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跃智 《机电信息》2012,(31):76-78
介绍了一种新型改进的除霜装置与除霜控制逻辑方法,针对机组的单个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风机、除霜控制器)进行除霜控制,增加除霜延时、制热延时、滴水延时几个参数设定可确保机组除霜过程的运行,同时通过除霜温度传感器检测判断,与除霜参数设定相比较进行逻辑控制,使得机组的除霜效果更彻底,且保证机组系统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2.
王虹 《内燃机与配件》2017,(18):130-132
由于部分地区冬天温度较低,因此需要对空气源热泵进行除霜工作,然而在除霜工作开展时还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室内环境热舒适恶化、机组除霜可靠性差、运行不稳定等。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逆循环除霜系统、热气旁通除霜系统、相变蓄能除霜系统进行实验分析,比较出这几种除霜方式的性能,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有效意见,旨在促进我国空气源热泵除霜方式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针对空气源热泵在除霜时室内环境热舒适性恶化、机组除霜可靠性差和运行不稳定等问题,提出空气源热泵储水蓄能除霜系统.机组在制热兼蓄能工况运行时,系统向室内供热的同时也向蓄能装置蓄热;除霜时,蓄能装置内的蓄热作为热泵的低位热源,在提高房间热舒适性的同时,缩短热泵机组除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储水蓄能除霜系统的数学模型,对蓄能装置进行结构设计和体积计算,并对传统除霜系统与储水蓄能除霜系统的除霜特性进行了对比试验及能耗分析,试验结果充分表明了储水蓄能除霜系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燃气机热泵机组余热除霜方法,并阐述了该余热除霜方法的运行机理和运行过程.从系统可操作性和能量平衡两个角度分析了余热除霜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系统除霜过程中,保温水箱热水温度波动一般在16~25 ℃范围内,保温水箱中的热水温度最低可保持在55 ℃以上,表明余热除霜方式是可行的;与逆向除霜方式、显热除霜方式等相比较,在相同的结霜条件下,余热除霜方式的融霜耗功最低,系统供热量最高,系统平均性能系数最高,结果表明余热除霜是一种有效的节能的除霜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实现空气源热泵空调良好的除霜效果为目的,在进行充分试验的基础上,通过采集室外换热器液相冷媒温度和环境温度2个参数,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除霜进入、除霜方式选择和除霜退出等具体的除霜控制模式,实现了空气源热泵空调机组的智能化除霜.  相似文献   

6.
《流体机械》2016,(1):60-65
研究了采用相变蓄能除霜方法的不同蓄能运行模式下空气源热泵的运行状况和室内热舒适情况,在搭建的试验台进行了对比试验,得到了供热和除霜运行参数、室内环境参数和热舒适评价的结果。从而得出蓄能除霜可以解决空气源热泵换向除霜过程中因热量不足而导致的各种除霜问题,且蓄能除霜提高了除霜过程中系统的可靠性和室内热舒适度。并且进一步得出了并联供热和蓄能换热除霜模式在提高热舒适度方面优于串联供热和蓄能换热除霜模式。并联供热可以使用在部分负荷工况下,而串联供热可以使用在全负荷工况下。  相似文献   

7.
空气源热泵除霜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除霜方式和除霜系统优化、霜层形成机理、抑制结霜技术与结霜/除霜工况下机组的动态特性等4个方面对空气源热泵除霜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善空气源热泵换向除霜效果,减小除霜时间和能耗,研究了一台采用多环路换热器作为室外机的6.5k W的空气源热泵机组在换向除霜时的性能,计算了除霜效率。试验中上部环路除霜过程要比下部环路进行的快,讨论了融化水由于重力作用沿室外换热器表面自上而下的流动对除霜过程产生的影响,其一为带走了本应该用于融霜的热量,其二为延长了整个除霜过程。最后提出了改善措施。为充分认识除霜机理并减少除霜能耗提供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9.
对一种蓄能除霜方法--高压贮液器的热气除霜进行了能级分析以及实验研究,分析了该方法的节能效果,结霜和除霜运行期间系统动态特性的变化规律,计算分析了系统制冷量、压缩机功率以及COP的变化.由于贮液器除霜是利用贮液器瞬间压降所产生的大量饱和气体内部除霜,能源利用效率高,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同时提出了该除霜方法的改进措施,为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试验使用条缝翅片换热器及R410A工质的空气源热泵空调器的除霜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测量了除霜过程中热泵样机的制热量、输入功率、室外换热器进出口温度及压力等参数的动态变化,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热泵样机的除霜损失.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室外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的降低,热泵机组在除霜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及从空调房间中吸收的热量增大,尤其在环境温度低于0℃时,除霜过程中的损失增大更快.由于随着环境相对湿度的增大霜层增长速度加快,除霜过程中的损失占结霜/除霜循环总耗能及总制热量的比例增加,因此热泵机组结霜/除霜循环的平均制热量及COP迅速减小.与使用平翅片换热器的热泵机组除霜性能的比较表明,随环境相对湿度的增加,条缝片换热器热泵机组的结霜/除霜循环平均性能衰减速度要快的多.  相似文献   

11.
冷库冷风机"按需除霜",可有效降低冷库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本文将湿空气物性参数、冷风机运行时间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变量,建立基于BP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结霜量与除霜时长预测模型,并利用相关试验数据进行模型训练与测试。结果表明:结霜量预测模型计算值与试验测量值平均误差为10.11%,除霜预测模型计算值与试验测量值的误差均小于5%。本文所建立的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结霜量预测模型与除霜时长预测模型可较好地预测冷风机结霜量与除霜时长,为实际工程应用中通过确定除霜起始点和除霜时长实现冷风机"按需除霜"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电动汽车热泵系统室外换热器结霜会使系统性能严重衰减且不稳定性加剧等问题,在研究目前汽车上普遍使用的逆循环除霜模式的基础上,设计并搭建了应用于电动汽车的热气旁通除霜系统,试验研究了两种模式在不同环境工况下的除霜性能,分析了两种除霜模式的运行特性,并估算了两种除霜模式下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结果表明:在5~-5℃的环境工况下,逆循环除霜用时80~400 s,除霜过程平均功耗618~1008 W;热气旁通除霜用时350~600 s,系统功耗1383~1621 W。相比于逆循环除霜,热气旁通除霜用时增加200~270 s,功耗上升613~765 W,续航里程减少1.9%~3.8%,但在除霜过程中有利于保证乘员舱内的舒适性。在室外环境温度低于0℃时,除霜过程中关闭室外换热器风机,能减小空气侧换热损失,提高除霜效率。  相似文献   

13.
邓玉艳 《流体机械》2007,35(2):58-60,86
分析了除湿机的除霜方法,对除湿机进行了除霜设计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时间温度控制除霜法是较为有效和实用的方法,它能根据室内温湿度对结霜霜层的影响进行除霜,在除湿机结霜温湿度范围内对除霜周期具有一定的自调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空调器现有除霜控制技术方法的优缺点,找出影响除霜效果的关键因素,由此提出了优化结霜控制技术研究方法。通过过实验证明了该方法能准确确定除霜的切入点和结束点,既能在霜层聚集时及时除霜,又能避免无效除霜,从而达到理想的除霜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某中巴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除霜风道各出口流速的仿真值和试验值的对比,验证了除霜模型建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风窗玻璃上的除霜效果进行仿真分析,并对除霜风道的结构进行优化,改善各出口风量分配比例和吹风方向,提高了除霜的性能,使其满足国家相关法规对风窗玻璃的除霜要求。  相似文献   

16.
空气源热泵热气除霜问题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志涛  姚杨  姜益强  马最良 《流体机械》2007,35(7):67-72,43
从除霜时热泵各部件及整个系统的运行特性、能量转换与传递、除霜的自动控制等方面讨论了空气源热泵除霜运行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汽车空调的除霜除雾性能对汽车安全驾驶非常重要,国家相关法规只对前挡风玻璃上的除霜除雾有要求,而对前门侧窗上的除霜除雾尚无要求.为了解决困扰用户的某款微型汽车前门两侧窗玻璃除霜除雾的问题,对除霜除雾风道作了技术改进,并进行了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8.
《机械》2018,(12)
采用了CFD方法,并进行网格划分、边界条件的设置。进行了除霜风道出口风量比例分析、除霜风道内壁表面压强分布情况分析、风道内部流场速度流线分析以及风道内部速度矢量图分析。从除霜风道风量分配来看,侧后视镜两出口流量占风道总风量的24.38%,风量合理。从除霜风道速度矢量图可以看出,出风口2、出风口3出口平面风量分配不均,影响前挡玻璃的除霜效果。建议在除霜风管内部增加导流板长度,使得出口平面的风量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9.
风冷热泵空调器除霜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简介风冷热泵空调器各种除霜方法并指出目前运用的除霜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采用可靠的节能的除霜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钟凌 《汽车零部件》2015,9(3):49-52
除霜(及除雾)是空调系统三大功能之一,功能缺失可能影响车辆行驶安全性。除霜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即除霜风道和空调系统。重点研究除霜风道设计,既有基本的结构设计要求,同时提出前挡风玻璃风速分布要求,并利用CFD仿真分析及整车除霜试验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