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良东 《住宅科技》2007,27(8):40-43
居住区交往空间是居民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户内、户外空间:文章从交往空间营造的必要性、层次性、功能性加以综述,旨在通过交往空间的营造,创造出积极、健康的交往氛围,促进居民交往,使居住区成为亲情和谐的家园。  相似文献   

2.
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关键,它是一种感受,是一个地区,彼此熟悉、共享场所、共享道路的惬意生活。公共交往空间领域的营造是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公共交往空间有利于社区归属感的产生。广场、街道、公私域的渗透、景观环境的共享,可提高居住者对社区的认同.强化社区意识。居民能以社区为家,拥有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才能建设好和谐的社区,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康渊  王军 《风景园林》2019,26(8):121-125
乡村建设的本质是为生活在其中的人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存生态系统,健康的村落生态系统离不开智慧营造模式。单元是一种空间环境系统,由于系统内部要素的共同作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交流,村落单元呈现的景观模式具有差异性,包含着不同的生态智慧。基于此,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村落生态单元的概念,村落生态单元由居住景观、生产景观及文化景观 3 个子单元组成。村落生态单元景观模式的营造智慧关键是单元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青藏高原秀日村为例,归纳了秀日村村落生态单元良性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包含着“农牧共生”与“方位种植”的生产景观营造智慧;“田居一体”与“循环再生”的居住景观营造智慧;“信仰至上”与“万物平等”的文化景观营造智慧。  相似文献   

4.
文化气息与历史底蕴是高校的灵魂,在当今高等教育的普及情况下.高校教育模式也发生着质的变化,由以前的精英培养转变成专业培养.人文精神在慢慢消失。本文以以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对高校人文交往空间的营造进行了思索与尝试为例.通过对高校建筑的人文特性进行提炼,从校园人文环境、功能组成、建筑内部空间与建筑中的交往空间角度进行分析,试图创造一个能使人文精神回归的人文交往空间场所。  相似文献   

5.
崔陇鹏  马文慧 《园林》2024,(2):79-85
弇山园是晚明第一名园,其园林空间营造具有模块化、组团化的特征。先对王世贞《弇山园记》中的意象单元进行提取并完成空间单元的图示化转译,以求更清晰地展现每个意象单元所呈现的具体空间特征及意境营造。其次运用“解离—重构”的研究方法,完成“意象单元、空间单元、空间组团”这一园林系统的建构,进而实现对弇山园意象单元结构关系及空间营造的研究。该研究对于明代园林的传承借鉴以及当代的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亦为古典园林空间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学校园室外交往空间的研究和挖掘,探讨一些对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下的大学校园教学要求以及高校师生需求的外部空间塑造.校园为大学生们正规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和获取更加丰富知识的场所,校园交往空间在传统大学的现代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交往空间的创造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校园室外交往空间的塑造上以“人性化交往空间”为原则,创造内在属性上符合、满足使用此空间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7.
笔者根据设计定位及目标客户,确定规划模式,同时思考着打造一个诗情画意的中式住宅小区应如何对地脉、文脉、人脉进行把握;怎样对优秀传统居住理念和文化进行继承;什么才能营造亲密和睦的邻里交往空间和独立安静的私密领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馆建筑设计研究,以设计中营造“事件性”交往空间为例,阐述了形态操作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认为设计立意与理论研究应注意到技术层面与意义层面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形态操作层面。强调操作特征,“消解”深层意义,图解世界.从“形而上”回到“形”,是建筑创作适应图像文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人具有同时渴望独立和需要依赖的矛盾性,因而,人们对维护私密领域和渴求交往的程度是同等强烈的。反映在社区中,这种私密领域就是以“家”为结构单元的住宅区间;交往则是通过社区的公共活动场——社区中心。在住宅空间中,这种私密领域就是居室——纯粹的私密空间;而交往领域则是以厅堂、起居室、庭院等为“结构”单元的、介乎于“私密”与“公共”之间的一种“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大学校园环境、校园内的交往空间类型.为校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以增强规划设计中营造多样化的交往空间,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相似文献   

11.
朱耀武 《山西建筑》1999,(4):87-87,118
住宅拐角单元是组成住宅的基本形式之一。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住宅中间单元、尽端单元等的研究讨论上,拐角单元几乎成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然而,随着住宅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住宅的多样化、舒适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拐角单元所特有的综合效益更为广大规划师、建筑师以及开发商所认识。住宅拐角单元的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密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小区规划设计中,经常把单元组合成“U”型,创造出一种半围合及类四合院空间,为居民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既便于交往、游憩,又相对安全的空间环境,它也可明显改  相似文献   

12.
现代景观元素的应用将开创景观界的一个新纪元。冰山项目的设计很好地融入了现代景观元素,不仅营造出充满活力的生活氛围,而且诠释了高品质的城市建筑艺术;沙漠植物园的成功改造使沙漠广场焕然一新,它将广袤的空间与大自然完美结合,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麦德林植物园中的“花树”建筑设计新颖.表现形式独特,让每一位访客都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13.
建筑设计方案以一个多功能活动区域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分布.以“圆形”为设计的基本元素,“大圆”主要为幼儿活动单元,“小圆”为办公后勤区域.通过营造多样化的空间,为孩子们构建一个理想的乐园.  相似文献   

14.
校园景观中的"院"空间是中国大学在经历了"书院——大学——大学城"的演变后,增进归属认同的空间组织单元。通过对"院"空间的规模与功能、围合与集聚,弹性与厚度额解析,提出了营造交往性、开放性"院"空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东  王勇 《小城镇建设》2011,(12):99-104
街道是人们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而当前街道建设过于机械化与理性化.导致街道的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环境普遍面临人性化的缺失与漠视。本文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认为街道是交通与场所的共存体.通过剖析当前街道建设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结合人本主义理念对街道环境提出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16.
范须壮  黎冰 《华中建筑》2006,24(1):i0013-i0014
该文以宁波北仑档案馆及汽车库的设计为例.阐述了功能单元的叠合、立体交通的组织、城市会共空间的营造以及室内外空间的渗透等城市设计方法在建筑设计中“一体化”的运用.是设计功能复杂的建筑综合体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今日建筑     
袁烽 《时代建筑》2002,(3):98-99
1、隐匿中的突破 简介: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学楼扩建工程经院内方案竞赛。青年教师张斌的入选方案经优化完善,日前完成了初步设计。扩建用地西侧紧邻原学院大楼,一直是校园中被“隐匿”的封闭角落之一。这应该是一个充分鼓励使用者交往,一个在理性秩序中激发率性激情与创作直觉的场所,使用它的过程也是使用者以自身“隐藏”潜力的揭示。建筑空间被理解成一种流动的连续体。这里试图突破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的表态关系。交往空间成为空间构成的主干,功能空间与它之间呈现一种动态的“即插式”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建筑交往空间的探讨.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主要类型及特征,针对图书馆建筑设计中要遵循的原则和要点,总结了从建筑空间功能出发,营造开放式交往空间的方法,并且通过国外两个高校图书馆设计案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陈姣兰 《新建筑》2022,(3):107-111
回望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深圳具有鲜明的先锋性和示范性。以深圳华侨城为研究对象,对其自1980—2000年代间的建设历程进行历史化回溯;总结出其营造模式的特点,即旅游功能在整个区域内的延续和强化;指出“旅游”的背后是一种营造景观的能力,而景观又勾连着一个自洽的叙事系统。正是这种自洽性,成为“华侨城”品牌立足的关键。其中所谓“造景”一词,其更深的含义不仅是指向建造物质的景观对象,还意味着营造一种非物质的空间想象。  相似文献   

20.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通过对交往关系与空间形式关系的分析.提出我国当前的公共空间建设应当充分发挥空间设置对交往关系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对计划经济时期的公共空间模式回顾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公共空间的要求与对策.并结合“百里柳江”景观概念性规划的公共空间设计.介绍了创建和谐空间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