似文献   

20.
自<古诗十九首>被编入<文选>,后人对它的创作年代的考证似乎一直没有停止过.最初对此议论的是徐陵,他认为十九首中<青青陵上柏>以下八首为枚乘所作;第二个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后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自王,杨,枚,马之徒,词赋竟爽,而吟咏靡闻.……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由上言论可知,钟、刘二人都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两汉之作,除了刘勰说<孤竹>一篇的作者是傅毅之外,对于其他作者仅是推测未下断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