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土流失的控制程度,而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又与水土流失发展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揭示不同用地方式对水土流失的作用机理,文章以宽甸县振江项目区西江小流域,利用直接剪切试验探究了林地、灌木、草地、耕地4种不同用地类型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并对各因素的关联度运用TOPSIS模型排序。研究表明:不同用地类型的土壤抗剪强度坡耕地林地灌木地草地,可见坡耕地抵抗土壤侵蚀的能力最弱,而草地的抗侵蚀能力最强;土壤抗剪强度与根须质量百分比间的关联度最大,由此表明草地根须对土体的增强作用为草地最难发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影响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因素有降雨因子、植被盖度因子等。以商南县西湾小流域5个不同植被盖度的侵蚀观测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对影响因子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得出,在地块尺度上,影响输沙量的主要降雨特性是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植被覆盖度是影响流域输沙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一定降雨条件下产生的流域输沙量,坡耕地最高,其次是弃耕地、草地、疏林地,最低的是天然林地。  相似文献   

3.
辽西沙化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土壤抗剪强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辽河流域辽西沙化地区受风水侵蚀的5种不同植被类型与裸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植被类型和裸地土壤抗剪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乔灌混栽林、灌木林、草地、乔木林、裸地、农田。乔灌混栽林较灌木林土壤抗剪强度提高了6%,较裸地土壤抗剪强度提高了29.31%。由于频繁耕作等原因,农田土壤抗剪强度较乔灌混栽林降低了31.6%,较草地土壤抗剪强度降低了26.03%。乔灌混栽林土壤抗剪强度最高,是土壤有机质、植物根系和土壤团聚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干热河谷地区土壤物理特性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干热河谷地区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坡地的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进行研究.利用环刀法分别采样,分析表明:土壤物理性质是影响土壤侵蚀和土壤抗蚀性能的内在因素,干热河谷地区土壤贫瘠化特征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林地和草地比耕地和荒地的土壤物理性状好,因此能有效缓解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发挥保持水土的作用;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抗蚀能力大小依次为林地>草地>耕地>荒地.  相似文献   

5.
以大石桥市东部丘陵区为案例,采用遥感和GIS方法对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和水土流失强度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土地利用类型与水土流失强度的关系矩阵,并量化了不同用地方式下水土流失强度。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影响着水土流失强度及其分布,不同地表覆被景观其水土流失强度依次为:水域林地、草地、园地旱地裸地。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甘肃天水吕二沟流域,选择5种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地块进行试验,分析和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刺槐林地、草地、梯田耕地、梯田果园和坡耕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情况,为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以川中丘陵区鹤鸣观小流域及其3个试验小区2个试验阶段(1983-1986年,1989-2000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特征、径流侵蚀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后的效益。结果表明:对于第一阶段,不同雨强下的径流深变化依次是荒地>草地>坡耕地;侵蚀模数的变化依次为坡耕地>荒地>草地。对于第二阶段,其径流深变化依次是梯地>草地>林地;侵蚀模数的变化依次为梯地>草地>林地。荒地、低覆盖草地、坡耕地径流量、侵蚀量与降水变量相关系数较高,土壤侵蚀主要受降水变化影响。林地、高覆盖草地、梯地径流量、侵蚀与降水变量的相关系数较小且没有显著性,可能是植被覆盖、土壤特性对减缓径流和侵蚀过程具有重要作用,说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具有明显分异的水土流失效应。由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作用,1990-2004年小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比1985-1989年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30.67%,多年平均输沙量减少91.29%,多年平均含沙量减少76.05%。  相似文献   

8.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改善对于植物水分利用和土壤化学性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以坡耕地为对照,旱作梯地、茶园地、次生草地和人工牧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容重、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非毛管含水量及田间持水量情况进行了研究,探讨坡耕地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整治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大,而次生草地显著下降,0~10 cm土层土壤容重依次是人工牧草地(0.98 g/cm3)坡耕地(1.09 g/cm3)旱作梯地(1.19 g/cm3)茶园地(1.22 g/cm3)次生草地(1.38 g/cm3);0~10 cm土层土壤饱和含水量大小顺序为次生草地(30.84%)旱作梯地(37.54%)茶园地(41.69%)坡耕地(45.40%)人工牧草地(55.08%);次生草地和坡耕地的土壤毛管含水量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增加,人工牧草地、旱作梯田和茶园地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土壤中,毛管含水量差异较小,其值分别在25.83%~21.61%、4.25%~7.38%之间波动,相互之间大体不显著;人工牧草地、坡耕地、旱作梯田和茶园非毛管含水量随土层增加而减少,次生草地则增加,0~10 cm土层中人工牧草地土壤非毛管含水量为24.02%,明显高于次生草地(3.07%)、坡耕地(11.57%)、旱作梯田(10.80%)和茶园地(10.33%);不同整治方式土壤田间持水量变化趋势与土壤毛管含水量相同,其中0~10 cm土层以人工牧草地田间持水量最大,为30.82%.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影响有显著差异性,人工牧草地土壤水分物理结构最好,因此,对红壤坡耕地不同整治方式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有利于探索坡耕地整治技术,以及如何对土地进行合理配置与利用.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坡面侵蚀特征及水土保持效益,基于海原县树台水保试验监测站2010-2019年径流小区观测数据,分析不同雨型、坡度条件下,耕地、草地、灌木林地、乔木林地以及对照组裸坡五种土地利用坡面的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结果显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小区产流产沙对雨型和坡度的响应存在差异;与裸坡相比,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坡面均具有较好的减水减沙效益,且减沙效益明显大于减流效益;减流减沙效益总体林地最优,草地次之,耕地最差。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具有显著正相关,调控径流可有效控制产沙。雨强是影响坡面产流产沙最显著的降雨指标,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坡面产沙的主控因子,坡度则对产流和产沙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及对林草资源的掠夺,水土流失面积逐渐扩大,水土流失程度及流失范围呈上升趋势,坡耕地向裸岩地过渡,灌木林地、疏林地向荒山荒坡发展,荒山荒坡向难利用地演变。文章主要是根据作者自身工作经历,根据施秉县的特点,以何家坝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例,从水土流失及防治状况、治理措施的总体布置及治理成效3个方面分析治理成效,并结合治理实践提出了强化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呼盟水蚀区不同土地利用的水土流失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的土地利用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以呼盟水蚀区宝龙泉小流域为观测基地,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降水量和与之相对应的径流观测小区的径流量、土壤冲刷量的观测分析,说明了顺垅坡耕地、横垅坡耕地、荒坡、梯田、次生林地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土壤流失量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同时径流量与土壤冲刷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为呼盟水蚀区的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宁夏段黄河流域因降水量少、水土流失严重、工农业用水量持续增加等原因导致水资源日益紧张。为了充分合理调度水资源以缓解该区用水压力,研究利用SWAT模型对径流进行了模拟,采用确定性系数(R2)和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ns)评价了SWAT模型在宁夏黄河流域的适用性。模型构建后,通过改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类型,研究了水田、水浇地、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面积分别增加5%、10%、15%、20%和分别减少5%、10%、15%、20%的条件下径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草地和灌木林地面积增加,径流量增大;水田、水浇地、旱地、有林地面积增加,径流量减小。  相似文献   

13.
岩溶高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粒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重庆岩溶区金佛山水房泉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跑马场草地、杜鹃林、竹林地、水房泉草地)下的土壤进行了采样,并利用筛析法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其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层土壤的粒度特征影响很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跑马场草地表层土壤中值粒径最大,可以推断其土壤及土壤养分也易流失,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植被保护较好,表层土壤的粒度特征符合常规土壤,各层中值粒径均A层<B层<C层。由于山顶特殊的气候特征、不同植被类型以及人类活动等的影响,土壤的容重和孔隙度也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毛竹林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竹林地过度经营开发导致了林地生态系统的恶化,通过实施林下灌草植被恢复可以改善林地植被结构、增强水土保持功能和改善林地土壤性状。因此,开展毛竹林下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评价,有利于指导毛竹林的经营与管理。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毛竹纯林下种植灌木和种植灌草两种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持水能力和孔隙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过度开发毛竹林地进行植被恢复可以增加土壤非毛管孔隙数量,提高土壤持水能力11%~26%,土壤持水能力与孔隙数量有密切的关系。毛竹纯林、毛竹林下种植灌木和种植灌草模式的灰色关联度平均值分别为0.5273,0.6441和0.7652,说明毛竹纯林下种植灌草植被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最优,该模式可以显著改善毛竹纯林地的土壤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云南渔洞水库径流区土壤侵蚀的影响,基于SWAT水文模型,以渔洞水库径流区2009年土地利用方式为基准,模拟研究了林地、草地、耕地相互转化条件下该区土壤侵蚀变化情况。模拟结果表明,耕地是造成渔洞水库径流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将该区现有耕地逐步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达到修复生态、涵养水源、保护水质的目的。研究结果可为径流区应对外界人为扰动、保护水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陕北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很多,现重点探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测试样品的化学组分,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陕北黄土地区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肥力值(IFI).IFI计算结果显示,不同利用方式下的IFI值排序为:林地>好梯荒地>好坡荒地>果林地>梯耕地>淤积坝>坡耕地>差梯荒地>差坡荒地.鉴于该结果,现对不同类型的土地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简单分析,为当地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川中紫色土区小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壤流失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总结报告,建立小流域土壤流失量、轻度以上侵蚀土地面积与农地、林地、荒地、其他用地面积无截距多元回归模型,以及小流域土壤流失量与不同侵蚀强度土地面积无截距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土地的侵蚀模数、土壤流失率、土壤流失比、土壤流失面积比,不同侵蚀强度土地侵蚀模数、土壤流失比。结果表明:(1)农地、林地、荒地、其他用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 2 353、2 319、12 162、-2 750t/km2·a;前三者的土壤流失比分别为56%、25%、19%,水土流失的首要用地类型是农地,但在个别小流域,林地或荒地也会是产生土壤流失的首要用地类型,其他用地对土壤流失起到抑制作用;(2)农地、林地、荒地的土壤流失率分别为52%、34%、100%,土壤流失面积比分别为72%、16%、12%,农地流失面积比远高于其他用地类型,但在个别小流域,林地流失面积比大于农地; (3) 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以上侵蚀土地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481、2 500、484、8 068t/km2·a;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以上侵蚀土地土壤流失比分别为8%、33%、59%,强度侵蚀土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直接改变土壤侵蚀的方式和强度。以长江上游龙川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土壤侵蚀环境效应。结果表明:龙川江流域土地利用内部转化以林地转化最为突出,导致了土壤侵蚀面积的减少或增加;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向林地的转化均有利于减少土壤侵蚀,而向耕地的转化则会增加土壤侵蚀;耕地向林地、草地、水域的转化使侵蚀强度指数显著降低,林地向耕地、草地转化,水域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均使侵蚀强度指数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为定量研究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淮河上游潢川流域为例,分析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空间转移规律,结合SWAT模型,通过选取典型子流域,定量分析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研究区旱地面积变化较大,主要转化为水田与林地,草地、城镇用地及水域几乎没有变化;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导致年径流深明显减小,原因是水田大面积增多能够促进水面蒸散发,同时林地的增多也滞缓了径流汇集速度,进一步增加了蒸发。  相似文献   

20.
作为南亚极为重要的跨境河流,柯西河横跨中国、尼泊尔、印度三国。流域内部海拔落差巨大,土地覆被类型多样,生态系统完整,是研究土地覆被及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之一。将土地利用本底数据叠加DEM和TRMM3B43详细分析了柯西河流域土地覆被类型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该流域土地覆被类型与地形、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柯西河流域土地覆被类型可分为裸地、林地、灌木、旱地、水田、建筑用地、河流、湖泊、冰川/永久积雪、河漫滩、盐碱地、人工园地、沼泽地、草地共14类,其中水田面积最大,约占流域总面积的32.56%,其次是林地占18.89%;②地形因子对土地覆被类型影响巨大,由南向北随着地形的起伏,主要土地覆被类型依次表现为水田、林地、旱地、灌木、裸地、冰川、草地的垂直地带性;③土地覆被类型与气候因子相关性较强,随着降雨量由少变多,土地覆被优势类型依次表现为裸地、草地、灌木、冰川/永久积雪、林地、水田。开展柯西河流域的土地覆被研究对该流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也能为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