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lanning》2014,(2):49-50
网络控制系统中时延普遍存在,时延的有效预测对控制系统非常重要。为准确对时延进行预测,文章建立一个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时延预测模型,运用Matlab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仿真,采用归一化的方法对用于测试的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利用这些处理过的数据集对该仿真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结果证明RBF神经网络能很好的预测网络时延。  相似文献   

2.
《建筑工程》2014,(2):49-50
网络控制系统中时延普遍存在,时延的有效预测对控制系统非常重要。为准确对时延进行预测,文章建立一个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时延预测模型,运用Matlab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仿真,采用归一化的方法对用于测试的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利用这些处理过的数据集对该仿真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结果证明RBF神经网络能很好的预测网络时延。  相似文献   

3.
RBF网络预测城市用水量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虑了影响城市用水量的气温、节假日和阴晴状况等因素,利用径向基函数网络(RBF网络)建立了日用水量的动态预测模型。先用实际配水系统的用水量数据训练网络,之后用训练好的网络模型预测实际配水系统的用水量数据,结果显示预测精度良好,其残差序列的自相关系数落在95%的置信区间内。  相似文献   

4.
活性污泥系统仿真软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基于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系统仿真软件在国内外许多污水处理厂的模拟仿真、升级评估、运行优化和故障诊断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介绍了活性污泥系统中常用的通用仿真软件和污水处理专业仿真软件,对仿真软件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了仿真软件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基于RBF网络的液压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液压系统的故障诊断,提出融合系统状态信息作为系统特征向量,引入RBF神经网络作为模式识别分类算法的智能诊断方法。并论述采用RBF神经网络作为分类算法的可行性及其优势。最后以电液位置伺服系统为例,建立相关的RBF网络,验证以上的陈述。  相似文献   

6.
活性污泥硝化系统中,足够长的污泥停留时间(泥龄)是个重要的工艺运转参数。因为硝化菌的比增长率远低于异养菌,活性巧泥必须有足够长的停留时间,方可避免硝化菌流失,产生硝化。根据活性污泥处理过程动力学,硝化反应要求的最小污泥停留时间和硝化菌最大比增长率间存在以下关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RBF网络的城市供水短期负荷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城市用水量序列的非线性时序特点,利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网络)建立城市用水量短期预测模型,并采用某市日用水量和小时用水量的实际数据分别进行了建模和预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建模简便实用、预测精度良好的优点,可满足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投资估算方法研究中面临的指标多、样本少的难题,论文尝试引入因子分析理论,将指标做降维处理,同时结合现代的径向基函数(RBF-Radial Basis Function)理论,建立了一种新的估算模型。结合工程实例论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是有效的,并且它的估算精度比一般的RBF神经网络估算模型要好。  相似文献   

9.
类神经网络作为一种很好的非线性黑箱模型工具非常适合活性污泥这样的复杂系统建模,为此对基于类神经网络的活性污泥系统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其优点和缺陷。  相似文献   

10.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基准仿真模型的开发及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际水协(IWA)和欧盟科学技术合作组织(COST)合作开发了活性污泥污水处理基准仿真模型BSM1,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活性污泥处理过程自动控制方案的开发平台。BSM1定义了设备布局、仿真模型及参数、污水负荷、仿真步骤和仿真结果的评价标准。介绍了BSM1的应用现状及其改进模型(长期型1号基准仿真模型和2号基准仿真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活性污泥系统的回流污泥量控制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水力传递模型和二沉池模型,对水力负荷冲击下活性污泥系统的回流污泥量控制的三种策略(回流污泥量不变,回流污泥量随系统进水流量成比例增加,回流污泥量随进入二沉池的流量成比例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比较。通过计算和模拟得到各构筑物的进、出水流量变化以及二沉池内各层悬浮固体浓度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在回流污泥量不变和回流污泥量随二沉池进水流量成比例变化的策略下,系统都表现得相对稳定,尤其是后者能更好地提高二沉池的负荷承受能力,而采用回流污泥量随系统进水量变化的策略对系统的稳定较为不利。  相似文献   

12.
利用原生动物削减剩余活性污泥产量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采用两段式膜生物反应器作为原生动物哺育系统,培养富含原生动物的污泥,然后将其定期接种于普通活性污泥中,利用原生动物对细菌的捕食原理,达到削减剩余污泥量的目的。污泥削减试验中采用了半连续流普通活性污泥系统,通过对比试验,发现接种原生动物以后,污泥产率由0.02kg泥/kgCOD减小至-0.47kg泥/kgCOD,同时污泥絮凝沉降性能得到改善,系统的COD去除率、硝化率得到提高,出水悬浮物浓度得以降低  相似文献   

13.
沸石强化活性污泥系统的除污效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筛选出一种既能提高常规活性污泥系统的除污效能,又能加强其抗冲击负荷能力的方法,考察了投加沸石粉的活性污泥系统对石化废水COD和氨氮的强化去除效果,研究了污泥絮体的性状和结构以及微生物DNA的多样性,探讨了沸石强化活性污泥系统对污染物去除的机理。模拟高氨氮浓度的进水对沸石强化活性污泥系统进行冲击的试验表明,沸石强化系统对氨氮的冲击比对照组有较强的耐受性;冲击后采取投加沸石粉的补救措施表明,它对于冲击造成的损伤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运行4个实验室规模(3 L)的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其污泥龄(SRT)分别为2、8、14、20 d。批次摇瓶试验通过设置3个工况(正常运行、加入生物抑制剂、无微生物)来讨论5种污泥(4个SBR和当地污水处理厂)对浓度为5μg/L的10种药物的处理效果,以及在一个运行周期(8 h)中吸附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和挥发损失的去除贡献。试验结果显示,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基本能被去除,去除率在60%以上,立痛定、磺胺甲恶唑能被部分去除,去除率为30%~55%;降固醇酸、林肯霉素、甲氧苄啶的处理效果不好,去除率<15%。在相同污泥浓度下进行的摇瓶试验结果表明,对4种磺胺类药物的去除率为20%~60%,磺胺甲恶唑、磺胺间二甲氧嘧啶、磺胺甲基嘧啶主要依靠吸附作用去除,磺胺嘧啶则是依靠生物降解作用去除。从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对磺胺类药物的去除效果与污泥龄有着显著的关系(p<0.02)。  相似文献   

15.
海水盐度对二沉池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研究了冲厕海水进入城市污水系统后,其盐度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比较明显,盐度有利于污泥沉降。随着盐度的提高,污泥的沉降性能越来越好,污泥容积指数逐渐降低,污泥出现膨胀的SVI临界点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为了考察进水磷缺乏对活性污泥系统的影响,采用4个序批式反应器(SBR),按照缺氧/好氧的方式运行,通过调节不同的进水COD/TP值,考察了磷缺乏状态下活性污泥的沉降性、絮体形态、胞外聚合物含量以及出水水质.结果表明,当进水COD/TP值≥100/0.4时,活性污泥系统发生非丝状菌膨胀;当进水COD/TP值≤100/0.4时,活性污泥系统具有良好的硝化能力.当进水COD/TP值≥100/0.2时,系统硝化过程受到抑制,出现亚硝酸盐积累.在进水COD/TP值为100/0.2和100/0.1的条件下,亚硝酸盐积累量分别高达5.40和4.66 mgN/gVSS.在进水磷缺乏状态下,活性污泥系统去除COD的能力并未受到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五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试验中发现,在从较高负荷转入较低负荷运行时出现反硝化除磷现象.为进一步研究该工艺的反硝化除磷能力,取反应器污泥加入一定量COD厌氧搅拌以释放磷,富磷污泥分别置于好氧和缺氧环境中,比较好氧吸磷和反硝化吸磷的差异,同时取按A2/O运行的氧化沟污泥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五箱一体化工艺活性污泥具有较高的反硝化除磷能力,缺氧初期反硝化吸磷速度远远高于好氧吸磷速度,反硝化聚磷菌占全部聚磷菌的99.25%,高于按A2/O运行的氧化沟的88.2%.  相似文献   

18.
活性污泥系统中曝气机的速度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的特点,讨论了曝气机速度控制的简化模型。采用专家模糊控制器,构成了曝气机速度的EFC控制系统。仿真研究表明:采用EFC控制,系统有较强的适应性,且实施简单,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间歇曝气活性污泥系统神经网络水质模型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根据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方法,针对活性污泥间歇曝气系统的特点,提出了活性污尼间歇曝气系统的BP人工神经网络水质模型。通过对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值的比较表明:其具有精度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的特点。这种模型的建立,为活性污泥工艺实现在线智能化控制提供了一条简便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