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高靖 《国家电网》2010,(3):52-52
在全球聚焦气候变化的"大气候"下,能源领域如何谋求发展?在各国抢占低碳市场的大格局中,中国如何实现低碳转型?在我国酝酿能源战略转型之际,风电、核电等如何与电网协调发展?在新能源一路高歌猛进之时,我国的智能电网线路图如何领跑新能源,打造绿色能源体系?我国100多位能源、经济界顶尖专家汇聚2010"能源.经济.发展"论坛,为上述命题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2.
精彩预告     
正2017年6月5日出版专家视点"十三五"新能源及电网发展展望以新能源为支点的能源转型成为当前我国能源发展的新趋势,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并制定了阶段性发展目标。能源转型是世界各国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未来能源转型发展路线,并将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推动未来能源转型的重点。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陆  相似文献   

3.
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低碳发展,是推动能源革命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如何优化能源结构?如何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构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加速发展,中国能源逐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能源革命提上议程,以农村能源革命为引领的乡村电气化进入发展新阶段。分析了我国乡村电气化的发展现状,剖析了其在双碳目标、低碳清洁转型和乡村振兴战略等多元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高比例新能源,在农村电网建设、工作推动机制、电力普遍服务、投资创新内驱力等方面提出了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能源转型和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理念在能源行业中的渗透与融合正逐步颠覆传统的能源生产、经营与消费模式。智能电网与能源网在互联网理念和新能源技术的推动下,催生了新一代"互联网+智慧能源"新形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能源转型与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能源系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互联网+"发展战略,从物理层面、信息层面、市场层面分析了"互联网+智慧能源"的技术特征,并将"互联网+智慧能源"与智能电网2. 0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比较。最后对"互联网+智慧能源"新形态的发展路径及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指出通过能源设备、能源网络、能源系统的智慧化升级,构建"互联网+智慧能源"新形态,实现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在“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大背景下,我国持续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发展,高比例新能源的格局将对电力保供有更高要求和对电网未来的建设和运行带来极大考验。文中基于江西省和福建省两个相邻省份中长期电力供需形势,结合地区能源发展战略,从电网互联的功能定位、错峰互补、新能源消纳、紧急事故支援等多种效益以及技术方案实现方面,提出了两省电网异步互联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德国、美国相继提出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概念,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结构转型大形势下,传统能源技术装备亟需革新和提升水平,一批新兴能源技术装备产业正在萌芽。目前,新能源发电与现代电网的融合已成为能源可持续转型的核心,新能源技术装备创新与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供用电》2021,(2)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能源目标建议,我国将继续致力于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进一步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助力中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储能技术作为低碳化转型的有效支撑,其大规模应用可有效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南方电网中长期发展战略明确突出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造绿色电网,并要求支持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发展,做好新能源发展规划,加快解决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综合供能系统有效接入电网问题。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电源结构将发生显著改变,太阳能、风能、潮汐等新能源发  相似文献   

10.
朱罡  李延和  张真  徐有蕊 《中国电力》2021,54(5):195-205
电力在能源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能源转型将呈现清洁、低碳、电气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介绍省级电网全清洁能源供电运行控制技术与应用。首先,介绍了电网实现全清洁能源供电面临的技术问题;其次,分析了电网在全清洁能源供电情况下的电力电量平衡方程;再次,基于电网和水电机组出力约束条件,分析调度发电计划优化函数。最后,以青海近三年内成功实现的全清洁能源供电为案例,从工程实践角度分析全清洁能源在省级电网实现的可行性和主要过程,并探讨三次全清洁能源供电在技术和交易模式上的创新。全清洁能源供电的实践与探索对电网提升多能互补协调控制和新能源消纳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也为电网承载新能源革命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根据国家能源转型政策,促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亟需大力发展新型储能技术。新能源+储能将不可控的新能源变为可控,是当前破解新能源发展瓶颈的有效措施。但由于电网建设相对滞后,在新能源集中片区的储能电站经常是大发、满发,导致上网断面存在24小时重载的情况,此时储能系统如采用固定的充放电管理模式,电网运行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研究新能源集中片区的储能系统管理新模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以新能源为支点的我国能源转型体系正加速变革,大力发展新能源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成为顺应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发展方向。新能源发展形势及"十三五"发展趋势1.新能源发展形势和任务能源转型是世界各国能源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未来能源转型发展路线,并将发展新能  相似文献   

13.
《供用电》2021,(3)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能源目标建议,我国将继续致力于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进一步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助力中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储能技术作为低碳化转型的有效支撑,其大规模应用可有效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储能系统作为能量存储元件,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领域,是能源互联网发输配电环节的重要枢纽,其快速发展将推动我国能源互联网建设,为实现绿色能源高效配置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能源电力行业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以电为中心、以电网为平台、以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为重点,已成为我国能源低碳清洁转型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  相似文献   

15.
正在全世界面临能源转型、国家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新能源大力发展及电力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已是大势所趋,而发展具有清洁化、柔性化、多元化、互动化特征的智能电网更是能源转型的关键。智能电网是集成了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和先进传感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储能技术等形成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具备资源配置能力强和开放互动等特征,可以支撑大规模可再生能  相似文献   

16.
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匮乏和环境的日趋恶化驱动着新能源的发展,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性的新能源并网发电,具有天生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给电网调节控制增加了较大难度。首先阐述了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大功率双向换流器、电池管理系统等储能系统的关键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新能源输出,减少对电网的冲击;然后给出了比亚迪储能在欧美市场中的电网调频、调峰服务等成功案例,对我国的储能系统商业模式研究和规模化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结合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从能源的获取、存储、使用三大环节逐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通过创新的技术和新能源产品帮助人类实现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正新能源发展形势及"十三五"发展趋势1.新能源发展形势和任务(1)以新能源为支点的能源转型成为当前我国能源发展的新趋势,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并制定了阶段性发展目标能源转型是世界各国能源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未来能源转型发展路线,并将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推动未来能源转型的重点,美欧日等发  相似文献   

18.
<正>“十四五”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期、窗口期。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将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以及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那么,“双碳”目标对新能源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在能源保供与新型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将如何定位?又怎样理性看待新能源的跃升发展?笔者认为,如果说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清洁转型、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80%),电力是主力军(40%),那么新能源就是“劲旅”。而且,新能源也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有生力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能源”、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19.
电网:碳减排中的无名英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达成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黯然落幕,而中国则提出了不附加条件的自愿减排目标。中国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步伐不会因"丹麦童话"而停滞,反而越走越快。作为能源优化配置平台的电网在低碳发展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电网企业又将如何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坚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发展方向,能源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在能源转型背景下,提出煤电由电量型电源向电量和电力调节型电源转变,在能源电力供应安全上,处于"托底保供"的位置,在配合新能源运行时,为新能源发电"让路"。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关键措施是提高系统调节能力。从我国资源禀赋和技术创新进程看,提出煤电灵活性改造是提高系统调节能力的现实选择,同时要加快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