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一种使用电阻应变片测试纤维增强塑料性能的检测方法。将试样与电阻应变片相粘接,通过动态电阻应变仪及试验装置在试验机上完成其压缩模量和压缩强度的测试。  相似文献   

2.
冲压式剪切强度是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重要的力学性能指标。探讨了GB/T1450.2—2005和ASTM D732-2002两个标准之间的区别,并用相同纤维增强塑料样品进行冲压式剪切强度试验。对试验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采用ASTM标准方法试验结果的离散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对弯曲性能测试中,样条的取样方式,加工方式和数据取舍进行比照试验,研究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人为因素对弯曲测试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价V型声屏障的降噪效果,通过试验及预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低载荷V型声屏障进行研究。首先对V型声屏障进行实验室隔声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其计权隔声量比直立型声屏障小23.8 dB,隔声性能较差。而高速列车车外噪声声源有其本身的源强分布特性。为预测实际列车运行下V型声屏障降噪效果,通过线路测试识别出高速列车声源空间分布特征,确定预测模型声源,对声屏障总降噪效果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V型声屏障针对实测高速列车车外噪声降噪效果显著,相对直立声屏障而言,约降低1 dBA左右;针对轮轨区域声源,V型声屏障的降噪效果降低4 dBA左右,尤其是在500 Hz、1 250 Hz和2 000 Hz频率处降噪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关于用玻璃纤维、碳纤维和Kevlar-49纤维增强的交叉铺敷(0/90)的环氧树脂层压板之疲劳形为的一系列试验的结果,特别是关于环境调节对疲劳性能的影响。所使用的调节处理包括在进行重复拉伸和弯曲疲劳试验以前的干燥、在相对湿度为65%的大气中储存以及水煮。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的耐疲劳性能不受调节处理和施加应力方式的影响;对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RP)来说,干燥的材料与65%相对湿度(RH)下调节处理的材料两者在性状上没有显著差异。另一方面,水煮总会降低GRP和KFRP性能,但除了进行拉伸试验的0/90°取向的GRP之外,都影响很小。在0/90°取向的GRP情况下,性能的大幅降低直接原因是预调节处理过程中纤维强度的损失。进行完全干燥处理对KFRP层压板的损坏程度比水煮处理更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以902-A_3二甲苯不饱和聚酯树脂、二甲酚酚醛树脂和聚二苯醚衍生物为基体,玻璃纤维无碱无捻粗纱为增强材料的纤维增强塑料异型材的挤拉成型工艺,讨论各种工艺条件对制品性能的影响,探讨适宜的工艺参数。实验证明,902-A_3树脂、二甲酚酚醛树脂和聚二苯醚衍生物适用于挤拉成型,其制品分别适用于B、F、H级绝缘村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分离式Hopkinson压杆(SHPB)实验系统,研究了玻璃钢纤维增强塑料(GFRP)薄壁管在低速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抗冲击性能,探讨了薄壁管的截面形状和壁厚对其冲击破坏模式、动态应力-应变曲线和比吸能值(SEA)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GFRP圆管的动态切线模量较方管的大,同壁厚的圆管的抗冲击性能较方管好;方管随壁厚的适当增加,抗冲击性能也增加。通过综合分析抗冲击性能评价参数,发现GFRP方管的吸能性能较圆管的好,且随壁厚的略微增加,吸能性能增强。与铝合金圆管相比,在相同实验条件下,GFRP圆管的动态压缩模量和冲击应力峰值较铝合金圆管大,峰值应变值较铝合金圆管小,比吸能值较铝合金圆管的大,GFRP管的抗冲击性能也较铝合金圆管好。其结果可为GFRP管类结构的优化设计及工程应用提供基础实验数据和给予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采用炸药柱近似模拟平面波发生器 ,利用传感器对 3种玻纤复合材料的抗爆震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玻纤复合材料对爆炸冲击波衰减作用的大小与基体材料的阻尼特性有关。基体材料的阻尼性能越好 ,复合材料对冲击波的衰减作用也就越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不同玻纤含量的标准拉伸试样,应用试验方法,通过玻纤含量对玻纤增强PP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进行比较,找出了实现最佳抗拉强度的玻纤含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单体类型、St、BA、AA含量及加料方式等对电池玻纤隔板乳液粘合剂应用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原位聚合方法制备长玻纤增强ABS复合材料 ,并将其与传统工艺的短玻纤增强ABS作了比较。结果表明 ,采用新工艺 ,可以达到比传统工艺更好的增强效果。并研究了玻璃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上、下由普通钢板焊接的刚度较大的约束板、中部核心耗能区段由退火热处理后的普通钢板制作的墙柱型剪切耗能装置。完成了不同加劲肋方式的8个足尺试件的拟静力试验,并从滞回曲线、承载力、延性等方面分析耗能装置的抗震性能。研究表明:该装置具有初始刚度大、承载力高和耗能性能优良等特点;改变中间耗能区段上的加劲肋方式和尺寸,有助于改善钢板剪力墙的承载力和刚度,延缓并减轻滞回曲线中的“捏缩效应”;当耗能装置丧失承载力,大多会出现中部耗能区段的局部小区格内钢板疲劳开裂、中部耗能板整体出现面外屈曲失稳、板角焊缝被撕裂等现象。  相似文献   

14.
采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工艺(VARTM)制备了高强2号玻璃纤维增强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表征了该复合材料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疲劳寿命和复合材料变形量,分析了其疲劳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该玻纤增强复合材料在受到30%的应力水平,即拉伸应力值不大于166MPa时,不会因疲劳而发生失效;应力水平与失效前的变形量成正比,同时表明,该复合材料在疲劳载荷下的破坏形式为突然断裂,这些典型结论为复合材料在工程上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张新影  王雪  崔彦  王冠明 《功能材料》2023,(6):6155-6160
选择以环氧树脂E51为基体,玻璃纤维为增强相,间苯二胺为固化剂,玻璃纤维掺杂量为环氧树脂和固化剂总质量的0,5%,10%,15%和20%,制备出了玻纤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玻璃纤维掺杂量对玻纤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孔径分布、力学性能及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适量的玻璃纤维后提高了环氧树脂各部分与纤维之间的结合强度,从而改善了玻纤复合材料的致密性,减小了平均孔径、孔体积和孔隙。当玻璃纤维的掺杂量为15%(质量分数)时,玻纤复合材料的孔洞和缺陷数量最少,结合强度和致密性最佳,孔体积最小为0.95 cm3/g,平均孔径最小为26.3 nm,孔隙率最低为0.93%。随着玻璃纤维掺杂量的增加,玻纤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断裂延伸率和抗折强度均先增高后降低,导热系数先降低后增大。当玻璃纤维的掺杂量为15%(质量分数)时,抗拉强度、断裂延伸率和抗折强度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5.10 MPa, 1.61%和39.60 MPa;导热系数最低为0.021 W/(m·K),保温性能最佳,在建筑节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振动台模型试验是开展地震作用下土-地下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手段,而模型箱的性质将直接影响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基于结构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设计研制了设有可调节弹簧和阻尼装置的层状剪切模型箱,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试验验证;同时,基于ANSYS软件对模型箱的动力性能开展了模拟分析。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研制的设有可调节弹簧和阻尼装置的全仿真层状剪切模型箱具有良好的真实场地无限边界条件的模拟效果,可体现土-地下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动力反应是由速度和位移控制的特点;针对不同试验中所选择的模型土种类的不同,该模型箱可调整其自身性能,以满足试验对降低模型箱边界效应的要求。该模型箱的研制为今后其他岩土地震工程问题研究中试验箱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引伸计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纵横剪切性能测试中的应用。采用纵向引伸计和横向引伸计在拉力试验机上测试试样的纵横剪切弹性模量和纵横剪切强度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针对配筋砌体存在配筋层砂浆灰缝较厚,不利于节能保温,该文采用玻纤格栅土工材料替代配筋砌体中的水平钢筋,可有效减小灰缝厚度、方便施工。为研究其抗震性能,该文采用四连杆机构加载装置分别对水平配玻纤格栅砌块墙体、水平配钢筋砌块墙体和无筋砌块墙体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对比分析各类墙体的破坏特征及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水平配玻纤格栅可显著提高墙体抗剪承载力、变形能力及延性。其与无筋砌块墙体相比极限荷载提高了75%,极限位移提高了7.5倍,延性系数为无筋砌块墙体的3.61倍。其与配钢筋墙体相比各抗震性能指标较为接近,且略小于配钢筋墙体。采用玻纤格栅配置在砌体水平灰缝中,不仅可以实现薄灰缝砌体,提高砌体热工性能,还可显著提高砌体墙体的抗震性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对砌体结构抗震及促进建筑节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塑料导爆管爆速成长情况,以及管内断药、极限药量、温度对导爆管的影响。采取电测法测试导爆管爆轰波成长情况;空管连接法测试断药对爆轰波的传播影响;测试了极限药量和温度对导爆管的影响。结果表明,塑料导爆管被激发后,传播800 mm后,基本可以达到稳定爆轰状态。塑料导爆管内的断药在200 mm以下不影响正常传爆。为了确保塑料导爆管不被击穿,并能正常传爆,管内的上限药量18 mg/m,下限药量12 mg/m。环境温度偏高时,温度越高,塑料导爆管管壁越软,吸收的能量就会越多,爆速越低;温度越高,导爆管越容易被击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