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阜新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复杂性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阜新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不仅包括由于地下采动引起的地质灾害,还包括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和地下水资源污染,因此该地区的生态破坏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中极具复杂性和典型性。在分析了该地区空气污染、地质灾害、土地荒漠化和地下水污染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破坏的原因,并从宏观上介绍了整治对策,对该问题的系统研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重构具有实际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利用区位熵及层次分析法,结合煤炭资源枯竭城市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接续替代选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线型加权函数,最终得到淮北市各产业部门的综合得分及排名.结果表明:淮北市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依然较为严重,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今后继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第二产业外,也要注重一、三产业的接续发展,其中可以选择的具有接续潜力的产业包括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中的建材、煤化工、纺织、机械制造、煤电、食品加工六大产业及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及旅游业. 相似文献
4.
资源产业特别是煤炭开采与加工业,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型产业,其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已成为许多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建设的严重障碍。克服和解决多年来由于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系统受损问题,针对性的进行治理,趋利避害,保护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是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煤炭产业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也给煤炭资源型城市的长远发展带来压力和挑战,使得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极其脆弱。该文分析了国内煤炭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路,以期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煤炭资源大规模的开发与利用,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正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缓慢等一系列严峻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情况最严重且最迫切需要进行转型的城市。基于此,本文以我国16座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其可持续发展转型效率进行评价,得到主要结论:2017年大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效率良好,但仍有部分城市效率不足,主要由于投入产出要素配置不同程度的冗余或不足导致;16座城市全要素生产率都呈上升趋势,说明各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取得良好成果,但技术进步对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作用明显强于技术效率,政府要着重提高技术效率水平;根据3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动情况将城市分为平稳上升型、先增后降型、存在不利波动型和存在有利波动型四类城市,针对各类型城市特点分别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8.
9.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但由于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使人类面临日益加强的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压力。本研究以鹤岗脆弱煤炭资源型城市为例,通过指标分析探讨了鹤岗市城市生态资源建设的评价分析,从而指出目前鹤岗市城市生态资源建设的不足,然后提出了建设基于森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与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10.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煤炭资源型城市在生态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其战略思想必须从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必须优化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统筹矿区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实施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开发模式,完善矿区生态环境管理与规划制度,建立健全以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的6大类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城市的现状及国家的行业政策,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恢复和发展提出总体思路和4点思考,以期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综述了国内外煤炭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煤炭资源枯竭地区的界定、煤炭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经济转型的策略,并总结了我国过去在煤炭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研究存在的薄弱之处。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针对康城煤矿实际情况,介绍了资源枯竭矿井剩余边角煤柱综合开采技术及措施,效果明显,对老井挖潜,延长矿井寿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七台河矿区是国家优质炼焦用煤的重要生产基地,但由于多年来的超强度开采,目前资源已近枯竭。论文通过对七台河矿区资源枯竭形势的分析,指出小煤矿的无序开采、国有煤矿的超能力开采及勘探投入不足是资源枯竭的客观原因,并对缓解矿区资源形势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19.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同构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淮南和淮北两市为研究案例地,以三次产业和分类层次上的工业产业作为分析研究基础,应用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指标,分别从静态与动态的角度分析并比较淮南市和淮北市产业同结构的现状与变化。在此基础上,对两淮城市产业同构化的利弊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显示,淮南和淮北产业同构化现象非常显著,产业同构化呈现继续加强的趋势。但随着淮南和淮北工业产业的细分,产业结构相似性呈现下降趋势。最后提出主要从政府、市场两个主体层面来解决两淮产业同构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